第二十四章 八股
许多人提到八股取仕,就是禁锢思想,务虚不务实,是落后的一项制度。为国取仕当以实政为主,而不是考一些虚头巴老的东西。 福临以前觉得这种说法很对,毕竟历史书上也是这么说的。可真正步入社会后,他发现八股取士也不是一无是处,这个制度有一个其他考试制度无法超越的优势。 公平! 是的,八股取士非常公平,录取的条件比较客观。 古代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消息的效率很低。很多人穷其一生,可能也不知道一百多公里以外发生过什么事。 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便显得尤为重要。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客观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一贫困人家的少年,一官员家的子侄,在学问差不多的情况下同时参加科举。考八股文的话,二者水平相当,中举的可能性差不多。 若以实政为先,谁被录取的可能性会更高呢?譬如考题问黄河泛滥成灾,该如何治理。 善于治水的官员子弟在其父辈耳濡目染下,肯定懂得比其他人多,他说的东西肯定会比没接触过的人要具体。 自然而然,他被录取的可能性也远远超过了别人。 如此几代下来,治水的官一家几代都负责治水,带兵的官一家几代都负责带兵。阶级就此固化了下来,下层便永无出头之日。 福临穿越之前,就碰到过一个家庭,一家三代都是某单位职工。而他家那种情况,那个单位到处可见。 还有好事者美其名曰“匠心传承”。 可这种传承不是福临想要的,所以当范文程再次提出考实政的时候,他立刻表示反对。“范师傅,朕不同意。开科取仕,取的是勤劳做事的吏,而非指点江山的官。” “陛下,勤劳做事,那更应该考实政吧?臣窃以为精通实政,做起事来会事半功倍。而且不考实政考什么,难道效仿明国考八股吗? 八股文,臣也看过,满纸尽是虚言,无半点实务,这考出来的人,他们能做事吗?” 代善也是赞同考实政的,这样能够极大的缓解他此时的困难。 听代善这么说,洪承畴心里有些不乐意了。考八股怎么就不能做事了,自己可是正儿八经从八股文大军里厮杀出来的,到最后不也能带兵打仗吗? 福临没有直接回答代善的问题,而是问向洪承畴:“洪师傅,您是参加过明朝科举的,朕想问问您,从明太祖设立南北榜,到后来明国众多科举制度法律,是为了什么?” 见福临问及此事,在座的众人若有所思。洪承畴思索了稍许,试探的回答道:“应是为了公平。” 南北榜案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就是为了维护地域之间的公平。否则朝廷之官都是南人,北人怕是要另立江山了。 “没错,朕亦认为取仕当以公平为先,最好能将天下所有读书人都囊括进去。然而,范师傅所献考实政之策,针对性太强,却算不上公平。” 福临看向范文程,问道:“敢问范师傅,若是考实政,你觉得是你儿子中举的可能性大,还是普通农家学子中举的可能性大?” 范文程哑口无言。“这…” 都不用想,范文程是什么人,议政大臣,他说是每日都给他儿子讲解政务,普通人还能和他儿子比吗? 议政大臣是什么层次,农家学子又是什么层次? “各位叔伯,议政,家世和学问是可以传承的,长久以往,朕之大清岂不又会出现如五姓七望一般的千年世家?” “当然,在座的诸位都于国有大功,当与国同休。朕已决定,于顺治元年下诏,以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肃亲王、豫亲王、克勤郡王为世袭罔替之爵。” 多铎听到后不免有些激动,以至于连福临后面的话也没有听得太清楚。豫亲王?他以前确实是豫亲王,但是后来又被降为郡王。看这意思明年又要成亲王了,还是世袭罔替。 “诸位是跟着太祖、先帝一起创立江山的人,真觉得应当有此殊荣。但是那些通过科举的仕子,只因为参加的时间较早,经几代传承之后,便能把持一事,这合理吗?” 这不合理,福临需要的是一个有活力的国家。 “因此,朕不需要他们精于某一政务,可以对相关事宜信手拈来。”
“朕曾听到过一句话,其曰行动是最好的老师,朕深以为然。因此朕希望录取那些能够读书认字,略知数术,知法守法,勤于任事之人。” “至于具体事务,他们会在行动中学会的。” 流水的官,铁打的吏,究竟谁给谁打工,还是两说。 不过福临还是没有回答代善所提的问题,代善只能再问一遍不考实政考什么,考八股? “皇伯,八股公平,这便是他的可取之处。不过咱大清取仕,不能只考八股,还需将数术和律令加进去。” 考八股文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明朝已经将其考出花来了。福临相信,能写好八股文的人,一定是非常聪明的人。 这就好比公司招人会要求学历一样,学历高的人一般学习能力比较强,哪怕是非对口专业,上手也会比较快。 福临的意志再次得到实现,不过他只能嘴炮,实行就得依赖以代善为首的重臣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闻上之临下,道莫贵于求贤;臣之事君,功岂逾于进善。所以允凝庶绩,式静群方,成大厦之凌云,济巨川之沃日。 故周称多士,著美风谣;汉号得人,垂芳竹素。历观前代,罔不由兹。 朕虽宵分辍寝,日旰忘食,勉思政术,不惮劬劳,而九域之至广,岂一人之独化?必伫材能,共成羽翼。 故自顺治元年三月为始,特设科举,以起怀才抱道之士。其中举者,当任之以官。 无分汉、满、蒙,若有为国效力之心,皆可。 布告天下,咸使闻之。 颁布了开科举之诏后,三德子又宣读了范文程拟好的毋分官吏诏。诏书下达后,便于大清治下施行。 从九月十五这天开始,所有为大清效力的人,再也没有官、吏之分,他们统称为官。 距离科举开考时间还有半年的样子,代善等人需要在这半年内,将拟订的官制完善,还要将有大清特色的科举制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