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玄幻小说 - 靖难攻略在线阅读 - 第195章 穷兵黩武

第195章 穷兵黩武

    十月、伴随着寒冬降临,北方各条河流都开始了出现浮冰,这也意味着关外的水运即将停摆。

    赶在彻底结冰前,亦失哈亲自率领水师送来了十余万石粮食,孟章照常接收所有,并带着亦失哈前往了军械局。

    当他们走进了军械局的时候,可以清楚听到热闹的锻铁声。

    由于需要不断的熔炼废铁,继而继续锻炮,因此军械局内的温度比起围墙外要暖和不少。

    “这军械局如今有多少人了?”

    亦失哈走在军械局的混凝土道路上,看着由混凝土建造的军械局,好奇询问孟章。

    “之前带来的一百二十六名工匠,加上你后续送来的二百七十二学徒,一共是三百九十八人。”

    “够用吗?”孟章在解释,亦失哈也询问起他。

    “工匠够用了,如今不够的是人手。”孟章一边带路一边说道:

    “这北山道路崎岖狭隘,想要招抚女真人也不容易,从殿下回来到现在,半个多月也才招抚了三百多女真人。”

    “其中男丁还得从军,孩童读书,只有健妇和老弱能趁着冬季,从事一些坯泥模的轻活。”

    黑水城的生产方式与吉林城不一样,吉林城主要以发粮开垦农田为主,但黑水城是以手工业为主。

    在黑水城,从军的男丁被朱高煦称为预备役,他们的训练和渤海军一样,每天上午学习文化,下午做专业训练。

    他们的军饷比不上渤海军,只有每年三贯钱、十二石和一匹布,三斤盐。

    不过即便如此,他们也尽心尽力的训练着,毕竟他们的军饷足够让一家老小饿不死。

    这种不用在寒冬腊月担心食物问题而去林中狩猎的生活,简直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

    更何况,他们的家人也被王府安排了相应的工作,还有相应的口粮来作为工钱。

    孩童学习,每日发一斤米,健妇夏秋耕种、冬季钻枪管、坯泥模,每日发二斤米。

    哪怕就是老弱,只是随便做些轻活计,也能领走一斤半的粮食。

    至于男丁,他们的口粮在军营解决,完全不用担心。

    因此,但凡一家人都接受王府的吏目安排工作,每家每户都能吃的饱饱的,偶尔男丁们外出训练时,还能打些rou食回来平分,比在部落时舒服了太多太多。

    孟章相信,伴随着冬季一直持续,许多部落都会因为缺粮而出走部众,并被黑水城全盘接收。

    哪怕只维持一个月一千多人的规模,等冬季过去,黑水城内的女真人数量也能增加到八九千人的规模。

    在孟章看来,这已经十分不错了,起码能练出两千兵卒。

    不过,这样的速度显然达不到朱高煦想要的速度,因此这次亦失哈带来了许多女真男丁。

    他们的家人被安置在了吉林城,而他们则是从军来黑水城当预备役。

    “我这次带来了三千六百多人,不出意外的话,殿下应该是要将他们全部归入预备役中。”

    亦失哈说起了自己带人前来的事情,孟章听后也惊喜道:“果真?”

    “八九不离十。”亦失哈笑着回头,这才发现他们已经来到了制作火枪的地方。

    他们走了进去,很快就看到了如流水线般生产枪击、火绳、枪托的工匠们。

    他们人数最多,足有六十人,每日能制作组装大约二百支火绳枪。

    “殿下在吗?”

    孟章询问一名工匠,那工匠头也不抬的指向了射击场,看上去十分无礼,但亦失哈和孟章却不生气。

    工匠一旦上班,除非发生安全隐患,其余时候只需要做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不用论官职起身去迎合谁,这是朱高煦定下的规矩。

    士农工商这句话,放在渤海境内是不存在的,每种职业都是受人尊重的,都是用劳动换取成果。

    在这里也不会有人觉得当兵不好,反而觉得当兵荣耀。

    在这样的气氛下,但凡是参了军,被选入渤海军的,基本不会有谁敢做出临阵脱逃的事情。

    单单做逃兵后,其家人所面临的指指点点就足以让这人折返战场,马革裹尸。

    ‘砰!!’

    孟章这边才带着亦失哈来到射击场,不等看到朱高煦,便先听到了枪声。

    “这枪声不太一样……”

    亦失哈没听过火绳枪的枪声,但他听过洪武铜铳的声音。

    但从声音来说,射击场的枪声更具有穿透力。

    “殿下!”

    孟章寻到了朱高煦,带着亦失哈朝他走去,朱高煦闻声也回头,在见到亦失哈后,当即笑着朝他们走来,对着亦失哈就是一个熊抱:“你这厮,倒是按耐得住。”

    “南边太忙了,奴婢确实没有时间来啊……”亦失哈哭笑不得,也被这拥抱抱得十分高兴。

    “看看,这是王元他们新弄出来的燧发枪,虽然没有达到上战场的标准,但也比火绳枪强大很多了,明天王元就会做出改进,赶在冬季结束前,这燧发枪应该能完善。”

    “燧发枪?”看着自家殿下激动地模样,亦失哈好奇询问:“这燧发枪比起洪武铜铳和火绳枪有什么区别?”

    “区别大了。”朱高煦拿起手中四尺长的燧发枪说道:“这燧发枪,每分钟可以射三到四次,八十步的距离能穿甲,五次射击最少能击中靶子一次,六十步能达到五次击中两次。”

    “每分钟?”亦失哈感觉自家殿下口中有了好多自己不懂的东西,虽然他以前也这样,但倒也没变化这么大过。

    “一刻钟为十五分钟,一字时为五分钟。”朱高煦解释着,同时拿着手中的燧发枪,心中止不住的骄傲。

    冶铁技术决定了朱高煦能攀爬科技树到什么程度,若是把他丢到秦汉唐宋,别说弄出燧发枪,就当时的冶铁技术,他哪怕弄出火绳枪,估计也是容易炸膛的那种。

    相比较下,明代的冶铁技术,则是完全可以支持他弄出前装加农炮和燧发枪。

    有了这些东西,靖难之役他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输,现在的问题,就是……

    “殿下,既然这燧发枪更好,那为何不让火枪间的工匠们制作这燧发枪?”

    孟章一开口,不仅打断了朱高煦的思绪,也打断了他的臆想。

    摆在他面前的有一件尴尬的事情,那就是他不知道东北的燧石矿分部,他了解的都是南方的。

    正因如此,他才没敢说生产燧发枪,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燧石。

    “开春之后得让杨彬给我弄些高品质的燧石才行。”

    朱高煦一边想着,一边对孟章糊弄:“这枪还没完善,等王元完善之后再说吧。”

    这么说着,朱高煦心底也有一些失落。

    他推动了火器的进步,可这么一来,他这具身体的长处便也被限制住了。

    只是热兵器取代冷兵器是无法阻挡的,他应该高兴自己成为推动了火器进步的人,而不是保守的停留在冷兵器交战的时代。

    倘若真的是冷兵器交战的时代,他这不足一万人的渤海军,是很难在正面战场上打败拥有三四万甲兵的辽东都司的。

    哪怕是朱棣,彻底靖难,燕府三护卫南下投奔他的情况下,也花了四年时间才彻底击败南军。

    四年的内战,不仅能将军队对外部对内的纪律给摧毁,还能摧毁朱元璋好不容易恢复的北方经济。

    北平、河南、江淮、山东……

    这些地方因为靖难被摧残的不成样子,而老朱花了二十多年,好不容易练出来的百万精锐,更是在这场内战中报销超过一半。

    这一半精锐的死亡,导致了卫所制走下坡路,更导致北平、山东、河南、两淮的军屯被摧残殆尽。

    这些精锐,若是用来开疆拓土,驻守四方,那大明起码能够再多实控一两个行省,只可惜他们最后都死在了自己人手上。

    朱高煦要靖难是为了他自己,这他不否认,但同时他也想缩小靖难之役的范围。

    哪怕他能让靖难之役早一年结束,大明所受的创伤都能多减轻一成。

    相比靖难之役四年死几十万大军,百万百姓流离失所。

    朱高煦更想把靖难之役的范围缩小到三年以内,死伤十几万,尽量减少战争对北方的摧残。

    不管旁人说他伪善也好,亦或者说他当了婊子还想要牌坊也好,他心里始终的是这么想的。

    靖难之役如果能在两年内结束,那西南三大兵团,起码云南的徐辉祖和沐春、何福是来不及出兵的。

    当然,最好的靖难时机,其实是朱棡和老朱相继死后。

    如果这个时候他揭竿而起,那绝对可以提早结束靖难,唯一要背负的,就是在史书上背负一个造反的骂名,可他也不在乎。

    可关键在于,他可以丢下脸皮造反,但朱棣能不能?

    朱棣如果能,他就不会眼巴巴看着自己节制北平三都司的兵权被削,自己的三护卫被调,自己被人圈禁王府之中。

    让朱棣不要脸,这才是朱高煦当下最想做的事情,可这很难……

    “走吧,去书房休息,与我说说吉林城的情况如何了。”

    朱高煦想到了朱棣的事情,便不再为燧发枪而高兴,带着亦失哈和孟章就往自己在军械局中的书房走去。

    只是一字时,三人便在兵卒护卫下回到了书房,朱高煦坐在主位,亦失哈二人各自坐在左右二首的位置上。

    端起一杯热水,朱高煦笑着对亦失哈说道:“这地方没有茶,多喝热水也挺好的。”

    “殿下都喝热水,奴婢怎么还敢奢望喝茶?”亦失哈笑着回应,同时从怀里拿出了一份五军都督府的文册:

    “殿下,说吉林城事情前,奴婢得给您先看看这份擢升文册。”

    他起身将文册递给了朱高煦,朱高煦接过看了看,果然不出他的预料,参与这次北巡的武官们,有近一半被调走了,而且不同于上次的吉林城自补武官,这次五军都督府给吉林城派来了大小二十五名武官。

    他们之中,官职最低的都是百户官,可以说如果等明年开春他们到来,那吉林城四分之一的兵权就会被剥夺。

    只是对此,朱高煦并不担心,而是对亦失哈说道:“这些人,尽数调往肇州城。”

    “是!”亦失哈果断应下,因为他也是这么想的。

    肇州城可以说是如今渤海四城中秘密最少的一座城池,并且因为要负责巡哨,这地方足够危险,可以吓退这二十五人之中的一些绣花枕头。

    朱高煦吩咐完,又继续往后看去,这才看到了几个月前老朱给自己的一些调令。

    “调两千户来,让我选一个地方建设千户所嘛。”

    朱高煦脸上露出笑意,亦失哈也借机说道:“不如将那地方选为之前殿下您看上那地方?”

    亦失哈说的,是当初他们北上时所经过的前金隆安府遗址。

    隆安府遗址距离三万卫有三百里,足够朱高煦在靖难之役开始后做出反应,而且在那里修建千户所,也可以利用隆安府遗址的一些石砖,省去了许多麻烦。

    这么一想,朱高煦也对亦失哈说道:“这样,你这次回去带着吴明去,擢升他为千户官,开春之后让他带一千户兵马和三千女真民夫去前金的隆安建城,那城池就称呼为长春吧。”

    为了方便自己记忆,朱高煦提前四百多年将‘长春’这个城市名字搬到了明初。

    这种小事,孟章与亦失哈也没有什么意见,皆点头应下。

    瞧着这件事情弄完,朱高煦这才继续说道:“好了,这事情不难办,还是先说说吉林等城的情况吧。”

    “是……”亦失哈应下,紧接着口述起了吉林等城的情况。

    “今岁殿下您北征过后带回大量畜力,虽说已经是九月,但赶在入冬前,下面的人还是调教着它们开垦了不少荒地,故而今年的荒地比原先预计的要多,开垦三十二万六千余亩。”

    “算上此前的熟田,眼下渤海四座城池已然有六十七万五千余亩耕田,今年收获粮食的耕田亦有三十五万余亩,收成稻米两万七千余石,豆料六万四千余石,粟、麦等粮食十五万二千余石。”

    “若是按照当下您所定的成人每年五石,军马每年六石来测算,今岁所产出粮食,大概能自给五万六千余口人,军马一万六千余匹。”

    亦失哈带来了好消息,那就是吉林城已经能自给自足五万六千多人的口粮了。

    孟章脸上露出笑脸,看向了自家殿下,却不想朱高煦沉着应对:“眼下王府麾下有军民几何?”

    回答他的问题,对于亦失哈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他已然有了腹稿,因此不假思索的回答道:“这几个月经过弗达哈,吉林与安东两座城池各自招抚了不少女真人。”

    “如今渤海四城,有军九千人,有预备役四百九十六人,有民八万八千九百二十七人,近五万四千口为归化的女真人。”

    亦失哈一边说,一边忐忑的看着朱高煦的表情。

    朱高煦听后,倒是没有着急做出什么反应,而是继续道:“如此说来,若是秋收能收获四十五万石粮,那我们便能完全自给自足了。”

    “理论上是这样,不过我们的牧群太多了。”亦失哈不免头疼道:

    “眼下吉林城的耕牛马匹之数,已然达到了三万余头牛,五万余匹马的牧群数额。”

    “正因牧群太大,因此奴婢在上个月杨善人来时,便将吉林城中的八万余只羊群的半数贩卖与他,换得了一万贯钱。”

    毛皮生意遇冷,朱高煦曾经让亦失哈自己寻些财路,因此他便趁着这次缴获大量羊群,特意贩卖了一半。

    这么一来,不仅为吉林城减轻了负担,也添加了收入。

    一万贯看似不多,但足够支付一千余名将士的钱饷了。

    “王府之中,眼下还有多少贯钱,来年钱饷可能筹齐?”

    朱高煦询问他关心的事情,亦失哈对于这个问题也慎重回答道:“眼下杨善人的毛皮还未彻底贩卖干净,今年虽然买了一些人参、鹿茸等药材,但算上牧群和盐引,也不过只为王府带来了两万六千余贯。”

    “王府来年开春后便有一万兵卒,算上武官们的钱饷,王府得拿出至少十一万贯才行。”

    “当下加上杨善人给出的钱粮,还有朝廷明年开春给拨发的铜钱,如今起码还有四万贯的缺口。”

    四万贯的缺口可不算小,便是朱高煦也得忧心。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还只是军饷之中的钱饷,比之这个,占比更重的还有粮饷。

    “粮饷约二十六万石,另外每头耕牛挽马一年下来起码三石豆料,除去五万匹马中挑选出来的七千余匹军马,剩下的耕牛挽马,每年至少需要二十万石豆料。”

    “若是不依靠辽东都司而自给自足,那吉林城得在现在的情况下,岁产出不少于二十五万石豆料,八十万石粮食和工匠兵卒等钱饷俸禄十四万贯。”

    亦失哈将吉林城维持现状下自给自足的所需一一说出,说的朱高煦头疼。

    他缓了缓后,略微折色后才发现,吉林城也走到了每岁支出折色近五十万贯的一方势力。

    每年支出近五十万贯,这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除了大明与帖木儿、奥斯曼、神圣罗马这样的国家外,诸如英格兰、朝鲜、葡萄牙等这些国家,国家年收入折算过后,也不过就是二三百万贯的财政收入罢了。

    渤海不到九万军民的花销,都快赶上英格兰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了,而渤海的人口只有英格兰的十分之一还不到。

    这样的财政压力,朱高煦只是听听都觉得难受。

    他发展的越快,对大明的依赖程度就越深。

    面对这样的财政压力,如果不是老朱很有可能会在明年五月份薨逝,朱高煦甚至有一种自己可以停一停脚步,好好搞搞农业经济的想法。

    现在的他,算是知道为什么要搞百万裁军了。

    不停下军备脚步,根本就没有余力发展经济。

    只是可惜,他已经没有时间来发展经济了,如果硬要说有,也只有明年一年的时间了。

    “依伱之见,按照上个月的开垦情况,明年渤海四城能不能突破百万亩耕地?”

    朱高煦扶额询问亦失哈,显然这巨大的财政压力让他心情沉重。

    “应该没有问题。”亦失哈不假思索的给出答案,毕竟渤海四城几乎人手一头耕牛和一匹挽马,除去农忙和收割的繁忙日子,他们可以腾出五个月的时间来在夏秋两季开垦荒田。

    七万余头牛马的畜力,五个月深垦五十几万亩地都不在话下,突破百万亩并不困难。

    “那就好……”朱高煦颔首,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这么着急,而他也不能与旁人说。

    “殿下,其实我们可以不用那么着急,毕竟这次调拨的两个千户前来后,朝廷能解决十七万石的军饷,只要熬过明年,等到后年秋收就能自给自足了。”

    亦失哈安慰着朱高煦,但他这话在朱高煦耳中却不是安慰。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只需要熬到后年秋收就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可问题是他哪来的时间熬到后年秋收。

    明年老朱就会驾崩,朱允炆那小子就会登台唱戏,开始削藩。

    等到后年,朱高煦连秋收都有可能见不到,就得响应自家老爹的靖难之役。

    他真的等着秋收,那秋收没多久,关外就要被积雪掩埋道路了,自己无法带兵南下,只能让朱棣一个人面对围剿了。

    等他能带兵南下的时候,已经是建文二年的四月了。

    从建文元年七月开始,到建文二年四月,朱棣会经历滹沱河之战、奇袭大宁、北平保卫战、郑村坝之战、白沟河之战等大战。

    这其中,如果白沟河之战没有自己的身影,那瞿能父子恐怕真的会把朱棣的脑袋给摘了。

    也就是说,朱高煦想在渤海苟几个月都不可能,他必须赶在建文元年的七月到九月这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入主辽东。

    他要是做不到,那等大雪融化的时候,那他也不用参加靖难了,直接投降算了,而历史上的“靖难之役”,恐怕也要变成“建文平叛”了。

    想要正常参加靖难之役,朱高煦得弄出足够多的粮食才行。

    按照刚才亦失哈所说,自己如果想要顺利参加靖难之役,起码要保障吉林城的粮食可以吃两年才行。

    “现在我们府库之中还有多少粮食。”

    朱高煦低垂眼帘询问亦失哈,亦失哈也不假思索道:“算上杨善人送来的粮食,足够吃到来年八月,也就是还够吃十个月。”

    “十个月……”朱高煦呢喃着,沉吟许久后眼神闪过一丝纠结,似乎已经知道了该如何做,才能保障自己能及时参与靖难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