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在线阅读 - 第185章再兴兵二次围剿 反围剿五战五捷

第185章再兴兵二次围剿 反围剿五战五捷

    【史要】第二次围剿与反围剿,富田、中村、白沙、广昌、建宁等战斗,“红军”五战五捷……

    却说,蒋介石软禁胡汉民后,一面着手制《约》,一面则又对中*共*的江西“中央苏区”实施“第二次围剿”了。

    这次,蒋介石以何应钦取代鲁涤平出《任》“南昌行营主任”。

    同时,增调王金钰的“第五路军”和孙连仲的“第二十六路军”,连同尚留在中*共*江西“中央苏区”外围的朱绍良的“第六路军”和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共有十八个师又三个旅,总兵力达二十万。

    蒋介石欲以此厚集兵力,对中*共*的江西“中央苏区”实施严密包围后再缓进攻取;且吸取了“第一次围剿”时张辉瓒孤军冒进、被歼的教训,蒋介石告诫何应钦应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以免重蹈覆辙;当用“主力分路推进,互相策应”,以期将“红军”围歼于“苏区”内。

    对于蒋介石的耳提面命,何应钦当然唯命是从。

    三月下旬,所调各路军都集结江西后,何应钦即予部署。

    他《令》关树人的“骑兵第一师”驻防临川、崇仁,韩德勤的“第五十二师”驻防新干、峡江;而《命》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由南向北,王金钰的“第五路军”、孙连仲的“第二十六路军”、朱绍良的“第六路军”则由北向南,欲以此优势兵力、一举围剿成功。

    面对“国民党军”的再次汹汹来犯,“红军”当然不敢掉以轻心。

    三月二十三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下达《命令》“将驻于‘中央苏区’北部边缘永丰、乐安、宜黄、南丰以南地区的‘红军’主力,转移到‘中央苏区’南部的广昌、石城、宁都、瑞金等地”,以避敌锋芒。

    如此,倒是让何应钦轻取了永丰、乐安、宜黄、南丰等地。然因,有张辉瓒的前车之鉴,何应钦得利后却没敢急于追击。

    接着,何应钦又对各路军作出部署。

    南面以“第十九路军”的两个师为“主力军”,由蔡廷锴亲率“第六十师”会同戴戟的“第六十一师”,由兴国进取龙岗头与江背等地。同时,《命》马昆的“第十二师第三十四旅”仍驻守赣州,且从戴戟的“第六十一师”中抽调一部协守。

    而北面的三路军则又分为“左、中、右”,王金钰的“第五路军”为“右翼”,孙连仲的“第二十六路军”为“中路”,朱绍良的“第六路军”为“左翼”,欲“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地向“苏区”迫进。

    于是,“第五路军总指挥”王金钰《命》罗霖的“第七十七师”由原驻地吉安移防到泰和与万安,以防堵“红军”西蹿入湘。上官云相的“第四十七师”与公秉藩的“第二十八师”合攻富田,郭华宗的“第四十三师”进攻水南,郝梦龄的“第五十四师”袭取藤田。

    “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则自率“第二十五师”进取东韶,其“部将”高树勋的“第二十七师”进军招携。

    “第六路军总指挥”朱绍良则派路孝忱的“新编第十三师”留驻南城、南丰、黎川等地,而《命》胡祖玉的“第五师”、毛炳文的“第八师”、许克祥的“第二十四师”合攻广昌;同时,《命》划归他指挥了的刘和鼎的“第五十六师”由“赣、闽”边境的安远、入赣进取石城。

    此外,在“赣、闽”边境,何应钦又《命》周志群的“第十二师新编第十四旅”驻于宁化,卢兴邦的“独立第三十二旅”驻于长汀,张贞的“第四十九师”驻于武平,香翰屏的“第六十二师”驻于蕉岭,以防堵“红军”向东南的“闽、粤”转移。

    如此部署后,何应钦以为不会再有失了。

    面对“国民党军”的步步进迫,“红军”又主动撤退。

    活动于龙岗头与江背的“红三军”的“第七师”与活动于高兴、永丰的“红十二军”的“第三十五师”,都撤到了枫边、贺堂、良村一带;而活动于石城、驿前的“红四军”与活动于瑞金、大柏地、九堡的“红十二军”大部及活动于赣南、已由邓毅刚《任》“军长”了的“红三十五军”,也都主动撤往了宁都、赖村、青塘一带与“红三军团”会师。

    然因,“国民党军”此次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之策,进军速度十分缓慢,每天只推进十多里;如此,却使“红军”难觅可乘之隙了。

    而此时,受王明派遣的“中央代表团”已抵达江西“中央苏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苏区中央局”于四月十七日在宁都的青塘召开会议、以研究对策。

    此前,中*共*中央曾于三月二日在《中央给各地红军的指示信》中有言:“为保全‘红军’实力,遇必要时,可抛弃旧的与组织新的苏维埃区域。”

    因而,时已改任“苏区中央局军委副主席”的项英,在会上提出了用“牵牛”的方法对付敌人,即“‘红军’分兵出击,将‘敌军’引出根据地外”,如此“既可使‘苏区’免遭蹂躏,且能扩大‘红区’、壮大‘红军’并解决给养”。

    项英的建议,得到了“中央代表团”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等仨人的支持。

    仨人甚至于更进而提出了:“必要时可以退出‘中央苏区’,到四川去建立新苏区。”因为,斯大林曾说过“四川是最好的根据地”。

    然而,“红一方面军”的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黄公略等人却对他们的提议都表示了“反对”。

    认为“目前态势是敌众我寡、兵力相差悬殊;若是分兵出击,非但达不到歼敌或将敌军引出根据地外之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于会被敌军各个吞噬;所以,‘红军’只能集中兵力,才能与强敌抗衡”,而“抛弃‘中央苏区’,远走川蜀开辟‘新区’是不可取的,斯大林之言只可参考、不应作教条”。

    因为,“中央苏区”已有厚实的群众基础,“红军”在此间行动已游刃有余;敌人的“第一次围剿”就是在“老苏区”内被粉碎的,已足可为证。而拥有重兵的“四川军阀”刘湘、杨森等人都是死跟蒋介石“反共”的,“红军”若是远走川蜀、必会同样遭到“国民党军”的重兵追剿,处境或会比留在“老苏区”更危险;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断不可取。

    且鉴于“第一次反围剿”成功的经验,要想粉碎“国民党军”的再次“围剿”,还是“坚持在‘老苏区’、继续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以伺机歼敌”为上策。

    虽然,此次“敌军”步步为营了,乃因是在“第一次围剿”时被打怕了之故;随着时间推移,“敌军”定会露出破绽;届时,“红军”就可乘隙克敌。只是,“红军”须有耐心等待时机;但相信,机会定是会有的,“红军”最终必能克敌制胜、再次粉碎围剿。

    可是,毛*泽*东*的意见没被项英等人接受;如此,双方各执己见、难求统一。

    第二天,会议扩大到“红一方面军”的师一级;因为,与会的数十名“红军”将领也都不愿离开“苏区”远走他乡;这才迫使项英等人放弃己见,赞同了仍采取“诱敌深入,在‘老苏区’内伺机歼敌”之策。

    意见统一后,又进一步分析敌情,以制订有效的可实施的作战《方案》。

    于是,毛*泽*东*更是作了精辟分析。

    认为“‘国民党军’虽有二十万之众,但仍有‘战线太长,兵力分散’的弊端;‘红军’仍可集中兵力,择其最薄弱环节给予打击;一旦有所突破,‘敌军’必会被震撼而全线崩溃”;而“四路敌军相较,王金钰的‘第五路军’应算是最弱的。虽然,‘第五路军’辖有五个师,但均非蒋介石‘嫡系’而是‘杂牌军’,战力可想而知;且其中,罗霖的‘第七十七师’与公秉藩的‘第二十八师’都已在‘第一次围剿’时被打怕了;上官云相的‘第四十七师’、郭华宗的‘第四十三师’、郝梦龄的‘第五十四师’都是刚从北方调至,有水土不服之弊;故而,不难攻破。”

    听了毛*泽*东*的分析后,众皆赞同“集中兵力,以王金钰的‘第五路军’为突破口”。

    于是,“红一方面军”主力又稍稍地向东固一带集结,一面休整、一面等待战机以歼敌。

    而在粤北梅花镇遭挫的“红七军”,由邓小平、李明瑞率领的一部渡过武江后进入了江西。

    但因,赣州等地驻有“国民党”的“第十九路军”,“红七军”欲取道赣南的兴国等地进入“中央苏区”之路仍被挡道了;因而,“红七军”就沿湘赣边境继续北上,此时终于进至了位于赣中西部、赣江西岸的永新、安福、芦溪等地。

    而由张云逸和滕代远率领的“红七军”另一部,也绕道湖南后终于由湘东进入了赣西的永新,与邓小平、李明瑞所率的“红七军”会师了。

    两支“红七军”会师后,欲东渡赣江进入“中央苏区”。

    但因,“国民党军”在赣江沿岸的吉安、吉水、峡江等地都有重兵驻守,“红七军”欲东渡赣江未能如愿;于是,“红七军”留在了赣江西岸。

    因时值“第二次反围剿”,为配合“中央苏区”内的“红一方面军”;“中*共*湘东南特委”《指示》“湘东南独立师”与时在赣江西岸的“红七军”组成“河西总指挥部”,由李明瑞《任》“总指挥”。

    “红七军”与“湘东南独立师”进入赣江西岸后,对驻于赣江沿岸的“国民党军”无疑是牵制;因而,驻于万安的罗霖的“第七十七师”、驻于峡江的韩德勤的“第五十二师”即举师来攻。

    于是,李明瑞、张云逸及“湘东南独立师师长”刘沛云即率部迎战。

    四月四日,张云逸、滕代远率领“红七军第五十八团”与刘沛云的“湘东南独立师”配合,在吉安西南面的永阳歼灭了“国民党军第七十七师第二三○旅”的一个团。

    四月三十一日,李明瑞率部也在吉安西北面的安福成功伏击了韩德勤的“第五十二师第一五四旅”的一个团,歼敌八百余人。

    罗霖与韩德勤相继溃败后,只得退守吉安、峡江、万安等地,扼守赣江为要了。

    如此,“红七军”非但在赣江西岸站稳了脚,并牵制住了驻于赣江沿岸的“国民党军”;从而,减轻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压力。

    且说,“国民党军”公秉藩部与上官云相部进抵富田后,忧心“重蹈张辉瓒的覆辙”而迟迟没敢再前;这却使已集结在东固一带的“红军”主力、望眼欲穿地空候了多时,且一待就是二十多天;直至五月中旬,这才出现战机。

    原来,公秉藩与上官云相进抵富田,蜗居不出多日后,却没见“红军”的踪影;也就以为“红军”必是离开“苏区”远遁了,这才准备向“苏区”中心深入。

    于是,五月十日,公秉藩的“第二十八师”离开富田、开始向东固缓缓移进;上官云相的“第四十七师”却仍留在富田,只派了辖下李孝忱的“第一二九旅”随同进军。

    行前,公秉藩小心谨慎地先派出一个连、试探性搜索前行,在仍未发现“红军”踪迹后,这才放胆地向东固推进。

    得此讯息,毛*泽*东*与朱德觉得如此良机不可错失。

    于是,即予部署,将“红一方面军”主力分为“左、中、右”三路;以彭德怀的“红三军团”为“左路军”,由东固迂回到富田侧后的固陂圩,从侧后对盘踞在富田的“国民党军第四十七师”进行攻击;以黄公略的“红三军”为“中路军”,进至富田至东固的必经之地中洞,待“敌军”过去后采用分割截击;以罗炳辉的“红十二军”、林*彪*的“红四军”及粟裕的“红六十四师”为“右路军”,扼守东固西面的九寸岭、观音崖两个隘口,以将来犯的“国民党军”堵截在富田至东固之间;然后,协同“红三军”将其俱歼。

    同时,从“红三军”中抽出陈伯钧的“红七师”驻于东固南面的枫边、崇贤,以阻截已进至城冈、方太了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又从“红十二军”中抽出张际春的“第三十五师”驻于东固北面的潭头、上固,以阻截已进至水南、藤田了的“国民党第五路军”之郭华宗的“第四十三师”和郝梦龄的“第五十四师”。

    从而,使被堵截于富田至东固之间的“国民党军”绝援,以达“将其‘俱歼’”之目的。

    果然,五月十六日,当由富田东进的“国民党军”行至东固白云山的九寸岭时,即受到了“红四军”与“红十二军”的阻截。

    于是,公秉藩的“第二十八师”及李孝忱的“第四十七师一二九旅”受阻、被困在了中洞与九寸岭之间的桥头江、择龙坑等地。

    接着,“红军”的黄公略、林*彪、罗炳辉、粟裕等部对被困之敌发起猛攻。

    交战不到一天,公秉藩所率的一万余人即遭俱歼,“第二十八师副师长”王庆龙与“第八十二旅旅长”王懋德均毙命。幸亏,入夜后天降大雨,公秉藩趁雨夜漆黑、得以侥幸溜出了“红军”的包围圈才捡回一命,同他一起逃遁的仅有十多名随从。

    与此同时,彭德怀的“红三军团”也向富田发起了进攻;激战一天,上官云相的“第四十七师”不敌而逃往吉水,富田遂被“红军”克复。

    俱歼公秉藩部后,“红十二军”即转向大源坑、潭头,会同“红三十五师”攻打已进至白沙的郭华宗的“第四十三师”,并在白沙河附近歼敌一个旅。

    郭华宗见势不妙,赶紧率部连夜逃回永丰。

    “红十二军”击溃郭华宗部后,即又往攻已进抵沙溪了的郝梦龄的“第五十四师”。

    郝梦龄见公秉藩遭俱歼、上官云相与郭华宗都已败走,不由得被撼而胆怯了,遂不战自溃、也逃往永丰去了。

    而已进至城冈、方太了的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见王金钰的“第五路军”或被歼、或溃逃,自感此次“围剿”已是败象再呈了;也就无意再战而从城冈、方太撤回兴国,随后又撤往赣州。

    “红军”在富田、白沙两战皆捷后,非但解除了来自西、南面的“国民党军”的威胁,“红军”将士为之士气大振。

    因此,“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决定“乘胜追击、由西向东横扫赣中、欲一鼓作气将‘国民党军’的其他两路各个击破,以彻底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

    而此时,“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的“先头部队”李松昆的“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旅”已进至东韶,高树勋的“第二十七师”也由招携进至距东固仅约百里之遥的中村。

    于是,“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决定“集中兵力、先歼灭离东固较近的高树勋部,再进而对付李松昆”。

    为此,又以彭德怀的“红三军团”为“左翼”,黄公略的“红三军”为“中路”,林*彪*的“红四军”为“右翼”,罗炳辉的“红十二军”为“总预备队”,对已在中村的高树勋部实施围攻。

    因为,孙连仲的“第二十六路”原都是“西北军”与“晋军”旧部,是“中原大战”后被蒋介石收编拼凑而成的;被调到江西来“剿共”是不得已而为,心中实是不愿;因此,谁也没想替蒋介石卖命。

    故而,五月二十一日,“中村战斗”打响;高树勋稍作抗衡后,即弃其“第二十七师”师部所在地高虎脑,率部向北退至金竹了。

    只是,其所部王恩布的“第八十一旅”逃到夫坑时,却被“红军”追及;一阵激战后,全旅三千多官兵或死、或伤、或俘而被俱歼,“旅长”王恩布化装后得以逃命。

    时在宜黄的“第二十六路总指挥”孙连仲闻《报》“高树勋部在中村大溃”,即分别致《电》高树勋与李松昆,曰:“遇红军主力,不宜再战,应走为上策。”

    孙连仲如此放话,俩人更是如兔子似地一溜烟跑了;于是,高树勋再逃往乐安,李松昆也撤回宜黄了。

    而此时,“国民党第六路军”占领广昌后,毛炳文的“第八师”和许克祥的“第二十四师”已进抵宁都与广昌交界处的洛口。闻知“高树勋部又被‘红军’击溃”了,俩人不由得都闻风丧胆。

    洛口离中村不远,俩人料想,“红军”下一个打击的目标必是自己了;因此,不敢再在洛口驻留,仓皇地撤回广昌;以与进驻在头陂的胡祖玉的“第五师”形成犄角之势,欲抵御“红军”而求自保。

    果然,“中村战斗”结束后,“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即在洛口的“严坊村会议”,决定“再接再厉、乘胜追击,将‘国民党第六路军’聚歼在广昌”。

    于是,五月二十五日,“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向广昌西北面的苦竹集结;第二天,即以“红三军”为“左翼”、“红四军”为“中路”、“红十二军”为“右翼”,三路夹击、冒雨对广昌城发起猛攻。

    然因,早已吓破胆了的毛炳文与许克祥此时已弃城逃往南丰去了,只有胡祖玉的“第五师”困守顽抗。

    战不多时,“国民党军第五师”的一部被歼,胡祖玉腹部中弹而重伤;其部下好不容易杀出重围,将他救离、并送到了南昌;但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丧命。

    “广昌战斗”结束后,林*彪*的“红四军”留驻广昌,黄公略的“红三军”北向追击逃敌;罗炳辉的“红十二军”则会同彭德怀的“红三军团”继续东进,越过“赣、闽”边境、攻打建宁。

    驻守建宁的是曾奉《命》进取石城了的刘和鼎部,他见入赣围剿的各路军都已先后落败,也就知趣地退回闽境、驻到了位于“赣、闽”边境的建宁。

    “红十二军”渡过建宁河后,即配合“红三军团”,对驻于建宁的刘和鼎部实施夹击。

    五月三十一日,“建宁战争”打响。

    刘和鼎想不到“红军”的锋芒会越过赣境、指向福建,被打了个猝不及防。

    刘和鼎赶紧率部抵抗,但战至黄昏,所部的三个团被歼;刘和鼎自知难守,遂也弃城而逃。逃途中,刘和鼎不慎落水、险些丧命;多亏了随从将他救起,才幸免于难。

    刘和鼎逃走后,“红军”攻占建宁,并缴获了大量辎重。

    就这样,从五月十六日至三十一日,仅用了半个月时间,“红一方面军”由西向东、横扫七百余里,在富田、中村、白沙、广昌、建宁等地接连打了五个胜仗,共歼敌三万余人。

    至此,蒋介石组织实施的对中*共*江西“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再次被粉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