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在线阅读 - 第209章中革委江口会议 东路军漳州大捷

第209章中革委江口会议 东路军漳州大捷

    【史要】“中革军委”重组“军团”,“江口会议”;“红五军团”节外生枝;“漳州战役”,“红军东

    路军”大捷……

    却说,“中央‘红军’”攻打赣州受挫后,攻赣“红军”各部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全部撤出战斗到赣县江口镇一带进行休整。

    同时,“苏区中央局”决定召开一个“扩大会议”,以总结“攻打赣州的经验教训并研讨‘中央红军’撤围赣州后的形势及‘红军’的下一步行动计划”。

    会议在赣县江口镇召开,故史称“江口会议”。

    为此,时《任》“****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等人皆从瑞金赶至赣县江口。

    而此时,毛*泽*东*正在瑞金城外的东华山上养病;因此,周恩来特地派项英带上“中革军委”的《信》专程赴东华山、请毛*泽*东*下山“参加会议”。

    其实,毛*泽*东*虽是在东华山养病,但心中却常掂记着“苏区”与“红军”;所以,当他得知“中央‘红军’攻打赣州失利”后,心中可谓是百感交集。

    虽然,彭德怀攻打赣州失利、应验了他“不可攻赣,攻则必败”的预见,但他更为“因此役而使中央‘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而深感痛心。

    因此,当周恩来派项英来“请他下山”时,毛*泽*东*二话没说就带病冒雨离开东华山,随同项英火速赶往江口。

    三月九日,“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在赣县江口镇江口村的窝上曾屋祠堂内召开。

    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参加会议的有“苏区中央局成员”和“中央‘红军’各军团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毛*泽*东*、任弼时、王稼祥、聂荣臻、林*彪、陈毅、项英、滕代远、周以栗、顾作霖、罗荣桓、葛耀山、邓萍、袁国平、肖劲光、董振堂、赵博生、刘伯坚、何长工、左权等人。

    会议首先分析和总结了“赣州战役”的经验教训,与会者皆为因攻打赣州失利、使“中央红军”造成重大伤亡而感到十分痛心。

    然而,当毛*泽*东*指出“攻打赣州”是犯了军事错误时;原先积极主张“攻赣”的项英、任弼时、顾作霖等人却拒不承认,而仍然认为“‘中央红军’攻打赣州,是执行中央的《决议》,在政治上完全正确”。

    同时,却反诘毛*泽*东*是“不了解夺取中心城市的意义”及“对中心城市之夺取的过分恐惧”,是一种“在反‘立三路线’为掩盖下的‘右倾机会主义’”。

    因此,“江口会议”非但没能真正吸取“攻赣失利”的教训,反而对所谓的“右倾机会主义”和“失败情绪”进行了批判。

    而就“‘红军’今后的行动方针”上,会议又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对此,毛*泽*东*主张“‘红军’主力应向赣东北及闽北、浙西等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发展”;如此,既可向北突破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包围,又可将“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边苏区”连成一片;同时,可与已经爆发了的“淞沪抗战”相呼应,利于推动全国的“抗日”运动和民族革命。

    然而,毛*泽*东*的主张又遭到了项英、任弼时、顾作霖等人的反对,认为“这与中央‘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要求不符”。

    因此,项英等人竭力主张“‘红军’主力应在赣江东、西两岸活动,以夺取赣江流域的中心城市;从而,将赣江两岸‘苏区’联成一片,争取在江西一省内首先胜利”。

    由于,项英等人打的是“拥护和执行中央《决议》”的旗号、甚是冠冕堂皇,且在人数上占有优势;结果,“执行中央《决议》,继续攻取赣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占了上风,令毛*泽*东*甚感无奈。

    于是,遵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苏区中央局”否定了毛*泽*东*的主张,而采纳了项英等人的意见。

    决定“以‘红一军团’、‘红五军团’组成‘中路军’,在赣江东岸活动,先北上宜黄、乐安等地,再攻打抚州”;而“以‘红三军团’组成‘西路军’,开赴赣江西岸的上犹、崇义等湘赣边界各县,并向北发展进取吉安”。

    为此,“中革军委”还于三月十二日下发了《重编一、三、五军团训令》。

    《训令》决定:“以‘红四军’、‘红十五军’组编成‘红一军团’,由林*彪*《任》‘总指挥’、聂荣臻《任》‘政委’;‘红四军军长’为王良、‘政委’为罗荣桓,‘红十五军军长’为黄中岳、‘政委’为左权。以‘红五军’、‘红七军’、‘红十四军’组编成‘红三军团’,由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委’;‘红五军军长’为邓萍、‘政委’为耿万敌,‘红七军军长’为龚楚、‘政委’为乐少华,‘红十四军军长’为赵博生、‘政委’为黄火青。以‘红三军’、‘红十三军’组编成‘红五军团’,由季振同《任》‘总指挥’、肖劲光《任》‘政委’;‘红三军军长’为徐彦刚、‘政委’为葛耀山,‘红十三军军长’为董振堂、‘政委’为何长工。”

    “江口会议”后,彭德怀即率“红军西路军”按计划沿赣江西岸北上向上犹、崇义、遂川等地挺进了。

    林*彪*也率“红军中路军”从赣县的长洛出发,欲先至瑞金;然后,折向去与时在宁都的季振同部会合再继续北上。

    恰此时,忽有情报称“陈济棠派‘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兼‘独立第一师师长’黄任寰屯兵‘闽、粤边境’,有趁‘中央红军’北上之机、进犯‘闽西苏区’之意”。

    因此时,“闽西苏区”内只有罗炳辉新组建的“红十二军”;兵力较弱,不足以抵御“粤军”;因而,“闽西苏区”的情况堪忧。而若“闽西苏区”有失,必会危及“中央苏区”;从而,使北上的“中央红军”有后顾之忧。

    如此的敌情变化,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岂可视若无睹、掉以轻心?

    因此,三月三十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及“苏区中央局”,建议:“应将‘中路军’改为‘东路军’向福建挺进,以保‘闽西苏区’免受粤军进扰;且须直下闽东南,进攻漳州威棱粤东。如此,方能变被动为主动,迫‘粤军’自保而消弥对‘闽西苏区’的威胁。同时,‘红军’进取漳州后,可在闽东南的富庶之地筹足给养,利于日后回师北上。”

    这次,“苏区中央局”倒是听取了毛*泽*东*的建议。

    于是,将原准备北上的“中路军”改为了“东路军”,仍由林*彪*统率,以东征福建攻打漳州。同时,为了加强对“东路军”的领导,“苏区中央局”让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的身份随军东征。

    虽然,此时的毛*泽*东*已无军职;但因,毛*泽*东*毕竟还有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的衔头;所以,林*彪*倒是仍能对毛*泽*东*恭敬如旧。

    且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实是令林*彪*十分佩服;因此,对于林*彪*来说,毛*泽*东*的随军东征有益无弊。所以,林*彪*非但乐见毛*泽*东*随于自己军中,并常向毛*泽*东*讨教以利于战事。

    因此,这次东征漳州,名义上虽是由林*彪*《任》“东路军总指挥”,但撑舵的却实是毛*泽*东*;在整个“东征漳州”的过程中,毛*泽*东*仍在其中发挥了无人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月初,林*彪*率“红一军团”先行进至闽赣边陲要冲长汀,与时在闽西的罗炳辉的“红十二军”会合;然后,即又由长汀奔袭通往漳州的必经之地龙岩。

    于是,四月十日,“漳州战役”的第一仗在龙岩打响了。

    此时,驻守龙岩的是“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师长”张贞辖下的杨逢年的“第一四五旅”。

    由于,“红军”此前已东征过闽西、并在龙岩将辖于“第四十九师”的陈国辉旅重创;所以,陈国辉的同僚杨逢年对于“红军”已是谈虎色变。

    因此,“红一军团”攻打龙岩,龙岩“守军”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战不多时即有一个团被歼;杨逢年自知不是“红军”对手,赶紧率残部仓皇逃往漳州。

    于是,龙岩被“红一军团”攻取。

    翌日,“东路军”在龙岩召开了“师级以上干部会议”,以部署下一步行动。

    然因,在宁都休整的季振同的“红五军团”及已编入“红一军团”了、原属“红五军团”的黄中岳的“红十五军”,迟至龙岩已被攻取了却还未到来。

    于是,毛*泽*东*决定“由罗炳辉率‘红十二军’先行去往上杭、武平、永定等地”,以监视驻屯梅州的”粤军”;林*彪*的“红一军团”则在龙岩稍作休整,以待季振同的“红五军团”与黄中岳的“红十五军”到来后,再一起东进攻打漳州。

    季振同的“红五军团”与黄中岳的“红十五军”之所以迟迟未至,乃是节外生枝地发生了变故。

    原来,“中革军委”将各“军团”重编后,由“宁都起义”部队改编而成的“红五军团”原属的三个军被分拆混编入了三个“军团”。

    黄中岳的“红十五军”编入林*彪*的“红一军团”,赵博生的“红十四军”编入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只有董振堂的“红十三军”仍留在季振同的“红五军团”。

    “宁都起义”部队被如此分拆混编后,不免令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的“官兵”震惊和不满了。

    特别是驻在宁都、已改编为“红十四军”的“军长”黄中岳、“副军长”张少宜、“参谋长”萧世俊等人皆因要被混编入“红一军团”而心存怨怼;所以,当接到要其“东征漳州”的《命令》后,却滞留在宁都、迟迟不愿起兵。

    而时《任》“红五军团总指挥”季振同,也因此心中很是不爽。

    特别是,如此混编后,季振同的“红五军团”原来辖有的三个军被削减为了两个军;而“宁都起义”时带过来的原“二十六路军”旧部,只剩一个董振堂的“第十三军”了;如此,岂不是在裁他的兵、削他的权?因此,季振同不免心存疑窦了,觉得“共产党终究信不过咱”。

    而在重组后的“红五军团”师级干部配备上,季振同的几个提名又遭到了拒绝,这更令他心中甚是不爽。

    恰在此时,曾是季振同“上司”的冯玉祥,密遣其“旧僚”胡景陶带上自己的亲笔《信》,潜入“江西中央苏区”、前来策反季振同等人。

    胡景陶秘密抵达宁都后、见到了季振同,便将冯玉祥写给季振同的《信》交予,并竭力劝说他“‘反水’回归”。胡景陶的到来,令季振同深感诧愕。

    季振同原是“西北军”旧部,冯玉祥“五原誓师”时,曾《任》用季振同为“国民联军传令队队长”,后又被重用、委以“第二集团军手枪旅旅长”、“第十四师师长”等职。所以,冯玉祥对于季振同可谓有知遇之恩;非但是季振同的“上司”,且两人感情甚笃。

    而今,胡景陶带了冯玉祥的《手书》前来游说,不咎既往地要季振同“回归”。按说,正心中不爽的季振同似会应冯玉祥之招、返归麾下。

    然而,季振同权衡轻重后却不想应招。

    因为,自从“宁都起义”后,季振同已与国民党割袍断义了。且当时的率部起义,并非是一时冲动的儿戏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抉择;现在既已走到了这一步,岂可出尔反尔、朝三暮四地复又“反水”?

    何况,季振同已在两个月前经朱德和周恩来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更是与国民党南辕北辙了可谓水火难容。

    虽然,冯玉祥是出于诚意招他“回归”;可是,又朝纲独揽了的蒋介石是视“中*共*为洪水猛兽而必欲斩尽杀绝的”。所以,若是应了冯玉祥之招“回去”,那归途必是死路一条而断然行不得的,自己岂可傻到去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再说,有道是“好马不吃回头草”,自己若是走回头路,世人会如何看待?自己又有何颜面再立于人世间?

    想到此,季振同也就拒绝了胡景陶的劝谏、决意“不走回头路”。

    但对于胡景陶,因毕竟曾都是“‘西北军’同僚”而旧谊尚存;因此,季振同不想难为他;于是,悄无声息地将胡景陶送离“苏区”,以免其遭不测。

    季振同送走胡景陶后,算是消了一份心事。

    可是,由“军团”重组而引致的心中不爽却仍存;所以,当思及自己已不再被信任时,也就萌生了“最好能离开‘苏区’”之念。

    为此,季振同向肖劲光提出了“想去苏联学习考察”的请求,并希望“苏区中央局”能予批准。

    而此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政治保卫局”却已得到了有关“冯玉祥派人与季振同接触”的《密告》,作此《密告》的是曾潜伏在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中的“中*共*党员”王超。

    原来,胡景陶被季振同送离苏区后,在途中却不期遇到了王超。

    由于,两人熟识,且胡景陶未知王超的真实身份;因此,俩人攀谈时胡景陶不经意间泄露了自己此行的使命。

    王超知此内情后、可谓是意外收获,觉得事情严重、须立即报告。但因,自己有要务在肩、不能回“苏区”,遂写了个《字条》、交由时《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第四十四师师长”刘振亚,转向“国家政治保卫局”《报告》。

    刘振亚返回瑞金后,即将王超的《字条》交给了曾与钱壮飞、李克农并誉为“龙潭三杰”、时《任》“国家政治保卫局侦察处长”胡底。

    王超在《字条》上写道:“冯玉祥要季振同在必要时,假道‘红区’,相机回到北方。”

    胡底见后顿感“问题严重”,遂又速向上“禀报”了。

    而此时,季振同已提请了欲“赴苏考察”。

    “苏区中央局”领导得到王超的《密告》后,认为“季振同已有异志”;也就怀疑其“提请‘赴苏考察’”必是欲“借口离开‘苏区’”;因此,觉得“应采取措施”不可让其“遂愿离去”。

    恰不久,正准备“攻打漳州”的“红一军团”的一个“侦察排”,在漳州荷花庄抓获了一个可疑之人。

    “侦察员”从他身上搜出了一张“列有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将领季振同、黄中岳、张少宜、萧世俊等人的名单”。

    经严讯,此人名叫刘佐华,是受张贞派遣去与季振同、黄中岳等人接洽的,所列名单正是他要接洽的诸人。

    同时,刘佐华供认了“季振同、黄中岳等人准备在‘攻打漳州’时‘反水’”。

    如此一来,季振同等人的问题性质剧变且升级了,已不仅是“有异志”而是严重的“反叛”行为。对此,当然难以容忍、必须立即处置;否则,会遗祸无穷。

    于是,四月十九日,就在“漳州战役”正式打响前夕;“国家政治保卫局”报经“苏区中央局”批准后,将季振同逮捕了。

    尔后,另有涉案的黄中岳、张少宜、萧世俊、高达夫、朱冠甫、李锦亭、曹振毓、李聘卿、刘佐华等人也相继被捕。

    由于,有王超、刘振山等“人证”及从刘佐华身上搜取的名单等书证。

    且刘佐华、萧世俊、李聘卿等人被捕后,也供认了“曾于赣州撤围之际,组织召开过‘九堡拖枪会议’,以同谋叛变”及“季振同先后密派‘代表’李楚珩、戴至清、徐振三、岳宗等人分至汕头、厦门等地与冯玉祥的‘代表’胡景陶、刘骥等人接洽”。

    因此,季振同等人的“叛逆”罪行似是“已不容置疑”也就被坐实认定了。

    季振同等人被认定“犯‘叛逆’罪”后,按律当处极刑;不过,考虑到“季振同等人在‘宁都起义’时毕竟有功,遂网开一面而都被减刑、免死。

    于是,八月十九日,季振同、黄中岳被判“监禁十年”,其余的张少宜、萧世俊、高达夫、朱冠甫等人也被判“监禁八年”。

    此乃后话,顺提不另笔。

    季振同、黄中岳被捕后,“红五军团”交由时《任》“副总指挥”董振堂统率了,而“红十五军”则改由左权《任》“军长”、朱良才《任》“政委”。

    四月十四日,左权率“红十五军”终于也抵达龙岩;如此,“东路军”的两个“军团”会合。

    然后,由董振堂自率的“红十三军”留驻龙岩;“东路军”的“红一军团”及“红五军团”的“红三军”则在林*彪*的率领下,又从龙岩出发向漳州挺进。

    数日后,“东路军”进抵漳州。

    此时,驻守漳州的“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师长”张贞已将辖下两个旅的主力部署在了漳州外围。

    王澄云的“第一四六旅”驻于天宝山的十二岭、风霜岭、天宝镇等地,杨逢年的“第一四五旅”残部驻在笔架山、榕子岭、南靖等地;企图依托各地隘口固守,以阻遏“红军”进取漳州。

    鉴于此,“东路军”决定“以‘红一军团’的‘红四军’为‘左翼’、‘红十五军’为‘右翼’,‘红五军团’的‘红三军’则为‘预备队’;先歼灭漳州外围之敌,尔后再攻取漳州”。

    于是,四月十九日晨,作为“左翼”的王良的“红四军”率先向十二岭、风霜岭等地发起进攻。

    守军王澄云的“第一四六旅”奋力抵抗,勉强顶住了“红四军”的进攻。

    与此同时,作为“右翼”的左权的“红十五军”也向榕子岭、笔架山等地发起进攻。

    守军杨逢年的“第一四五旅”从龙岩溃败后余悸未尽,哪能再与“红军”抗衡?因此,刚一接战就又大溃,连漳州也不敢回、败往他处去了。

    于是,榕子岭、笔架山等地即被“红十五军”攻取。

    “红十五军”击溃杨逢年部后,即协助“红四军”夹攻王澄云部。

    王澄云部仅一个旅,如何抵得“红四军”与“红十五军”的两面夹击?且见杨逢年已败走,王澄云自知孤军难支,勉强再抵抗了一阵后、也不得不弃阵而走、溃入漳州。

    于是,十二岭、风霜岭等地也被“红军”攻取。

    接着,王良率“红四军”又乘胜攻占了距漳州仅有十多公里的天宝镇。而作为“预备队”的徐彦刚的“红三军”,趁敌大溃时也进至漳州西南面的南靖了。

    “东路军”击溃漳州外围各据点的“国民党军”后,即又乘胜攻打漳州。

    龟缩在漳州城内的张贞早已如惊弓之鸟,他见杨逢年、王澄云都已败北,自知漳州难再固守;遂于当夜弃城而走,分两路向东北方向的同安、东南方向的漳浦逃遁、保命去了。

    于是,四月二十日,“东路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又轻取了漳州。

    至此,仅用了两天时间,“漳州战役”即以“东路军”的全胜而告结束。

    “红军东路军”攻取漳州后,又乘胜连克了闽南的龙溪、海澄、平和、漳浦、长泰等地。

    然后,协助由蔡协民《任》“书记”的“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在闽东南各地发动群众,开展了以“打土豪、分田地、废除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等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

    同时,成立了以王占春为“主席”的“苏维埃政权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和以冯异飞为“团长”的“闽南红军独立第三团工农武装”。

    尔后,“红军东路军”又在闽南补充粮饷、招募新兵,进行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