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春秋之晋国风云在线阅读 - 第36节 赵鞅伐卫(下)

第36节 赵鞅伐卫(下)

    赵鞅哪里知道卫庄公这个心思?信送出去又过了好些天了,卫侯始终不来晋国。

    卫庄公更不知道,这一次他又被卫国人卖了。

    原来,赵鞅使者到卫国送上信后,早就有人偷偷来见使者,把卫庄公平时如何对晋国不尊、对赵鞅无礼等添油加醋般说了一通。

    而且,这个有人居然正是卫国世子、卫庄公自己的儿子公子疾!公子疾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也想早点登上国君之位!

    卫国真是无可救药了,起先是父亲为了小老婆赶走儿子,然后是另一个父亲挖空心思抢了儿子的国君之位,现在又是儿子千方百计要搞死父亲欲得国君之位!

    使者回报赵鞅,赵鞅终于火大了。看来,这个蒯聩就是一白眼狼啊。

    晋国上军元帅、执政上卿赵鞅的火可不是随便发发的,他每发一次火,必然伴随着军事行动。

    公元前478年6月,赵鞅亲率晋国讨伐卫国。

    齐国本就一直在提防着晋国,始终关注着晋国动向。本来齐国人非常郁闷,因为近二十年来最铁杆的盟友卫国貌似要倒向晋国了。

    现在发现晋国要讨伐卫国了,那还等什么?赶快去救卫国啊。

    卫庄公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于是,齐卫再次联手,共同对抗赵鞅亲率的晋军。

    战争就这样打响了,曾经的同一战壕中的生死兄弟,现反目成仇站在战场的对面。双方刚列阵对峙,晋军有一战车突然冲出阵向齐卫联军致师。

    我们讲了很多致师的场景,即单车挑战,春秋到了这个时候居然还有单车挑战的,这也算是奇了怪了。

    致师属于战争礼仪,具体是单车冲向敌阵,以俘虏敌人或者杀死敌人为手段,展示英勇,壮己方士气,灭敌方威风。

    赵鞅也不知哪根筋搭错了,按理你亲自率军前去讨伐卫国,讲究快去快回,如果军事实力超越对方,那便开战就是。

    但赵鞅既然同意晋军有将士主动前去挑战,那说明两点:

    第一,赵鞅一开始并不是想真正与卫国交战,他只是出兵吓唬吓唬卫国人。毕竟自己辛辛苦苦扶持了卫国国君,是希望卫国成为晋国的铁杆跟班小兄弟的。

    第二,赵鞅根本没料到,这个时候的齐国居然会来救卫国。要知道,齐吴艾陵一役,齐军损失惨重,至少损失了十万兵马,千辆战车啊。

    但没想到,齐国在短期内又喘过气来了,而且迅速组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至少超过了赵鞅对齐军军力估计的军队规模。

    对于卫庄公,赵鞅是非常清楚的,知道这是一员将才,打起仗来不要命的那类。

    此时,对方的军队数量要超过晋军,而且晋军出师并非完全有名,这仗不好打啊。

    不好打的仗,赵鞅一生中不知碰到多少了,那就提升士气吧。要提升士气,致师是其中一个办法。

    但令赵鞅尴尬的是,前去致师的将军居然致师失败,被齐军当场给俘虏了!

    再说齐卫联军,齐军统帅是战死艾陵战场的前齐国上卿国书之子国观,以及田氏家族的田瓘,即齐国执政上卿田恒的哥哥。卫军统帅是卫庄公。

    这三人分析了一下形势,也认为虽然看上去齐卫联军的将士要比晋军多一些,但卫庄公的将士到底有多少是真心听卫庄公的不得而知。

    至于齐军,嘿嘿,人数是有了,但那大多数是刚征召来的新兵。齐国最会打仗的那些老兵勇士,基本牺牲在了与吴国的那场艾陵之役了。

    再说赵鞅,那可是全世界最厉害的军事统帅之一,谁曾听说赵鞅率军打仗失败过?中行氏、范氏、邯郸氏三大家族联合成那么强大的势力,都干不过赵鞅。

    齐国、卫国、郑国、鲁国、宋国、曹国、邾国等等组成的那么强大的反晋联军,都被赵鞅干趴下了。

    这个世界上,谁敢与赵鞅亲率的晋军真刀真枪干一架?

    哈哈,别看晋军与齐卫联军对峙着,但谁都不想真正打这一仗!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开演了:田瓘令人把本已五花大绑装入囚车的晋国致师的那位勇士请下囚车,换上勇士原本的衣服,将其盔甲还给他,还亲自接见了他:

    “齐国上卿国子命令我,不要怕了你们晋军,我不敢抗命,所以俘虏了你。

    但是,现在两军是这样一个状态,看起来大家都不愿继续打下去,所以根本不需要您这样的勇士前来致师。

    既然如此,那就请您回去吧。如果真要打,那就直接开打就是。”

    那位因为当了俘虏而史官不齿记录其名字的晋国勇士回报赵鞅,赵鞅是何等聪明之人,立即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好吧,既然如此,那大家就休兵罢战吧。

    就这样,一场大战,只表演了一场晋军致师被俘又被放后,剧终落幕!

    但是,赵鞅会就此罢手么?

    赵鞅是什么人,大家都清楚,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他对卫庄公从失望变成了仇恨,原来的兄弟既然成了仇敌,那有仇不报非男人也。

    公元前478年10月,赵鞅完成了对卫国的军事准备,再将率领屯于邯郸的晋国重兵讨伐卫国。

    这一次,赵鞅是一鼓作气,根本不待齐军再来救援,直扑卫国都城楚丘,一举攻破了楚丘外城。

    卫国人的目的也达到了,什么目的?搞死卫庄公啊。

    于是,卫国再一次上演了驱逐国君的大戏,卫庄公蒯聩被驱逐出境!蒯聩在极度郁闷下逃亡去了齐国。

    在赵鞅的主导下,卫国人立了亲晋的公孙师般为卫国国君,与卫国订立了盟约后,撤军回国。

    但是蒯聩也不是吃素的,过了不久,见晋军走了,居然率亲信杀回卫国。卫国刚即位的国君公孙师般哪里干得过蒯聩,就一个字,逃。

    于是,卫庄公蒯聩又复辟了。

    这下卫国人火大了,看来,卫国就是因为你蒯聩而战乱不止,既然如此,那要留你何用?

    结果,卫国人搞了一场兵变,直接杀死了卫庄公!然后,再把逃走的公孙师般找回来担任卫国国君。

    但是齐国人不干了,你卫国这样搞来搞去,就是要亲晋啊,那可不符合咱大齐国的国家利益。

    于是,齐国又出来干涉卫国内政了,可怜的卫国国君公孙师般一会儿被拥立上位,一会儿被迫逃亡,然后再次被请回来当国君,最后是再次被赶下台!

    这叫什么?这叫权力斗争中被摆在最前面的炮灰!

    齐国人拥立了亲齐派的一个叫公子起的公室子弟当卫国国君。但这个公子起也是一把炮灰,亲晋派的卫国大臣再次发动兵变,把卫侯公子起赶跑了!

    在这场眼花缭乱的卫国国君更迭中,最后胜出的是齐庄公的儿子、前卫国国君卫出公。卫出公前几年被自己的父亲齐庄公蒯聩赶走,一直流亡在齐国。

    现在机会来了,卫国搞成一团糟,连国君都没人当了,那自己这位前国君还是出来担当担当吧。

    于是,公元前477年,卫国国君换成了卫出公。需要说明的是,卫出公是亲齐派。

    这意味着,赵鞅苦心经营的卫国局势,算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赵鞅很无奈,但他也实在没有精力再去管卫国了。

    随他去吧,反正卫国也没什么花头,弱得要爆炸的那种类型。经营卫国,说到底也只是面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