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明朝大丈夫在线阅读 - 第375章 万贯家财不留后

第375章 万贯家财不留后

    朱由检唯一相信并且放权的只有袁崇焕,可惜袁崇焕根本不懂政治,他根本不明白北京城对大明来说意味着什么,居然把女真人放到北京城下,想要拒城而战,朱由检忍无可忍之下,终于在战后把袁崇焕拿下问罪。<#中文

    其实朱由检用的人很多都是人才,像袁崇焕,曹诏,洪承畴,还有卢象升,孙传庭等人都是真正的人才。

    这些人当中除了袁崇焕早亡,其余几人李景同样也在使用,但是结果跟朱由检用时截然不同。

    曹诏领军作战,小仗不用说了,大同一役歼灭后金两万余人,安庆一役全歼张献忠所部,京畿之战,消灭后金五万余人,随后率军扫平蒙古三大部落。

    这四次战役,除了京畿之战是李景居中调度,其余三次战役,曹诏都是全权指挥。没有任何人擎肘洪承畴自担任西部战区都督兼陕西布政使之后,一边围剿流寇,一边治理地方,陕西境内己经开始逐渐恢复生气。

    卢象升担任南方军区大都督兼任河南布政使,同样做得有声有色。

    要是换做朱由检,看到这三个大都督手握重兵,哪里能放心的下必然会安排监军去监督这几个人。

    见朱由检突然沉默,李景笑了笑,知道朱由检恐怕又有什么感触了。

    举起酒杯,李景笑道:“皇上,喝酒吧,大过年的,咱们都不去想那些烦心的事情。来,我敬皇上一杯,祝咱们大明早日中兴。”

    朱由检闻听举起酒杯笑了笑道:“此言甚是,为了大明早日中兴,你我千了此杯。”

    说罢,二人相视一笑,同时举杯一饮而尽。

    放下酒杯,李景笑道:“皇上,时钟虽然还需一段时间才能研制出来,不过现在投资却正是时候。”

    “这是为何”朱由检奇道。

    李景忽然笑容一敛,正色道:“皇上,咱们暂且抛去皇家的身份不谈,只说生意的话,你说科院的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大量的人力和精力,还有大把的金钱研究出来的东西能白白地把技术送给商家么

    朱由检连忙摇头道:“这自然不能,先不说朝廷花了这么多钱,就说科院这些人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能让人白用这个技术。”

    李景点点头:“正是如此,现在科院的人研究的还只是纸面上的东西,投入还不是太大,但是等实际制作的时候,必然要消耗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需要朝廷花钱购买的,如果我把这个技术送人,哪怕是送给你,你说我如何跟科院的人交待,传出去,恐怕会有无数人骂我损公肥私。”

    朱由检闻言,轻轻点了点头。

    朱由检知道,李景到了如今的地位,钱财己经不放在心上了。名声,人心才是他最看重的东西,让他背负这样的骂名,他肯定是不干的。

    想了想朱由检道:“你让我现在投资,就是不用朝廷出钱,这样以后我用这个技术,别人就无话可说了是吧。”

    李景点点头:“正是如此,不过我说实话,单凭你这十来万两银子,恐怕还不够。我是这么想的,这个技术,科院和朝廷怎么也应该得些好处才是,科院没钱,就出技术,朝廷出一部分研究的费用,我个人再补贴一些,加上你这十万两银子,咱们凑三十多万两银子出来,最后的利润由你和科院还有朝廷各拿一部分,你看如何”

    “那你的钱不是白投了么”朱由检道。

    李景摇摇头笑道:“皇上,我跟你说句实话,其实我并不准备给儿孙留太多的财产。”

    “你不把钱留给儿孙,那留给谁”朱由检奇道。

    李景叹了口气道:“我怕儿孙们日后生活无忧之下会不求上进,沦落为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儿。那样的话,给他们留太多的钱等于是在害他们。因此,我打算把钱捐给国家,捐给科院做研究之用,既是捐献,那我还要什么分红。”

    朱由检闻听不禁默然,实在想不出李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在朱由检想来,做父母的给儿孙攒家产乃是天经地义之事,不想李景居然不准备给子女留财产。

    要知道李景的产业可不是一天两天积攒下来的,李景曾经说自己十年积聚,就是说李景攒下这些产业至少用了十年的时间。

    以李景的能力经营了十年,具体财产到底有多少,恐怕李景自己都算不清楚,朱由检虽然也不清楚,但大概数字还是能猜得出来。

    单凭马五每年能拿出十余万两银子补贴他,就可以看出景记商号的利润有多高。朱由检保守估计,京城的景记商号每年的利润怎么也得有三四十万两银子。不然的话,马五如何能不断增开那么多店铺,置办那么多的产业

    李景的产业遍布大明十三个行省,别的省份就算没有京城的利润高,至少一半应该是有的,保守一点计算,一个行省一年按二十万两银子来算,十二个省就是二百四十万两。

    利润是二百四十万两,那投入的钱财至少应该是利润的五倍,甚至。

    也就是说,如果李景把家产全部卖掉,换成银子的话,至少能有一千万两银子以上。

    一千多万两银子,说不要就不要了,朱由检想不佩服都难。

    不过李景的话对朱由检的触动也很大,当年,太祖朱元璋如果不是为后世子孙考虑的太多的话,那些藩王的后代怎么也不至于净出些废材。

    想起在平阳府看到李景的子女,朱由检对李景不由得更加佩服。

    李景对子女的要求极严,尤其对长子李安国,要求的格外严格,李安国从小就跟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在普通的堂读书,玩耍时也是跟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们在一起。

    如果不是有人告诉朱由检,人堆里的孩子是李景的儿子,打死朱由检也不相信李景的儿子会跟普通孩子混在一起玩耍,朱由检怎么也想不明白,李景为什么要这样教育儿子。

    其实,不光是朱由检想不明白,几年前,当李安国到了启蒙的年纪,李景把儿子送到堂的时候,就连跟随李景多年的老兄弟也想不明白李景为什么不在家里请先生教导孩子,反而把孩子送到堂。

    要知道,在堂里教书的大多是童生,这些人连秀才都考不中,能教孩子什么问。也就能教个百家姓和三字经啥的。

    眼见自家的孩子在家里跟先生整天循规蹈矩的读书习,李景的儿子却在堂里玩耍混日子,高奇等人终于坐不住了,一起找李景询问,为何放任儿子不管。

    对此李景的解释是,李安国只有五六岁,正是玩耍的年纪,让孩子整天背诵诗,实在是在难为孩子自己想让儿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另外,李景还告诉高奇等人,自己并没有打算让李安国将来接自己的班儿。李景说,如果李安国不是从政的材料,把他强推上去的话,对李安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儿。

    至于李安国将来如何,一切顺其自然。

    可惜李景不解释还好,一解释反而引来一片指责。要不是李景多年积威,高奇等人都可能对李景报以老拳。

    对此,李景只有无奈苦笑,知道高奇等人虽然跟随自己多年,但是终究理解不了自己的想法。

    而高奇等人眼见说服不了李景,当即找袁可立商量关于李安国的教育问题,并且得到了袁可立的支持如果说这世上还有一个人能管得住李景的,恐怕也就是袁可立了。在李景家里,袁可立说话比李景还管用。

    在袁可立出面斡旋之下,李景终于妥协,答应李安国从堂回来以后,再找个先生教导李安国。

    其实,家里有袁可立这样的人,哪里还用得着请先生另外,让别人教育李安国,袁可立也不放心,自然是亲自出马。

    袁可立不光亲自教导李景的儿子,还让徐光启等人不时到李府给李景的儿子授课。

    有袁可立和徐光启这样的老师教导,李安国确实比很多同龄的孩子懂得东西。

    朱由检在平阳府看到李安国的时候,在孩子堆里倒是没觉得他跟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但是等李安国单独见他时,朱由检便发现李安国的言行举止非常沉稳,俨然有乃父之风.

    跟李安国比起来,朱由检自知自己的儿子远远不及。

    倒不是说自己的儿子朱慈娘比李安国笨,更不是说朱慈娘受到的教育比不上李安国,而是朱慈娘生活的氛围不及李安国。

    由于经常跟普通的孩子们一起玩耍,李安国的性格十分开朗,远不像朱慈娘那样己经被各种规矩管畏了,看到大人长辈便束手束脚。

    朱由检是什么人那可是多年的政治老手,很快明白李景为什么这么教育自己的儿子。

    李景本身是从底层起家,对下层人群的生活十分了解,所以他的施政方略都是倾向于老百姓,因此李景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李景让儿子跟贫民的孩子一起上,其实是为了让儿子了解底层人群的生活状况。将来李安国如果接替李景的位子,由于知道底层的生活是怎么回事,就知道应该如何对待老百姓。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