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坐井观天
“宣上意,丁丑科主考、前翰林学士刘三吾,副主考白蹈信二人勾结蓝玉余党,忤逆上意,抄家流放肃州卫!” “侍读学士张信,隐匿北方考生考卷,凌迟” “丁丑科状元陈、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有惑圣览,皆发配云南充军。” 洪武三十年五月十七,原本以为丁丑科春闺已经过去的刘三吾等人还来不及反应,便被宋忠率领的锦衣卫缉拿。 朱元璋指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蹈信等人为“蓝玉余党”,尤其是抓住了刘三吾多年前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的旧账,认定刘三吾为“反贼”。 除了二人,其余涉案诸官员皆受到严惩,尽数被发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 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考生的名字。 此事爆发过后,北方考生欢欣鼓舞,南方考生认为朝廷处事不公,许多南方士子纷纷上疏,为刘三吾等人鸣冤。 对于这些雪花般飞来的奏疏,朱元璋一概驳回,并在五月二十三日下旨,将编制完成的《富民册籍》拍案。 五月二十四日,朱元璋下旨,除云南、两广、四川富民不徙,其余《富民册籍》之上的浙江等九布政司,以及直隶应天十八府,凡田地超过七顷的一万四千二百四十一户,皆迁入南京外城,并发放宅院。 对于百姓们来说,这两件事无相关,但对于朝野上下的百官来说,他们都清楚这是洪武皇帝对南北榜案中南人富户的反击。 不等他们反应过来,时间便来到了六月初一。 这一日的奉天殿上,朱元璋拖着病体亲自策问七百余名春闺落选的贡士,并钦点山东兖州府人韩克忠为状元﹑是为丁丑科夏榜状元。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取录了除韩克忠以外的六十人为进士身。 似乎是为了反击,这次所取录的六十一人全为北方人,相比较全是南方人的春榜,多出了十人。 不仅如此,由于春榜状元陈﹑探花刘仕谔被诛杀,这次取录的南方考生,仅有尹昌隆入了翰林。 反观夏榜,除韩克忠三人被选入翰林,二甲之中也有五名被选入翰林。 虽说此案杀的人不多,可影响却极为恶劣,尤其是刘三吾本人的那句“北人文理不佳”,更是激怒了北方考生。 如果不是朱元璋足够果决,那南北问题还会进一步扩大。 看似糊涂的一个案子,却被朱元璋处理到了极致。 只可惜,从这一案中,许多人都看到了朱元璋窘迫的一面。 “爹的身体不行了……” 六月初十,当南北榜案尘埃落定,太原晋王府内也响起了一句大不敬的话。 坐在承运殿里,朱棡手里拿着一份邸报,桌上摆着一封从宫里送来的书信。 根据邸报,朱棡察觉到了自家父亲的情况并不好,不然这次他不会这么仓促的就结束这案子,应该是大办特办,将站在台前与幕后的人尽数抓出来处死。 他之所以这么仓促,就是因为他觉得他的时间不够了。 想到这里,朱棡看了一眼桌上的那份家书。 那是朱元璋写来的书信,上面的内容是朱元璋告诉朱棡应该如何放牧、如何养羊养马,以及对于牧场不要竭泽而渔的各种关切之言。 除了这些,朱元璋还在信的末尾交代朱棡,若是日后胡兵十数万南下,不用与之正面抗衡,只需要将兵马百姓迁入城中,断了胡兵能打草谷的念头,胡兵自然就会退去。 这样的话,放在以前,老朱不可能交代的这么仔细,也正因为他这般仔细,才让朱棡察觉到了猫腻。 换做以往他节制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等沿边十余万兵马时,自家父亲都是交代自己要如何巡边,可眼下却招呼自己防守。 “小儿……” 朱棡咬牙切齿,山西为什么攻守易形?还不是因为他的兵权被夺了大半! 老头子怕他作乱,把他的兵权收走了大半,调走了他的旧部,现在的他除了本部三护卫和河套的东胜卫外,根本调不动任何一卫山西兵马。 哪有老子这样防儿子的! 朱棡攥紧了拳头,胸口处也时不时发出刺痛。 自上次与老头子争斗失败而晕倒,他胸口时不时就会刺痛,但很快又痊愈。 这病症,他也问过府上的医匠,但他们都说是自己气到了根本。 “不能生气……”朱棡自我安慰,同时双目微眯:“爹,您活着我什么都不会做,但您走了,就不要怪孩儿了。” “这天下,本就是兄终弟及!” 在朱棡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千里之外的南京紫禁城内,朱元璋却是带着三个孙儿上了紫金山,来到了马皇后的陵前。 他带着朱允炆、朱高炽、朱济熺三人为马皇后上香,尽管今日并不是马皇后的忌辰,但他不知道怎么的,很想来这里看看。 坐在神道的树荫下,朱元璋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根登山用的木杖。 他双手撑着木杖,看着不远处的那三个孩子为自家妹子上香,心头总算感觉到了一丝亲情。 耿炳文和郭英还在秦岭平叛,他身边没个老兄弟,便是想说些话也没有人。 这种时候,他不免有些想念朱高煦了。 他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想念那孩子,但就是会在很多时候,下意识的想到他。 “爷爷……” 朱允炆的声音把朱元璋叫醒,等他回过神来,他们三人已经站在了自己的面前。 见状,朱元璋缓缓起身,带着他们往山下走去时,同时也询问道: “你们三人,近日在武英殿理政,可曾遇到了什么棘手的事情。” 他边说边往山下走,朱济熺听到后也急忙表现道:“迁移天下富户的事情有些难,下面的许多官员阳奉阴违,还得是国子监的贡生们出面,才能顺利迁移富户。” “只是这国子监的贡生,数量未免太少了。” 朱济熺在感叹,也是在抱怨,但对此的朱元璋却像一个长者般,教导着他们道: “大开官学是好的,可以为朝廷培养人才,以防一些挟才自重。” “只是你们了解过,这官学培养一名学生需要多少花销吗?” 朱元璋不用回头,他知道这三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孩子回答不出来。 在他的众多子孙里,恐怕也只有已故的朱标,以及朱棡、朱棣、朱椿和朱有燉、朱高煦几人能回答出这个问题。 果然,朱元璋猜的不错,身后的朱允炆和朱济熺、朱高炽三人支支吾吾,却是回答不出来。 瞧他们这副模样,虽然朱元璋不知道什么叫做“脱离民众”,但他知道深宫大院的孩子很难理解百姓的苦痛。 “你们不关心这些事情,所以你们能问出这种问题……” 朱元璋看了看远处的南京城,缓缓说道:“去年,礼部和五军都督府先后上奏,朝廷所开七百四十七处官学、卫学,开支一百七十六万余石。” “就这些,还只是学子们自己带口粮、带书本、带纸笔砚墨的开支。” “这么多?”听到老朱的话,便是朱高炽都忍不住吸了一口气,朱济熺和朱允炆虽然没有他这样的举动,却也瞪大了眼睛。 见他们这么不知民生,朱元璋有些失望,并继续询问:“寻常一个人家想要供养一个孩子上官学,每年要开出多少钱粮,你们知晓吗?” “孙儿……不知。”三人先后回应,朱元璋闻言也说道: “寻常百姓供养一个孩子读书,且不提别的,单说吃饭,哪怕是个娃娃,一年也得吃去五石米,加上其余的荤素油盐,少说也需要二贯钱,这还仅仅是吃饭的开支。” “再说其它,那读书不是光需要吃饭,还需要笔墨纸砚。” “这些东西的价格,用不着我与你们说,你们应该知道。” 朱元璋说完,朱允炆趁机接上:“孙儿当时在东宫时,父亲让孙儿用普通的笔墨纸砚,每年得花三贯八钱。” “嗯……”听到朱允炆的话,朱元璋总算满意的点了点头,并在之后说道: “除了这些,那书籍也是一个大头……” “四书五经、诸子要义、历年考题都需要一份,这个价格便少不了四五贯。” “人在官学,人情世故还得应付,不然没有同窗之谊,日后想要科举,可谓是举步维艰。” “我询问过在京军中子弟,他们的孩子每年光是应付人情世故,花费就不下五贯。” “这样下来,供养一个娃娃读书,每年至少需要十几贯银子,并且还得因先生的才学程度、购买书籍的数量、文房四宝的购买数量等等而各有差异。” “如此算下来,一户百姓想要供养孩子,即便父母只应付吃喝,那也得拿出三十贯银子才能继续下去。” “这南京城虽然很大,但又有多少人家能拿出三十贯银子呢……” 最后一句话,朱元璋似乎在感叹,而他说到这里,朱济熺三人也不再追问了。 即便以大明现在的情况,每年能盈余的钱粮也不过才八九百万石,折色为铜钱不过二三百万贯。 换而言之,即便以当下大明的盈余财政,若是想要供养孩子读书,也仅仅只能维持二十几万人的数量罢了。 可问题在于,如今的大明,官学和卫学才刚刚推广,地方上还有许多府县卫所没有学校。 没有官学,就没有免费的教习,普通百姓就得自己花钱雇佣教习。 雇佣教习的费用,可不是一家一户能掏的出来的,就拿大明给县教谕的待遇来说,那起码也是正八品的待遇,每年七十八石的正俸,加上各种杂七杂八的福利,折色过后少说也有四十贯钱。 这样昂贵的先生钱,哪怕是集中一村一镇的财富,也雇佣不起几个先生。 如果朝廷不把钱投入到地方上去,那普通百姓的就学环境只会更差。 老朱的话,被朱高炽他们三人听了进去,只是他们的表现,却没能让他喜欢。 虽然眼下朱高煦不在,但以他对那小子的认知,那小子听了自己的话,肯定能说出一些新奇的点子。 可惜了…… 朱元璋眺望北方,没有继续说下去。 或许他并不知道,他所想念的那小子,此刻正在忙着帮大明朝开疆拓土呢…… “殿下,前面就是奥里迷地面!” 六月初十的同一天,伴随着孟章的声音出现,在老朱忙着教育三个孙子的时候,朱高煦正在松花江上乘风破浪。 十余艘马船在三艘战船的带路下顺江而下,桅杆上是迎风招展的渤海旌旗。 一艘战船的船头,朱高煦一手扶着船舷,一手抓着腰间铁锏,沉稳的脸上能够看出嘴角的那一丝笑意。 在他身旁站着孟章与徐晟,前者不用多说,后者则是与崔均一样,是南京城各卫投效而来,并与朱高煦一路北上的兄弟。 徐晟毕竟一根筋,打仗勇猛,所以让他和沉稳的孟章配合是朱高煦早就想好的事情。 这次北征阿台外兰,朱高煦从五月初二出发,一路设置水驿,一路北上。 由于老朱又调了两个千户北上,所以这次出兵,朱高煦动用了比原计划要多的兵马。 这次北征,他带了二百甲骑,三百轻骑和两千步卒。 加上cao持战船的六百船工,钟匠王元等一百各类工匠,合计三千二百人。 他带这么多人,自然不是都要用在攻打阿台外兰上,而是在不少人在半路放下,让他们修建水驿。 水驿也就是水道驿站,从吉林城到忽喇温这两千里水路上,六城之地尚且不需要修建水驿,但从撒叉河口开始,朱高煦就每隔五十里放下一小旗兵马,并带大军在合适的地方为小旗修建水驿。 从撒叉河口到忽喇温城,差不多是一千五百里水路,因此朱高煦准备放下三十个小旗,也就是三百人来修建水驿。 至于他自己,他只需要带着二千二百兵马,就足够击垮阿台外兰了,毕竟阿台外兰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盗寇的水平罢了。 在他这样想着的时候,他也根据孟章的话观察起了这个被称为奥里迷地面的地方。 这个奥里迷地面,如果朱高煦没有记错,那应该位于后世同江市附近。 这地方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继续顺江而下便会看到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 想到这里,朱高煦往四周看了看。 六百多年前的三江平原,环境远比开发北大荒时恶劣。 一眼看去,松花江两岸不是针阔混交的山林,就是沼泽化的平原,便是想停船找个可以落下的地方都难以寻到。
朱高煦回头看了一眼一个长相与汉人有些差异的渤海军士兵,开口用海西女真语对他交流道:“这地方,有人耕种粮食吗?” “回殿下,这块地方到处都是沼泽,猛兽蛇虫出没,没有人会愿意生活在这种地方,哪怕是兀狄哈的野人们,也会找靠近山的地方居住耕种。” 冲积平原在工业时代是好地方,但在古代却不是。 能够被冲击出平原的地方,本身就是地势比较低的地方。 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合理的水利设施,那很容易被泛滥的江水淹没耕田,所以但凡可以耕种的地方,基本都是在靠山,地势比较高的地方。 只是朱高煦一眼望去,很少能看到鼓起来的小山包,这也说明这块地方的居民确实很少。 朱高煦知道这地方拥有最肥沃的黑土地,但就眼下的情况来说,把人拉到这地方开荒,简直和杀人没区别。 想要开发这里,他就也得像野人们一样,从地势高的地方往下修建水利设施,继而开垦荒地。 朱高煦询问过手下的女真士兵,那忽喇温城的位置,差不多就是后世的哈巴罗夫斯克,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交汇处。 那忽喇温城,就修建在乌苏里江右岸的图勒密山下,和后世的哈巴罗夫斯克位置差不多。 算算距离,自己还得走四百里水路才行。 这么想着,朱高煦转身走向了战船的船室,准备好好休息休息。 四百里水路虽然不长,但由于渤海军要停船修建水驿的材料,因此起码还需要五六天才能抵达忽喇温城。 之所以这么慢吞吞的赶路,是因为朱高煦也不想和阿台外兰交手,他更倾向于驱赶走阿台外兰,直接霸占忽喇温城和城外的田地。 慢吞吞的走,就是为了给阿台外兰一个逃跑的时间。 在他这么想的时候,渤海军也很快抵达了下一个水驿修建的地点。 在两千多人的帮忙下,不过一个下午的时间,一个水驿的地基就被挖掘打好。 几千斤混凝土浇灌其中,按照平常的速度,差不多五六天就能干透。 有了地基,剩下的地表工作就交给被留下的那一小旗兵马解决了。 翌日,朱高煦继续带着渤海军顺江而下,随后又在五十里的位置停船,放下兵马修建水驿。 如此又边走边修了三日水驿,警惕性极差的忽喇温城才得知了渤海军北上的消息。 在林中狩猎的忽喇温女真人连忙往忽喇温城跑去,而此时渤海军距离忽喇温城已经不足二百里。 翌日,那乘坐小舟顺江而下的女真人跑回了忽喇温城。 忽喇温城坐落在图勒密山下,与其说是城,倒不如说是一个木寨。 城中的女真人并不算多,不过七千余口人,男丁也只有两千人。 虽说只有这点人,但在这北山之地已经算是人口大部了,因此阿台外兰根本没有想过会有人来主动打自己。 消息送达时,他整个人都是懵的。 他站在坐在一个百来平的木屋里,旁边坐着当初从大黑山之战中逃走秃查哈,以及诸多小头人。 “不过就是汉人,我们守着城不出去,他们粮食吃光了自然就会走。” “可我们在城外的田等到九月就能收获了,如果熬下去,他们可以收割我们的粮食来打我们。” “主动出击,我们这里有男女五千多人,不怕打不过。” 得知渤海军来犯的消息,木屋内许多小头人开始叽叽喳喳的吵了起来。 阿台外兰没和渤海军交过手,但也知道渤海军能杀了自己父亲,并且全歼俘虏卜颜城那么多人,肯定不是自己可以抗衡的,因此他将目光放到了自己的弟弟秃查哈身上。 “秃查哈,你和汉人交过手,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办?” 阿台外兰一开口,所有人的目光就都聚集到了秃查哈身上。 面对这些目光,秃查哈心里十分惊慌,他和城内的许多人不同,他知道渤海军的实力如何,因此他很清楚他们打不过渤海军。 “我的想法是,如果可以,我们或许能投降。” “投降?!” 秃查哈才开口,一名头人就骂道:“南边的那个汉人杀了你们的父亲和弟兄,你们居然要投降?” 这头人是秃查哈的一个族叔,因此他敢骂秃查哈和阿台外兰。 其实秃查哈知道自己这话说出口会被骂,但他还是说出了口,因为他知道再不说就没机会了。 “南边的汉人,人人披甲,而且是明甲,我们不是对手。” 秃查哈先说出一个事实,又对跪在木屋里的那女真人询问:“你见到他们时,他们有多少人?” 那女真人似乎等了很久,所以秃查哈一询问,他就立马交代道: “很多!他们坐着十几艘很大的船,比这屋子还要大好多。” “船上的人,我数不过来,但他们没有明甲。” “听到没,他们没明甲!”那头人好似抓到了什么痛脚,连忙对秃查哈言语输出。 这次不等秃查哈开口,阿台外兰就皱眉道;“汉人行军路上不穿甲,因为他们的甲很沉,是我们的三倍重。” “额……”听到阿台外兰的话,那头人闭上了嘴,阿台外兰也看向秃查哈说道: “那朱高煦杀了阿玛和我们的兄弟,我是不可能向他们投降的。” “我去年和北边的努儿干的苏穆察说过,如果汉人北上,我们可以去哈蛮儿山避难。” “我之前已经让人运了一批粮食过去,这次我们先派人去劝朱高煦退兵,然后把粮食装到船上往北走去哈蛮儿山。” “等到他们粮食吃完了,我们再回来。” “不行!”听到阿台外兰的话,秃查哈连忙否决:“那个朱高煦既然来了,就肯定不会走,当初的卜颜城也是一样。” “这里和卜颜不一样。”阿台外兰很不喜欢秃查哈这胆小的样子,因此摆手道: “放个奴隶出来,让他去告诉朱高煦,我愿意赔他一百匹马和二百只羊,希望他能退兵。” 阿台外兰展示着他以为的慷慨和血本,可秃查哈很清楚,这点东西根本满足不了朱高煦的胃口。 他们这次走了,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