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别想离开
沈若蝶听了之后也是无从辩驳,这件事情她也不是很清楚,但是现在已经闹成了这样,周苏肯定是会借着这件事情来闹事的,这件事情也绝对不会这么简单结束。 “这件事情我们一定会查清楚的,但是现在我们这边有人受伤了,要找大夫。”沈若蝶这样说着,之恩呢刚暂时妥协了。 但是没有想到沈若蝶都这样说了,他们却依然是不依不饶。 周苏听了之后说道:“不行,这件事情要是不能马解决的话,你们谁都别想离开。” 沈若蝶现在也是耐心已经耗尽了,见到周苏依然这样说,脸色也是冷了下来,用冰冷的眼神盯着周苏,沈若蝶的心现在已经是有了杀意,虽然对方那二十多名刑部衙门的人不好对付,但是要杀死周苏还有戴勇还是十分容易的。 周苏被沈若蝶这么盯着一看,也是心虚起来,感受到沈若蝶冰冷的眼神,如同是掉进了冰窟窿一般,而且沈若蝶眼露出的杀意也是毫不掩饰,周苏很直观的感受到了生命的威胁。 周苏身边的饿戴勇也是和周苏一样的感觉,但是戴勇的神情明显要周苏自然许多,毕竟两人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周苏是书香世家,父亲周庆川是户部尚书,虽然周苏学过一些拳脚功夫,但是身还是难掩书生气息。 但是戴勇不一样了,戴勇的父亲戴利是刑部尚书,见识周苏要开阔许多,在刑部也是见过不少曾经在江湖扬名的江洋大盗,所以对于沈若蝶表露出的杀意还是能够镇定自若,是再次说道:“这件事情不解决的话,谁也别想离开。” 其实戴勇敢这么说,也是因为他对情势的分析周苏要好,这次的事情是王禹吩咐的,他们也知道这财聚德是李高瑞手下的产业,而且老宋还是王府的管家,但是戴勇与周苏来到这里,二话不说是对着老宋动手,这也是有考虑的,为的是直接来一个下马威,而且戴勇也知道现在李高瑞在朝堂面失势,更是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戴勇有信心沈若蝶不敢伤害他们。 沈若蝶也是对这个戴勇刮目相看了,没有想到他这么年轻有了这样的城府,从他的表现可以看得出来,开始的时候他是一直站在周苏的身边,并没有说话,而是在沈若蝶出现之后,周苏害怕了之后,他才是开始说话的。再加后来汪奎的出现,显示的戴勇说话的分量更足了。所以沈若蝶才会觉得这个戴勇不简单。 现在的沈若蝶也是不能去伤害周苏和戴勇,不然的话只会给李高瑞带来更多的麻烦,现在只有等着李高瑞过来解围了。 但是没有想到李高瑞没有来,倒是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 “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啊?” 一个声音从不远处穿了过来,这个声音的主人是京兆尹徐仓,徐仓的身后还带着数十名官差,很显然也是有备而来。 本来徐仓这个京兆尹的职位是较清闲的,但是现在却是忙的要死,前不久关于严寒的事情,然后染桂坊失火的事情,这些事情都让徐仓十分忙碌,本来这些事情徐仓是不亲自出面的,但是徐仓也知道这些事情的复杂性,所以徐仓不得不亲自出面处理。 而且最近京城也是越来越不太平了,徐仓也知道这一切的来源是在想王禹,所以徐仓此时也是对王禹心生反感,在京城闹出了这样大的事情,而且现在有得到消息说户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的儿子在财聚德闹事。 徐仓当然知道户部尚书周庆川和刑部尚书戴利是王禹派系的人,而财聚德是武宣王李高瑞的产业,现在徐仓在心咒骂,只要是这两方的人碰到一起,肯定没有好事。 “徐大人,这边有人受伤了,需要医治。”沈若蝶简答徐仓来了,也知道徐仓的李昌,提出了让老宋去看大夫的请求。 徐仓看到老宋是更加在心咒骂了,这个老宋可是王府的管家,以李高瑞的性格,这个老宋被打成了这个样子,李高瑞是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只怕他徐仓又有得忙了。
“可以,来人啊,快点把宋管家带去找大夫。”徐仓立即做出了决定。 但是这个时候却是传来了反对的声音。 周苏见到徐仓要让老宋离开,说道:“不行,他不能离开,这件事情还没有解决,我不能让他离开,而且不光是他受了伤,我们的人也是受了伤。” 徐仓看到周苏这样说,心是想去扇他两记耳光,地躺的都是一些周苏的侍从,徐仓当然是不会去管他们的死活,现在是要将老宋送去医治,要是真的出了什么意外,只怕后果会更加的不可开交。 “这里是你说了算吗?”徐仓冷冷的说了一句,周苏听了之后也是不敢再说话。 但是这个时候汪奎确是说话了,“徐大人好大的官威啊。” 对于汪奎的话,徐仓也是眉头一皱,周苏和戴勇的身份,徐仓当然是知道的,而且徐仓的官职的确是两位尚书要低一级的,但是不管怎样也轮不到这个汪奎出来说话啊。 “官威?”徐仓先是冷哼了一声,然后说道:“好,既然你这么说了,那我还真的是要耍一耍官威了,来人,把他们都给我带回去,还有这些刑部衙门的人,竟然在平常的时候穿戴甲胄街,都给我押回去。” 徐仓说的也是没有错,京兆尹虽然尚书低了一级,那是京兆尹是主管京城的大小事务的,他在京城的话语权之两位尚书还是要高不少的,而且刚才徐仓说的也是有理有据的,身为刑部衙门的人,除了特殊情况之外,是不准身穿甲胄,腰佩长刀出行的。 徐仓带来的衙役听到了他的命令,是立刻朝着他们为了过去。 此时的汪奎也是脸色一沉,没有想到徐仓竟然真的敢这么做,以前徐仓难道不是立的吗?难道现在靠向了李高瑞的那一边?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