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仙侠小说 - 乱明风云在线阅读 - 八十九、东林党传奇人物之汪文言

八十九、东林党传奇人物之汪文言

    东林党人的异类——汪文言

    东林党人成百上千,大名鼎鼎者也有几十位,为什么给我影响最深的人物中,他仅次于顾宪成、杨涟能排到第三位?

    事实上《明朝那些事儿》里关于汪兄的记述并不多,而在正史里则更少,拿当年明月先生的话说:史书里关于这位仁兄的描述都只是只言片语,为了查这位仁兄的生平,着实让我吃了苦头。

    然而,就是这些只言片语的记载,却透露出汪文言是东林党里的干将,一个在残酷党争中,击败其他党派的关键人物。

    但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物,为什么史书如此轻视他的存在?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有点儿异类。

    几百年来,东林党人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帮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性格执拗,同恶势力斗争绝不妥协,为了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读书人或士大夫。

    一句话,读书人是东林党的标致形象。

    然而汪兄却没读过几年书,他即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甚至连秀才都不是,因为他从没进过考场,更没当过官儿。

    这在八股取士的明朝,他只能是个百姓。

    但这位汪兄显然不是百姓中的良民,他是个混混儿,而且是相当能混的混混。

    他的职业是:吏。

    说准确些,就是监狱里的看守。

    明朝官员的编制是很少的,按规定,一个县吃皇粮的官员不过几人,靠这几人管理一个县,累死他们也管理不了,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特殊人群——吏。

    他们这些人不属于国家公务员,没有官职,工资由地方解决,职务就是帮官员跑腿办事儿。

    没官职、没固定工资,只办事儿,有人愿意干吗?

    你要这么想就说明你没在社会混过。

    从古到今,就是说只到现在,仍有一些没任何官职却能量极大的人存在,比如说黄金荣、杜月笙。他们能办许多官员都办不了的事儿——拿不到桌面上说儿的事儿。

    对,明朝许多地方的吏都非常厉害,厉害到县太爷那些朝廷派下的命官都拿他们没着儿。

    我没说错,因为县太爷等官员都是上级派来的,没有根基,也没班底。而这些吏都是地头蛇,熟悉业务,擅长贪污受贿、结党营私、黑吃黑、阳奉阴违。

    如果你对吏这个职业的能量还不了解,我说一个人你一定知道,他便是及时雨宋江。一个小吏,却名满天下,天下英雄无不以结识宋江而自豪,终于坐上了梁山泊头把交椅。

    宋江有什么能耐?他文不如吴用,武不如武松,出身不如柴进,他凭什么坐上头把交椅?

    就一个字:混。

    靠仗义疏财混得好名声,结交无数朋友。

    其实,宋江的名声是施耐庵老先生捧的。

    论混的本领和在历史上的影响,宋江要比汪文言这位老兄差的远。

    汪兄不被世人所知,只是差了一个公平宣扬他的文人。

    对,汪兄就是一个超级混混儿,一个最狡猾、最会来事儿、能力相当强的小吏。

    他绝不是个正直的人,小吏那些不光彩的勾当也没少干。但他跟一般混混不同的地方是:他经常仗义疏财,接济朋友。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只要是走投无路,他能帮都帮人一把。于是江湖朋友纷纷前来蹭饭,一时间宾客盈门,办事能力越来越强,强到一些知县办不了的事儿都要倚仗他。

    但无论他名声多大,他始终是县衙一个小人物,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一个叫于玉立的人。

    于玉立,时任刑部员外郎,一个职位不高却想法挺多的官员。他经常串门拉关系,却成效不大,朝廷毕竟和江湖不一样,还是要讲道统的,那些沽名钓誉的勾当没有那么大市场。

    于玉立听说汪文言以擅长拉关系而闻名时,便将他招致麾下,为他打探消息,疏通关系。

    汪先生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准备在京城大展拳脚。

    几个月下来,汪兄发现凭自己在县里的那套,在京城根本混不开。

    尽管朝中党争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各党派——包括东林党都没人答理这位汪兄。原因很简单,我们斗的再狠,但好歹都是读书人,你汪兄算干什么的?一个小混混!

    谁会自降身份结交你这样社会底层的人?

    当然,除了出身比他更低的人才会看得起他。

    什么人比汪兄的出身更低?

    朝中是肯定没有了,但皇宫内有。

    聪明的读者一看到这儿就知道什么样人的会结纳汪兄这样的小吏。

    没错,你们猜的没错,是太监。

    但欣赏他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太监,是一个相当有实力的太监——王安。

    对于王安,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东林党人的支持者,在光宗和熹宗两位皇帝继位斗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曾是魏忠贤的领导。

    应该说能结识王安这样的实权派人物,完全是汪兄锲而不舍的努力结果。

    在朝廷内受尽白眼的汪兄毫不气馁,可见他还是具备东林党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韧劲儿。他先是花钱捐了个监生,又四处行贿,上下打点混进太学,跟六部官员都混了个脸熟。

    当汪兄认识王安时,万历同志的身体还很好,我们的王公公还是没人搭理的小角色,但汪先生不这么看,鞍前马后地为他办事,还经常贿赂他。

    事实证明:汪兄有眼光。

    当杨涟密找王安,通报万历将驾崩的消息时,还有第三人在场,这人就是——汪文言。

    汪文言用自己混江湖几十年的经验劝王安:听杨涟的话,立即入宫。

    王安这才下定决心,带朱常洛进宫,演出了明史上最惊心动魄的皇帝继位场景。

    经过这件事,不仅加深了王安对汪兄的信任,也使东林党人认识到这个混混儿的实力。于是杨涟、周嘉谟、左光斗等人都和汪文言拉上了关系。

    傻子都能看出东林党人即将发达,何况老江湖汪文言?

    所以双方一拍即合,汪文言正式加入东林党阵营。

    正是因为汪文言的加入,使东林党实力大增,改变了党争激烈却胶着不下的局面。

    事实上,汪文言一踏入政治中枢时,才发现局势远不像他想的那么乐观,东林党人并没有取得党争的绝对优势。

    虽说光宗是东林党人力挺上去的,但当时的首辅是浙党方从哲,浙党党羽遍布朝野。而且齐党和楚党也不简单,看着东林党势力渐强,三党不自觉形成联盟,分工合作,极不好惹。

    东林党明争暗斗了几次,都没把三党搞定。

    一帮知识分子之间的内斗,只会打嘴仗,是专业的吵架选手。他们斗的虽然激烈,但大家都是读书人,性格耿直,文人相轻,但全是嘴皮子功夫,顶多把某某人吵回家而且认一个死理儿: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哪里有政治家的手腕。

    汪文言是个有手腕的人物,他的出场改变了这种相对的均衡。

    在汪文言没上场之前,党争是知识分子之间的争斗。他们斗的虽然激烈,但大家都是读书人,性格耿直,文人相轻,见面就是一顿吵架,认着一个死理儿: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实际上他们除了派系不同,都是一类人,因此斗的不相上下。

    显然汪文言跟他们不是一路人,他一登场,东林党人的策略就改变了。

    在汪兄的眼里,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朋友和敌人在利益面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很有意思,汪兄的世界观在今天,都可以拿到国际政坛来说事儿。

    当今很多在世界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也都奉行这样的政策。

    可惜的是这位汪兄不是东林党人的领袖,不能左右东林党的方向,否则哪里轮到魏忠贤飞扬跋扈。

    汪文言充其量只是东林党一名骨干而已,一名只能在幕后策划而走不到前台的骨干,原因便是他的出身。

    他的策略是遇到敌人,先让他们自己绊一跤。他很快找到这块绊脚石,便是东林党人——梅之焕。

    梅之焕是东林党人,是因为他的德行和东林党人对路,是个正直、强硬的知识分子。东厂坑人,他骂东厂;首辅沈一贯结党,他就骂沈一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点情面不留,标准的东林党人。

    梅之焕的一个身份是东林党人,但他还有一个身份。他是湖北麻城人,跟楚党渊源颇深,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正是汪文言需要的。

    机会来自于一个非常无聊的事件。

    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已经死去多年,但朝中仍有人提议要把这位大人的骨头拉出来修理一顿,由此事可以看出朝中的一些官员气度是多么的狭小,而且无聊之透顶。但这却是一些知识分子的通病。

    不巧的是提议之人是浙党。

    无论浙党提什么建议,东林党人肯定反对。一直以来,三党的提议是什么并不重要,但只要是三党提的,东林党人就坚决反对。

    以梅之焕的性格,当然不甘落后,而且出言就挑衅:如果张大人还活着,你们这些无耻之徒敢这样吗?

    话音刚落,就有人上书支持,但出乎意料的是,支持梅之焕的非东林党人,而是楚党领袖官应震。

    之所以支持梅之焕,除了他们是老乡,关系不错,还有一个原因是:张居正也是湖广人。

    还有一个史书上无法考证的原因:官应震也被汪文言拉拢了。

    至此铁板一块的三党被搞垮,内斗开始,这一切都是汪文言老兄策划的。

    所以东林党前台那些辉煌的人物如杨涟、赵南星、左光斗等人背后,是一个沉默的男人,一个沉默却有力量的男人。

    虽然汪文言的做法拿不到台面上,可能有些道学家还会斥责他行径无耻,但他的做法却是最有效的。

    政治和道德大多数时候是貌合神离的,很多无耻的行径都披着道德的外衣,真实动机却是无比的肮脏和血腥。

    比如使中国陷入无底深渊的鸦片战争,英国却是打着保障自由贸易的口号;比如说绞死萨达姆的伊拉克战争,美国的口号是要清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比如日本的侵华战争,却是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比如说利比亚战争……

    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政治斗争从来就是肮脏和残酷的,只有那些口头仁义手段毒辣的人物才能有所气候。像杨涟这样的直肠子,不知变通,不知笼络人心,不知使用手腕的耿直性格,大多以悲剧收场。

    东林党人就不提了,岳飞结局好吗?徐达结局好吗?彭德怀结局好吗?这样的例子太多,因为政治讲的就是桌上振振有辞,桌下利益至上。

    这个利益未必是个人利益,可能是党派利益,可能是国家利益。

    美国就常常为了国家利益而挥舞民主的大棒四处征战,民主倒未见得,利益却没少得。

    为了利益,必须牺牲道德;为了利益,必须顶着道德的帽子才能实施。这实在有些奇妙,因此政治和道德又密不可分。

    三党一盘散沙,东林党走到了鼎盛,开始走向衰落。

    东林党衰落的原因是对异己穷追猛打,连给他们效过力的人也不放过。如官应震大人,是楚党领袖,仍被轰走。如此不厚道的做法,就是把他们不少人逼向一个面目慈祥、言语温和的胖老头。

    这个胖老头就是魏忠贤。

    不错,我没写错。面目慈祥,言语温和,历史真相就是这样的。至少魏阴人的表面是这样的。

    只有这样才具有欺骗性。

    内心越阴险的人,面目越慈祥。

    魏忠贤要对东林党人下手时,却发现杨涟等人的品行是如此完美,干干净净的一点儿抓不到把柄。于是他开始仔细排查,终于发现了汪文言。

    汪文言没有功名,没有官职,却是东林党的支柱,最主要的是他本身有很多把柄,他实在是底子不干净,所以轻易就被人抓到牢房。

    然而他低估了汪文言的能量。

    不久,汪文言就出狱了,而且出狱之后,名声大震,赵南星、杨涟等人亲自拜访。

    更出人意料的是,首辅叶向高找到了他,任命他为内阁中书,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主任的职务,这实在让人惊诧。

    对此,魏公公不露声色,他认识到自己的实力还不够。

    可惜的是东林党人并没警觉,没有对魏忠贤采取有效措施。当和蔼的魏公公觉得足够强大时,再次轻易地将汪文言抓到牢中。

    但事实再一次证明,魏公公再次低估了汪文言。

    汪文言入狱后,审来审去毫无进展,而且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好吃好喝,没人为难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汪文言不是书呆子,他原是小吏出身。无论京城的吏还是小县城的吏,他们都有钱就好使,都有自己的潜规则,汪老兄到了狱中,当然如鱼得水,各种关卡特清楚。

    当然,还有一个人帮了他大忙。

    此时的东林党中有两大智囊,一个是汪先生自己,另一个则是黄尊素,时任都察院监察御史。

    汪文言两次被抓,黄尊素敏锐地感觉到魏忠贤要动手了,因此他找到锦衣卫头子刘侨,四处活动,因此汪先生才能有滋有味地待在狱中。

    魏忠贤主动退让了,他还要蓄积实力。

    两次动手都失败,证明魏忠贤手段并不怎么高明,是东林党人没有及时反击。

    又过了几个月,当“众正盈朝”变为“众兽盈朝”时,当杨涟反击失败时,汪文言的好日子到头了,地狱之门由此打开。

    汪兄先是审讯次数越来越多,态度越来越差,好吃好喝的也全没了。然而,这只是个开始。

    魏忠贤为了从汪文言身上打开缺口,让“五彪”之一的许显纯亲自审讯他。这个人非常地变态,常常用铁钩扎穿犯人的琵琶骨,把人吊起来,还会想出匪夷所思的酷刑。

    杨涟就是被他折磨死的。

    杨涟是钢筋铁骨,没想到汪兄的皮rou也很结实。一连审了十多次,我们这位汪兄就是三个字:“不知道。”

    许显纯急眼了,加大拷打力度,终于一天,奄奄一息的汪文言说“你要我承认什么?我承认就是了。”

    许显存欣喜万分:“只要你证明杨涟受贿,我就放了你。”

    汪文言沉默片刻,坚定地说:“这世上,没有贪赃的杨涟。”

    许显纯惊诧了,一个油滑的县吏,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吏,一个以妥协和圆滑处世而名满朝内外的小吏此时竟变的如此强硬和固执。

    无奈之下,变态的许显纯一边拷打汪文言,一边伪造证词,妄图在心理上摧毁汪兄。怎么样?没你的证词,我照样能定杨涟的罪。

    汪文言用尽全身力气喊道:“不要乱写,就算我死了,也要与你对质!”

    这是汪先生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汪文言先生一辈子都在追逐名利,都在坚持利益至上,都在官场尔虞我诈,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选择了真理,选择了信仰,选择了坚贞,选择了壮烈……

    汪先生用他最后的选择,证明了他是当之无愧的东林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