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苍狼行动
他是真的不想欧阳琪也陷入到这场无法自拔的深谭之中,欧阳琪与自己不一样,只有她不愿意,那么段允宸绝对不会勉强她,甚至他现在已经到了可以兑现那句只要你不愿意,我可以给你一个选择。 过了今天,许多事情都没有办法挽回了。 所以这是段允宸的心声,也是段允宸唯一能够为欧阳琪做的事情,其实在这之前,欧阳琪与欧阳俊杰的那一番话,他都听在了心里,只是他还是想给欧阳琪一个选择的机会,不会想她与自己一样,根本无法与命运做斗争。 “我愿意。” 这个此刻华夏最美的新娘子轻轻的说道。 身为京都六大世家的大小姐,欧阳琪长这么大做过许多任性的事情,也曾经做过了很多无法无天的事情,但是这一件事,她认为是自己做的正确的一件事,因为她并非是尊崇家族的意愿而结婚,而是她心甘情愿的。 段允宸没有继续说话,因为他知道她说的这些都是真的,所以他在说其他的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他只求自己在将来不会辜负这个女孩子。 他向前拉起了欧阳琪的小手,向后走去。 三十六辆悍马婚车,怎么来,就怎么回去的,与此同时,整个段氏的四合院也是已经变得人满为患,为了接待好来的宾客,段正风也是连夜将段氏四合院的一处花园特意进行了修饰,整个花园有九千平米,硕大的花园可以说摆满了坐席,只留出了一个婚礼进行的通道以及一个婚礼台。 …… 只不过在这个敏感的时刻,尽管很多人都放心,只要立身在段氏,就绝对不会落下一颗子弹,一枚炮弹,但是却也许多心怀不轨的人跳了出来,这里面就有倭国驻华大使馆的藤野先生。 就在藤野武在贵宾席坐这的时候,小木一郎是也是兴高采烈的来到了段氏,因为他的职务本来就是驻华大使馆的馆长,所以他的身影一出现在段氏,就立马通行了,当然他万万没有想到这都是段正风的意思,因为如今华夏派大军压境,段氏这边尽管可以反击,但是却难免伤及无辜,不到万不得已,段正风并不想与华夏开战,因为一旦开战,那伤及的全部都是华夏的普通人。 “藤野先生,倭国天皇那边已经来消息了,说是可以实施我们的苍狼行动。” 此时的小木一郎不在是身着一身大和民服,而是穿着一身华夏的西服,只不过他的那一撮小胡子却是十分的显眼,而在得知这个消息的藤野武,脸上也是立马露出一抹坏笑,就好像是有什么阴谋要实施一样。 苍狼行动,是继侵华行动在一个对华夏进行侵略的行动,只是根据上一次失败,倭国已经吸取了经验,对待华夏这种大国,如果你想一口将之吞下去,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所以要一点点的行动,而狼是群居动物,但是一旦被狼盯上去,那么这个猎物就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小木一郎,你先在这里等我的消息,我去见一见段正风,只要他能够与我倭国合作,你就赶紧到大使馆下一道命令,让驻守在西北边境的倭国守军立马登岸,对华夏的边防军实施攻击。” 藤野武咬着牙说道。 这一天,是他来到华夏早就蓄谋已久的事情,只是段正风一直都不配和,所以他的这个计划也是一直没有得到实施,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只要段正风的头一点,自己倭国的边防军将会直接打通西北边境,六十万大军一旦直插华夏,在配合段正风的段家军,相信不需要多长时间,华夏的一半就会沦为倭国的手心。 说时迟,那时快。 在得知这个消息以及下达这个命令之后,藤野武也是直接找到了段正风,并要求与之单独谈话,起初,段正风并没有任何的兴趣,虽然他很清楚倭国的野心,但是他却并不想引狼入室,但是他的另一个想法却是突兀的出现,这个想法自然是利用倭国达成自己与华夏的会谈。 战争不一定是唯一途径,所以段正风不想选择战争。 “段正风阁下,鄙人对段主席也是仰望已久,对于主席的人品也是很清楚,只不过华夏大军压境,我倭国天皇的意思是可以全力配合段主席整治华夏,只要段主席发话,我倭国愿意派六十万大军火速支援。” 藤野武将段正风叫到段正风的书房,悄悄的说道,当然他很清楚自己的这一番话一旦说出来,就已经触犯了华夏的逆鳞,只不过也没有办法了,因为自己倭国天皇哪里已经来了消息,说是一切自己可以放开手脚,当然华夏这边一旦整治结束,华夏也要相对的给予倭国一定的好处。 “藤野先生,你先说一下你倭国的条件吧,当然如果是像曾经那样,让我段某人割地,或者是将华夏大地的某个地方划到倭国的领域,那藤野先生就不要开口了,因为我段某人并不会做那种卖国求荣的事情。” 段正风一脸坚定的说道,因为他很清楚自己不这样说,藤野武是真的会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但是如果什么不提,就让倭国出力帮自己,那么段正风也是根本不相信的,所以他这么说只是表明自己的一个态度,至于倭国会提出什么样无理的要求,他根本就不在乎,甚至也不会去理会。 “段主席,今天是贵公子的大喜之日,但是华夏中央竟然大举压境,谁都知道段主席已经选择前往台湾岛,目的只是为了躲掉这些事情,但是一昧的委曲求全我认为并不可取,最起码要在一定程度上给华夏雷霆一击。” 藤野武笑着说道。 他很清楚段正风根本就不是那么简单能够搞定的人,否则他这些年早就成功了,就是因为有段正风手下的五百万精锐部队,所以倭国只能隐居在一个小岛上,不敢越雷池一步。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