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忠于大明
对于王承恩这样的人,并不能直接贿赂与他。(^*^^)不是说王承恩不爱财,不想要钱,而是王承恩不敢拿李景的钱。 李景的钱是谁都敢拿的么本身皇帝就忌讳内官结交外臣,尤其是手里有兵的将领。何况朱由检现在这么猜忌李景,拿李景的钱,被皇上知道那是不想活了么 就算瞒得过皇上,但是这么大的把柄捏在李景手里,那以后可就不用做人了。 对这一点,不光王承恩心里有数,李景心里也是雪亮。 但是李景高明之处就在于,我不给你个人送东西,我借你的手给皇上送东西。 你王承恩来平阳府一趟,非但拿到了银子,还带回一万石粮食,这在皇上的心目中必然要大大加分。 这样的本事可不是谁都有的,连皇上跟李景要东西都要商量,王承恩能办到,王承恩的能力还用说么 揣摩别人的心态,李景的本事可不弱于王承恩。 果然,王承恩一听顿时大喜,也就是说这件事基本上是成了。 席间王承恩向李景提出想要考察一下运城的盐务状况.对此李景自无不允。 翌日,李景便带着一众官员陪同王承恩来到运城盐厂。 对于盐厂,李景虽然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但并无时间亲自管理。除了刚扩建的时候,过来指点了一番,后来便没有时间过问盐厂的事务,其间只来过两次,一次是盐厂开始生产,一次是安置河南的灾民来这里工作。 运城的盐务交给李景以后,李景对盐厂进行了大肆扩建,新建了四个盐场,原来的盐场也扩大了规模。 因为盐场的工人太多,自然不能聚在一个地方生产,因此在扩建和新建盐场的时候,几家盐场并未建在一起,而是分布在盐湖的四周。 这么多盐场,李景自然不能全看,盐湖多大面积要是转一圈,一天两天都转不完,只能选取一个。 一般来说,选取视察的盐场自然要交通便捷,路程也不能太远,张理和盐厂的官员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李景选的盐场恰恰是路途最远的,道路也差一些。 远一点就远一点,对于各家盐场的生产状况张理还是非常有把握的,并不害怕李景任意choucha哪家盐场。 来到盐厂,正常情况下是先到场区看看生产的情况,盐厂的领导也是这么安排的。 但是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李景到了盐场以后,并未直接到生产区看生产的状况,而是带着众官员到了盐厂工人的生活区. 李景选取的这家盐场的负责人叫刘书言,年纪有四十来岁,是解州本土的官员,当初张理见他办事稳妥,便跟李景推荐,让他担任一个盐场的负责人。 刘书言见李景没有按照事先的安排进行视察,脸色顿时露出一丝慌乱,言语间便有些支吾。 李景见状并未说什么,只是挥手让他带路。 到了生活区,李景的脸色便沉了下来。 因为工人居住的房屋简陋至极,夸张一点说,风要是大一点,屋顶都可能被吹走“张理,这里你来看过么”李景沉着脸看向张理问道。 张理看到眼前的房屋,睑色也是难看至极,见李景询问,抹了把睑道:“大帅,这事儿是下官失职,大帅要如何处罚,下官别无怨言,下官只求大帅一件事,等下官把这件事处置好了再处罚下官。” 李景见张理并未辩解,微微点了点头:“张理,你事务繁多,照顾不过来也是有的,这事儿也不能全怪在你的头上,不过你是解州的主管,责任是跑不掉的,处罚不处罚的暂且不说,待我看了结果再说。” 张理对李景拱了拱手道:“大帅放心,下官定会把此事处理好,给大帅一个满意的交代。” 李景叹了口气,指着前面的房屋说道:“古人云,民重君轻,但真要做到民重君轻又何其之难莫说在皇帝的眼中,就算在官员的眼中又何尝把百姓当一回事儿咱们把河南的灾民接到山西,就给人住这样的房子这样的房子,能住人么” 摇了摇头,李景叹了口气接道:“我估计那些灾民心里不定怎么骂我呢!骂我把人家骗过来,当初答应的房子却不给建。民心!民心!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民心的重要性.流寇席卷平阳府还不到两年你们就忘了你们那些同僚的下场就在眼前,怎么就不长记性呢!” 说到这里,李景转头看向刘书言接道:“你叫刘书言当初张理大力推荐于你,你就是这么回报张大人的我记得修建房屋的款项拨下来了吧我要查你的帐,如果我发现你的账目不对,该怎么处置不用我说了吧” 刘书言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急忙说道:“下官知错,马上给这些工人修建房屋。 李景摆摆手:“这些话不要跟我说,你应该说给那些工人们听,我不想听这个,我只看你的成绩。” 刘书言连连点头称是。 李景看向周衡臣道:“衡臣,这件事你也有责任,不过我现在不想追究你的责任,我要你马上全力以赴给我解决这件事。另外你通知俊扬,让他带人进驻盐厂,彻底清查里面都有什么问题。” “是!”周衡臣急忙应道。 李景摆摆手,叹了口气道:“看来盐厂这一块要**出去了,这样吧,以后盐厂商业方面的运作交给沈正来管,行政方面由袁枢负责,地方官府不得干涉。” 张理擦了把汗,急忙点头。 沈正是平阳府同知,更是李景的老丈人,袁枢则是袁可立的儿子,李景派这两个人进驻盐厂,解州方面是别想从中分到任何好处了。 虽然李景并未动怒,但是这几项人事安排,显见李景对盐厂的状况十分不满。 挥挥手,李景接道:“帕们去找几户人家看看吧,看看他们家里的情况,顺便听听人家倒倒苦水。” 张理瞪了刘书言一眼喝道:“还不带路!” 刘书言急忙点头称是。 李景转头看向王承恩叹了口气道:“唉!官儿做的久了,就忘记了自己的出身,看来我也不能免俗,以后还是要经常下来看一看,不然的话,还以为下面都是太平无事呢。” 王承恩听了心中汗颜,朱由检可从来没到民间体会一下百姓的疾苦,更从没把老百姓的住房好坏放在心上。 想了想,王承恩笑道:“李将军诸事缠身,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时出现疏漏也是难免的。” 李景摇了摇头道:“这些并不是借口,实在是自身的原因。都察督查只管官员是不是贪墨不法,却不会管官员是不是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儿。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看还要成立一个专门反映民意的部门,我打算成立一个民情署,下设分支进驻地方,专门汇总民情,这样才能及时掌握地方的民心民意,才能及早地解决老百姓的难题。”
王承恩伸了伸大拇指道:“李将军这个办法高明,只是这个部门选用的官员可要好生斟酌了。” 李景点了点头:“官员不能跟地方官员有瓜葛,因此必须异地选官,两年一轮换,另外基层的官员我看不需选派,从本地挑选德高望重的老人出任,就从那些农民,工人当中选出一些老人负责反应民意,地方官员不得干预,否则议罪论处。” 王承恩闻听拍手道:“对,这些人了解自身的难处,又是为自己办事儿,自然不会跟官员们一个鼻孔出气儿,这样一来就能反映出真正的民意。” 李景摇摇头道:“要说其中弊病恐怕还会有的,毕竟地方官员管着他们,有时他们迫于yin威也未必敢把实情上报,这就要都察院的人大力督查,还是要多管齐下才行。” 王承恩点点头,知道李景所言非虚。 有些时候,事情并不是想像中那么简单,不是说成立了一个部门就能解决问题,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下面的官员总能找出漏洞来钻。 不过王承恩也知道,李景能做到这些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李景考虑的是老百姓的利益,跟当权阶层是有冲突的,也就是说李景现在做的是跟整个制度作对。 李景现在手里有兵,没人敢把他怎么样,但是日后谁知道呢,一旦有什么疏漏,李景的下场怕是要极惨。 不知为什么,王承恩心里十分不愿意李景出现那样的情况。 琢磨了一会儿,王承恩说道:“李将军,你这一身干系极大,可一定要保重啊! 李景闻听一愕,看了看王承恩,轻轻点了点头:“多谢王公公忠告。” 王承思叹了口气道:“说实话,王某要不是一个废人,一定会跟李将军做一番大事,可惜王某有心无力,更兼从小服侍皇上,不敢轻离。因此,有些事情还望将军莫怪。” 李景点了点头,知道王承恩这是在告诉自己,他对朱由检一片忠心,不会做对不起朱由检的事情。 对王承恩李景还是很佩服的,想了想李景凝视着王承恩道:“王公公,你对皇上忠心李某心里清楚,决不会让公公做对不起皇上的事情。不过呢,李某忠于的是大明,是这个国家,有时难免要跟皇上的利益产生冲突。因此为了普天下的百姓着想,还请公公多劝劝皇上,不要总是一意孤行。” 王承恩看着李景的眼睛默默点了点头。 说实话,他有些不明白李景为什么要把皇上和大明分开。 大明不就是皇上的么 忠于大明不就是忠于皇上么 但是王承恩知道李景肯定不是这个意思。 要说李景忠于皇上他是根本不信的。 这一点从李景做的事情就能看出来,李景对皇上什么态度他更是一清二楚。 在王承恩看来,李景根本就没看得起皇上. 他连皇上都看不起,何谈忠心 但是对于李景忠于大明这一点王承恩却毫不怀疑,李景做的事,每一桩,每一件,无不是为大明着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