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农明在线阅读 - 第一章文曲

第一章文曲

    黄桷嘴村,一个极富西南地域特色的村子,村子依山而建,多林木,其中黄桷树最多,故借此为名。

    这对于不尚文风的西南而言算是比较文艺的名字,相对于什么乱田坝、较场口什么的都好了太多。

    太阳初升,村子里的劳力便上了坡,开始了一天耕作,农家的一天便这么开始了。

    一棵大黄桷树下,一个老汉坐在树荫之中,轻摇着蒲扇,喝着热茶。

    “杨三老今儿又得麻烦您了。”

    在这个时候农妇背着一个背篓,背篓里面装着一个五六岁的孩童,孩童长得挺乖巧,衣衫缝补的有些破烂,五官却非常的俊俏,显得挺可爱。不过,这孩童目光有些呆滞,双手一左一右握着两个土疙瘩,不说话也不闹,一点儿也不像同年的孩子,活蹦乱跳的。

    “你放着便是。”

    被叫做杨三老的老人点点头,看了一眼背篓里的孩童喝了一口茶。

    农妇继续朝着老头儿道了一声谢谢,然后才扛着锄头走了。

    在黄桷树不远处,有一个用竹子筑成的小屋,小屋离着一条小溪很近。屋内有一儒士,正着衣衫,手持长卷正在摇头晃脑的苦读,在他的一边站着一个书童,为他轻摇蒲扇,端茶递水。

    “这杨三老放着一孩童这般近是何意思,吵着少爷读书了,他能担待?”

    见着农妇在树下放下了一个大孩子,儒士身旁的书童却是不干了,他放下了蒲扇便准备去和这杨三老说道说道,若是这孩童顽劣,闹腾起来定然扰的老爷无法读书。

    杨三老并不是老人的称呼,杨是老人的称呼不假,三老却不是老人的名字,而是老人的官职,是专门负责村里赋税的官职,和村长、村正一样属于村官,可影响力却是要超过村长和村正的,村里大小事情的决议是离不开三老的。

    “孩童?”

    听闻这话,儒士也是放下了手中的书卷,朝着黄桷树看了过去。见着杨三老身旁背篓里的装的是一个孩子,却是摆了摆手:“算了,我在此苦读已经累了不少人,这周围也不敢有人大声说话了,本来来这里是苦读,却没想反倒害苦了村民。”

    似乎是意识到了儒士这边情形,杨三老已是站了起来,面带着笑容朝着这边走了过来:“张老爷见谅,这孩童不吵不闹,不会叨扰您这文曲星读书的。”

    “只要是顽童便会吵闹,我们家少爷可是文曲星下凡,这涪州有多久没产生举人了?我家老爷可是这一二十年来的头一遭!”

    书童可不在乎这杨三老的身份,一个小小村三老和举人比起来那可差了太多,尤其是自家老爷还是这涪州二十年来头一号举人,那可是涪州文坛的宝贝儿。

    听着这话杨三老也是满面的尴尬,这张老爷叫做张与可,可是涪州城内的大户人家,去岁中的举,今岁父亲仙去,葬在这黄桷嘴村里面,照着明朝的规矩是要丁忧三年,于是便在父亲坟前搭了这竹屋,一面守孝,一面苦读。

    于是乎整个黄桷嘴村便是将张与可当做了宝贝儿,杨三老的任务就是确保张与可读书环境,周围不许有人喧哗,不许有人走动,不允许任何人惊动文曲星,甚至连张与可竹屋附近的农田现在也是荒芜了起来。

    “这孩子命苦,前些日子落入溪水之中,待捞起来之后便是换了一个人,手中拿着两个土疙瘩一直不松开,也不开口说话,也不愿走动,怕是已经痴了!”

    说起那个孩童杨三老也是一脸的叹息,本来好好的一个聪颖的孩子,如今却是变作了这般。

    听着杨三老如此说来,张与可便是来了兴趣,朝着那孩童看了过去。

    背篓的中的孩童两手死死抓着两个土疙瘩,一个红红的,一个土黄色,显得非常分明,他的脖子上还挂着一个锦囊,看样子也是十分宝贝。

    这孩童在背篓中十分乖巧,不哭也不闹,不说也不笑,若是杨三老不解释张与可还认为这是一个思维深沉的孩童。

    在这个时候孩童从背篓之中爬了出来,看了看周围,见着张与可这边,然后小心翼翼的将手中的两个土疙瘩放入到了背篓之中,小跑到了一边,扒下了裤子开始嘘嘘。

    完事儿之后便很快穿上裤子,又小跑到小溪边蹲下洗手,洗完之后才回到背篓那边,将一双小手擦干净之后又将两个土疙瘩抱在手中,自己又钻入到了背篓之中,傻呆呆的望着远方继续一言不发。

    “这孩子看着还挺聪明的!”

    张与可皱了一下眉头,从头至尾这孩子一言不发,不过每一个动作却是井然有序,尤其是便后洗手这一举动更是让张与可吃了一惊,这可是大富之家的人才会这般讲究的。

    “原来是挺聪明的,”杨三老摇了摇头:“现在痴痴呆呆的,再加上这孩子是入赘生的,怕是往后的日子更苦了。”

    “这孩子叫什么?”

    农家的赘婿可不同于大户人家的赘婿,大户人家好歹有着姑爷的待遇,吃喝不愁。农家的赘婿不仅要改姓,生的孩子也得跟妻家姓,而且还得下田劳作,跟个下人没啥区别。所以听到如此张与可好奇的询问起来。

    “唉,”说道孩童的名字杨三老猛的一拍自己的额头高声的说道:“说道这孩子的名字却是对张老爷您而言,寓意好极了!他叫高仲,高中啊!”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书童,听到高中二字他当即朝着张与可说道:“恭喜老爷高中,贺喜老爷高中!”

    “高仲?”听着这名字张与可咧嘴一笑,高仲在此,在此高中,这寓意还真好:“这孩子不哭也不闹,以后就让他在这里罢,我不在乎的。”

    张与可笑了笑又点点头,朝着杨三老说道:“三老您忙您的去吧,我要温书了。”

    杨三老微微一笑,便转过了身子朝着黄桷树方向走了过去。

    在黄桷树下的高仲看了一眼竹屋中说话的三人,儒士和书童在竹屋内朝着窗户外的杨三老说话,满面全是笑意。

    叹了一口气,高仲看了看手中的两个土疙瘩,又看了看周围,轻声骂了一句:“骂了隔壁!好不容易下乡考察,却没有想到跌了一跤,跌到了大明朝,还是明末……”

    随后高仲又将手中的两个土疙瘩拿在手中看了看,又将自己胸前的锦囊打开看了看叹了一口气:“有这三件法宝在,在明末应当能安稳的活下去吧?”

    高仲所言的三件法宝分别说手中的红薯、土豆,以及脖子上所挂着的玉米。当初高仲穿越的时候正陪着市委领导在乡下考察,原本是想拿着红薯、玉米这些东西照相的,结果照片没照好,人一个筋斗跌到了大明朝。

    鬼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三件东西也跟着自己来到了这个时代。

    想到这三件宝物将会是自己日后活命的利器,高仲便是将这三个物件拿在手中,免得怕坏了。

    “有人土豆这些东西是明末清初传到华夏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其余人有这东西?”

    高仲叹了一口气,继续缓缓说道。

    土豆、玉米以及红薯是在明末传入到明朝的,可是大明连连战乱这东西却没怎么传播,等到了清朝稳固之后才开始大规模的推广和种植的。

    杨三老笑嘻嘻的朝着高仲走了过来,走到高仲面前之后便是蹲下来,摸着高仲的脑袋:“你小子命好,文曲星老爷不追究,以后可得好好谢谢你杨爷爷我,你这名字可是我给取的。”

    说完杨三老便又开始搓揉着高仲的脸蛋。

    高仲疑惑的看了一眼杨三老,不明白老人说这话的意思。

    看着高仲疑惑的眼神,杨三老吃了一惊,这么多天来他是第一次见着高仲有了如此反应。便是面上一喜,继续说道:“你知道那张老爷是何许人?”

    高仲摇头,将手中的红薯和土豆放入到了背篓中,张大了眼睛看着杨三老。

    杨三老又见高仲不似之前痴呆,更又是来了兴趣:“那可是举人,自万历27年来我涪州又一个举人,那才学可是得了巡抚大人首肯了的。”

    秀才、举人、进士这是明朝科举制度的产物,得了举人可就等于半只脚踏入到了仕途,那可是拥有了当官的权力,作为后备官员对待的。

    可惜整个西南不尚文,整个大明朝共开科举89科,一共录取进士24866人,而整个涪州在明朝中举的一共34人,排整个四川第四。也就是说涪州的进士人数还没有明朝所有进士的零头都比不上。

    和安徽桐城、江浙沪以及福建几个科举大省比较起来那更是连渣都不如。

    所以说在涪州举人很宝贵,进士更是宝贝中的宝贝。明朝一共276年,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其中涪州才三十四个进士,平均八年才出一个进士,这是何等的凄惨。

    到了而今偌大的涪州仅有一个举人,自然这个举人老爷无论是到了哪里,都会被当做宝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