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都市小说 - 官场调教在线阅读 - 第547章 西山县衙

第547章 西山县衙

    <=

    第548节

    越是深入地研究西山县衙,宋长江越是觉得这个县衙那就是一个大宝贝。

    西山县衙位于西山县城东大街,始建于元大德八年,历经明、清多次维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县衙座北面南,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中轴线上排列着主体建筑大门、大堂、二堂、迎宾厅、三堂,两侧建有庭院和东西账房等,共6组四合院,85间房屋,均为清代建筑。西山县衙是我国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县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美称。

    宋长江想,要不是黑铁胆前几天提出整修县衙,并把里的住户搬迁出去,去年的那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头也落不到西山县衙的头上。

    宋长江觉得这个黑铁胆很不错,别看他年龄不大,但很有思想,为人也正派。如果黑铁胆能在西山县干上几年县委书记,宋长江觉得这西山县就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山县已有2000多年的建县历史,其间“为官斯土者殆不下千数百人”,然由于年代久远,见于旧志记载的却为数不多。有史可据,仅自金至清,便有185人任西山县令,其中多为循良著绩、兴学育才、种种善政之清官。特别是元好问、高以永、章炳焘等人,他们的经历可以启示当今的从政者怎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元好问——金元时期的文坛巨匠。字裕之,号遗山,太原忻州人。元好问在西山当县令时为官清正,体察民情,重视农桑,他曾开仓赈济,使得边境宁谧。其间丁母忧回家守丧,旋回西山,正大八年服满补山阳县令。元好问是金元时期文坛巨匠,著有《遗山集》等书,在西山留有大量诗篇,著名的有《宿菊潭》、《西山县斋书事》等。这些诗文都体现了他忠君爱民、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高以永——西山县衙的灵魂。“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是悬挂在西山三堂前的一副楹联。这副楹联的作者——清康熙时西山知县高以永的名字,便随西山县衙而名扬海内外。

    高以永,字子修,号荆门,浙江嘉兴人,康熙十九年知西山县。当时西山境内地多荒芜,国家的赋税十不能完成一二,高以永以赈济灾民为急务,给灾民发种子,调剂耕牛,让他们广开垦、植农桑,并且不收赋税。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开荒积极性,累年开地即达40万亩,民获其利,社会安定。

    高以永待人极为宽厚,属下、民众从未见其发怒,后来他离任西山时,百姓夹道挽留,甚至有追送数百里者。

    高以永在西山主政九年,开清代西山知县任职九年的先河。1688年擢升直隶省安州知州。1692年升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约两年余,因劳于政务而病逝于官邸,时年63岁。

    章炳焘——现存清代西山县衙的主持营建者。浙江会稽县人。据《西山县志》载,章于清光绪十八年知西山县事,光绪二十六年交卸,与高以永一样出任西山县令9年。

    咸丰七年,西山县衙被捻军火烧全毁,之后的30余年间,知县历22任,县衙未能修建。章炳焘受命于危难之时,上任之初首先召集县内的乡绅富贾,共献治县大计。他当场写下“天理、国法、人情”6个大字,并将手书的6个字拍卖千金,用于修建县衙。

    光绪二十年,西山县衙重建开始,3年后,一座有房舍260余间的规模宏大的县衙建成。

    章炳焘在西山任职期间,每有天灾**发生,他都亲自察看,赈济灾民。为稳定治理西山,章炳焘采取措施,奖励民众垦荒,在不到3年时间,垦荒达两万余亩。

    章炳焘在西山为官9年,为当时西山创造了“历任9年太平无事”的社会环境,他所修建的县衙保存至今,“常留人间作史鉴”,客观上成了西山的象征,西山的财富。

    看了三位有代表性的县令,宋长江不由得把办公桌拍得嗵嗵作响。是啊,主政西山就要像这三位县令务实为民才行。

    早些年在西山主政的王国庆、王天恩、郭红梅等人,客观上说,也做了一些实事,但他们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仕途进步为出发点。因此,少不了有很多作秀的成分。前几年的白鹏举县长、石磊书记,在宋长江看来,根本就不入流。

    而眼下的黑铁胆就不同了,自视甚高的宋长江服气的人很少,黑铁胆却是他极为佩服的一个。

    宋长江想,如果黑铁胆能按目前的轨迹发展下去,不仅西山县会大治,他黑铁胆也能在青史上留下一笔。

    他宋长江自己是不行了,虽然他在西山的四个乡镇当过党委书记,后来又被破格提拔为县委副书记,现在是县人大的主任,也是一位七品之官,但他到底不是西山县的书记、县长,因此,他是没有办法被后人陈列到西山县衙的。

    宋长江手上的这份材料,图文并茂,可以看出,整个县衙自南向北主要有“照壁、宣化坊、大门、仪门、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大堂、门房、屏门、二堂及两厢、刑钱夫子院、穿廊、三堂及两厢、东西花厅、东西库房院和后花园,有寅宾馆、衙神庙、土地祠、皂壮快三班院、典史衙、县丞衙,有膳馆、监狱、吏舍、主簿衙等。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清代官衙建制而建,建筑布局与《明史》、《青会典》所载建筑规制完全相符。体现了古代地方衙署坐北面南、左文右武、前衙后邸、监狱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

    县衙的首部建筑叫照壁,为青砖浮雕组成的一字形建筑物。照壁的正中在一个形似麒麟的怪兽,“贪”,这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贪婪之兽,传说它能吞下金银财宝,从画上可以看到它的脚下和四周尽是宝物,但它并不满足,张着血盆大口,妄图吞吃天上的太阳,结果却落了个粉身碎骨,葬身悬崖的可悲下场,照壁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创,主要是警戒官员不要贪赃枉法。

    照壁对面的牌坊叫“宣化坊”,它的南面书“西山古治”,北面书“宣化”二字,是知县每月的初一、十王宣讲圣谕、教化百姓的地方。

    大门面阔三间,中间为过道,东梢间的前半间置“喊冤鼓”一架,供百姓击鼓鸣冤之用;西梢间的前半间立有两通石碑,上面刻有“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更增加了县衙的来严肃性。大门是门子打更报时、监管进出人员的第一道防卫之门。

    进大门后,东边的建筑叫寅宾馆、衙神庙、三班院,西边建筑是膳馆和国内仅存的清代监狱。从大门到大堂百米甬道的中央有道门,叫仪门,是官府的第二道大门。中间的大门过去时常不开,只在新官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州、府官员时才可打开;仪门东西两边还各有一个小门,东边的门叫生门,过去时常开着,供人们的日常出入,西边的门叫“死门”,又叫鬼门,当犯人被判处死弄之后,从西门拉出去行弄,所以旧城处决犯人叫走西门或上西天。

    过了仪门,就是高大壮观的建县衙大堂了。大堂前甬道的两侧,东为吏、户、礼房,西为兵、刑、工房。六房是旧时衙门的职能办构。大堂东边的建筑为县衙,西边的建筑为主簿衙、县丞,主簿分别为八品和九品。大堂是知县发布命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案、要案的地方。

    大堂的抱柱联是清代的御史魏向撰: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如负国何忍负之“。堂中央的设施叫“暧阁”,是专为知县审案设的公堂,暧阁的正中放着三尺公案,上面放着审案用的文房四宝和红绿头签。绿头签是捕头用来捕人的;红头签是刑签,下令动刑的。

    正面屏风上绘“海水潮日图”寓意为官者要明如日月,清似海水。图上的飞鸟叫“白鹇鸟“,是正五品官的标志,过去一般的县设的是七品县令,不设暧阁,而西山县过去统管的辖区较大,包括现在的白河县全境、青河县东南的部分乡镇,所以在西山县衙为五品官者不乏其人。

    清代的知县审案的时候,由东侧走上暧阁,然后原被告才能被带上来,跪在堂前的跪石上,东边正方形为原告石,西边长方型为被告石,因为在有的案件中涉及有同案犯,所以这里的被告石比原告石长一些。

    大堂后为门子房。守卫门子房的人叫“门子“,是由知县的亲属或亲近的人担当,实际上他们是官员手足耳目的延伸,是官与民信息沟通的惟一途径。对老百姓来说,不论是告状还是办事,最先接触的就是衙门里看门的门子,于是他们中的一些jian滑者便利用职务之便索取贿赂,时间一长,“门子”逐渐变成了“门路”的意思。现在人们常说的“走门子”、“走门路”之类的就是从这里演变过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