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大清1888在线阅读 - 第八十四章 体制(2)

第八十四章 体制(2)

    连听了几个孩子们的笑话,有的是旧时空的版本变种,有的则压根不知所云,于龙云都觉得不咋地,毫无笑点,忍不住吐槽道。“你这都什么玩意儿,老兰你讲个正版的,这些盗版笑话都是啥奇怪生物发明的。”

    “好嘞,我来讲一个,咱们喝一杯再来。”兰景泉给自己倒了杯五粮液,又给两位老帅倒了一杯。三人都是个豪爽性子,各自端起杯子一饮而尽。

    “赫鲁晓夫到处作报告,一天,他去某疯人院作报告,事先该疯人院负责人把疯子召集起来叮嘱:在赫同志作完报告后要热烈鼓掌”。赫作完报告后果然博得了长时间经久不息的掌声,赫非常得意。但他突然发现,其中有一个人没有鼓掌,他顿时大发雷霆。赫问:“你为什么不鼓掌?此人答曰:“我的疯病已经治好了。”

    “哈哈哈哈,还是以前的老段子有劲。”顾鹰笑眯眯的夹了一筷子菜送进嘴里。

    “赫鲁晓夫是谁?”于怒水再次忍不住好奇。

    “你知道是斯大林的接班人就行了,你管他是谁,不相信的话,等50年代斯大林去世了你就知道了。”于龙云虽然没有和儿子说过身份,不过却一点也没有避嫌的打算。“我从小给你讲,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呢?”

    “嗯嗯嗯,知道了……”于龙云无奈的说,作为一名上校军官,他自然很清楚保密十条,可是父亲和几个叔叔各种随便泄密,仿佛什么都知道一样的感觉仍然让他无比好奇,即使知道不能问也总是习惯性追问,而这样的追问小半会得到一个不确定的答复,多半则得到的是斥责,这次于龙云不得不再次压制住好奇感,应了下来。

    “咱们不说不就行了,干嘛要这样骂孩子,这事不能怪他们呢,来,还有酒不,我讲一个。”顾鹰憨厚的说。

    “苏共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勃列日涅夫作报告,他问:我们这里有没有敌人?一个人回答:有一个,他坐在第四排第十八号位子上。勃问:为什么他是敌人?回答:列宁说过敌人是不会打瞌睡的,我发现全场只有他一个人没有打瞌睡!”

    这次,整桌的人都笑了起来,只不过除了三位老帅,多数人都对勃列日涅夫这位现在才27岁的年轻人没啥了解。顾鹰话比较多,“我破例透露个小点,勃列日涅夫现在在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现在在冶金学院学冶金,如果没错的话,不要问为什么,不要说出去。”

    “好,”“是,”“明白”一阵年轻人的应答声响起。

    “我也想起来一个。”于龙云摸了摸下巴:“老师在莫斯科街上碰到以前的学生斯基洛夫(已经当了克格勃)。

    老师说:现在的学生学习可真不象话,上课时我问他们《叶甫盖尼·奥涅金》是谁写的,他们居然没人回答;逐个问,居然都说不是我写的

    斯基洛夫:这是一个问题,这件事交给我吧

    过了一周,斯基洛夫兴致勃勃地找到老师:我审了他们几天,事情解决了;伊万那小子招了,是他写的

    老师:…………”

    “6666666,这笑话我没都听过啊。”

    “我也没听过,你记性真好。”两人一同赞叹于龙云的笑话。

    “我想起来个事情,神锤,你认识荣家的人不。”说完了笑话,于龙云的目光转向兰景泉。

    “去去去,你才是锤子,认识啊,”兰景泉回道。

    “我女儿想从秘书处调到宣传部去。”于龙云的口气压低了一点儿,略带试探的说道。

    “……什么?秘书处这么好的位子,你女儿竟然不要?”兰景泉惊诧的说。

    “是啊,没办法啊,犯了点小错,”于龙云叹了口气。

    “这样啊,那倒是有点麻烦,不过这样换位子,……嗯,问题不大。”年近八十的于龙云脑子一点儿也不迟钝。

    第二天,兰景泉在燕京饭店又请了荣熙峡吃饭,当然单是于龙云买,一顿饭过后,什么事情都解决了,组织部长荣鸿元答应调动,让她同宣传口的一位干部互换位置,那位干部自然是求之不得,天降的好事,于龙云的女儿也带着个好评价扔掉了烫手的山芋,两位老人也收了点礼,可谓是皆大欢喜了。

    陈克自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不过陈克并没有打算追查下去,这种小事,何必查那么严格呢。他现在还有很多大事需要处理,比如让穿越者交接权力,比如如何一边进行先军政治一边削弱军方对经济的影响。还比如处理生产和消费,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以及如何以最低成本完成备战,这些问题在几年内迅速显露出来,将20年代的人事问题甩在了老后面,从31年开始,陈克已经渐渐降低对内部的清洗力度,在经济和战争之间玩平衡,势必要牺牲很多东西,不过,两世为人的陈克清楚的知道,如果不牺牲这些东西,战争就会更晚结束,造成的破坏更大。

    此时的陈克正在酝酿一件让人听了可能觉得是“卸磨杀驴”的事情。清国210万内务军,其中除去铁道兵,剩下的135万内务军以及军属加在一起有700万人,这700万人在黑龙江,吉林,西域,恒河,天竺,后藏等地占据了1亿亩耕地,年产粮食达到6100万吨,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军粮的需要,这些农场曾经为清国提供了大量急需的粮食,可到了20年代后半期,后世军队经商的苗头已经隐隐的凸现出来,为了将这种危害极大的苗头剥离在萌芽状态,就要将这些农场全部移交给地方才行。可这是个“犯众怒”的事情,不仅军方高层不愿意,中间的军官不愿意,就连底层的内务军战士和军属都不愿意,如果直接用一刀切,撤销,势必会造成大量的混乱和问题,甚至会出现有人在混乱中拿资产变卖,导致国家财产损失的情况。

    这样的事情,除非陈克打算再暴力通过一次,不然在老人遍地的军委是铁定没戏的,而且无论上层如何,下面的内务军为祖国战斗和建设了一辈子,突然取消他们的待遇,陈克也觉得这样太缺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