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在线阅读 - 司马家族(下)

司马家族(下)

    晋宣帝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179-251),曹魏权臣、西晋王朝奠基人,司马家族最有实力、最有名气的人物。

    知识结构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以忠孝为核心的官办教育崩溃过很多次,例如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隋代、五代十国、清朝末年。既然学习指定教材已经没有前途,孩子们便有了极大的自由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于是知识结构丰富、擅于独立思考的牛人便多了起来。牛人多了对于国家来说倒不见得是件好事,因为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牛人没有了共同的目标,自然是要争个高低的,所以官办教育崩溃的时代都是天下大乱的时代。

    终极牛人司马懿,出生于官办教育崩溃的二世纪七十年代末,他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儒家经典:在东汉最后一批优等生的杰出代表,长兄司马朗的言传身教之下,司马懿不得不学习儒家经典,可学这个不是他自愿的,他的主要精力也就没有放在这里。

    2.祖传兵法:虽然高祖父司马钧是个胜率为零的常败将军,但司马家好歹是将门之后,那时候兵书可不是谁家都有。不用花钱、不用费事儿、司马懿就能看到一大堆仅限小范围流传的课外书,真是令人羡慕。

    3.道家哲学:汉末名士、杰出书法家胡昭的隐居之处离司马家不远。司马懿经常前去拜访,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许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司马仲达依然有那么一份隐士情结,当始于此。

    年少轻狂

    与司马懿一起拜访胡昭的,还有一位颍川的周生。颍川士人是很牛的,看不惯司马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得瑟劲儿的周生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联络了几个帮手,决定剁了这个臭小子。

    司马懿蒙在鼓里,胡昭却得到了消息。他一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终于截住了杀气腾腾的周生一伙。抱着普救众生的大慈悲之心,胡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至于声泪俱下,草木为之含悲。周生终于化解了胸中的怨恨,放下屠刀,长叹一声:要不是你,今天司马懿非死不可。

    尽管胡昭一生都没有以此事邀功,司马懿还是得到了消息,一方面,灵魂深处受到震撼的司马懿明白了锋芒毕露会招来杀身之祸,那个年少轻狂的少年司马懿不见了,腹黑的种子却悄悄发芽。另一方面,出于对胡昭的敬重,司马懿后来为儿子取名为“师”“昭”。

    司马懿装病第一季

    22岁,司马懿被举荐为河内郡上计掾,负责计算、统计钱粮数目并向朝廷汇报工作。司马懿努力熟悉业务,打算大干一场。

    恰逢中原霸主曹cao想起了要报答一下司马防的知遇之恩,征召司马朗和司马懿出来做官。司马懿赶紧辞掉了上计掾的差事,表示我不能去啊,我得了严重的风湿,生活都不能自理。

    一千八百年来,人们对司马懿装病事件的真伪和动机始终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司马懿不愿意活在天才大哥的阴影下,有的说当时袁绍还没有玩儿完,中原鹿死谁手犹未可知,有的说此时的司马家不愿意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有的说司马懿装病这事儿压根儿就是晋朝史官编的。唯一没有争议的,是大家都觉得正史《晋书·宣帝纪》“帝知汉云方微,不欲屈节曹氏”(司马懿眼看汉朝式微,不愿糟蹋自己的节cao给曹家打工)的说法是扯淡。

    司马懿如果真的不想去,直接说不去就是了。在这之前,他的老师胡昭就得到过曹cao的征召。胡昭表示在下不愿意,曹cao呢,也很大度地说:“人各有志,义不相屈。”这事儿司马懿不可能不知道。而且世上那么多疾病,为什么偏偏要装风湿呢?因为这个病既严重又并非不可治愈,具有灵活性,过几年就可以宣布我现在好了,我能小跑了,我还能大跳哎大跳……

    这样的小伎俩让曹cao噗嗤一笑。居然使出装病这么幼稚而富有想象力的办法,年轻真好啊。你小子要玩我就陪你玩到底。传令下去,派专人监视司马懿。

    29岁,已经装了七年生活不能自理的司马懿终于装不下去了。最直接的原因恐怕是他的妻子张春华已经怀上了他的长子司马师(这一点居然从来都没有人提起过)。趁着老婆的肚子还不明显,赶紧收了神通吧。好在大哥司马朗已经是曹cao的秘书,曹cao手下的首席文官荀彧大人也是司马家的世交……

    于是荀彧“刚好”在这一年推荐司马懿。要说曹cao也真是够意思,他给司马懿安排了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陪曹丕读书。

    扶摇直上

    36岁,司马懿跟随曹cao降服盘踞在汉中的张鲁。当时刘备刚刚占领益州。司马懿提出趁刘备在蜀地立足未稳灭了丫的。这是司马懿献上的第一条计策,由于该建议没有被采纳,究竟是妙计还是馊主意永远都不会有定论了。

    38岁,司马懿所辅佐的曹丕在继承权争夺战中击败曹植,搭上登天之梯。

    40岁,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垂垂老矣雄心不再的曹cao打算迁都以避其锋芒。司马懿劝阻说:别看孙刘联盟说得好听,刘备发展太快,孙权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啊,咱们可以联合孙权,让他从背后捅关羽一刀。

    这条计策被采纳引发了深远的影响:关羽走麦城,孙刘联盟瓦解,曹家再次掌握战略主动权。司马懿证明了自己一流谋士的实力。

    41岁,主持曹cao葬礼。(读史至此,怎能不感到天大的讽刺?)

    42-46岁,升任中央政府秘书长、副总理。又转任军职,出任曹魏军队副总司令。但一直没有领兵作战的机会。曹丕三次御驾亲征,都委任司马懿在后方坐镇。

    47岁,曹丕驾崩,曹睿继位。司马懿与陈群、曹休、曹真共同担任辅政大臣。具体分工是曹真负责对蜀国作战,曹休、司马懿负责对吴作战、陈群在中央主抓人事改革。同年孙权与其亲密战友诸葛瑾兵分两路伐魏,司马懿击败天下闻名的……软柿子诸葛瑾,首战告捷。

    擒斩孟达

    48岁,在曹丕时代一直被当做心肝宝贝的蜀国叛将,新城太守孟达尝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滋味,感到压力非常大,琢摸着还是回蜀国算了。诸葛亮觉得这小子靠不住,回来是个麻烦,可不让回来又说不过去,就故意放出消息打算借刀杀人。消息被司马懿得知。

    按说就算孟达反了也是西线最高长官曹真负责,可司马懿要抢功劳增强自己在军界的威望。他为了节省时间,竟然既不通知曹真也不上奏曹睿,擅自发兵,长途奔袭。为了防止孟达反得太快,被曹真占了先手,他还特意写了封信忽悠了一下孟达:

    孟达啊,魏国需要你,蜀国痛恨你,最近有消息说你要回蜀国我一万个不信啊,这么大的事儿如果是真的,消息怎么可能走漏的这么快?这一定是诸葛亮的jian计,我是不会上当的。

    孟达并不像很多人印象中那样是一个无勇无谋的废柴,要知道在刘备的仁义感召之下,蜀国军民的向心力那可是很强的,孟达却能让手下这支军队只效忠于他,他说去魏国就跟着他去魏国,他说回蜀国就跟着他回蜀国,这样的人能是废柴吗?可他孟达太过倒霉,他是三国时代唯一一个被诸葛亮和司马懿两共同算计的人物。他的败亡自然是毫无悬念了。

    反复无常的牛人孟达,能够死在两位顶级牛人的手上,此生也算不枉了。

    对阵诸葛

    50岁,曹休败亡,司马懿升任东线战区最高长官,但司马懿并不开心,因为朝廷命令他配合西线战区最高长官曹真伐蜀。司马懿不愿给曹真打下手,便消极怠工,以老牛拉破车的速度缓缓挪动。擒斩孟达时,他八日行军一千二百里,这次伐蜀,两个月行军不到五百里。

    在他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没走的时候,曹真的部队已经在暴雨中的蜀汉山道上出现了严重的非战斗减员,伐蜀计划被迫取消。曹真郁闷而死,司马懿被调往西线,应对诸葛亮的北伐。

    52岁,阻击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司马懿的既定战略是坚守为主,sao扰为辅,绝不主动出击。我大魏人多势众、地大物博,犯不着冒风险和你死磕,拼后勤、拖时间耗死你完事儿。

    这样的战略可以说稳cao胜券,但是太过窝囊。古往今来哪有大国在小国面前装缩头乌龟的道理?魏国五子良将中硕果仅存的老将张郃带头抗议,要求主动出击。一开始司马懿还镇得住,但由于诸葛亮使用了高科技装备木牛流马,持续作战能力超过了预期,司马懿的威信开始下降。军中的风言风语也多了起来,说什么司马大帅就是个缩头乌龟,哎你不知道,他家祖上就是个常败将军,他就是靠拍先帝的马屁起家的,哪像张郃将军那才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再后来,将士们干脆以请战取乐,司马懿一拒绝,大家就一阵窃笑。

    此时司马懿的威望可比不上成功阻击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张郃。再这样下去,轻则威信扫地重则军队哗变,连性命都难保。再说魏军人多,蜀军人少,魏军多骑兵,蜀军多步兵。无论兵力还是兵种都占据优势,拼一下,就算不能活捉诸葛亮也是很有胜算的嘛。好,冲出去,和诸葛亮拼了!

    司马懿终于当了一回纯爷们,结果是被诸葛武侯教育了一下怎么做人,怎么打仗。

    此次交战成就了诸葛亮历次北伐中斩获最大的一次,但司马懿也不是完全吃亏,至少他证明了龟缩战略的正确性……

    蜀军粮尽,诸葛亮见好就收。张郃奋起直追,死于诸葛连弩之下。人们不禁怀疑,是司马懿故意派他去送死的,因为张郃一死,曹魏军界再也没有人能挑战司马懿的权威了。

    53-54岁,司马懿上书朝廷,要求迁徙农夫到西线战区种麦子,增设兵器制造基地,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全力以赴迎接诸葛亮的下一次挑战。

    55岁,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于五丈原。

    司马懿仗着魏军骑兵多,机动性强,从东、西、北三面包围蜀军,留着南面是希望蜀军赶紧哪儿来哪儿去。包围敌人不是为了消灭敌人而是祈求敌人赶紧回家,这样的打法,真是空前绝后啊。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一定又会使出他的终极奥义——神龟龟缩功。对付这样的敌人,只有在运动战中攻其所必救了。但诸葛亮的声西击东策略竟然被司马懿的副手郭淮看穿。乍一看声西击东好像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计策,但看看地图,就知道诸葛亮驻扎的五丈原只是高地上一块十二平方公里的平原,无遮无挡,没有掩体。在这种地理条件下,他居然还能声西击东不被敌军侦察兵探到!这样来无影去无踪的的声西击东,连老谋深算司马懿都险些上当,也就丝毫不令人意外了。而郭淮看穿此计也是从诸葛一生唯谨慎的性格特点分析,判断他不大可能去死磕重兵把守的西侧,并不是发现了什么踪迹!

    自知时日无多的诸葛亮,使出了他的最后杀招:派蜀军帮助魏国农民种地!

    这次司马懿坐不住了,蜀军唯一的弱点就是缺粮,如果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开辟一块根据地,那还了得?

    怎么办?继续龟缩?还是豁出去再拼一把?

    这一次,没有人能帮他出主意了。

    眼看着就要迈进死亡陷阱的司马懿最终得救,拯救他的是他的知识结构——他是做过上计掾的人,计算地区粮食产量是他的老本行。经过反复核算,司马懿得出了五丈原的可耕地面积根本不足以供养十万蜀军的结论。这下可以安心做缩头乌龟了,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无奈之下,诸葛亮使出了不是办法的办法,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臊臊他!其实诸葛亮心里也清楚,这样的办法也就只能臊臊司马懿了,可又能怎么样呢?常年的鞠躬尽瘁拖垮了他的身体,智慧的化身也已经回天乏术……

    一阵阵轻微而雄浑的啜泣升腾在蜀军大营的上空,与五丈原的秋风暮色交织成一片,引动天地山川为之心感神伤。壮志未酬的诸葛武侯,再不能临阵讨贼矣。蜀军依其临终安排徐徐撤退,司马懿立刻钻出龟壳,放胆追击。老远望见上有个熟悉的身影,以为中了诸葛亮的诈死之计,仓皇逃窜。

    随着死诸葛惊走了生仲达的传说不胫而走,司马懿得知那一天吓走他的只是诸葛亮的木像,而他多年的宿敌、唯一的知己早已离去了。我们无从得知他的内心深处是耻辱多一些还是落寞多一些,我们只知道他悠悠地叹息了一生,说出了五个字:天下奇才也。

    平定辽东

    56岁,司马懿升任太尉,坐镇关中。凭借拖死诸葛亮的巨大威望和多年的党同伐异,他建立了对曹魏西线部队独一无二的影响力。

    59岁,一直在半独立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曹魏宣布独立。感到司马懿对皇权构成为威胁的魏明帝曹睿打算借此机会趋虎吞狼,把司马懿调离其势力范围,并命他率领四万部队远征常备兵力不下于五万的公孙渊。

    公孙渊当时可是东北亚的霸主,只要他一声吼,东北各少数民族、朝鲜半岛诸国就要抖三抖。何况他既占据地利又以逸待劳。让一个59岁的老头子出这么远、这么苦、这么难的差,摆明了是要打死敌人平外患,打死自己除内乱。可司马懿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命令,这足以证明,至少在曹睿时代,虽然有很多小算盘小动作,司马懿仍然可以算作一个忠臣。

    平定辽东的战役并没有什么精彩之处,因为公孙渊竟然集结重兵在边境线上布下了一道有缺口的防线,司马懿绕开防线直扑其都公孙渊所在的襄平,牢牢掌握主动权,

    整个平定辽东的战役,唯一给司马懿出了难题的竟然只有一场连绵不绝的大暴雨,公孙渊的作用可以无视。等到天气放晴,司马懿拿出了当年对战诸葛亮时从蜀军那里山寨来的先进攻城器械,昼夜轮番进攻。城破之后,司马懿将公孙渊父子及其手下连带着城内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斩杀,还把尸体堆积成金字塔形状以炫耀武力。这是司马懿第一次暴露出凶残的一面,这种表现应该与被皇帝猜忌引发的心情恶劣有关。

    明帝托孤

    60岁,与曹爽一起受魏明帝曹睿托孤,辅佐曹芳。

    曹睿原本的辅政大臣名单里是只有五名曹氏亲贵,并没有司马懿。然而曹睿的秘书刘放、孙资与司马懿是老乡,又与五个辅政大臣中的三个有矛盾,趁着曹睿病得神志不清,连哄带骗让曹睿修改了名单。当然,曹睿也不至于完全糊涂,只让宗室辅政小心让外姓大臣寒了心,而让司马懿留在洛阳辅政既能借助于他的能力也便于对他监视、控制。

    61-67岁,在经过了短暂的蜜月合作期之后,司马懿与曹爽出现了矛盾。矛盾的核心在于人事制度。曹cao时代搞的是唯才是举,只要对我曹cao有用,人品出身统统无所谓。曹丕时代,采用的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并行,政策向世家大族倾斜但寒门子弟也还有出头的机会。到了曹睿时代,世家大族已经发展成强大的特殊利益集团,对上威胁曹魏宗室,对下欺压寒门子弟。曹爽要拉拢寒门子弟一起削弱士族,平衡各阶层利益。而司马懿出身于世家大族,不能不出来说话。

    有些书上说曹爽通过明升暗降的办法,让司马懿出任没有实权的太傅(帝王师)来达到架空司马懿的目的。可司马懿出任太傅之时就能推荐老同事蒋济接替他的太尉职位,出任太傅之后两次率军阻击吴国的进攻,在巡视屯田时他还提拔了邓艾,兴修水利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军事、人事、农业、水利样样抓,这叫被架空?

    尽管有矛盾,司马懿与曹爽的关系并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公事上有分歧但也没到不能共事的程度。而且,司马懿也清楚不能绝了寒门子弟上进的道路,提拔农民出身的邓艾就是最好的证据。虽然司马懿位高权重,但河内司马氏并不是世家领袖,当时世家大族的领袖是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但随着曹爽的改革触动的既得利益者越来越多,围绕在司马懿身边的势力也就逐渐庞大。曹爽感到了威胁,插手司马懿的命根子——帝国西线部队。

    双方矛盾升级,怎么办?虽然自己能遥控西线部队,但皇帝和御林军都在曹爽手中,能和他翻脸吗?

    司马懿装病第二季

    68岁,司马懿借口老伴儿张春华去世,自己过于哀痛,不能上班,坚决要求退休。如果说这次装病也是老谋深算的一步,实在是状司马之智而近妖。因为两年后他所发动的政变能够成功有太多无法算计的偶然因素。这次装病首先是为了自保,交出权力换一个平安。其次是投机,如果有机会搞事儿就搞,没机会就以太傅头衔退休,这辈子也不失为人生赢家。

    70岁,装出一副老年痴呆的样子,让曹爽掉以轻心。趁曹爽和他四个担任御林军将领的弟弟出城祭拜魏明帝的高平陵绝好机会,司马懿以司马师豢养的三千死士为武力基础,加上一群老同事的影响力接管御林军,发动政变,得到太后诏书,罢黜曹爽。

    可皇帝还在曹爽掌控之中,曹爽一旦带着皇帝许昌,就能号召天下兵马勤王,那时只握有洛阳一座孤城的司马家族将以一隅敌全国。但曹爽及手下将士的家属都在洛阳城中,曹爽随时都有可能被手下为了保住老婆孩子而刺杀。带着皇帝去许昌,谈何容易啊?

    双方麻杆儿打狼,互相害怕。趁曹爽犹豫不决之际,司马懿反复赌咒发誓,表示只免去曹爽官职,以人格担保他的生命财产安全。曹爽经过一夜的思考,交出皇帝投降,准备以富豪的身份安度余生。他没想到司马懿根本就没有人格,何谈担保?曹爽对司马懿客气这么多年,司马懿对他可一点不客气,毫不犹豫地将曹爽一党全部夷三族(诛杀其父族、母族、妻族)。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的故事因为《三国演义》的关系而为世人所熟知,演义中的曹爽是一个十足的酒囊饭袋,在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司马懿逆袭,真是活该。很多读者也通过这个故事,得出了曹家真是没人了的结论。或许曹爽的确不值得同情,但司马懿食言而肥、滥杀无辜的卑劣品格也至此暴露无遗。

    也许一开始司马懿只是想扳倒曹爽,没有考虑扳倒曹爽之后怎么办。可曹shuangsi后,能够阻止司马懿野心膨胀的只剩下他一向不太当回事儿甚至压根就没有的节cao了,而驱动他篡权的则是极具诱惑,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生命中最后的三年里,司马懿处心积虑机关算尽地谋划着司马家族的千秋大业,最终成为了三国主要人物中唯一一个没有在《三国志》中列传的“晋宣帝”。

    在倡导忠君爱国的封建时代,对司马懿的评价无疑是负面的。同样是篡权夺位的代表人物,曹cao自不必说了,就是名声遭透了的王莽,至少也还有着兼济天下的美好愿望。再看司马懿,他穷则独善其身,达还是独善其身。

    近年来,随着传统道德的淡化、厚黑学的传播,功利主义的泛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拜起司马懿这个胜利者。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有一天,中国人不再崇拜仁义而是崇拜胜利者,那么我们与那些忘恩负义欺软怕硬的人、还、有、什、么、区、别?

    司马懿功成名就之日,即是他被酱缸文化染透之时。他所代表的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对于阴暗,不应站在道德的高度上鄙视,更不应跪在地上仰视,而是应该正视。因为唯有正视阴暗,才能正视光明,唯有正视阴暗,才能看透阴暗、唯有正视阴暗,我们才能保证我们是我们,而不是“他们”。

    晋景帝司马师

    司马师,字子元(208-255),司马懿与张春华长子,曹魏权臣,西晋奠基人,司马家族最辣手无情、最难以捉摸的人。

    早年经历

    早年的司马师是一个愤青,与后来成为曹爽集团骨干的夏侯玄、何晏等官二代整天泡在一起开文化沙龙、品评人物、抨击朝政。在他们看来,堂堂大魏,居然到现在还没一统天下都是这帮掌权的老家伙无能。在这个小圈子里,司马师人望颇高,就连自恋狂何晏都说:“当今世上,能干大事儿的也就是司马子元啊。”

    魏明帝曹睿对这群官二代的行径忍无可忍,下令把他们统统免官为民,永不叙用。唯一幸免的是24岁的司马师,因为此时他的父亲司马懿是抵抗诸葛亮北伐的中流砥柱。

    公元234年,26岁的司马师毒杀了自己的原配夫人,出身于曹魏宗室的夏侯徽。

    夏侯徽有着女性独有的智慧,司马师有事常常和她商量,夫妻感情很好,已经有了五个女儿。史书记载夏侯徽发觉了司马家对魏国不忠的迹象,因而被司马师灭口。那么夏侯徽被毒杀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对丈夫产生了疑心呢?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只能分析一下这一年发生了什么。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面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风险的司马懿依然保住了兵权,并且对曹魏西线部队建立了独一无二的影响力,呈尾大不掉之势。这当中的机密运作,司马师不可能没有参与,也就难免被聪明的妻子察觉。

    夏侯徽陷入了家国两难的矛盾,没等她做出抉择就被心狠手辣的丈夫灭口。读《晋书·景帝纪》至此,总是不寒而栗,倍感寒心。

    30岁左右,魏明帝曹睿驾崩前后,司马师升任散骑常侍(高级顾问),成为天子近臣。

    36岁,任中护军,掌握部分御林军。这一年的时代背景是曹爽要伐蜀,需要司马懿支持,并且需要司马昭随军。司马师在此时出任中护军显然是司马懿向曹爽开出的条件。待曹爽伐蜀失败回京,虽然保留了司马师中护军的职位,但把他的部下调走,司马师被架空成了光杆御林军将领。

    茫茫黑夜

    41岁,与父亲司马懿一起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此次政变的政治基础是司马懿及其老同事门的威望,最关键的武力基础是司马师豢养的三千死士。这件事怎么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在曹魏帝国的首都洛阳,曹氏亲贵的眼皮底下,竟然有人能组织三千人的武装,没有人告密,也没有被察觉。如果说司马懿代表着人性阴暗的一面,拥有如此可怕的组织能力和保密能力的司马师就是一片茫茫的黑夜。

    政变前夜,司马懿观察两个儿子,司马昭担心的整晚睡不着觉,司马师却美美地打着呼噜。司马懿都不禁佩服,这孩子,心机真深啊。

    政变成功,司马师出任卫将军,掌管全部御林军。

    这一年被处死的曹爽一党中有不少与司马师交往甚密,在曹爽得势时没少帮他说话,司马师丝毫不念旧情,杀光他们全家。

    二次创业

    43岁,司马懿去世。司马师升任抚军大将军,执掌魏国军政大权。

    44岁,升任大将军。这一年吴国大帝孙权驾崩,有三位高级将领要求伐吴,分别献上三套方案供司马师选择。司马师难以决断,咨询很早以前就投靠司马氏的王牌谋士傅嘏。傅嘏对三套方案都不满意,劝司马师不要出兵。但司马师当时的处境是迫切需要建立威望,第一他的老爹是魏明帝的托孤大臣,掌权名正言顺。而他司马师掌权只是因为他是司马懿的儿子。第二、不敢反抗司马懿的人不一定不敢反抗司马师,这当中有曹魏的忠臣,也有想取司马氏而代之的野心家,司马师必须保持威慑,摆在她面前的任务无异于二次创业。

    这一年十二月,司马师命司马昭率军与吴国太傅诸葛恪大战于东关,史称东关之战。吴将丁奉趁着天降大雪,率敢死队偷袭疏于防范的魏军。魏军四散奔逃,自相践踏,数万人阵亡。

    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下司马师麻烦大了。但司马师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遇事向前的人,他免去了司马昭的爵位,把参战的军区司令员防区对调,稍示惩罚,虽然大家都知道司马师的小算盘,但这样的处置从台面上看确实光明正大,找不到反对他的借口。

    45岁,调兵遣将迎击诸葛恪。

    诸葛恪战败之后不思自省,迁怒于人,丧失人心,杀死他的竟然是在孙权临终前力挺他为辅政大臣的孙峻。同样是战败,诸葛恪反证了司马师的高明。

    强极则辱

    46岁,破获傀儡皇帝曹芳欲以夏侯玄取代自己的政变计划。废曹芳,将最后的好友夏侯玄夷三族。

    虽然废了傀儡皇帝,但篡位的时机还不成熟,必须再立一个傀儡。司马师打算立曹cao幼子,神童曹冲……的同母弟曹据为帝。但郭太后坚决不同意。这位郭太后对皇帝和国家都没有什么责任心,她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娘家的荣华富贵,一直与司马家合作愉快。但曹据是他的长辈,一旦立为皇帝,她作为侄媳怎么当太后?所以郭太后坚持要立晚辈,以聪明好学著称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郭太后难得提一回条件,而且合情合理,司马师也就答应了。

    立曹髦为帝是司马师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错误,这个决定给司马家族留下了永远无法消弭的祸根。

    47岁,不顾刚刚做完眼部手术的病体,亲自领兵迎战毌丘俭、文钦的叛军。司马师几乎是算无遗策,毌丘俭败亡,文钦逃亡吴国。他唯一没有料到的是文钦之子文鸯的神勇。在一个月不黑风不高的夜晚,文鸯率领少量精锐部队强袭司马师大营,勇不可挡、如入无人之境。司马师惊吓过度,创口流脓,眼睛震出眼眶。为了稳定军心,他强忍剧痛,咬住被子,始终不发一声,终于没被文鸯找到他的所在。之后司马师痛彻心扉地活受罪了一段时日,最终活活疼死于许昌。

    限于史料不足,司马师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谜团,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从一个只知道耍嘴的愤青变成了职业阴谋家,谁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在司马家弱势时与曹爽一党保持着亲切友好的关系,谁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变出了战斗力惊人的三千死士。

    如果司马师能够像他的父亲那样长寿,他的成就是难以估量的,可他对妻子的辣手无情,对朋友的不仁不义却是连西晋史官都无法掩盖的污点。

    他执政的四年,总忙着打打杀杀,没有过上一天轻松愉快的日子。他拼搏了一辈子,成为三国最有权势的人物,却也是三国人物中死状最凄惨的一个。他死后,政治遗产全部由弟弟司马昭继承,过继来继承香火的儿子司马攸在司马炎长年累月的打压中抑郁而死。

    一生轰轰烈烈的司马师,究竟得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晋文帝司马昭

    司马昭,字子上(211-265),司马懿与张春华次子,曹魏权臣,西晋奠基人。司马家族运气最好、最不会撒谎的人。

    早年经历

    28岁,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这倒不是因为他做出了什么努力,仅仅是因为他的老爹是司马懿。

    29岁,出任洛阳典农中郎将,负责屯田。不久转任散骑常侍(高级顾问)。其实凭司马懿在曹魏帝国的身份地位,早就可以让儿子们出来做官。但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三十岁左右才出仕,这一点与司马家族上一代的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完全一致。难道年轻时专心多积累知识,三十而立再参与实践是司马家的宝贵经验?

    33岁,跟随大将军曹爽伐蜀,受司马懿指示搞破坏的司马昭天天嚷嚷着我们打不赢的!赶紧回家吧!再不走就来不及了!曹爽兵败回京,将司马昭贬为议郎(中级顾问)。

    坐享其成

    38岁,参与高平陵之变。司马昭在政变前一天晚上才得到消息,担心的整宿睡不着觉,其实他大可不必cao心,这次政变的两处关键是忽悠曹爽和攻下司马门控制皇宫,他的父亲、大哥已经分担好了。具体到他的任务。只是看守太后的寝宫。事成,增加封邑一千户。

    这一年,蜀将姜维抓住魏国内乱的机会想来占点便宜,与司马懿的老部下郭淮对峙,长期不能决出胜负。司马懿反而把姜维的进犯当做机会,将司马昭提拔为西线战区最高长官,坐镇长安。姜维害怕魏军增援,立刻退走。

    40岁,司马懿去世。司马师没有儿子,过继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为继承人,兄弟之间毫无芥蒂,没有爆发三国时代常见的夺位之争。

    41岁,司马昭率军伐吴失败,被削去新城乡侯爵位。不出半年就因击破小股羌人恢复了爵位。

    43岁,因参与废曹芳“有功”,进爵为高都侯,增加封邑两千户。

    44岁,在王牌谋士傅嘏的帮助下,顺利继承司马师政治遗产。

    独当一面

    46岁,司马昭逼反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为防后方不稳,挟持太后、皇帝御驾亲征。统率二十六万大军围攻寿春城。吴国派文钦父子率军三万突破司马昭封锁进入寿春援助诸葛诞。

    47岁,寿春城中发生内讧,诸葛诞杀死文钦,文鸳带领部下投降司马昭。

    诸葛诞本寄希望于淮河涨水淹掉司马昭大军,不想竟遇少有的大旱之年,寿春城内粮食用尽再也无力抵抗。司马昭这才破城,斩诸葛诞,夷其三族。对于投降的吴国援军,许多人建议活埋,司马昭下令将他们送回吴国以彰显大国的气度。回京后,为笼络人心,给所有高干子弟升官。

    48岁,将对吴国作战的大军区分解成小军区。此举解除了中央的威胁,同时也减少了对吴国的威胁。

    路人皆知

    49岁的司马昭,已经是内心世界路人皆知的磊落男子,他还没有篡位的原因在于他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威望、能力都与父兄相去甚远。

    不堪忍受做提线木偶的傀儡皇帝曹髦在心腹面前将其总结出一句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准备发动宫廷政变。

    还好,曹髦所信赖的三个心腹,只有两个跑去向司马昭告密,说明这时有节cao的大臣还没有死绝,所以曹髦很快就知道自己被出卖了。曹cao的血脉在体内复苏,曹髦率领几百名由禁卫军和老弱仆人组成的队伍亲自讨伐司马昭,仗着天子的身份,一开始倒也所向披靡,因为聪明人都知道与皇帝动手的后果。可不知深浅的蠢蛋总是有的,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忽悠下,太子舍人成济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用长矛将皇帝刺了个透明窟窿。当众弑君的恶劣影响就此与司马家族结下了不解之缘。

    司马昭想知道朝中的意见,询问陈群的儿子,颍川陈氏掌门人陈泰。陈泰提出必须腰斩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与司马师不同,他不是一个冷血的人,宁可与颍川陈氏决裂也舍不得杀贾充,只是将成济夷三族。读史至此,倒也有些感动。但司马昭紧接着就杀死了唯一没有背叛曹髦的王经,逼着太后将曹髦追贬为庶人,另立老实听话的曹奂为帝。

    为了给这次事变定性,司马昭上书太后说:已故的高贵乡公带着人提着刀冲向我家,我怕双方打起来,命令手下不要伤害任何人,违令者军法从事。成济却不听命令,伤害了高贵乡公。我知道作臣子的一定要有节cao,到死也不能有二心,侍奉君主,那就得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次意外发生的太突然了,我就想啊,在家老实呆着,听候发落好了。可是我又一想啊,这次变故不光是针对我啊,主要目的是谋害太后!颠覆我大魏的江山社稷!我作为国家的重臣,安邦定国义不容辞啊,即便如此,我还是下了好几次命令,不准靠近高贵乡公的车驾,谁曾想成济这家伙竟然不听我的,以至于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得到消息以后,我悲哀痛恨哦,我五内俱焚啊!杀了成济都不解恨,一定要杀他全家呀!

    编瞎话也就罢了,还编的这么没有水平……

    51岁,司马昭杀害了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曹cao的曾孙女婿嵇康,致使广陵散绝。掀起了文化迫害的**,知识分子不敢谈论时事政治,渐渐以说了半天什么都没说为荣。

    奈何命好

    52岁,司马昭得到了一个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消息:蜀汉灭亡了。

    《晋书·景帝纪》记载了在司马昭在攻蜀之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派头儿,这份记载就像司马昭之前的自白一样是一次漏洞百出的扯谎。

    不世出的军事奇才邓艾甘冒奇险,从山岭翻滚而下,偷渡阴平小路,这是司马昭安排的?

    邓艾在绵竹以少胜多完爆诸葛瞻,这也是司马昭能预见到的?

    蜀汉后主刘禅在坐拥坚城成都,兵力对比还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开城投降,这也是你司马昭算计好的?

    手下给力,敌人放水,极其意外的胜利而已。这要是都在司马昭预料之中,他怎么不去征服世界?

    可司马昭占据着领导的优势,手下的功劳都是他的功劳,时也?命也?能力不足,奈何命好。

    53岁,坐拥灭蜀之功的司马昭获得了巨大的威望,此时的司马昭已经是相国、晋王、加九锡,具备了篡位的一切条件,距离皇位只剩一步之遥。

    54岁,正准备开国称帝的晋王司马昭突然中风,猝死。

    仗着有一个强悍、无子又短命的哥哥,司马昭轻易接掌了巨大的权力,当然他也没有玩忽职守,一直都很努力,但他的成功,实在是偶然因素颇多。

    再看看他干的不太成功的几件事儿。

    1.大肆提拔世家子弟,在司马昭之前士族与寒门的平衡已经打破,经过司马昭十年的管理,寒门被士族碾压,除了拼了性命去立军功,再无出头之日。

    2.曹髦被弑,司马昭没能防范于未然,事发后处置更是非常不得当。本来可以活捉曹髦大事化小,却搞成了公开弑君这么骇人听闻的事情。

    3.在接班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要么坚定立司马攸要么就说准了立司马炎,他却是一开始想立次子,被手下一劝又改主意立长子,导致司马家族几代以来和睦团结、兄友弟恭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字安世(236-290),三国最终的胜利者,西晋开国皇帝。司马家族最有权势的人,

    29岁被封为晋王太子。不久司马昭猝死,司马炎继承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

    30岁,逼迫魏帝曹奂禅让,开国称帝。封生母王元姬为太后、杨艳为皇后、分封宗室为王。

    司马炎吸取曹魏教训,也为了笼络宗室,弥补威望不足的问题,对宗室诸王授予兵权。

    相煎何急

    31岁,立司马衷为太子。此时的司马衷已经表现出智力低下的一面,宗室诸王和开国功臣们普遍希望立司马攸为皇太弟。司马炎当然不干,他也想过立另一个儿子司马柬,但是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障碍,第一个是皇后杨艳。

    杨艳生有三子,长子司马轨夭折,次子司马衷,三子司马柬,按说立司马柬做太子对她来说也是一样的,但母亲的天性总是更偏向于有缺陷的孩子。司马炎非常宠爱他的妻子,但这只是感情因素。

    第二个障碍才是不可逾越的:司马炎能够接班就因为他是长子。论资格,论人望都不如弟弟司马攸。如果司马炎废长立幼,就等于抽自己嘴巴,撼动自己统治基础。所以司马炎只好以儿子还小,还来得及补救智商为由,硬是立傻儿子司马衷为太子。

    32岁,皇太后王元姬临终,流着泪对司马炎说:“你弟弟性子急,而你这作哥哥的又不慈爱。我的病如果好不了,我很担心你容不下他,因此嘱咐你,你不要忘记我说的话。

    临终的母亲唯独嘱咐这么一件事,足可见司马炎对弟弟怎么样了。

    母亲的遗言给司马炎套上了紧箍咒。由于当年公开弑君的污点,司马家族没有脸面谈一个“忠”字,只能从“孝”上弥补形象,要是连孝道都有亏,司马家族就一点儿脸都没有了。有了太后这份嘱托,只要司马攸不谋反,司马炎就束手束脚,不能贬他更不能杀他,只能想尽办法防范他。

    35岁,司马炎将开国第一功臣贾充调离洛阳。贾充深感不安。颍川荀氏掌门人、西晋重臣荀勖对贾充说:你是齐王的岳父,皇上才对你不放心,我有个主意,你把另一个女儿嫁给太子,保证你没事儿。贾充一提亲,果然又留在了洛阳。此时的司马炎无法想象这个叫做贾南风的儿媳会在二十年后掀起多大的浪。

    38岁,皇后杨艳去世。

    39岁,追封司马懿为宣帝、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登基九年才追封父祖,很不自然。背后的原因恐怕是因为一旦追封司马师为皇帝,作为其唯一继承人的司马攸的皇位继承权就更加扎眼,可司马师功劳太大、威望太高,不追封为帝也没法跟长辈们交代,那就拖到拖无可拖吧。

    40岁,司马炎病重。朝政掌握在贾充、荀勖和司马攸手中。诸王和重臣普遍不愿意拥立一个痴呆的太子。河南尹夏侯和直接找到贾充说:太子和齐王都是你的女婿,与你亲疏远近都一样,你应该拥立有才能的。贾充没有表态但有时没有表态也就等于表态。几个月后司马炎康复,贬夏侯和、夺贾充兵权。立已故皇后杨艳的堂妹杨芷为皇后。同时提拔杨氏外戚,委以重任,抗衡抗开国功臣与宗室诸王。

    42岁,司马师遗孀景献太后羊徽瑜去世,司马炎下诏禁止齐王司马攸行礼。

    当初司马师去世、司马攸表现的极为哀痛,博得了宗室好感。司马炎宁可背上不近人情的骂名也不愿再给这个讨厌的弟弟一次表现的机会。

    43岁,发动灭吴之战。晋的实力早就凌驾于吴国之上,立国十三年才发动灭吴之战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司马炎需要时间培养只忠于他个人的队伍。

    44岁,灭吴成功,司马炎成为百年来第一位天下共主,朝臣先后五次上书请司马炎去泰山封禅。司马炎志得意满,对朝局的掌控力也前所未有的强大。对诸王的封地进行了频繁的调动,下诏今后非皇子不得封王。

    46岁,贾充去世。同年司马炎加封司马攸为大司马、督青州诸军事,命令他离开朝廷前去赴任,其原有职权由司马懿第四子汝南王司马亮接替。

    这一决定引发宗室、功臣前所未有的激烈反对。司马懿第七子,扶风王司马骏反复找司马炎谈话无果竟然气死。驸马王济、甄德二人数次上书请求司马炎收回成命,乃至于二人偕两位公主一起进宫劝说,被司马炎严厉斥责。

    在一大片的反对声浪中,最有远见,谈的最全面的要数灭吴之战的功臣王浑,他告诫司马炎:杨氏外戚,和接替司马攸的司马亮,也并非可以完全信任之辈,一味猜疑司马攸,乃至于动摇朝局,恐怕会招致恶果。不如以司马攸、司马亮、杨珧三人共同辅佐太子司马衷,以维持朝局的平衡,保证政权的平稳,但司马炎对司马攸的警惕与恐惧太深,对于这一颇具可行性的方案视若无睹。

    47岁,为了催促司马攸尽快离开京城,违背自己之前立下的“非皇子不得封王”的规矩,封司马攸之子司马寔为北海王。这意思是,我已经让步了,别再逼我,谁再提意见就办谁!司马攸愤恨难平,年仅三十五岁就抑郁而死。

    亡国之兆

    面临司马攸的威胁,司马炎多年以来始终保持着警惕,虽然他在对待弟弟的问题上表现出令人反感的狭隘和猜忌,但在政治上他也算是励精图治,开创了“太康之治”,军事上统一中国的功劳也足以彪炳史册。可在司马攸死后,崩了十七年的那根弦儿骤然松开,司马炎开始纵情享受、公开卖官,宫中姬妾达到了万人规模。

    上行下效,各级官吏不理政事,斗富成风,奢侈之风盛行。

    来之不易的和平却也堵塞了寒门子弟最后的出路——以性命搏军功。

    世家大族进入了黄金时代,因为他们的利益已经由下品无高阶,上品无寒门的九品官人法从制度上予以保障,毫无顾忌地、以惊人的速度腐化堕落——司马炎去大臣家里做客,觉得有一道菜特别好吃,就问是怎么做的,大臣回答:这是用人奶喂养的乳猪。司马炎恶心地吐了出来,但也没有说什么。

    司马炎虽然也做了些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之类的工作,但没有开阔的眼界和大手笔的制度来消解汉末以来近百年所形成的离心力,更没有一个光明理想的意识形态,他所强调的所谓意识形态“名教”不过是虚名而已,遭到了思想界的非暴力不合作,这便有了玄学的兴起,玄学一起,再加上后来的走样,人心丧乱也就无可挽回。

    沉溺于酒色财气中的司马炎在54岁撒手人寰。杨氏外戚当权,被贾南风联手宗室诸王政变推翻,旋即引发八王之乱,司马家族自相残杀。

    趁晋朝元气大伤。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入侵,西晋第三、第四任皇帝被匈奴人俘虏而去,受尽**之后被杀,西晋灭亡。次年,继承着司马家族与诸葛家族血脉的琅琊王司马睿(司马懿曾孙,诸葛诞曾外孙)在南方整合了半壁江山,重建朝廷,史称东晋。世家大族迁往南方。北方只留下无力逃亡的穷苦百姓,在异族的马刀之下瑟瑟发抖、惨遭蹂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