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坐井
苏叶回想着这接近两年中,从老者那里学到的学识。 那一个个造化的“斑点”,如今似乎已经逐渐被他拼凑了起来。 此刻在他的眼中,万物似乎都是有溯源的。 一切的存在,都不是无根之萍,而那些源头,他也大抵知道。 可以说,虽然那“斑点”拼凑成的豹子模模糊糊,但是的的确确逐渐地拼凑在了一起,仿佛为他提供出了无数条可以修行的假象道路。 再加上,老者现在也暂时不再讲课了。于是,苏叶便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等待,而打算自行去尝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然而,知易行难。 当真正做起来以后,他顿时感受到了巨大的限制…… 他由内而外,首先尝试的是,能否利用一些常规的方式。 比如说不停地跳跃、锻炼尾鳍。或是撞击石壁、冲击水流,以至于锤炼自己的鱼躯,让自己能够更高效的掌控力度。 然而,很可惜的是,这种方法收效甚微。 普通训练方式,即便是对人来说,也并没有太大的提升,不过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 而作为鱼,也同样如此。 莫说此处没有合适的环境,即便是有,最多也只不过是提高一定程度的运动、反应素质罢了。 于是,苏叶开始尝试利用“造化”,吸取天地中的“精华”,以此来提升自己。 然而,如此偏“仙道”的方式,却仍旧没有太大的效果。 他一次次的尝试,也大多失败了。 如此,三月转瞬即逝。 钟山。 阴霾遍布,雷声不断。钟山六月,虽然天气炎热,但也同样是雨季。 很快,雨点开始纷落下来。但在天倾池上,趁着雨落,苏叶却浮出水面,将头颅伸出池水,开始呼吸着空气,进行着吐纳。 他勉力呼吸着,感受着空气进入躯体之内的变化。雨声满天,雷声轰然,树叶声则沙沙作响。 这般行为,他已做了三个月。 从春季开始,如今已是夏日。 实际上,不仅仅是“吐纳”,还有根据《四时》猜想出的“太阴练神”之法,根据《节气》猜想出的“餐霞食气”之法等等,苏叶都尝试过。 不过,很可惜的是,都没有什么“成效”。 毕竟,类似这样的“修炼法”,大部分都是苏叶脑补猜测的。 即使有一定根据,不是纯粹的虚构,可是更多的仍然是碰运气的因素,能成才怪。 何况,鱼能否运用人的修炼法,这本身也是一個问题。 虽然,从《内观》中得知,人有的脏器,鱼其实大多数也有,同样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天地造化”。 但是,鱼的构造比人要简单很多。 比如心脏,鱼只有一心室一心房,人则有两心室两心房,这是因为鱼的循环单一。 因此,人的修炼法,鱼未必能用。 而且,苏叶这般尝试,也有很大限制。 譬如说呼吸空气。 虽然鱼也可以呼吸空气,但如果鳃丝干了,就会粘在一起,带来一种强烈的干渴感和窒息感。 所以他大多情况下,只能选择在雨天时进行吐纳。 而若是雨下的太大,也难免会被砸得“鼻青脸肿”。 今日便是,随着那细雨演变成暴雨倾盆而下,很快,苏叶便被大雨压入到了池塘之中。 除了吐纳,其余的修炼法也大都相差不远。 要么有很大限制,亦或者,就算能够勉强修炼。但也没有什么实质的提升。 例如吸取日月精华,以太阴太阳炼神,苏叶只能透过水面进行。 至于餐霞食气,则更是只能在溅跃的瞬间进行了。 这毕竟都是“人”的修炼法。 他也想过试图借助水势来修炼,尤其是,这池中的水似乎也不是一般的水,说不定蕴含着不啻于日月精华的力量……然而,最终同样毫无收获。 “唉,究竟要如何,才能够真正找到一个适合我的修炼法呢……” 池塘中,听着大雨的声音,苏叶无奈地想着。 就像之前说的,虽然经过了一年半的学习,他拼凑那些学识的“斑点”,对天地造化,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如今在他的眼中,万物都仿佛有根据来源。 比如他能看到那正在倾盆而下的暴雨,是因何而凝聚、落下的。
可是即便如此,仍旧很难将其利用到自己的身上。顶多,利用暴雨的天气,浮出水面短暂的呼吸罢了。 懂得何为造化,但想要真正的把造化运用到自己的身上,甚至是加以掌控,却仍然是绝难的一件事情。 “如果,能问一问那老者便好了。” 苏叶生出了这个念头。 他知道,自己之所以会遇到各种限制,究其根源,还是因为自己对“造化”没有彻底理解透彻了。 拼凑的豹子,毕竟是残缺的,可能连“细节”都完全没有。 所以,若是能够与那四个弟子一样,去询问老者,便好了。 等等,为什么不能呢? 如果自己真的能向那老者传达心意,那老者,难道不会回答自己吗? 苏叶猛地生出了这个念头。 话说回来,不知何时,自己似乎已经下意识的认为那老者与自己并不是同等的了。 他仔细思索。 忽然,苏叶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置于一条鱼的处境。 确实,虽然可能连老者都已经认可了自己的智慧,因而有意无意的教导自己。但自己,却仍然没有跳出那个“圈”。 这也是很正常的。 毕竟,苏叶已经历了不知几许的轮回。每一生,每一世,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即使那实际经历的年月或许并不多,但仍然深切地影响了他曾身为人的自我认知。 “轰隆!” 天空之中,一道雷鸣炸响。 那暴雨愈发狂烈,倾盆而落。一粒粒豆大的雨点,像断弦的珍珠坠下,都砸在天倾池中。 苏叶抬头看着天空,他的眼中只有那带来暴雨的一片片的阴霾。 他忽然想起了“坐井观天”的故事。一只在井中的青蛙,只能够看到井中的天地。 虽然说,天倾池要比那枯井大上无数倍。不过,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自己没有离开这片“井”的意志和觉悟,井外的人,又如何能够帮助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