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帝舜有虞氏
后人对大禹充满了敬仰之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微禹,余其鱼乎!”意思是没有禹大人,我们都变成了鱼鳖。人们感念他的功绩,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禹下令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处二(原文作“三”)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 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yāo,腰)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 禹开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处湖泽,疏浚了九条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各地都按照应缴纳的贡物前来进贡,没有不恰当的。纵横五千里的领域,都受到安抚,直到离京师最远的边荒地区。那时,南方安抚到交阯,北方安抚到山戎,东北安抚到北发(发)、息慎,西方安抚到析枝、渠廋、氐、羌等西戎部族,东方安抚到长夷、岛夷等沿海部族,四海之内,共同称颂帝舜的功德。禹创制《箫韶》歌颂舜帝的德政。传说夔担任乐师演奏《箫韶》时,奏完九通,凤凰都被召来了。 皋陶此时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学习禹的榜样。对于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法。因此,舜的德教得到了大发扬。天下都推崇禹精于尺度和音乐,尊奉他为山川的神主,意思就是能代山川之神施行号令的帝王。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于是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 治水成功后禹对舜帝说:“我娶涂山氏的女儿时,新婚四天就离家赴职,生下启我也未曾抚育过,因此才能使平治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帮助帝王设置了五服,范围达到五千里,每州用了三万劳力,一直开辟到四方荒远的边境,在每五个诸侯国中设立一个首领,他们各尽职守,都有功绩。” BC2248年,司空禹在治水途中讨伐不听调遣的曹魏一带的西戎部族,并将之降服。 BC2237年,洪水完全退却,治水获得圆满成功,大禹得到人们的爱戴。 同年,舜将天下初步划定为十二个行政州。 BC2236年,舜下令在陶地(山西平遥)建立行宫,给尧休息之用。 BC2235年,尧帝巡游后决定在陶地定居。 BC2228年,司空禹巡视十二个行政州。 BC2225年,尧帝在陶地逝世。终年142岁。百姓悲伤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帝尧。尧了解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不配传给他天下,因此才姑且试着让给舜。让给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对丹朱一人不利;传给丹朱,天下人就会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处。尧说:“我毕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所以最终还是把天下传给了舜。 BC2221年,守丧三年后,此时舜54岁,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舜带领有虞氏部落迁徙到了蒲阪(山西运城永济市)。
诸侯前来朝觐的却不到丹朱那里却去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 帝舜,统治时间:BC2221--2172年。 BC2221年,舜帝即帝位,以穷蝉的后裔舜为首领的有虞氏部落正式取代陶唐氏成为新的统治部落。治都蒲阪(山西运城永济市)。舜创作了大韶之乐。此时舜55岁。禹47岁。 舜登临帝位之后,乘着有天子旗帜的车子去给父亲瞽叟请安,和悦恭敬,遵循为子之孝道。又把弟弟象封在有鼻为诸侯。 舜的儿子商均不成材,虞舜也学帝尧的样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 舜时名臣有皋陶(yáo,姚)、契、稷(弃)、伯夷、夔(kuí,奎)、龙、倕等,他们从尧的时候就都得到举用,在文祖庙中听用,但却一直没有具体职务,类似于参事。 舜帝正式即位以后,与他们商议后,决定开放四门(主理诸侯事务的部门),了解勾通四方的情况,他让十二州牧讨论称帝应具备的功德,他们都说要办有大德的事,疏远巧言谄媚的小人,这样,远方的外族就都会归服。 BC2219年,舜开始任命相关的主要任命: 舜说:“弃,黎民正在挨饿受饥,你负责农业,去教他们播种百谷吧。”弃担任农师,主管农业。 后稷[hòujì],姬姓,名弃,为周朝先祖,黄帝玄孙,帝喾的后裔,母为姜嫄,有邰氏之女。如果从母姓则也可称为姜姓,所以两姓为亲族。 后稷出生于稷山(山西稷山县),被称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