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这时十六王子——都以童子状态出家而为沙弥,成长的基础打得牢固,智慧明了,已经供奉过无数的圣贤,一心一意的学修道德理论,追求哲学真谛—— 他们一齐对佛说:世尊!无数的大德学者,都成就学业。世尊也应当为我们讲授哲学真理,我们听讲之后,都要一齐修学。世尊!我们志愿追求如来的知识见地,内心深处都这么想,佛自己能过感觉到。 此刻追随讲坛上鼻祖的无数学生,见十六王子出家,也要求出家。祖师即批准了。 此时这位大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受沙弥请求,才在四众之中讲说大乘经,名字叫作妙法莲华,教大家作菩萨的方法,佛所爱护和关怀的东西。 当说到演讲经典结束时,十六沙弥为获得佛学真理的缘故,都共同接受,流利的朗诵。 当说到所讲的为哲学经典时,十六菩萨沙弥皆都接受信仰;听讲的众生中,也有理解信仰; 其余很多众生,皆生疑惑。 佛说演讲的是经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没有休废过。 说到此经结束了,即入静室,陷入长时间的禅定状态。 这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个登上讲坛,必其一生, 为四部众生,广泛的讲演妙法华经,演示教导。一一使得无数众生欢欣获得利益,令他们产生学习佛学真理的愿望。 大通智胜佛过了很长时间,从闭目养神中起来,来到讲坛安详而坐,普遍告诉大众: 这十六菩萨沙弥,旷世稀有,品学兼优,智慧明了,曾经敬奉无数圣贤。在大贤之地,经常学习修养哲学,接受掌握了佛的智,对众生开导演示,令他们领悟。你们都应当尽可能多的亲近而敬奉他们。 为什么呢? 若听讲的学生、自学成才的学者及诸为教授,能相信十六菩萨所说的经典理论,接受坚持不彷徨者,这样的人都应当获得哲学真理、如来的智慧。 佛告诉诸位比丘:是十六菩萨,常常乐意讲说妙法莲华经,每一个菩萨感化无数众生,世世代代所生都具有菩萨精神,跟从佛学教授学习,全都相信理解,以此因为导向,得出现无数佛和世尊,至今相续不尽。 诸位比丘!我今天告诉你们: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日皆获得哲学真谛,现在在全世界宣讲,有无数个教授、学员作为他们的弟子。 其中第二个沙弥,在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又被称作须弥顶; 东南方有二位佛,一个叫师子音,第二个叫师子相;南方有二位佛,一个叫虚空住,第二名叫常灭;西南方有二位佛,一个叫帝相,第二名梵相;西方有二位佛,一个名字叫阿弥陀,第二名叫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有二位佛,一个名字叫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第二个名字叫须弥相;北方二位佛,一个名字叫云自在,第二名叫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字叫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位、我释迦牟尼佛,在娑婆国土成就了哲学最高真谛。 诸位比丘!我们为追求真理的时候, 各各教化无数如百千万亿恒河沙般一样多的众生,为了哲学真谛,跟从我听讲。 这些众生,在今天有处于学员的资质,我常教化他们真知灼见。这些人,应当以这样的学习方法渐渐的步入佛道。 为什么呢? 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此时所教化无数的众生,你们等诸位比丘,在我逝世后的未来世纪中听讲哲理的弟子也是这样。 我逝世后,还有弟子不知道这是经典,在不知不觉中遵循利他的菩萨精神,把自己的所有为人民服务的事迹带入到生命的终点:他应当是安安详快乐而死。 我在其他国家作哲学大师时,更是有其他的名号。 是人虽然产生安详快乐离开人世的想法进入最后安乐的阶段,而在这片土地追求哲理的思维,能获得这样的经典,只有以佛学真谛而才能得到安详快乐结束生命,更是没有其他的方法,除了如来讲述其方**。 诸位比丘!若如来自知走完自己生命的历程,众人又内心清纯——信仰坚定、掌握辩证唯物法则、深深的植入自我意识细胞——便能集合诸位菩萨讲师及学员声闻众,为他们讲说这部经。 世间没有第二种理论而得到安详快乐的逝去,唯一的佛学能获得安乐而逝。 比丘们应当知道!如来的方**,深入众生的人性之内,如果他的志向乐为其他的方法,深深的喜好财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等色﹑声﹑香﹑味﹑触五境生起的五种情欲。 为了这些缘故讲说人安详快乐的境界。如果人们听讲,则便相信接受。 譬如有漫长的艰难险阻,乱世恶道,旷绝无人、恐怖畏难之处。如果假如有许多人,想要通过此道到获得珍宝的地方。 有一位导师,聪明智慧、通情达理,善于知道险境中的道路畅通和阻塞的状况,将要引导众人想要经过此种困难的境遇。 所率领的大众在中途知难而退,对导师说:我们极其疲惫,又加上恐怖畏惧,不能再走了;前面的道路还远,现在想要退回去。 导师有多种方法而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些人憨厚,为什么要舍弃大珍宝而欲退回去呢? 产生出这个念头,用其有力的方法,说:在行走险道中过三百里之地,变化作一座城市,并告诉众人说:你们不要害怕,不要往回转。今有此大的城市,可在中途休息,随意放松。 如果进入这座城市,快乐而得到安详。如果能向前走到这珍宝一般的城市,就可以快乐的向前。 这时疲惫之极的众人,心中极大欢喜,从未曾有的感叹:我们今日免于这样险恶的道路,快乐得到安全的生活。 于是众人向前想要进入变化成的城市,心中生成自己度过苦难的想法,生成安定生活的想法。 此时这位导师,知道这些人既然精神上得到休息,不再疲倦。即把所变化的城市取消,对众人说:你们向前走,宝处就在近处。 你们所走向的大的城市,是我所变化成的,为了在那里停下来休息啊! 诸位比丘!如来也是这样,今天作为你们的大导师,知道各种生死烦恼恶道险难又长即远,应该去帮助度过苦难。 如果众生一但有听到任何一本佛学经典的人,若是不想拜佛,不想要亲近佛,便产生这样的想法:佛道长远,需要长期的勤劳和刻苦才能学成。 佛知道人心怯弱意志不坚定且摇摆低下卑劣,便以科学的方法,而在众生修学的途中为你们停下来休息,讲解两种最终快乐安详的境界。 如果众生在这两种境地中生活,如来此时即便为他们讲说: 你们所作的和未办的事情,你们所在的境况,接近佛的智慧,当观察运筹思量所得到快乐安详的涅槃境界并非是真实的。 但是如来的方**产生的力量,在一种佛学理论中分别讲述三种学说。如你们的导师,为了停下来休息调整的缘故,变化个大城市。 既然知道自己休息,而还要告诉说:珍宝所在远在近前,此城是幻觉,我虚幻出来的。 此时世尊又重新讲解了这段意义,有诗为证: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 为觉悟群生,昔所未曾有。三方及四维、请佛转**: 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 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 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种种诸譬喻, 说六波罗蜜,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 说是法华经,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 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 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 譬如险恶道, 其路甚旷远,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 众人皆疲惓,于此欲退还。 导师作是念: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 寻时思方便,化作大城郭, 男女皆充满。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 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 导师知息已,集众而告言: 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 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 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 汝等勤精进,当共至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