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大明海商在线阅读 - 第五十九章 大战准备

第五十九章 大战准备

    本次宁凤晨派遣金乡军返乡队伍中,有一个人特别的让晏世轮意外,那就是马汉。马汉不是满人人,是个标准的法国人,宁凤晨之所以绑架此人而不是其他人,就是因为,这个人在历史上是留了名字的。他改进了转轮式火铳进而发明了燧发火铳。

    想来一次大换装不是那么容易的,金乡铳的原型鲁密铳,虽然较之鸟铳更犀利,但是哪有燧发枪好使?转轮打火枪是人们在克服火绳枪种种不便的基础上产生的,一般认为德国钟表师约翰基弗斯发明转轮打火枪的故事较为可信。故事中说,出身于十六世纪初的基弗斯在钟表界颇有名气,他不仅能造出各种造型别致的精美手表,对各种枪械也有浓厚的兴趣,并亲手制作过不少精美的火绳枪。一天,基弗斯家中来了个客人,客人在抽烟点火时,用的不是当时流行的火柴,而是用古老的燧石摩擦点火方式,燧石闪亮的火花瞬间引起了基弗斯的灵感,他把钟表上那带锯齿的旋转钢轮与能够产生火花的燧石相结合,凭着他的经验和智慧,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转轮打火枪。基弗斯发明成功的转轮打火枪引起德**方的关注,很快,这种枪便开始装备德军骑兵和步兵,德国与法国交战,当时德军骑兵装备了转轮打火枪,法**队仍装备火绳枪。战斗进行中,突然风雨大作,装备火绳枪的法军几乎没能打出一枪一弹,而以转轮打火枪为主要武器的德军骑兵则越战越勇,将法军士兵打得落花流水。不久,屡遭失败的法国国王也雇用了相当数量的同类骑兵,这些骑兵也配备了转轮打火枪。这样,转轮打火枪慢慢成为骑兵的主要武器。然而。转轮打火枪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不仅结构复杂,造价昂贵,使用麻烦,而且在钢轮上有污染时还不能可靠地发火,于是。人们又开始研制新的“点火“方式。不久,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人发明了燧发枪,他们取掉了那个源于钟表的带发条钢轮,而是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在传火孔边有一击砧,如果需要射击时,就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点火药,这种击发机构称之为撞击式燧发机,装有撞击式隧发机构的枪械称为撞击式燧发枪。撞击式燧发枪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到16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的军队都装备了这种撞击式燧发枪。出生在枪炮工匠、锁匠和钟表匠家庭的法国人马汉,对燧发枪进行了重大改进。他研制成功可靠、完善的击发发射机构和保险机构,从而成为当时性能最好的枪,为法国赢得了荣誉。法王亨利四世为此召他进宫,充任贴身侍从,专门为宫廷制造枪械,到17世纪中期。这种燧发枪已广泛装备法**队,后来,这种隧发枪被世界各国仿制和采用,直到19世纪中期。现在人才到了晏世轮这里,可就是只吃不吐了。这个马汉说的一口流利的汉语。这让晏世****感意外,仔细询问下,原因让人苦笑不得,这人竟然是宁凤晨拜把子的欧洲兄弟,这个宁小子,在欧洲竟然玩儿其郑芝龙“拜把子”这一套了,而且一拜就是拜了十几位把兄弟,这个马汉排行老三,宁小子竟然排行老大,他们的全称是——“西欧复仇者”,共有十三人,真不知道他们复的什么仇,宁小子竟然有这样的能力,真是好笑。

    但是,随着马汉拿出此行带来的改进版“二八式”金乡铳后,晏世轮惊的说不出话来!因为他在这支火铳上面,看到了刺刀!看到了装在卡套上面的刺刀!

    在燧发枪上面加装刺刀,这是近代战争的创举。虽然燧发枪击发速度快了很多,但是仍然需要从枪口往里倒火药,装弹头,用探条捅捅,火帽直接套在枪膛后面击锤下面的那个孔上面。也就是前装药。射速很慢,一旦铳弹射完,火枪兵就面临着被屠戮的命运,所以,必须配备相应的长矛兵、盾牌兵予以保护。在火枪问世初期,除了比弓箭射程更远一些,人们并未将其视为绝杀兵器。因为那时火枪是从枪口前装药,且每发一枪后需较长的时间重新装药,这个间隙足以让敌人冲至近前以冷兵器击杀枪手。为此,当时一名枪手需要配备数名长矛手予以保护,“热兵器”毫无傲视冷兵器的资本。于是,人们想到给枪杆上捆绑一支长刀,就有了刺刀的概念。又是在这个年代,又是法国,有个叫皮塞居的,看到步枪发射速度很慢,从而想到当子弹耗尽时,敌人冲上来怎么办面对这种情况,他首创了刺刀,但早期的刺刀却是直接插在枪口上的,一旦如此,火枪既不能装填,也不能开火。直到1687年,一个真正的解决办法出现了,那就是刺刀插座,它不过是一个套在枪管上用栓钮固定的套管而已。这种套管式刺刀的发明者,是法**事工程师、陆军元帅沃邦。从此,士兵在火枪射击的间隙中,可用这支类似长矛的冷兵器,或驱走袭来的进攻者,或冲入敌阵进行白刃战。直到今天,这个小家伙仍然没有从最新式的自动步枪上消失。

    这意味着,金乡军当中的白蜡杆枪兵们,快要退出历史舞台了。虽然在金乡军体系内,陆军基本上就是鸡肋,但是宁凤晨深切的知道,如果没有陆军,那么凭借什么和后金对撼?海战吗?他们会龟缩在大路上,不给自己任何机会。所以,只有组建近代军队,才能完胜。而刺刀的出现,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满清骑射虽然厉害,但是只是针对纪律涣散的明末军队,想当年雅克萨之时,满清应该是国力最盛的了。但是面对先进的武器,不得不用人命填。

    满人不喜将奇yin技巧放到军中改良武器,这是他们失败的必然结果,在鞑子的康熙年间,鞑子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进行了两次围歼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当后人仔细回味这段历史,却发现这场胜利埋下了满人日后鸦片战争失败的伏笔。十七世纪,沙俄由于国力迅速增强,急剧向外扩张,侵占了满人领土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并在那里构筑寨堡,设置工事。对沙俄军的侵略行径,辫子军开始奋起反击。第一次发生在1685年的6月。当时,都统彭春率辫子军用“红衣大炮”围攻了雅克萨三天,使城中的俄军困顿不支,俄军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被迫投降。谁料,托尔布津在得知辫子军撤离的消息之后,很快就背信弃义地在8月重占雅克萨,并重建雅克萨城堡。于是,辫子军又进行了第二次雅克萨之战。1686年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出兵雅克萨,虽然很快就击毙托尔布津。但却受阻于俄军新建的雅克萨城堡之下,辫子军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围困雅克萨长达10个月之后,俄军才被迫投降。

    战争赢了,军事差距却在。

    毋庸置疑,雅克萨之战最后以辫子军的胜利而告终。但是这场胜利却并不能说明辫子军有多么强大,相反,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辫子军在军备上远落后于战败的俄军。这是比战败还危险的胜利。虽然辫子王朝击败了入侵的俄国势力,但是这场胜利却蒙蔽了清朝统治者的眼睛。辫子军力在战斗力上的落后被战争胜利的荣耀所掩盖。英明的康熙帝没有意识到这种军力上的落后已经如此严重。

    那么,在武器装备上已经远超辫子军的俄军。其武器装备水平是不是就足够先进呢当然不是,相反,当时的俄国在欧洲列强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偏于一隅的落后国家。其落后的战斗力甚至在雅克萨之战十余年后还依旧是欧洲列强的笑料。在1700年的一次与瑞典的战役中,俄国的4万大军被不足1万的瑞典军打得落花流水,伤亡人数高达1.5万之多。

    作为辫子军在雅克萨之战中获胜的利器——红衣大炮,也不过是欧洲的“舶来品”而已。很不幸的是,以康熙帝为代表的清朝统治者们深深地沉浸在了战胜的喜悦之中,没能对这场战争进行反思,虽然与俄国进行了战争较量,却未能对俄国的真实情况加以了解,还把正在崛起的俄国当做北方边境之地的众多蛮族之一。取得这场胜利之后,辫子军落后的军力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几乎是停滞的,而同期的西方世界却在进行着天翻地覆的跃进式发展。待百年之后的鸦片战争爆发之时,清朝上下只知惊呼变局,却没有意识到,这个变局其实早已开始。辫子们取得这场被视为辉煌的胜利之后,于1689年和俄方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虽然说是满人历史上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但是这所谓的平等却也仅仅是指中俄两国的地位平等,而在利益的划分上却是不平等的。黑龙江流域以北的广大领土原属满人,但中被划归沙俄,该条约实际上不利于满人。

    更让人痛心的是,这样的条约是在满人取得大胜的前提下签订的。当时的辫子国力不可谓不昌盛,而当时的俄国呢,则因与波兰争夺乌克兰深陷战争泥潭,与当时北欧强国瑞典的战争也一触即发,兵疲财乏,根本无力东顾。这样的大好形势下,辫子却与俄国签订了这样的一个边界条约。这个条约充分显示了辫子统治者对西方新势力崛起的无视,而这种以土地换和平的策略无疑是对侵略者的一种内在激励。其时,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达满人的近邻:西班牙已占领菲律宾;荷兰已控制印度尼西亚,前锋抵达日本西南各藩;英、法、葡已在印度和中印半岛建立许多殖民据点……约两百年后,当欧洲列强国力愈加强盛时,他们看到的辫子王朝仍然没有丝毫进步,于是贪婪之心纷纷膨胀,1840年之后。满人边境狼烟四起,国门不断被列强炮火轰开,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满人一败涂地,辫子王朝终于在风雨飘摇之中草草落幕。

    每次想到这里,晏世轮都是气得牙痒痒的。中华大地如何能够为这些野蛮的辫子军所占领?!我华夏民族如何要为他们的懦弱和胆怯埋单?!晏世轮并不是种族主义者,他想到的是,如何才能让汉民族利益最大化。杀光满人?!这不是晏世轮的想法,东北地区有着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让那里成为自己的建设基地,用那里为自己征服世界的能源基础岂不更好?煤、铁、石油,那里全都有。

    金乡军此行和上次不同,晏世轮认为。此战必胜!因为他责成参谋部,详细的研究了将军的特点:

    他后金是封建军队,历史上的辫子军习承明军,兵为将有,士兵就是将领的奴隶,精锐的士兵是将领的家奴,军队上下基本上是一个封建大家族,沾亲带故。士兵家族的几代人给军官家族的几代人当兵,基本没变化。除了各级将领的亲兵队。其他的战斗力就是渣渣。满洲八旗,军法严明,但作战完全凭一腔血气,明朝败一场不过小伤,八旗一旦落败就可能伤筋动骨。为了掠夺人口财务,八旗贵族侵略欲旺盛。整个八旗社会都像一部战争机器在为战争运转。又赶上中原王朝300年治乱循环、农民战争从内部摧毁了明王朝。到让八旗捡了个大便宜。

    而这个八旗制度是满洲社会特有的制度。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弩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明朝万历十七年,努尔哈赤把他率领的军队分为四部,分别称为环刀军、铁锤军、串赤军、能射军,并用黄、白、红、蓝四种颜色的军旗作为识别的标志。万历四十三年将四军扩编为八军。以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为名,至此,八旗兵制初具雏形。八旗制度的特点是兵民结合、军政结合、耕战结合。八旗不但是军事组织,也是社会行政组织。满族实行成年男子皆兵的制度,所有满族成员都纳入八旗组织中。八旗的编制情况是:以牛录为基本编制单位,300丁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统领。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率领。五甲喇为一固山,由固山额真率领。汉语称固山为旗,八固山即八旗。后来,牛录额真又称为佐领,甲喇额真又称为参领,固山额真又称为都统。

    对比之下,金乡军基本上是由义务兵和志愿兵组成的,也就是由普通金乡人组成的兵卒和带有爵位的各级军士和军官,将领跟军士、兵卒的上下级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军功晋升制度。金乡军组织的更严密,在敌人看来,战斗意志也很恐怖。最最关键的是,金乡军是职业军人,他们不需要再去种田放牧,他们的职责只有——守土抗敌!

    两军的组织形式从军队的战斗方式上也能看出端倪。辫子军的组织稍显松散,指挥协调很是苦难,就像同时期较早的戚继光的鸳鸯阵,各种兵器搭配严密,战斗力强悍,但是鸳鸯阵人数不能多,一个万人阵,光兵器就有好几种,不能集中发挥火力,光协调各兵种的配合就能把将领忙死。相对金乡军甚至组织过大型的野战弩阵,单一长射程兵种的集中使用是很可怕的。最重要的军队作战,人数、装备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士气,士兵有士气就有组织,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百十个人能把几十倍几百倍的失去组织的军队击溃甚至消灭。人多并不一定是好事,人越多组织的困能程度越大,越容易混乱甚至炸营,草越密越好割。士兵有组织才有战斗力。

    最后再看后勤,作战武器的制式化和标准化,后勤匠器局的军事化让金乡军的后勤能力极其便利高效,军队能够根据武器上的标示找到制作武器的工匠;利用四轮马车、飞艇、轮船,金乡军具有着惊人的后勤组织能力。八旗军的后勤就有些悲剧了,入关前后金政权有过有组织的大规模军事装备生产吗?不过他们也不需要。关宁铁骑的运输能力还是很强的,还有晋商帮衬,八旗军不需要军工生产,会修就行了,八旗军的强大是建立在明军都有一个或几个猪一样的队友这一事实之上的。

    另外,八旗军的骑兵是一个优势。但是面对敢战的步卒,骑兵的优势不大。除非是重骑兵,不过重骑兵太费钱,以八旗军的经济能力,还是不饿死人更重要一点,反正他们的对手甚至缺少面对轻骑兵的勇气。金乡军就不同了,他们有马车铳阵。还有机动灵活的战法,每人怯战,几相对比下,晏世轮真的找不到后金还有什么优势?

    但是,从理论上分析是不够的,千万不能大意。

    而且,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目前辽东的主要队友就是袁督师、毛文龙、祖大寿等人。袁督师是个人才。但是其实杀不杀他跟明朝灭亡没什么关系。关外的八旗兵对明朝没什么威胁,最大的威胁却是南方的李自成。明南在打李自成时出动了上百万的军队。这需要多少供给?而明朝已连续六十年的自然灾害,很多地方闹饥荒,大批百姓被冻饿而死。这也是南方起义不断的根源。明金乡军幕府无力赈灾,只好把人民分成三类,一类是起义抢官府的,一类是当兵打义军的。还有一类是送到东北去打皇太极的。明军到后期已经跟义军并无两样,都没有给养,都是靠抢大户了,以致于明朝灭亡。

    至于杀袁崇焕,我认为朝廷杀的有道理。不管对与错,至少在皇帝看来是有道理的。

    当时袁的小团队与朝廷不合。朝廷的意思是尽快平定辽东,好从北方征粮征兵打南方的义军,而袁发现,要征服皇太极谈何容易!他的理论是,打不过的敌人就是朋友。因此在朝廷三番五次催他出兵进攻满清时,袁却另有主张,一方面对军队严加训练,能战方能言和,老袁深知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对满清朝廷联络与媾和,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做军事斗争的准备。其实中央也明白他的意思,但是,一年两年三年,都过去了,那一带因不服老袁的将军被杀了不少,兵也强了马也壮了,与南方打义军的明军相比,后者都不如关宁要塞里要饭的花子。而南方的金乡军幕府军一批批被杀,越来越多的人投靠了义军,北京越来越危险,皇帝为了北方的边防,把自己的零用钱都拿出来,每天只喝点粗粮的粥,连细米都不敢喝,就不要说油腥了。但袁却就是按兵不动,倒是常与满清搞点友谊赛和联谊活动。袁在这里犯了严重的错误,就是过于保守,从实际情况来看,哪方面的事都不能证明他是在积极备战和打击满清。因为明军在准备的时候,辫子军也在准备。辫子军两次绕过关宁防线从北方进入京津地区,抢走大批粮食、人口与牲畜。他们的准备比明军还要充分。那么你老袁到底是在为哪一方在做战备?南方吃紧,需要北方抽出人马支援,老袁当然不可能出兵,借口是很多的。在此情况下,在北京第二次危机时,皇帝终于杀了老袁。老袁被处凌迟之刑时,北京的百姓争相食其rou,可见老袁并不是人们传说中的那么英明。虽然他本质可能并不坏,是一介清官,但在战略上却没有能力担任这一要职。

    而后来尽管祖大寿等人都投降了,宁锦防线仍然固若金汤。辫子军最终没有攻破宁锦防线。但是,历史却证明,杀袁崇焕也毫无意义,只是两种观点不合,最终皇帝胜利而已。因为历史最终证明,明军出兵去打满清,也同样不可取,根本就打不了,再怎么准备也打不了。因为辫子军越做越强,时间对辫子军有利,而明朝已力不从心,关内不可能再给宁锦防线一点点的支援了,所以,能守住就不错了。

    但是老袁毕竟太过保守,如果能更有智慧,虽然我不能全部消灭你满清,但保持一定的攻势应该能行。但他却一直没出兵,进攻不一定是全力进攻,但不停地对敌朝廷袭拢,至少不至于让辫子军大摇大摆地两次绕道去围北京。要知道,第二次打北京辫子军一直从山东绕回来的,而宁锦防线的明军却没见一兵一卒出去打辫子军的后院,这只能说明,前线将领无能。

    每当回忆至此,晏世轮就按耐不住要发兵辽东的悸动的心。此次,他终于出手了。

    在他下达的秘密指令当中,可以看到,只有几行小字,上书——“三月后,派遣金乡陆军第四军、海军第三军,金乡海军陆战队,共水、陆两万人,兵进辽东,则其月内完成第一步作战计划,后续开展,试战局走向而定。务必保证所占之地,不可有寸土得而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