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三连科非典型代表徐直的胡说八道
书迷正在阅读:妖夫赖上门:家有痞子王妃、狱宰仙穹、TFBOYS之暖风轻轻扬、BOSS专宠:养只萌猫镇镇宅、我的女神校花老婆、诱宠萌妻:大叔,不可以、我是炼金术士、高手神医、超仙系统、邪帝宠妻:毒医大小姐
开国之初,朱元璋一方面的确求贤若渴,希望如同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将“天下英才尽入我手”,另一方面,穷苦人出身的朱元璋清晰的从李善长、刘伯温二人身上了解到,一个有才能又不为朝廷所用的读书人,对政局会造成怎样的****。 洪武三年五月十一,朱元璋征询大儒宋濂等人的意见后,当着满朝文武发出过这样的谕令: “朕,闻言成周之制,取才于贡士,所以贤者在职,而民有士君子之行,风淳俗美,国易为治,教化彰显。 汉唐及宋,科举取士,各有定制,但贵词章之学而不求德艺之全。前元依古设科,待士优厚。 然权豪势要之官,每纳奔竞之人,寅缘阿附,辄窃仕禄,所得资品或居贡士之上,致使怀才抱道之贤,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起。 风俗破败,以至于此。 朕今一统华夏,方与百姓共享升平之治,所忧者官非其人,有殃吾民,愿得贤人君子而任用。 以今年八月,为始,特设科举。” 可是关于科举开试且连三年的真正原因,背地里,却有据说是朱元璋的贴身小太监张某某的远房二姑老爷的小叔子的二大爷的闺女的邻居家的小狗的女朋友的主人的二姨夫的野情人的姘头的小蜜,传出小道消息,朱元璋在寝宫中和马皇后其实是这么说的: “特么的,人家当皇帝老子也当皇帝,人家作威作福,老子做牛做马,这皇帝当得没滋没味儿的,凭什么老子累的半死连个泡妞的时间都没有,他们那些灌了一肚子墨汁的人就能游山逛水吟诗作画的?全都出来给老子干活去!” 当然,这只是句笑谈,科举在历朝历代都是头等大事,以朱元璋的远谋自然不会如同民间戏言中的如此小家子气,可这也恰恰说明了大明朝开国之初的人才匮乏。 总之一句话,大明国朝在最初的几年最缺什么?人才!缺到了如县令、知州一类的基层官员都要十缺其四,如同宋濂这样能做学问的大儒几乎是硕果仅存,如李善长、刘伯温这样能治国、能治军的文士更是小猫三两只的地步,蒙古人实在是把华夏文明祸害的太惨了。 就这样才有了洪武二年的劝学令,才有以儒家为入仕学问,有了以官学促进教育的等等措施,但是大明实在是太缺官了,胆大包天的老朱决定拔苗助长。 于是便有了洪武三年的开科取士,便有了之后三年的科举连试,甚至做出了举人具免会试入京听选这样的决定! 拔苗助长的恶果很快就显露出来,虽然也出现了如首科状元吴伯宗这样的大才子,但是更多的却是不通事物的书呆子和废才。 而这徐直正是废才中的废物点心,虽然早在科举之初便拜在胡惟庸门下甚至得到了他的举荐,可是这个人吟诗作对还有些斤两,谈到为官一方,恐怕就是一头猪都要比他更适合为官! 近十年的县令生涯已经让他成了当初的同侪中最差的一个——除了那一半被剥皮添草的、发配充军的、贬职为民的,他是最垫底的一个,根本就在县令的椅子上没动过屁股。 徐直这人吧,一开始还觉得自己相当不错,有点儿小自恋,觉得自己满腹才华,又攀上了胡惟庸这样的高枝儿,没准儿几年就能混个侍郎当当,肯定不会比那个假清高的吴伯宗差多少,把他分到了凤阳镇当个八品县令他还挺高兴,一个五十名开外的举人,毕业了就能主政一方,还是皇帝故里,美差啊! 刚上任的时候他也想干点事儿,可惜,这儿满地勋贵,根本没人把他个芝麻小官当回事,再加上镇上剩下的基本都是孤寡和不堪用的,稍有点本事还没死的,都在京城当大官呢。 除了最富裕的老朱家和镇东头老张家这两户外来户,他谁都得罪不起,老朱家还有个老太婆子罩着,这老太婆子据说还指着当了皇帝回乡祭祖的皇上鼻子笑骂过,这干不过啊! 年年考核,年年中平,按说这也小十年了,就算偶尔有几次中下的他都该升官了,可没有,为什么呢呢?因为他谁都不敢得罪。 这些年主管吏部的是徐达的旧部,凤阳镇又是个十分特殊的地方,吏部尚书曾经几次就凤阳县令人选的问题请示过徐达:“老大啊,你看啊,凤阳的县令早该换届了,徐直再干下去可就于理不和了,咱们是不是换个人祸害?” 结果被徐达指着鼻子臭骂:“换个蛋蛋,就我老家剩下那几个怂货,换个人不得把他们欺负死?上哪找徐直这么又草包又面的县令去?让他老死任上吧!” 就此,徐直仕途终不得进。
徐直可是个上进的人,这老也不升官他急啊! 急也没辙,虽然他这人谈不上什么风骨,还有些书卷里带出的迂腐,可是他这个迂腐不是别人的迂腐,人家那个说好听点,叫做坚持原则,他这个纯粹是读书读****了…… ****的人当然有****办法,抱大腿啊! 像他这样的小官,想要抱大腿,好吧,其实他早就抱上了大腿,胡惟庸吗,这腿可不细,为题是他徐直瘦啊,抱大腿也是需要代价的,这凤阳镇就是个养老的地方,连税都不用收,他这个官更是名副其实的为百姓服务,不到贴还是因为凤阳老少对他那点工资俸禄看不上眼。 想招吧,细节暂且不提,透剧没好下场…… 反正他把主意打到了朱元璋拨给凤阳镇的银子上了,第一年还好说,他胆小,没几两rou,摊到人头上也没少多少,加上大明其实一直在对外征战,进行着坚定的统一步伐,有的地方还闹了点灾,老姑奶奶和老姑奶奶的老jiejie这两位实际上的主事人也就没当回事。 可是第二年开始,这徐直可就胆大了,贪了快四分之一。 老姑奶奶给徐达去了封信,问徐达:怎么着,你这给我们的银子越来越少是什么意思? 徐大爷也纳闷,这事不归他管啊,老朱亲自抓的,这还不敢问,但是能侧面打听啊,这一打听不要紧,知道怎么回事儿了——老朱一个铜板都没少给! 仔细一看物流明细,路上损耗高的能吓死宝宝! 这还不明白!凤阳镇到南京才哪么两步道啊! 徐达还没处置徐直呢,这是就到了某人耳朵里。 某人一寻思,为了这么个废物去着手布置不值当啊,可这些钱毕竟是自己拿了,真追究起来,自己可没好果子吃,得了,反正凤阳镇还有一步棋,你徐直死了吧! 至于具体怎么个情况,不能说了,我这已经透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