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 阅卷(下)
郑光的考卷和作答虽然极为优秀,不过,本次会试强者如云高手如雨,阅卷官和副主考分为三派,各执己见,一派拿着一份卷子强力推荐,无论如何都无法相互说服,孙承恩有所顾虑,没敢把话说的太死,也的确,这三份试卷都是极为优秀的,让他来做选择的话,的确非常难,所以,孙承恩最终决定,将确定前三名顺序的决定权,还给皇帝。 嘉靖皇帝虽然偷懒,不过对于会试这样的大事件也还是保持着相当程度的关注,这一次,他下令孙承恩要把他们确定的前二十名的考卷都拿来,让他仔细的过目查看,看看这些考官是否秉公判断,有没有私心之类的,总而言之就是对自己的臣子不大信任,不过这也难怪,历年来的会试都有爆出一些小道消息,只是查无实据,也就不了了之了。 孙承恩带着前二十名的试卷抵达西苑万寿宫之时,已经是夕阳西下十分,嘉靖皇帝完成了一天的修道,正在休息,准备进晚膳,得知外面有人传达孙承恩带着科举考卷前二十名前来请示的时候,他便急忙宣孙承恩进殿,这一次,他虽然明里暗里的给孙承恩打了招呼,但是这个古板的老头子是否会按照他的心意来做,还真不敢保证。 另一方面,郑光是否有真正的才华,能否经得起真正的考验,还有待商榷,所以,他担心郑光无法进入前十,便刻意将前二十名的考卷都要来观看,如果前二十郑光也进不了,皇帝会亲自要求他们把郑光的考卷拿来,重新检查一番。 孙承恩带着考卷进入大殿,见到了端坐在上首的皇帝,便行礼道:“臣孙承恩拜见陛下,吾皇万岁。” 嘉靖皇帝有些急切,伸手虚扶道:“孙卿平身,这前二十名的考卷,都带来了吗?” 孙承恩点头道:“是的,陛下,这是前二十名的考卷,不过,关于前三名的评定,考官分为三派争论不休,似乎难以抉择,臣不方便就此作出评断,所以,将我等争执不休的三分考卷也带来,请陛下亲自裁决。” 嘉靖皇帝有些惊讶道:“哦?竟然有这等事?连你们这些考官都难以抉择?那会是何种文章,何种政论?你先把这三份卷子给朕看看。” 孙承恩把三份不能决定排名的考卷递给了迎上来的黄锦,黄锦捧着这三份考卷递给了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接过三份考卷,便细细看了起来。 这第一份考卷,对于自己亲自出的那道天下有道的题目,是从论语本身来注解回答的,这是很正统的解答方式,而整篇文章都是圣人言语,为圣人立命,虽然没什么新意,但是措辞用句非常精巧,起承转合衔接的极为严谨,一看就能看得出文章作者深厚的经义功底,嘉靖皇帝不由得连连点头:“不错,不错,这文章比起上一科的会元的文章还要好,写这文章之人功底深厚,扎实,是个可塑之才,嗯,朕很满意,只是,显得有些老成的过了头了,黄锦,拿裁刀来,朕要看看这是谁的文章。” 黄锦立刻把那黄金刀柄的裁刀抵了过来,嘉靖皇帝拿起了裁刀,挑开了糊名纸,一看,便说道:“难怪了,李春芳,扬州人,年三十七,难怪,难怪,三十七岁,和朕的年岁差不多大了。” 说完,嘉靖皇帝就把这份卷子放到了一遍,孙承恩瞧着,觉得这份文章虽然写的十分好,但是可能其中的立意并没有得到皇帝的欣赏,没写到皇帝的心坎儿里,虽然有些惋惜,不过他最差也是探花郎,注定可以入翰林院当值,也不算浪费了他数十年苦读的功夫。 嘉靖皇帝开始看第二份考卷,看着看着,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嗯,这篇更好一些,言之有物,功底扎实。”说完,嘉靖皇帝又翻到后面,去看他的策论,一看之后,又是皱起了眉头,继而叹息道:“唉,还是一样的老成了许多,总感觉不敢说,不会说,缩手缩脚,怎能办大事呢?谨慎是好的,可谨小慎微,就不太妙了啊!” 嘉靖皇帝拿起裁刀,挑下了名帖,一看,说道:“不出所料,胡正蒙,浙江人,三十五岁,倒是比李春芳年轻两岁,但是,也是年岁不小了,没有年轻人的那种激情了,朕还记得,早些年的时候,那些状元榜眼探花都有二十余岁的,年纪轻,有激情,就算在翰林院里面磨个三年六年九年的,出来了也还年富力强,今科你们选的这前几名,都老大不小了,六年九年的磨下来,都快五十岁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撑到大用的时候。” 孙承恩并不慌张:“陛下,这考卷是糊名的,我等不可能知道考生的年岁是多少,我等只是依照陛下的要求,依照圣人之言,选拔优秀举子,这年岁越大,读书的年份越久远,学识也就越扎实,被选中,超越那些年轻举子,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 嘉靖皇帝也只能无奈地点点头,说道:“这个,朕也明白,只是这前三甲,注定要入翰林院成为翰林,入了翰林院,少说也是六年磨砺,朕需要有充足精力治国之人才,而不是一群暮气沉沉之老朽,到时候白白占据了那么好的名额,却活不到朝廷需要他们做事情的时候,那对朝廷来说,可不好啊!” 说着,嘉靖皇帝拿起了最后一份试卷看了起来,看着看着,觉得有些不对味儿的地方,这份试卷的文章,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的保守意味,相反,文章虽然好,紧凑,经验老道,但是文里文外透露着一股向上的昂扬之气,嘉靖皇帝看到这里,连忙翻开了最后面的策论试题,慢慢的看了起来,继而双眼放光,面露笑容,拿起裁刀挑开名帖,一看之下,不由得笑出声来。 “哈哈哈哈!果然,果然如此!孙卿,你们可谓是慧眼识英啊!郑光,南直隶苏州人,年十八,哦,十八了啊?二月十一生辰?那岂不是说这小子是在考场里面过的生日?哈哈哈,有趣,有趣,孙卿,你且看看这三份卷子的差异之所在,年轻人就是比这些暮气沉沉的老朽要有冲劲,朕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就算是在翰林院里磨砺十年,出来的时候还是年富力强,充满朝气的!”
孙承恩闻言就知道自己猜对了,皇帝的意思,可不就是如此吗?选一个年轻的,有做事情的能力的,不用怎么培训就能直接办事情的,岂不是上佳之选? 当然孙承恩不知道,嘉靖皇帝看重郑光的地方,绝对不仅仅是他平定倭患的能耐,还有一点,朝廷里知道的人很少,基本上除了陆炳,也没人关注,郑光不仅在平定倭患方面立下大功,而更值得嘉靖皇帝关注的,是他在义乌募兵的过程中,平息了义乌百年以来无法平息的宗族械斗,并且引导他们走向了和平! 义乌历来被视作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方,可郑光一去,义乌立马大变样,拿出了义乌火腿和文豪臭豆腐乳这两样叫好又叫座的优秀食品,联系了东南商家到义乌考察,投资设作坊,义乌本地人出人力物力,东南商家出钱,大家一起分成办事情,把整个义乌给盘活了,而出力最大的始作俑者,就是郑光,他一去,一个月之内,就办到了每一任义乌知县都办不到的事情。 这足以证明,郑光已经具备了成为一县知县的能力,毕竟宗族械斗这种涉及到民间内部纠纷的事情,没几个官员可以处理好,大多数都是熟视无睹,不参与也不帮忙,让他们自己斗,只要按时缴纳赋税就好,别的,官府也不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万一闹得不好惹来刁民杀官的事件,不仅小命难保,就算保住小命,前途也没了。 而郑光却另辟蹊径,以引导义乌本地人团结致富的手段,将宗族械斗之仇恨疏导了,现在据陆炳的回报说,往年因为土地纠纷而厮杀不止的义乌人,已有半年的时间没有发生过械斗事件,都在埋头苦干,********的挣钱养家,往年吃不饱肚子的情况在义乌已经大大缓解,从东南赚来的钱财,已经让义乌整个大变样了。 这份行政理财的本事,才是嘉靖皇帝不惜给主考官打招呼,也要确保郑光可以通过考试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