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文官:方孝孺,你这个二五仔
第206章文官:方孝孺,你这个二五仔……
“皇爷爷英明!”
“孙儿替天下千千万万百姓,谢皇爷爷隆恩。”
朱允放下心来。
废除徭役,绝对是他的改革当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将释放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奠定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石。
“这都是你的功劳,可不能记在咱的头上。”
老朱吩咐旁边的太监道:“去拟旨吧,要写明是太孙殿下所请,怜惜天下百姓,请旨废除天下徭役。”
“这样天下的百姓,都会对他感恩戴德,将来继承大位,江山也能更稳。”
朱允一阵感动。
老朱不管什么时候,心中想的,永远是江山社稷,以及子孙后代。
……
文华殿。
咨政处。
收到圣旨的众臣,都惊得合不上嘴巴。
虽然太孙殿下此前和他们商议过此事,也说明了这样做的缘由和好处,但大家也还是有点难以接受。
毕竟。
废除徭役的影响,太大太大了。
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也只有太孙敢这样去做。
换了他们,连往这方面想,都不敢想。
能减轻徭役,就很不错了。
完全废除,怎么可能?
太孙殿下还真的说废就废,好大的魄力啊!
杨靖接旨后,深吸了一口气。
与别的大臣不一样。
他是户部尚书,管着大明的钱袋子,废除徭役后,从中央到地方,各项建设开支的经费,可就会立即增加几倍。
好在如今的户部,并不缺钱。
只是这花钱如流水的速度,让杨靖有点胆战心惊。
“太孙殿下早就交待过该如何行事,那就按之前的交待办吧。”
杨靖开口道。
朱允的要求是,废除徭役之后,从朝廷到地方,都建立起新的国库。
由人民银行经理国库。
所有的收入全部缴入国库,不得截留,坐支或自行保管。
需要钱开支的时候,再从国库支取。
之前为了推广人民币,在各地都建立起了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和国库,都实行垂直管理,直属朝廷管辖。
一套现代化的财政管理体系,初具雏形。
……
“特大新闻,太孙殿下奏请陛下,自明年起,大明废除徭役。”
“特大新闻,太孙殿下奏请陛下,自明年起,大明废除徭役。”
……
百姓日报登文,将这个消息,迅速传遍全国。
一时间,天下为之沸腾。
要知道,和徭役相比,赋税简直轻得可以忽略不计。
而且,除了可以免役的皇亲国戚,官员士大夫之外,徭役是按人头收的。
家里没有一分田,却仍然要服很繁重有徭役。
对穷苦百姓来说,负担尤其沉重。
再则,徭役的地区分布,也非常不均。
比如边疆地区,或者是河道附近的地区,因为要建设边防,修缮河道,征发的徭役就特别多。
为此,很多人逃往外地。
而今,随着徭役的取消,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
“这是真的吗?废除徭役了?”
一名正在耕地的百姓,难以置信。
“千真万确,百姓日报都刊登了,太孙殿下宅心仁厚,怜百姓之苦,废天下徭役。”
“可是没有了徭役,河道谁修啊?城墙谁筑啊?还有官府的各种事务,都由谁来做啊?”
“就是,不可能真的废除吧?”
“这还能有假吗?报纸上说了,以后这些事情,都由官府出钱雇佣人来做,不再征发免费的徭役。”
“那得需要多少钱啊?”
“这就不是我们小老百姓cao心的了,太孙殿下自有办法。”
“再也不用服徭役了,再也不用服徭役!”
有人疯狂的大喊。
“谢太孙殿下,谢陛下恩典。”
有人跪在地上,向着京师跪拜。
相同的一幕幕,在大明各地上演。
百姓们感动涕零。
而官员们则是惊得目瞪口呆。
“自三黄五帝以来,自古只闻有轻徭薄赋,想不到太孙殿下,竟然直接废了徭役。”
许多官员感叹,难以相信。
与此同时,也按照朝廷的要求,开始大量雇佣人员。
毕竟,该做的事情,还是得做。
国库里面的钱,如潮水般分拔下去。
在各地招募处,都挤满了前去报名做工的百姓。
以前修河道,修道路,征发来的老百姓,往往都是出工不出力。
就是为了混时间,完成徭役任务。
因为这种事情,谁卖力干活谁傻!
又不给钱的,为啥要卖力做呢?
官府不得不采取严厉的手段,甚至是鞭挞偷懒的百姓。
为此引发了大量的矛盾。
但问题的根源,始终得不到解决。
因为做工的百姓,没有任何积极性,能偷懒的时候,就绝不干活。
但现在变成了雇佣制,情况立即得到扭转。
鞭挞的现象消失了。
完全不需要。
毕竟,这个年代,找一份工作,不容易啊!
能有吃有穿有住,还发薪俸的工作,谁不是抢着来干呢?
偷懒?
那还想不想干了?
各地的官府很快就发现,即使只雇佣少量的人员,工效较之原来,也是成倍的提升。
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这些事情后来在奏章被汇报上去,许多官员都大惑不解。
朱允倒是丝毫也不觉得奇怪。
金钱的魔力!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对于封建社会的方式,当然是一个质的飞跃。
虽然到后期也会走上灭亡之路。
但至少在这个时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
金陵城外,城门附近。
方孝孺骑着一头驴,正从远处赶来。
一大群的文人,正在这里等着。
方孝孺虽未为官,但在士林中,威望极高。
黄子澄、齐泰处死后,方孝孺被许多人视为精神领袖,其地位又进一步提升。
此前,老朱让他去汉中任教授之职。
后来,朱允听从姚广孝的建议,决定将这些在外面“养望”的儒生,都召回京师,方便朝廷控制舆论。
同时也借机批倒大儒,树立新的思想。
为大明的改革,扫清思想障碍。
方孝孺作为当世大儒,自然在应召之列。
故此,他再度回到了金陵。
“希直,你可算是回来了,我们大伙可都盼着你来领袖群伦!”
一名官员热情的打着招呼。
希直是方孝孺的字。
直呼其字自然是为了拉近关系,表示亲密。
其他官员也纷纷出言。
自从太孙掌政,黄子澄,齐泰先后被处死,他们的日子,过得太苦了。
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舆论控制权。
如今京师百姓,言必称《百姓日报》。
他们说的话,如果不刊登在报纸上,根本就没人传诵了。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身为朝臣,又是大儒,一言一行,皆受关注。
而现在。
虽然还是一样的做官。
俸禄也由于货币改革,而实质上提高了。
可这种感觉,就很不好。
被冷落了,不受关注了!
听到方孝孺要回来,他们都以为要找到主心骨了。
毕竟,当世文人,以方孝孺的名气为天下之最。
有他在,当可再复昔日士林繁荣之象。
“听闻朝廷下旨,废除天下徭役?”方孝孺一见到他们,翻身下驴。
也不及打招呼,劈头就问。
他早早就看到了消息,但还是有些不太相信。
眼前这些人,都是朝廷官员,方孝孺便想向他们确认。
“没错,是太孙殿下向陛下请旨,废除天下徭役。以后除外敌入侵时,仍需服兵役之外,百姓不再服徭役。”
“竟然是真的!”方孝孺震惊万分。
旋即高喊道:“德政啊!千古未有的仁德之政啊!”
“太孙殿下功德无量!”
他激动不已,狂喊大叫。
前来迎接的众官员,顿时一个个面面相觑。
我们等着来主持大局,一起对抗太孙殿下对文人的压迫,抵御他的咄咄攻势,你怎么一来就拍起太孙殿下的马屁了?
有没有搞错?
一时间,很多官员都后悔前来迎接了。
方孝孺,你这个二五仔。
你背叛了咱们儒家!
你……是叛徒!
他们在心里呐喊。
方孝孺却全然不顾。
“如此德政,我一定要好好写一篇文章,令千古传诵。使万载之后,犹念太孙殿下英名。”
“皇爷爷英明!”
“孙儿替天下千千万万百姓,谢皇爷爷隆恩。”
朱允放下心来。
废除徭役,绝对是他的改革当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将释放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奠定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石。
“这都是你的功劳,可不能记在咱的头上。”
老朱吩咐旁边的太监道:“去拟旨吧,要写明是太孙殿下所请,怜惜天下百姓,请旨废除天下徭役。”
“这样天下的百姓,都会对他感恩戴德,将来继承大位,江山也能更稳。”
朱允一阵感动。
老朱不管什么时候,心中想的,永远是江山社稷,以及子孙后代。
……
文华殿。
咨政处。
收到圣旨的众臣,都惊得合不上嘴巴。
虽然太孙殿下此前和他们商议过此事,也说明了这样做的缘由和好处,但大家也还是有点难以接受。
毕竟。
废除徭役的影响,太大太大了。
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也只有太孙敢这样去做。
换了他们,连往这方面想,都不敢想。
能减轻徭役,就很不错了。
完全废除,怎么可能?
太孙殿下还真的说废就废,好大的魄力啊!
杨靖接旨后,深吸了一口气。
与别的大臣不一样。
他是户部尚书,管着大明的钱袋子,废除徭役后,从中央到地方,各项建设开支的经费,可就会立即增加几倍。
好在如今的户部,并不缺钱。
只是这花钱如流水的速度,让杨靖有点胆战心惊。
“太孙殿下早就交待过该如何行事,那就按之前的交待办吧。”
杨靖开口道。
朱允的要求是,废除徭役之后,从朝廷到地方,都建立起新的国库。
由人民银行经理国库。
所有的收入全部缴入国库,不得截留,坐支或自行保管。
需要钱开支的时候,再从国库支取。
之前为了推广人民币,在各地都建立起了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和国库,都实行垂直管理,直属朝廷管辖。
一套现代化的财政管理体系,初具雏形。
……
“特大新闻,太孙殿下奏请陛下,自明年起,大明废除徭役。”
“特大新闻,太孙殿下奏请陛下,自明年起,大明废除徭役。”
……
百姓日报登文,将这个消息,迅速传遍全国。
一时间,天下为之沸腾。
要知道,和徭役相比,赋税简直轻得可以忽略不计。
而且,除了可以免役的皇亲国戚,官员士大夫之外,徭役是按人头收的。
家里没有一分田,却仍然要服很繁重有徭役。
对穷苦百姓来说,负担尤其沉重。
再则,徭役的地区分布,也非常不均。
比如边疆地区,或者是河道附近的地区,因为要建设边防,修缮河道,征发的徭役就特别多。
为此,很多人逃往外地。
而今,随着徭役的取消,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
“这是真的吗?废除徭役了?”
一名正在耕地的百姓,难以置信。
“千真万确,百姓日报都刊登了,太孙殿下宅心仁厚,怜百姓之苦,废天下徭役。”
“可是没有了徭役,河道谁修啊?城墙谁筑啊?还有官府的各种事务,都由谁来做啊?”
“就是,不可能真的废除吧?”
“这还能有假吗?报纸上说了,以后这些事情,都由官府出钱雇佣人来做,不再征发免费的徭役。”
“那得需要多少钱啊?”
“这就不是我们小老百姓cao心的了,太孙殿下自有办法。”
“再也不用服徭役了,再也不用服徭役!”
有人疯狂的大喊。
“谢太孙殿下,谢陛下恩典。”
有人跪在地上,向着京师跪拜。
相同的一幕幕,在大明各地上演。
百姓们感动涕零。
而官员们则是惊得目瞪口呆。
“自三黄五帝以来,自古只闻有轻徭薄赋,想不到太孙殿下,竟然直接废了徭役。”
许多官员感叹,难以相信。
与此同时,也按照朝廷的要求,开始大量雇佣人员。
毕竟,该做的事情,还是得做。
国库里面的钱,如潮水般分拔下去。
在各地招募处,都挤满了前去报名做工的百姓。
以前修河道,修道路,征发来的老百姓,往往都是出工不出力。
就是为了混时间,完成徭役任务。
因为这种事情,谁卖力干活谁傻!
又不给钱的,为啥要卖力做呢?
官府不得不采取严厉的手段,甚至是鞭挞偷懒的百姓。
为此引发了大量的矛盾。
但问题的根源,始终得不到解决。
因为做工的百姓,没有任何积极性,能偷懒的时候,就绝不干活。
但现在变成了雇佣制,情况立即得到扭转。
鞭挞的现象消失了。
完全不需要。
毕竟,这个年代,找一份工作,不容易啊!
能有吃有穿有住,还发薪俸的工作,谁不是抢着来干呢?
偷懒?
那还想不想干了?
各地的官府很快就发现,即使只雇佣少量的人员,工效较之原来,也是成倍的提升。
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这些事情后来在奏章被汇报上去,许多官员都大惑不解。
朱允倒是丝毫也不觉得奇怪。
金钱的魔力!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对于封建社会的方式,当然是一个质的飞跃。
虽然到后期也会走上灭亡之路。
但至少在这个时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
金陵城外,城门附近。
方孝孺骑着一头驴,正从远处赶来。
一大群的文人,正在这里等着。
方孝孺虽未为官,但在士林中,威望极高。
黄子澄、齐泰处死后,方孝孺被许多人视为精神领袖,其地位又进一步提升。
此前,老朱让他去汉中任教授之职。
后来,朱允听从姚广孝的建议,决定将这些在外面“养望”的儒生,都召回京师,方便朝廷控制舆论。
同时也借机批倒大儒,树立新的思想。
为大明的改革,扫清思想障碍。
方孝孺作为当世大儒,自然在应召之列。
故此,他再度回到了金陵。
“希直,你可算是回来了,我们大伙可都盼着你来领袖群伦!”
一名官员热情的打着招呼。
希直是方孝孺的字。
直呼其字自然是为了拉近关系,表示亲密。
其他官员也纷纷出言。
自从太孙掌政,黄子澄,齐泰先后被处死,他们的日子,过得太苦了。
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舆论控制权。
如今京师百姓,言必称《百姓日报》。
他们说的话,如果不刊登在报纸上,根本就没人传诵了。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身为朝臣,又是大儒,一言一行,皆受关注。
而现在。
虽然还是一样的做官。
俸禄也由于货币改革,而实质上提高了。
可这种感觉,就很不好。
被冷落了,不受关注了!
听到方孝孺要回来,他们都以为要找到主心骨了。
毕竟,当世文人,以方孝孺的名气为天下之最。
有他在,当可再复昔日士林繁荣之象。
“听闻朝廷下旨,废除天下徭役?”方孝孺一见到他们,翻身下驴。
也不及打招呼,劈头就问。
他早早就看到了消息,但还是有些不太相信。
眼前这些人,都是朝廷官员,方孝孺便想向他们确认。
“没错,是太孙殿下向陛下请旨,废除天下徭役。以后除外敌入侵时,仍需服兵役之外,百姓不再服徭役。”
“竟然是真的!”方孝孺震惊万分。
旋即高喊道:“德政啊!千古未有的仁德之政啊!”
“太孙殿下功德无量!”
他激动不已,狂喊大叫。
前来迎接的众官员,顿时一个个面面相觑。
我们等着来主持大局,一起对抗太孙殿下对文人的压迫,抵御他的咄咄攻势,你怎么一来就拍起太孙殿下的马屁了?
有没有搞错?
一时间,很多官员都后悔前来迎接了。
方孝孺,你这个二五仔。
你背叛了咱们儒家!
你……是叛徒!
他们在心里呐喊。
方孝孺却全然不顾。
“如此德政,我一定要好好写一篇文章,令千古传诵。使万载之后,犹念太孙殿下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