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在线阅读 - 第五百五十九章 弊案

第五百五十九章 弊案

    大唐官吏收入,以一个最低阶的从九品官来说,禄米是五十二石,职田一年收租·一百二十石。加上月俸,一贯五,一年十八贯。如今斗米才十钱,一年月俸收入,可以买米一百八十石。

    单是禄米以及职田收入,养一家子十几二十人,外带雇佣几个下人,绝对妥妥得,更别提额外的月俸。

    这禄米收入呢,大唐外官比京官少,以上介绍的是京官,外官总是低于同阶官员,而又高于低一品得京官,处于两者之间。正九品的外官,才五十四石五。比从九品京官高一点。可从九品外观才寺十九石五。

    正九品外官,禄米介于正九品京官,以及从九品京官之间,可职田收入,九品外官,就等同于八品京官。以从前大唐一亩田得收入来看,六斗得租金,不算很高,只能说介中等偏下。

    以前大唐一亩田,稻麦轮耕,一亩田大概是一石多的米,六至八斗得小麦。而那六斗呢,是粟米,六斗粟米。这样来算,这地租只有三成左右。不要嫌三成少。

    以一个九品京官为例,两百亩职田,收六斗粟米,一千两百斗粟米,折算大米是七十二石。养人,可以养十口人了。这个数字,到了如今,又更多了。他们能实收一百二十石大米,不用折算了。

    因为在李忱大力提倡下,大唐各地收入明显提升不少。各地劝农派官齐齐发力推广各种耕作方式,轮种、各种绿肥、设法辅导农民打井,让银行贷款给农民,让他们买机器,可以从井中抽水。大力兴修或是重建灌溉沟渠。

    这些动作,让每亩田得收入,都提升不少。职田得提升最明显,也不是李忱偏帮,而是要有个示范田,职田就被拿来示范了,也是首先受益得。这也是李忱整顿大唐官场,将藩镇改制,没有什么太大波澜得原因。

    在安史之后,各地藩镇为了招引人才,开出月俸,可比朝廷多了很多。现在李忱改了制度,本来会有很多地方官不满得,又会回到以前,宁可往朝廷跑,也不愿意去地方得情况。

    种地所得增加,各地官府收租的时候,默默把当初折算给取消了,等同于变相涨租了,官员收入变相提升。这些李忱不是不知道,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是补贴地方官员了。

    毕竟,百姓负担没有增加,亩产提升了,百姓收入增加,虽然变相涨租,可是负担没有变重多少,李忱接获各地锦衣报告,可是暂且把这些事情按下了。水至清则无鱼,这个道理他懂得。百姓能受得了,他就暂时不管。

    可是,到如今来看,很多人不满足这样高薪,高福利,总是想要更多,还要多。有本职收入,就想拿些灰色收入,有了灰色收入,就想要拿更多的黑色收入。

    这回,李忱决定,不再手软,全大唐上下,不来次大扫除,无法让他们警惕。·不过,他不打算杀人,杀人什么,证实没效果,朱重八杀杀杀,也没给大明朝带来多好得吏治。

    先不说李忱打算怎么做,先说说发生什么事情了吧。李忱一直在北方屯粮。如果大家还记得,大唐有很多义仓。百姓负担得税收里面,有一条义仓税。意思是说,百姓要在正税之外,多出一份用来救灾得义仓税。

    不过呢,大唐很长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有收这个税,而没有实际用来赈灾过。不是大唐很长时间没发生过天灾,而是从来没这么用过,这笔钱都被挪用了。

    时间可以追溯到开元年间了,玄宗朝数十年时间,就没发过这笔赈灾费,都被挪用作他处,军费啦,君王享乐啦,不一而足。

    李忱登基后,大力改制税法,这笔税收没有减少,不过他逐渐把它填上了,各地义仓,逐渐补满,并且不准再挪作他用。若是没有用上,则允许将陈粮变卖,以新粮填补,这也是一种避免浪费了。

    这回,问题就出在这里。新大陆探险船队回归得消息,太过耀眼,掩盖了一件事情,今年入春以来,北方少雨。

    今年入春以来,北方少雨。虽然大唐鼓励自行打井,抽取井水灌溉,很多农民不用再那么紧张得看天吃饭。可是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并且一口井能灌盖得地方也是有限,若是在以前,少不得酿让一场灾祸。

    如今是没发生这种情况,很多地方,没有打井灌溉得地方,在各地劝农判官引导下,百姓都改种比较耐旱得作物,避免了大面积得绝收。可是呢,天候影响毕竟很大,大面积减产难以避免了,粮价蠢蠢欲动。

    粮价蠢动,大唐是早有准备。常平司通过大运河,设法运输了大量粮食去北方囤积,并且设法从海外运输更多粮食,前往北方,为了预防可能得旱情,届时立刻可以放出低价粮食。并且,各地官府都收到命令,若是发生大规模旱灾,义仓随时可以开仓赈灾。

    在这样双重措施下,北方粮价很神奇得被抑制了,没有太大的波动。虽然比起往年,要高个一成半,这已经很不错了。可是,却被李意宁发现了问题。

    问题在于,粮价波动太大。最高时候,涨幅超过三成,低的时候呢,又与往常持平,甚至略低,结果才出现这么一个一成半整体涨幅。如果单看数据,是发现不了问题得。

    可是,李意宁刚好在北方,出于天生得商业直觉,她感觉到这件事情不对劲,联络了锦衣,暗中调查,发觉了这个不寻常的事情。最后一查之下,掘出了一件大案。

    这件事情,牵连甚广,有常平司得官员,也有各地县令,甚至还有后勤部得官员,背后则是粮商行会。粮商行会牵头,利用这次灾情,大肆牟利,损公肥私。

    他们是这么cao作,把常平仓,和李忱储存在北方得战备仓粮食,拿出来高价贩售。如果只是这样,或许参与人数会很少。只是,他们勾连了常平司官员,就让事情复杂了。

    他们首先炒高粮价,然后把那些不能动得战备仓,和应该用来赈灾的义仓中的粮食出售,高价出售那些存粮。

    然后,利用常平仓低价出售,稳定粮价得时候,把粮食回购,大赚中间的差价。甚至他们还出手一些陈粮,把粮价打得很低。这样可以从常平司中购买更低价得粮食。

    常平司有理由说,就是他们出手,把粮价压低了,就这么多钱了。而实际上,这些粮食根本就是被回购了,用来填补亏空。

    如果,事情就这样罢手,或许他们不会被拆穿。可是呢,就像之前一再强调得,人的**沟壑,很难被满足,觉得这件事情大有可为,这种天灾,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次出现。

    想要故意瞒报地方上得劝农判官,可是有纪录气象得职责,可不像以前那样容易。于是,他们一不作二不休,三不回头,过了半个月,等百姓把买回去得粮食吃了不少之后,又这么cao作了一次。结果,这回被李意宁抓到了。他们来不及回补,被李意宁逮个正着。

    ‘全给我挖开,整个仓库都给我挖开。’,这件事情,锦衣和暂时负责行动得李意宁,都躲在幕后,前台得是一个新任别驾,他出面整饬该州底下得挤个县,本来呢,说不定会被他们瞒过去。那些亏空,坚守自盗的官员,紧急做了一回补得动作。

    李忱记得,好像是清朝吧,他看过的那些清宫剧,曾经有这么一个桥段。就是某个即将退休得老官员,一生有个廉洁得名声,做的还不错。却被他新踏入官场的儿子给毁了。他儿子揭发了一桩弊案,亏空粮仓。

    这个亏空,很巧妙,都没被发现。贪官作了一个特殊的,用来储存粮食得大桶,这个大桶,看似很正常,可实际上,中间被隔开了,填了一块木板。看似储满的米桶,只有顶一部一层有,实际上下面是空的。发明这个的人,就是他老子。结果被儿子给揭穿了。

    不过呢,剧情到后面峰回路转,那个儿子能揭穿这个案件,其实是他老子指引,他老子搭上了自己一辈子清名,本来可以荣休,却为了自家儿子的前程,故意被他断送。这样一个勇于皆发自家父亲弊端,一心为国,大公无私得儿子,一定会受到皇帝重用。

    唐代得官员也有这招?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不同年代得官员,面对不同的储藏方式,使用了同样的方法。虽然唐代粮仓,不是用米桶,可是他们也使用了相同得手段。

    大唐粮仓储存得方式,不是用米桶,也不是米缸,而是窖藏。首先挖个上大下小的洞,然后把地面以及周遭地面烧硬,底下铺上木板,木板上铺上席子,再放米。

    这样会铺上很多层,一层米,一层就席子。铺上很多层,直到放满。然后上面再覆土。这就是窖藏。

    也就是因为这样,储存方式与现代不同,我们才会在后世,还挖出唐代粮仓得遗址,里面还存有相当多的粮食,当然是都不能吃了。不过,这样保存粮食,可以保存二十年之久。一方面也有当年得主作物,粟米,耐保存。一方面也是这种储存方式给力得缘故。

    给力是给力,问题就是,这种储存方式,比较难检验,大了不起就是挖开上面一层,检查是否有屯粮。

    而这些贪官污吏,大费周章的把下层填土,只留上面一半,应付检查。结果,遇上一个固执得别驾,执意把所有窖藏都挖开,然后一石石的把粮食清出来清点,事情就拆穿了。

    见到这其中,大部分是土,别驾勃然大怒,勒令把所有粮仓,包括义仓,都开挖,开始检查。兵部也检查五军都督府,后勤部储备粮仓状况。整个猫腻都被揭发出来。

    他们把那些新粮都拿出来卖,cao控物价,等到常平司开始赈灾后,把那些粮食回购,用来填补空缺,他们设法从义仓中,弄出很多陈粮,报作赈灾用,其实都被拿来填补亏空了。本来应该天衣无缝的事情,却因为太过贪婪,导致被揭穿。

    这让李忱怒不可喝,填补?哪里那么容易填捕得上,很多粮食都已经卖了出去。那些人,说是要填补,其实很多人赚的时候很开心,等到实际上要填捕时,根本不愿意花钱去填补。后来又来了一次得粮价cao控,更多粮食被卖了出去。

    也因此,原本预定得菲律宾攻略,被叫暂停了,原本预定用在菲律宾得粮食,被运去北方,填补未来可能出现的粮食缺口。

    然后那十一艘船,运不了人,只能先加入下南洋得大队行列,去南洋载运粮食。虽然说,多这十一艘,不多,少他们也不少,大唐如今登记有案得海船,大海船,已经破两千艘了。可是,闲着也是闲着。就当试航了。

    除了这件大事,还有很多小事,不断挑起李忱怒气。比方说大唐全面推展复试记帐,取代以前得天地四柱记帐方式。结果,也发现了很多弊端。

    复试记帐,有出必然有入,另一方出,另外一方就会入。这让很多已前舞弊的手段,一一现形。比方说,朝廷拨款到地方,截留了一部份,这是常态。可是如今,这种手段不行了。

    朝廷杖上记载这么多,怎么地方上才这些?这就逗不拢了,到时候追究起来,算谁得责任?

    地方不愿意背责任,这钱也不是我拿得,我们什么关系?要替你这样担责任。于是乎,很多以前弊端一一现形。让李忱觉得,应该好好大扫除一次。

    ‘圣人仁德,臣以位应当将其流放,流放至新大陆,或是流求等地,既成就圣人之德,也可儆后人效尤。’,李忱说完不杀人后,令狐当先说话,换来李忱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