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在线阅读 - 后董卓时代

后董卓时代

    引言

    从董卓伏诛到汉献帝刘协东归洛阳的四年可以称之为“后董卓时代”。这是汉末三国最乱糟糟的四年,一大堆二三流人物匆匆登上历史舞台抢起了戏来,他们的故事既多且密,历来无论是谁唠到这一段恐怕都要头疼一番。

    若以编年体讲述,单是这一大堆人物的名字就足以造成读者的记忆负担。

    若以纪传体讲述,很多人物的所作所为又实在是不配立传。

    本期把“后董卓时代”拆分为一个个小故事,希望这一接地气的叙述方式能让读者诸君阅读愉快。

    一声叹息引发的血案

    诛杀董卓的第一功臣——司徒王允觉得自己再造了大汉。他得到了炙手可热的权力和众人的崇拜,难以抑制地飘了起来。他玩弄权术,将皇甫嵩送上高位但不授予兵权,对掌兵的吕布则只当做一个剑客来对待,在国家大事上从不尊重吕布的意见。在微妙的平衡下,王允成功地把朝廷搞成了自己的一言堂。

    史书上说因为王允居功自傲,开会时总是绷着一张老脸,渐渐地不再受到大家待见。这种说法是给王允留面子,实际上从蔡邕被王允整死的那一刻起,王允就一丁点儿都不值得崇拜了。

    蔡邕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曹cao势力壮大后,出于对蔡邕的尊重,专程派人从南匈奴左贤王手中赎回了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而且居然没有占为己有),传为千古佳话。

    《三国演义》里,在大伙欢天喜地、手舞足蹈地庆祝国贼伏诛时,蔡邕大煞风景地趴在董卓尸体上放声大哭。如此明目张胆地政治不正确,被杀了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但在正史里,蔡邕仅仅是在听到董卓之死的消息时叹了一口气而已啊!叹口气能说明什么呢?还不许别人感慨一下人生的虚幻和无常了啊?没有言论自由也就罢了,叹口气的自由都没有了!?

    王允完全不给蔡邕自我辩护的机会就把他关进监狱,大臣们一拨又一拨地来讲情,他一概不听。与王允平级,德高望重的太尉亲自出马,他对王允说:“蔡邕是旷世奇才,多少历史掌故都在他肚子里装着,应该任用他继续续写史书,让《东观汉记》成为一代重要的典籍呀,而且蔡邕忠孝的名声四海皆知,获罪也没有理由,杀了他是要失去人心的。”

    这位太尉倒是出于一片好心,但实际上他这番话彻底地将蔡邕送上了不归路。王允想起当年汉武帝没有杀司马迁,结果在《史记》里被写得那叫一个不堪。王司徒为了骗取董卓的信任干了那么多不光彩的事,要是留着这个大笔杆子全给抖落出来那还得了?就这样,蔡邕因为他卓越的才华被无辜地杀害了。知识分子们都为他哭泣,许多地方还挂起他的画像留念。当世第一经学大师郑玄听闻蔡邕身死,惋惜地悲叹道:“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王允整死的除了蔡邕还有一个事迹不明的丁彦思。更荒唐的是,当初奉董卓之命毒杀少帝,董卓遇刺时还派人来救的李儒不知使用了何种手段,王允居然一个指头都没动他!

    权力滥用到这种地步,大家也就难免会人人自危、兔死狐悲了。

    谁是董卓的继承者?

    董卓虽然死了,但他留下的庞大军队由谁来统领,这是个问题。

    第一顺位继承人——他的儿子,通过《三国志司马朗传》可以了解到这位没有留下名字的少爷早已去世。

    第二顺位继承人——弟弟董旻和第三顺位继承人——侄子董磺都已被皇甫嵩所杀。

    也许吕布作为干儿子曾经勉强算作第四顺位继承人,但亲手捅死了义父的他显然已经不具备继承资格了。

    作为董卓的女婿,西凉军五大中郎将之首的牛辅闪亮登场。

    可是与欧洲历史截然不同,女婿继承老丈人权力这一套在中国历史上相当地没有市场。其余四名中郎将里有三位都选择归顺朝廷,只剩下一个董越前来投奔,却被牛辅给杀了。

    原来,牛辅和当时的很多西凉人一样笃信占卜,两军会师这么大的事儿当然要算上一算。偏巧算命先生曾经挨过董越的鞭子,便伺机报复地对牛辅说卦象显示来者不善啊。

    谋杀董越使牛辅扩充了兵力,击败了吕布派来奉旨讨伐的李肃。具体的战斗经过史书没有记载,但李肃是吕布的同乡,又在诛杀董卓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只因为一次战败就被吕布处死,很可能他是以优势兵力败于牛辅之手的。

    然而,杀死董越夺其军队也使心虚的牛辅特别没有安全感。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部分士兵背叛出逃引起混乱。牛辅以为整营皆叛,不敢出来整顿秩序只顾着收拾细软。随后他带着五六个亲信就跑路去了。古人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牛辅携带的财物太过令人眼馋,不幸地被贪财的亲信所害。

    这下子最后一个与董卓沾亲带故的继承者也没有了。几个与董卓的继承者位置八竿子才打得着的牛辅部将们竟然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从龙套升格成了主角。

    他们分别是李傕、郭汜、樊稠、张济。

    站在他们背后的人,叫做贾诩。

    为董司令报仇?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笔者决定用现代式的比喻来说明董卓和牛辅死后董卓旧部的构成。

    代理司令员:吕布。

    诚然,这位代理司令员的单兵作战能力极强,但他的嫡系部队并不多。即便各军军长不听话,吕司令也无可奈何。

    第一军军长:徐荣。

    曾击败过曹cao和孙坚的徐荣是军长中唯一一个非凉州籍人士,在所难免地会受到袍泽们的排挤。归顺朝廷后,他坚定地站在王允这一边。

    第二军军长:胡轸

    胡轸在董卓生前就与吕布有了很深的过节,又因为王允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尊重而心怀怨恨。所谓归顺只是迫于形势暂时不敢有所动作罢了。

    第三军军长:段煨

    段煨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远离长安城的他选择局外中立,静观其变。他的第三军从不烧杀掳掠,并且在辖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算得上是一位深谋远虑的人物。

    牛辅兼并董越的人马之后,他的部队可以称之为加强军。牛辅死后,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四个师长以及实际上起到军参谋长作用的贾诩便成了这支加强军的主要负责人。

    当时,王允占尽优势,他有皇帝在手,有长安城坚固的城防,更有董卓搜刮来的财宝和粮草,董卓的大部分旧部都已服从他的命令,关东诸侯们也没人反对他作为新一届政府的领导。

    李傕、郭汜等人原本只想祈求王允的宽恕,被断然拒绝后,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害怕,打算解散部队逃回老家。能让这些身经百战的骄兵悍将们认怂,足见王允当时有多么的强大。可是参谋长贾诩的一席话改变了一切,贾诩告诉他们:“现在到处都有消息说王司徒要把西凉人拉出来挨个放血,要是散伙儿回到老家一个亭长就能把咱们给抓了,不如一路向西收拢离散的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太师报仇。成功的话就能号令天下,失败的话到时再逃跑也不迟啊。”

    贾诩的计策为众人所采纳。加强军沿途收拢士兵,兵力增长到十几万人。归顺朝廷的西凉军将士在王允手底下的待遇比起董卓时代显然是要差一些,以至于加强军围攻长安到第九天时就有士兵打开了城门。第二军军长胡轸倒戈(此战后他便不知所踪),第一军军长徐荣战死。

    吕布在城里打了一阵子巷战很快就招架不住选择逃跑,临走前他还专门找到王允请他一起走。王允自己不走也就算了,还巴拉巴拉地说了一段儿忠君爱国的台词,白白浪费了让吕布保护皇帝逃出生天的宝贵时间。吕布从此开始了流浪的生涯,王允一家则被李傕、郭汜所杀。天子、百官、长安城都落入了李傕团伙的手中。

    诡异的是,李傕、郭汜他们明明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可那个灭了董卓满门的皇甫嵩在他们手里不仅安然无恙而且还升官儿了!公元195年皇甫嵩病逝时,李傕、郭汜控制下的朝廷追封皇甫嵩为骠骑将军,还安排皇甫家的子弟做后备干部!

    《后汉书》盛赞皇甫嵩,说他在与黄巾军和西凉叛军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一生向朝廷提出五百多条建议,每次都亲自书且切毁掉草稿从不张扬。军旅之中,他认真负责,每次都要等士兵们都安顿好了才回到自己的营帐。手下人要是受了贿赂,他并不责怪反而赠与钱财以至于有的人羞愧自杀。他还能折节下交,善待门客,当时的人们都赞扬他,愿意跟着他。

    笔者认为只有这些夸奖是不够的,皇甫将军一生不听人劝但总能吃饱饭,无论哪拨人掌权都能在经过一番波折后混得风生水起,他软的时候极软,硬的时候极硬,在汉末的腥风血雨中居然能够善始善终,实乃值得后人关注的狠角色!

    提起皇甫嵩,总要想起与他齐名的朱儁,这位左右逢源的名将在长安城被攻陷后再一次成了香饽饽。徐州刺史陶谦、北海相孔融等人欲推举朱儁为太师,杀向长安。李傕等人在贾诩的建议下也派人用圣旨征召朱儁入朝。朱儁的手下都倾向于不奉诏,但朱儁说了一番大义凌然的话,力排众议来到了长安。朱儁虽然在军事上不是李傕团伙的对手,但他的政治经验远在那几个粗人之上。几十年来,无论是外戚、宦官还是张角、董卓都没能把他怎么样,一旦进入长安,就有可能凭借他那深不可测的智慧找到李傕团伙的薄弱环节,一次性彻底翻盘。于是朱儁来到长安,荣升太尉,录尚书事。

    从皇甫嵩、朱儁的经历看来,李傕团伙为董卓报仇的旗号也就是只是说说罢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

    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贾诩胜利了,他们个个加官进爵,不在话下。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倒翁李儒被李傕、郭汜推荐为侍中,年仅11岁的皇帝刘协表示不同意,然后这事儿就真的黄了。谁说刘协一生完全是傀儡啊?个别事情上也能拿个主意。两年后,当三辅地区因为旱灾出现人吃人的惨剧时,13岁的刘协拍板儿从粮仓里拿出粮食赈济灾民并亲自审查了赈灾官员的贪污渎职案。这位可怜的皇帝一生仅有的几次当家作主都出现在李傕团伙掌控的后董卓时代。这也许是因为李傕、郭汜他们出身太低,一开始对皇权还怀着几分敬畏吧。但皇权这个东西是需要神秘感的,接触的时间长了,那层窗户纸被捅破,皇帝的处境就越来越悲惨了。

    公元195年,李傕团伙的三号人物樊稠打算出兵关东,请老大哥李傕为他加强兵力。樊稠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有远见的人,不满足于在长安城里坐吃山空。在上一年度与马腾、韩遂作战时,被樊稠击败的韩遂对他说:“这世上的事难说的很,你我是同乡,今天虽然交战,将来指不定还得走到一起呢。”樊稠觉得很有道理就放了韩遂一条生路。但这件事在添油加醋之后传到了李傕的耳朵里,李老大本就因为樊老三深得人心而猜忌,接二连三的刺激之下,终于下定决心在宴会上对樊稠发动了突然袭击。樊稠命丧当场.

    老四张济早已离开长安去弘农郡发展。樊老三死后,郭汜这个老二当然会感到不安,他收买李老大的部下打算也玩一次阴的,但消息很快走漏了,于是李老大和郭老二的部队就拉开阵势打了起来。

    这起事件中,我们的老朋友朱儁将军不幸地走向了人生的结局。他原本是奉皇帝之命找郭汜劝和的.

    等了三年终于等到敌人内斗,朱儁的心里估计是很兴奋的,心机深沉的他也许已经策划了好几套方案。没想到李老大、郭老二这两这个简单粗暴的家伙根本不按常理出牌,他们一个绑架皇帝,一个劫持百官。朱儁一夜之间变成了人质.朱将军没有皇甫将军那样锤炼多年的心理素质,从没吃过大亏的他气得一命呜呼了。

    李傕、郭汜相斗数月不分胜负,老四张济远道而来劝和,在张济支持谁谁就会赢的局势下,皇帝和百官被释放,从这一刻起历史的走向变得越发诡谲。张济希望把皇帝东迁到自己的地盘弘农郡。看透了李郭二人不成气候的贾诩也在暗中效力于皇帝,借此机会帮助少年天子布局。刘协派出了十几拨说客之后,李郭二人终于同意让天子离去。

    笔者对李郭二人在公元195年做出的决定纳闷了很久,难道他们不了解皇帝的价值吗?再想想袁绍在公元189年和公元196年两次与天子擦肩而过。公元192年吕布逃出长安时也是完全没把刘协当回事儿。笔者才明白自己犯下了不遵守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

    后世除了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等少数人以外,大部分人都已经对挟天子以令诸侯划得来这个事儿达成了共识。但放在当时来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概念并未形成,好好的土皇帝不当,弄这么个领导回来实在是一件糟心事儿。虽然盖个章、发个文件、升个官儿之类的业务方便了很多,但与之相对的麻烦也不少。听皇上的吧,太不自在。不听皇上的吧,就会授人以柄,落下骂名。最烦的是,忠于皇帝的人会整天想要你的小命儿。纵使是使用这一套最娴熟的曹cao,汉室的存在也一再地令他头疼,使他在鬼门关上走了好几遭。

    综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事儿即便有好处也是一个难度系数极大、cao作颇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傀儡皇帝在一起工作就像是一段同床异梦的婚姻,只有像曹cao这样的“情圣”才能以卓绝的能力维持得下去。

    献帝东迁

    公元195年的献帝东迁牵扯到的人物太多,笔者为了不增加读者记忆复旦,只捡主要人物和主要经过讲述。

    第一阶段

    五名将领护送天子东行。除了郭汜和张济,其他三位分别是:

    西凉军元老杨定;

    黄巾军余党(白波贼)出身,曾投降李傕但已独立出来的杨奉。

    曾经是牛辅部曲,后来做了皇帝老丈人的董承。

    虽然行进方向确定是东方,但在目的地究竟选在哪儿的问题上,郭汜与其他人产生了龃龉。刘协以绝食相抗争换来了郭汜暂时的妥协,但郭汜不久就反悔,阴谋胁迫皇帝掉头向西。消息走漏,忠于皇帝的大臣紧急召集其他几路军队护驾。这些军队的指挥官出于对官位的渴望和政治投机的心理暂时团结在皇帝周围。郭汜得到消息,抛下军队连夜逃离。

    第二阶段

    天子一行到达老狐狸段煨的驻地。段煨以隆重的礼仪迎接,赢得了落难皇帝的好感。之后无论杨定等人怎样中伤段煨谋反,刘协都坚决不信。杨定率军攻打段煨军营,久攻不下。段煨则照样负担天子和和百官的生活开销,终无二心。在皇帝的仲裁之下,杨定与段煨和解。

    自从天子东归,李傕、郭汜两位渐渐地想起了有皇帝在手的好处,像很多分手后的恋人那样越来越后悔。趁着保皇军内讧的机会,他们打着援救段煨的旗号杀了过来。

    杨定大败于李、郭之手,逃亡荆州,自此下落不明。

    张济因为与杨奉、董承不和而倒向李傕、郭汜。三位当年的老师长一起与杨奉、董承的保皇军大战于弘农郡的东涧。战斗的结果是保皇军溃败。

    段煨依然保持局外中立,他近期的一系列举动引起了老乡贾诩的兴趣。贾诩脱离李傕团伙,来到段煨军中效力。

    第三阶段

    天子一行仓皇逃离,全部的辎重、典籍、文件都被丢弃。

    杨奉、董承诈降,行缓兵之计,秘密派人联合河东郡的黄巾余党(白波贼)以及南匈奴右贤王。大汉天子竟然沦落到需要黄巾余党和匈奴人来救驾了,每每读史至此,常自掩涕。

    得数千生力军相助,这支成分复杂的保皇军终于打了胜仗,得以继续东行。但李傕、郭汜的追兵很快就卷土重来。保皇军再次战败,损失比东涧之战还要惨重,连续败逃四十里路到达陕县才借助地形扎营守卫。追兵绕着皇帝的营寨大喊大叫,保皇军不少人都有了散伙儿的念头儿。

    摆在14岁的刘协面前的只剩下两条路,要么在准备完全不充分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强行渡过黄河,要么重新回到李傕、郭汜的手中当他的傀儡。刘协选择了前者,虽然这位皇帝一生的努力并没有挽救大汉王朝的命运,但他一生所作出的一次次选择足以让他成为最无可挑剔的亡国之君。

    强行渡河的结果是这支队伍只剩下了几十个人。跟随的官员、宫女、百姓未能渡河的,都遭到乱兵的掠夺,衣服全被脱光,冻死淹死的人不计其数。

    但由于追兵没有船的关系,刘协好歹是逃出生天了。

    第四阶段

    最后的这点儿保皇军终于到达了靠近洛阳的河东郡。不管是谁只要送来点儿吃的穿的,都能当大官。连夜赶工制作官印都已经来不及,只好用锥子简单画画做一些粗糙的临时用品。很多小人物都借着皇帝落难的机会留下了可以终生吹嘘的美好回忆,他们坐到皇帝身边大吃大喝并且随意戏弄百官。

    没有宫殿,连一间会议室都没有的刘协还是像列祖列宗一样召开重臣会议,大会在一片用荆棘做篱笆划出来的空地上隆重召开。士兵们像看戏一样对着过家家式的朝廷有打有闹,有说有笑。维护着刘协最后一抹尊严的只剩下那一片荆棘。

    官位的跳楼价、大甩卖、清仓大处理终于使刘协的政府恢复了一丝元气。各路诸侯凑份子进贡的军需物资陆续到达之后,刘协派人与李傕讲和。无力东进的李傕放回公卿百宫,也归还了一些宫女和皇室的车驾、器物、服饰并从此不再来sao扰刘协。

    公元196年,在荆州牧刘表的赞助下,洛阳再一次盖起了宫殿。落难皇帝终于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从长安到洛阳的一路上,刘协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历尽艰险、饱受屈辱,九九八十一难,被他一一克服。

    至此,后董卓时代宣告结束。

    后董卓时代的尾巴

    公元196年,护驾有功的将军们继续争权夺利,杨奉、董承在斗争中处于下风。杨奉出走,先投袁术后投吕布。董承则秘密地邀请兖州牧曹cao向洛阳进发。张济因饥饿进犯荆州,死于流矢之下,部队由其侄张绣接管。后世许多人都记得张济恐怕更多的是因为他留下的那个美艳的遗孀(邹氏)吧?

    公元197年,郭汜被部将所杀。杨奉依附于吕布之后遭刘备诱杀。贾诩在这一年因为段煨猜忌自己投奔了张绣,后来贾诩因为一系列算无遗策的表现和精明的谋身之术深得曹cao、曹丕信任,成为了曹魏帝国的开国太尉,以七十六岁高龄寿终正寝。

    公元198年,在刘备的劝说下,吕布被曹cao所杀。段煨在这一年奉曹cao之命参与了消灭李傕的军事行动,这位老狐狸直到公元208年才去世,官至九卿之一的大鸿胪。顺便提一下李儒,这位《三国演义》里董卓的第一谋士在与他关系良好的李傕兵败身死后便下落不明了。

    公元199年,董承密谋以“衣带诏”推翻三年前他一手召来的曹cao。由于核心成员刘备的突然离去,计划被搁浅。一年后,董承因计划外露被曹cao处决。至于“衣带诏”究竟是出自皇帝的授意还是董承假传圣旨?

    《后汉书》认为是皇帝的手笔。(其实这一说法的影响力主要还是来自《三国演义》)。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则疑是伪诏。

    《后汉纪》则直接认定是假传圣旨。

    笔者认为,以公元199年刘协与曹cao的关系,再加上袁绍大军的威胁,“衣带诏”的实质应该是董承的一己私利,他被曹cao所杀是咎由自取。

    尾声

    董卓时代以及后董卓时代是如此地令人尴尬。

    皇甫嵩、朱儁这样传统意义上的忠臣良将其实更像是两只老狐狸。

    曹cao、孙坚这样的热血青年在对这个时代彻底失望后选择了不择手段地将自身实力壮大。

    按说董卓这样的枭雄掌握权力已经相当糟糕,没想到因为王允的一连串的失误,李傕、郭汜这种连枭雄都够不上的跳梁小丑也粉墨登场了。

    至于贾诩,自从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以来,他已经接近于被神话了,笔者也就没有必要再在他身上耗费更多的笔墨。

    最令人动容的应该是刘协,他在少年儿童的年纪所做的一切是那么的可圈可点。虽然无论是刘协还是百姓们的境遇在之后的时代也好转得相当有限,但毕竟少一个军阀,这世上就多一分企盼。一个皇帝总好过“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局面。

    最后,请允许笔者以曹cao的诗篇《蒿里行》哀悼一下那个时代消逝的生命,毕竟曹大诗人对那段噩梦般的岁月是最有发言权的。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