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在线阅读 - 第232章少帅义释蒋中正 介石翻脸囚汉卿

第232章少帅义释蒋中正 介石翻脸囚汉卿

    【史要】《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抗日救国《六项协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张学良被软禁……

    却说,蒋*介*石和随同的“军、政要员”被扣西安后,“西安事变”告一段落。

    接下去,是如何让蒋*介*石“停止剿共,出兵抗日”,这也是张学良在西安实施“兵谏”的初衷。因此,在“西安事件”前,张学良就下了一道“只许捉活”的《手谕》。

    此时,张学良认为:“自己扣押蒋*介*石,是迫不得已而为;只要蒋*介*石能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自己还是愿意尊他为领袖。”

    所以,当他在骊山找到蒋*介*石、并将其迁住到张学良公馆附近的金家巷高桂滋公馆后,欲与其谈判,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

    此时,集国民党“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蒋*介*石被他的部属张学良、杨虎城拘押沦为了阶下囚,使他感到了极度的屈辱、沮丧、悲伤与愤怒。特别是,他那经过十年的“剿共”,现在已到了关键时刻,消灭“红军”已经指日可待;然而,“西安事变”的爆发,使他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这是他最不能忍受的。

    所以,蒋*介*石宁愿死,也不愿受此侮辱,更不愿放弃“剿共”。

    十二月十二日凌晨,当蒋*介*石在骊山虎斑石后面被张学良的部下活捉时,他说:“我为‘蒋委员长’,今既为你等所执,你应即可将我枪毙。但我尚为你之上官,除枪毙我以外,你不得对我有所侮辱。”

    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通电》,提出了关于“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蒋*介*石态度十分顽固、甚至不吃不喝,坚决拒绝谈判国事,称:“张学良如果不送他回南京,他就死在这里。”

    这样,张学良、杨虎城与蒋*介*石也就僵着了。

    “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被扣西安”的消息很快以《号外》的形式由各报刊登传遍了全国。

    “南京政府”得到消息后,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当时,蒋*介*石既是“国民党党魁”、又是“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集“党、政、军”权于一身。他在西安被扣,使得“南京政府”群龙无首、乱成一团,都象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了。

    十二月十二日当晚十一点半,“南京政府”就召开“中常会及中央政治会议临时联席会议”,作出《决议》:“一、‘行政院’由孔祥熙‘副院长’负责;二、‘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改为五至七人,并加推何应钦、程潜、李烈钧、朱培德、唐生智、陈绍宽为‘常务委员’;三、‘军事委员会’会议,由冯玉祥‘副委员长’及‘常务委员会’负责;四、关于指挥调动军队,归‘军事委员会委员’、‘军政部长’何应钦负责。”

    在“如何应对、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上,“南京政府”内部产生了意见分歧,迅速分裂成尖锐对立的“主战”和“主和”两派;以何应钦为首的“主战”派主张“武力解决”,以冯玉祥为首的“主和”派则主张“和平解决”,相持不下。

    最后,决定“‘剿、抚’并用”,并“剥夺张学良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

    一面由何应钦以“军政部长”名义,《命令》胡宗南:“指挥在‘宁、甘’地区的‘中央军’各部,向西安进逼。”一面以于右任为“‘陕、甘’宣抚大使”,向张学良“宣抚、绥靖”,要张学良“无条件释放蒋*介*石”。

    于是,西安上空顿时笼罩了内战的阴云,一场大战一触即发了。

    然因,胡宗南对何应钦的《军令》甚感消极,才使进军迟缓﹑大战延后。

    而日本政府闻知“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扣,‘南京政府’准备攻打西安”后,不由得幸灾乐祸了。

    他们料想,“蒋*介*石不是被杀,也定会死于飞机轰炸之中”;蒋*介*石一死,中国就会如同一盘散沙,更易对付。

    于是,“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奉《命》“加强警戒,一俟时局有变、伺机行动”。

    十二月十二日晚间,宋美龄在上海初闻“西安事变”之际,也大吃了一惊;她想不到张学良竟会做出这种事来,但此时已容不得她细想“为什么”?她得赶紧设法营救蒋*介*石,一时却一筹莫展;忽然,她想到了“澳籍友人”端纳。

    端纳是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斯峪的“记者”,他一生的事业在中国,曾赞助过中国的“辛亥革命”;后来,又成为“北洋政府”的“客卿”,曾为张作霖父子的“谋士”。如此,与张学良交往密切,也是蒋*中*正的好友;因此,宋美龄认为“请端纳出面斡旋,是最佳人选”。

    于是,宋美龄将端纳请到寓所,要他赴西安一行。

    对于蒋夫人的委托,端纳自然义不容辞;遂于当晚,即随同宋美龄前往南京。

    十二月十三日晨八点,宋美龄《致电》张学良,告知:“端纳拟飞西安。”

    同时,端纳亦《电》告张学良。

    第二天,端纳与宋美龄的同学、时《任》“励志社总干事”黄仁霖一起前往西安;同时,捎带了宋美龄给蒋*介*石的一封《信》,《信》中有“南京城内‘戏中有戏’”之语。

    端纳的分析更是清楚:“何应钦等人,此刻打算利用‘西安事变’借题发挥,趁机派兵和飞机进攻西安。欲以解决‘西安事变’为借口炸死‘委员长’,为他们自己和日本夺取权力。”

    看了宋美龄的《信》和端纳的分析后,蒋*介*石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遂于十五日,心情绝望地给宋美龄写了一封《信》,让黄仁霖转交。

    然而,蒋*介*石的《信》被张学良扣留了;黄仁霖亦被留陕,不准回南京。

    且说,“国人”与根据地的人们听说“蒋*介*石在西安被活捉”后,无不为张学良、杨虎城的这一壮举拍手称快。

    是呀,自从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以来,已经有无数共产党员被屠杀;“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一味的“攘外必先安内”使国土沦丧、民族危亡,又有多少革命志士倒在了他的屠刀之下。所以,蒋*介*石早已是遭“国人”共愤与唾骂,可谓是“人人得而殊之”了;许多共产党员更欲“杀掉蒋*介*石”,以泄心头之愤、为牺牲的同志报仇。

    然而,此时的中*共*中央倒是十分冷静;他们从“抗日救亡”的大局出发,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杀蒋’”。

    因为,一旦杀掉蒋*介*石,中国就将陷入更大的内战和混乱之中;那样,只会有利于日本侵华。现在,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当务之急是“抗日救亡”;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必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包括团结国民党在内的一切力量。何况,“国民党军队”现有几百万之众,是“抗日”中必不可少的力量;蒋*介*石是“国民党军”的“统帅”,是眼下无人可替代的人物。所以,中*共*中央不赞成“杀掉蒋*介*石”;认为,只要蒋*介*石能放弃“剿共”、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就应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件”。

    而此时,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闻知“中国发生了‘西安事变’、张学良把他们的‘统帅’给扣押了”,唯恐“一旦蒋*介*石有所不测,中国就会再次陷入‘辛亥革命’后一盘散沙的状态,无人能领导抵抗日本”。

    因为,在他认为“目前,蒋*介*石是唯一能够领导中国抗日”;而如果“中国无力抵抗日本,日本便可入侵并占领中国”,然后“以中国为后方,无所顾忌地北上进攻苏联”;若是真出现那种局面,却是苏联最不愿看到的;因为,当时苏联担心着希特勒的扩张野心,苏联没有能力、同时东西两面作战。

    因而,为自身考虑,斯大林也“不赞成杀掉蒋*介*石”;于是,斯大林给中*共*中央《指示》:“考虑到蒋*介*石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抗日力量的重要领导人,希望释放蒋*介*石。”

    而此时,王明曾拟自莫斯科致《电》在陕北的中*共*中央,要求“枪毙蒋*介*石”;但是,被斯大林制止了。

    这样,斯大林的《《指示》》与中*共*中央意见相符;于是,中*共*中央《决定》“服从斯大林的《指示》”,并派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赴西安传达中*共*的意见、参与解决“西安事变”。

    此时,“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对“是否释放蒋*介*石”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有人主张“继续扣押蒋*介*石”,以“令蒋*介*石在西安发号施令”;有人“同意释放蒋*介*石”,但坚持“蒋*介*石必须签字”;还有人则提出,让“蒋*介*石在西安对全国做广播讲话”。

    而由于,蒋*介*石不肯与张学良谈判,张学良也就不能在无条件的情况下“释放蒋*介*石”;致使,于右任的“宣抚、绥靖”未成。

    十二月十六日,“国民党中央”在“绥靖”未成的情况下召开“中央政治会议”;会上,戴季陶等一批“国民党元老”声泪俱下、大声疾呼,主张“武力声讨‘张、杨’”。

    各界《函电》交驰,要求“对西安进行‘讨伐’”。

    于是,“中央政治会议”作出《决议》:“《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刘峙为‘讨逆军东路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为‘讨逆军西路集团军总司令’;分别集结兵力,由东、西两面同时向西安进军。”

    对于戴季陶等人的强硬态度,宋美龄极为不满,担心因此激化南京与西安的矛盾。

    此时,宋美龄力主“和平解决”,她在“中央军校”发表《演说》时指责:“主张‘讨伐’者,别有用心。”

    于是,戴季陶等人就转变了立场。

    然而,何应钦却仍然没有转变,言:“彼一妇人耳,只知救丈夫而已。”

    随即,何应钦《明令》“讨伐西安”;并下《令》“空军轰炸渭南、富平、三原和赤水车站。”不过,当飞机飞临西安上空时,却只投撒传单、低飞示威,始终未向西安扔下一枚炸弹。

    十二月十六日下午,当张学良告知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在渭南、华县等地轰炸”的消息时,蒋*介*石这才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胁。

    为使自己避免死于狂轰滥炸中,蒋*介*石遂赶紧写一道《手令》:“闻昨日空军在渭南轰炸,望即令停止。以近情观察,中正本星期六之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之前,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炸为要。”

    经张学良、杨虎城同意后,将《手令》交由蒋鼎文携回南京。

    而此时,日本已于十二月十七日,增派“海军陆战队”到上海、汉口;日本国内的部份“舰队”、“航空队”和三个大队的“陆战队”,也奉《命》进入临战状态;虎视眈眈的“日本军队”正悬盼中国内战的爆发,得以此为籍口可以大规模的入侵、完成其统制中国的迷梦。

    十七日当天,蒋鼎文到达南京,把蒋*介*石的《手令》交给主持军事行动的“军政部长”何应钦;同时,送“京、沪”各《报》发表。

    何应钦见到《手令》后,遂于十二月十八日改变了原定《计划》,表示“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停战三日”。

    然而,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的僵局尚未打破;张学良与杨虎城也因此意见严重分歧,发生了激烈冲突。

    十二月十七日,周*恩*来及时赶到,俩人还在争执;周*恩*来劝张学良“小加休息,容他们会议商讨商讨”。

    然后,与俩人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

    周*恩*来充分地“肯定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爱国的正义举动”;同时,指出:“为了全民族的利益,我们共产党不记旧恶,主张‘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应该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

    周*恩*来对形势的精辟分析、至情至理的谈话,使张学良、杨虎城深为感动和佩服。经过几天的交心、勾通和协商,张学良、杨虎城终于接受了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十二月二十日,张学良、杨虎城发表了《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

    《书》中阐明了“西安事变”是被迫而为,列举了“国民政府”长期只知“打内战、不抵抗”的实质,重申了“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同时,表明“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愿为“抗日救亡”而不辞一切艰险牺牲,去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之决心!

    蒋*介*石见《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发表后,知张学良、杨虎城不肯让步;且此时,三天的“停止轰炸”期限已到,双方仍剑拔弩张;于是,蒋*介*石几乎绝望了。

    虽然,蒋*介*石嘴上硬得很,但实际上怕得要死;他知道“‘南京政府’一旦对西安发动军事进攻,固然能军事解决问题;但是,‘南京政府’的军事行动必将首先危及自己的生命,自己可能被南京的轰炸机炸死在西安。”

    十二月二十日,蒋*介*石怀着万念俱灰的心情又提笔给夫人宋美龄、儿子******和蒋纬国与全国国民写了三份《遗嘱》。只是,长子******现在苏联音信不通,更使蒋*介*石倍感痛切。

    此时,宋子文以私人身份来西安;蒋*介*石就将三份《遗嘱》交给宋子文,让他转交给宋美龄;但是,《遗嘱》也被张学良扣下了。

    宋子文离开时,蒋*介*石叮嘱他“转告宋美龄‘不要来西安’”。可是,当宋子文转告宋美龄时,反而更促使宋美龄要“亲赴西安看望蒋*介*石”了。

    十二月二十二日,宋美龄在宋子文、端纳的陪同下,义无反顾地飞赴西安看望蒋*介*石。

    在飞机上,宋美龄把手枪递给端纳,说:“如果叛军对我有任何不礼貌行动,你可用此枪立即将我枪杀。”

    宋美龄一行到西安后,张学良、杨虎城在机场迎接。

    宋美龄对张学良说:“汉卿,我的东西,就不要再检查了吧?”

    张学良马上说:“夫人,岂敢!岂敢!”

    宋美龄一到西安,就马不停蹄、忧心如焚地在张学良陪同下去见蒋*介*石。

    蒋*介*石见到宋美龄,想不到她会来西安,感动得泪眼满眶,说:“你怎么来了?如入虎xue矣!”

    宋美龄拿着一个梅干菜盒,见到了蒋*介*石后,语重心长地劝道:“宁抗日,勿死敌手!”

    蒋*介*石这才改变了态度,同意“由宋美龄、宋子文代表自己与‘中*共*代表’周*恩*来、西安方面的张学良、杨虎城谈判”。

    于是,十二月二十二日当天,宋美龄、宋子文即与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举行了会谈,一场举国瞩目的“古城谈判”就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的直接参与下开始了。

    谈判中,周*恩*来既坚持原则、又注重斗争的灵活性,对宋子文、宋美龄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而宋氏兄妹急于救蒋*介*石,也不敢节外生枝。

    经过两天谈判,十二月二十四日,双方终于在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基础上达成了《六项协议》,即:“一、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二、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三、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四、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五、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六、其它具体的救国办法。”

    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周*恩*来和张学良、杨虎城会见了蒋*介*石。

    蒋*介*石见到周*恩*来,低着头、显出一副窘态。

    周*恩*来见到蒋*介*石仍以“校长”相称,对“六项主张”暂搁不提;却以拉家常似地将斯大林提供的有关蒋*经*国在苏联工作、生活情况一一加以转述,这使蒋*介*石严肃的表情开始转变、内心的防线也因此松懈了。

    接着,******对蒋*介*石说:“我们是十年内战的对手,现在这里见面了;我不是来算旧账的,我是来同你商谈今后救国大计的。”

    然后,周*恩*来向蒋*介*石说明了“中*共*的‘抗日救国’的主张”和西安方面的意图,痛斥“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敦促蒋*介*石执行已经达成的《六项协议》。

    面对周*恩*来有理有据的言词,蒋*介*石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只得表示“双方谈的条件全可接受”,并要周*恩*来“前往南京继续谈判”。

    至此,“和平谈判”初获胜利,“西安事变”有望和平解决了;周*恩*来通过努力,圆满地实现了中*共*提出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使中国避免了一场大内乱。

    但是,当要求蒋*介*石在《六项协议》上签字时;蒋*介*石只愿意“以‘领袖人格’作保证”,却不肯在《协议》上签字。

    于是,西安方面在“释放蒋*介*石”问题上就又出现了分歧。

    由于,蒋*介*石不肯在《协议》上签字,“东北军”和“西北军”有的部下感到不满;他们对张学良说:“我们提着脑袋跟你干,怎么到最后连个签字都没有?”

    张学良只好解释道:“既然要放他,仍捧为领袖;那么,即使逼他签了字,到时还会反悔;所以,能有一个‘君子协议’也就够了。”

    张学良的解释显得那么勉强,杨虎城也竭力反对。

    十二月二十四日夜,在“送蒋*介*石离陕”问题上,杨虎城与张学良发生了分歧。

    杨虎城坚决反对“送蒋*介*石回南京”,他对张学良说:“你是受了蒋夫人、宋子文、端纳的情感诱惑,有反初衷、犯了温情主义;你是同‘蒋、宋’两家有私谊上的关系,可以和平了结。我杨某可是不愿就此了结,要干就干到底。”

    张学良却说:“这样的国家大事,岂是私情问题;我们不顾一切的行动,是为要求‘蒋委员长’领导我们抗日。今日,已确知抗日前程有望,我们何必蛮干下去?那样,必会使内战再起,那才是真的‘有反初衷’。我将只身护送‘蒋委员长’入京,上断头台我一人承当,决不牵连任何人。”

    双方争执不下、言语十分激烈,几乎发生决裂。最后,是在周*恩*来的劝说下,杨虎城才同意了在“不签字”的情况下“释放蒋*介*石”。

    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午,周*恩*来对蒋*介*石解释道:“共产党过去一年来为保存国力,曾试图避免打仗。我们并没有利用‘西安事变’,而且建议的措施也同数个月前提出来的一样。现在,我们要求‘委员长’的保证:一、停止‘剿共’;二、‘容共’‘抗日’;三、允许派遣代表前往南京向‘委员长’解释。”

    对于周*恩*来提出的条件,蒋*介*石回应说:“共产党向北推进抵抗日本一直是他的希望,果如周所言,共产党愿意停止一切共产主义宣传活动,并服从他的领导,他将像对待自己‘子弟兵’一样看待。”

    周*恩*来则回答:“‘红军’必受蒋先生指挥,而且拥护中央之统一,决不破坏。”

    蒋*介*石明确表示:“同意不‘剿共’。”但是,要中*共*“受其指挥”。

    周*恩*来则答应:“拥护蒋*介*石的领导。”

    同时,周*恩*来还向蒋*介*石担保“蒋*经*国可以由苏联归来,经国是爱国分子,毫无疑问,也会希望父亲抵抗入侵中国的敌人”。

    如此,蒋*经*国的归国难题终于呈现曙光了,这使蒋*介*石感动不已。

    接着,蒋*介*石要周*恩*来亲自赴南京、针对相关问题作详细讨论;如此,蒋*介*石实际上答应了周*恩*来提出的要求,俩人对“‘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和“进行合作”达成了共识;从此,蒋*介*石的态度开始转变。

    会谈顺利结束后,蒋*介*石一方认为“当天离开西安的障碍只是杨虎城”;于是,宋子文要周*恩*来对杨虎城进行劝说,让其同意蒋*介*石能“当天就走”。

    周*恩*来承诺尽最大努力,事情马上有了改观;由于,杨虎城态度大为改变,蒋*介*石出城也就无阻碍了。

    十二月二十五日下午二时半,这次成功会谈后,蒋*介*石即被释放,与夫人宋美龄、宋子文、端纳及随同被扣的“军、政要员”一起乘飞机离开西安。

    于是,张学良、杨虎城到机场送行。

    到机场后,张学良认为:“‘兵谏’蒋*介*石的‘祸’是他闯的,他作为一军‘主帅’,有义务为手下兵士负责,不应该由于他一个人的举动而牵连全军官兵。”在他觉得“领袖就如一尊‘泥菩萨’,如今我已经把他扳倒了,我要亲自把他扶起来;如果,他有灵,我拿头给他叩。”

    故而,事变结束后,张学良决定“亲自陪同蒋*介*石返南京”;到南京后“听凭蒋*介*石发落”,希望一切“西安事变”的后果责任,全由他个人承担。

    而宋美龄倒也认为:“张学良能够亲自送蒋*介*石返还南京,如同‘负荆请罪’,更说明这个事件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陪送的杨虎城则以为“张学良已向周*恩*来说明了,并已得到了同意”,也就没有反对。

    于是,张学良只身陪同蒋*介*石登机;离开西安前,张学良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虎城指挥。当日,飞抵洛阳;然后,返回南京。

    其实,当时的周*恩*来并不知道张学良、杨虎城会如此快的就送蒋*介*石走,更想不到张学良会亲自送蒋*介*石去南京。

    当周*恩*来从“东北军卫队二营营长”孙铭九的《报告》中得知“张学良送蒋*介*石去机场”了,他才担心“张学良会陪同蒋*介*石一起飞往南京”;若果真如此,现在亟需要、也只有自己亲往才能劝阻。

    于是,周*恩*来拿起衣服边穿、边往外走,还催促孙铭九:“快走!快走!我们去飞机场。”

    但是,待周*恩*来赶到飞机场时,蒋*介*石的飞机已经起飞了。

    周*恩*来望着远去的飞机,遗憾地喟然长叹道:“张汉卿就是看连环套看多了,他现在不但要‘摆队送天霸’,还要‘负荆请罪’啊!”

    杨虎城也这才知晓,“送蒋*介*石赴南京”是张学良自己的决定,根本没与周*恩*来商量;现在欲加阻止,为时已晚。

    十二月二十六日,蒋*介*石、宋美龄、张学良等一行抵返南京,“西安事变”终于和平解决。

    然而,蒋*介*石一回到南京,就让“国民党特务”把张学良监视起来。

    同时,蒋*介*石指使“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陈布雷篡改事实;诬称:“‘西安事变’的发生是因‘反动派煽惑’和自己防范不周”所致,而其解决是“因‘张、杨’在自己的‘感召’下‘勇于改过’”。

    从而,把“蒋*介*石在西安被迫接受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过程,篡改成“蒋*介*石在西安‘对‘张、杨’的训话’”。

    然后,又于一九三七年二月二日,要这位堪称“文胆”的陈布雷入住杭州新新旅馆,折腾了十余天、最终违心地炮制了《西安蒙难记》又称《西安半月记》;从而,按照蒋*介*石的口径,篡改了他在西安的耻辱表演;如此,蒋*介*石的脸上才算光鲜了许多。

    十二月二十八日,针对蒋*介*石的谎言,毛*泽*东发表《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加以驳斥;并公布了蒋*介*石在西安期间“答应实行的‘六项条件’”,指出“蒋*介*石是因接受‘六项条件’而恢复自由了”。

    同时,特别指出:“蒋*介*石应当记忆,他之所以能够安然离开西安;除‘西安事变’的领导者‘张、杨’二将军之外,共产党的调停实与有力。”言下之意,不辩自明。

    而张学良抵达南京后即被蒋*介*石的“国民党特务”监视了,蒋*介*石的翻脸不认账、并要对张学良加以严惩,倒是急坏了宋美龄。

    于是,宋美龄对蒋*介*石正色道:“你如果对汉卿痛下杀手,我立刻就离开,把你的那些事全都抖出去。”

    由于,宋美龄的阻拦,蒋*介*石这才手下留情。

    十二月二十九日,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下达了《法丙字第17087号命令》,委派李烈钧为“军事法庭审判长”,对张学良进行审判。

    结果,以“首谋伙党,对于上官暴行胁迫”罪,判处张学良“有期徒刑十年,褫夺公权五年”。

    一九三七年一月四日下午,张学良又接到“国民政府”发布的《****令》:“经‘国府委员会’讨论,一致决议接受‘蒋委员长’请求,张学良准予****;张学良所处十年有期徒刑,特予赦免。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然而,却是“赦”而“不释”;从此,张学良一直被长期软禁。

    张学良在民族垂亡时刻毅然发动“西安事变”,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促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是功不可抹;而他自己却因此遭致了终生囹圄,不愧为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