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博弈初唐在线阅读 - 21、并州誓师

21、并州誓师

    万事起头难,李渊决心自立后头一回出征,即全胜而归,从而信心倍增。恰如一个人立志经商,拿出全部家产,去经营第一桩买卖,假如一回赔光了老本,他的经商意愿或经商生涯恐怕也永远划上了句号,再也没有胆量、或者说再无资本东山再起去尝试第二回;反过来也一样,他头一回成功了,赚下一大笔,下一桩生意就好做了,也更能激发他的雄心壮志,希望经营利润成倍、成十倍、成百倍……翻滚。

    眼下,李渊正是本着这样一种心态,决心进一步扩充势力范围。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并州四周已无农民起义军可打,刘武周呢,显然是个不可轻易碰撞的主,否则,势必触怒突厥,上回那许多心血就全白费了!再想往外扩张,他只能向隋军发起攻击,就牵涉到公开与杨广翻脸、公开造反的问题,再也没有那种当了*还能脸不红心不跳地立牌坊的好事!

    怎么办?以我手中这点儿兵力,能轻易竖起反旗吗?假如还不够分量,下一步棋怎么走,可是至关紧要哪!李渊思索再三,自问无两全之计,于是再度将刘文静找来,直抒內心种种顾虑,同时恳切地征求他的看法。

    唐公这回大捷,正值士气高涨之际,理当一鼓作气,放胆夺取周边郡县,进一步巩固根基!但是,放眼整个天下,我军兵力还很弱小,暂时还不宜公开与朝廷作对,以免在他人面前落下话柄,招惹强敌!刘文静认真思索片刻,坦然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既要夺取朝廷土地,又不招惹是非,世上哪来那样的好事?李渊长叹说。

    刘文静微微一笑说,唐公虽然不与朝廷作对,却也难容jian臣逍遥法外吧。眼下发兵西河,就不失为名正言顺之举嘛!

    西河郡守高德儒曾经充任过杨广的贴身侍卫,以惯于吹拍逢迎著称。为了实现不断往上爬的野心,他往往不惜挖空心思,极力讨得主子欢心。有一回,偶尔有两只孔雀飞来,开屏展翅,极尽丰姿百态。在这以前,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孔雀,骤然发现那两只鸟五颜六色,比平时所见的普通飞鸟大了许多,并且美丽异常,竟想当然地将它误认为神话传说中的鸾鸟,认定这种讨好杨广的时机太难得了,于是驱马一路飞驰,向杨广奏告,反复声称皇上洪福齐天,连天宫里的鸾鸟也来向皇上贺喜啦。

    杨广生性最好这一口,那马屁无疑拍得正是地方,一时间竟兴奋得忘了自己姓什么,名什么,当即召集满朝文武百官,后宫妃嫔,陪同前往观赏,借以于大庭广众间一显其“真命天子”“感天动地”的“福分”。

    可惜,车驾抵达现场时,孔雀早已飞走,无法分辨真伪。不过,杨广虽然空走一趟,但“上天贺喜”的说法太让他“圣心”大悦了,以至始终兴致勃勃,眉飞色舞,有说有笑,不但重赏了高德儒,还当场下旨拨发银两,征集民夫,在孔雀落脚之处修建一座新宫殿,取名“仪鸾殿”,作为永久纪念。成语“指鸟为鸾”,即源于这一典故。

    高德儒虽因吹拍成性而臭名远扬,却得以步步高升,被杨广选拔为将,外放到西河任郡守之职。刘文静提出首先攻打西河,正是针对他的臭名声,借口为朝廷锄jian,从而掩盖李渊的真实意图。

    为朝廷锄jian?李渊思索片刻,那借口也实在找得牵强!你算什么人?朝中官员谁忠谁jian,能由你说了算?没有杨广的旨意,你锄的什么jian?可是,他反复一想,既然西河非打不可,有借口到底比完完全全的师出无名好多了,至少可以博得朝中许多对高德儒极度反感的官员认同。理清了这一思路,他不再迟疑,令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为将,率领二万人马攻打西河。

    高德儒名为将军,也多少会几手拳脚功夫,可惜过去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此刻得知李氏兄弟领军前来,就不知该怎么应付了。好在“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那句老话还是听说过,敌军既已兵临城下,他来不及多加思索去对比一下敌我双方的实力,就下令大开城门,率领全城兵马迎战。

    李建成起初担心高德儒胆小,一定不敢出城应战,夺取该城绝对不是三、五日可以得手的。眼下,隋军倾城而出,他可正是求之不得,不等对方排成阵势,双腿将马肚子一夹,舞刀直取高德儒。

    对于李渊的一切,高德儒以往没少听说过,但有关其几位儿子的底细,却一无所知,也没有兴趣了解。初次上阵实战,他尽管有几分胆怯,心理上先输了一阵,却别无选择,见李建成一柄大刀劈来,慌忙举起手中刀遮挡。二人以刀对刀,大战六十多回合,高德儒逐渐感觉呼吸急促,左支右绌,看看抵挡不住,才明白近身搏杀的危险所在,慌忙勒马败逃。

    李建成一战获胜,岂肯轻易罢手,催马随后紧追。李世民在阵前看得真切,轻轻取出弓箭,一箭射出,正中高德儒后心。高德儒应声落马而死。众败兵见郡守已死,不敢再回城中,无不四散而逃。李氏兄弟就势号令大军一举夺取该城。

    为官多年,李渊深深地懂得民心向背的重要。为尽快获得当地百姓拥戴,捷报传来,他二话不说,当即驱马直奔西河,令刘文静主持,起草文告,迅速出台了两项重要举措:一、七十岁以上老人,无论有无儿女,一概由官府公费赡养;二、家境特别贫困者,官府予以最低生活保障。

    曾经有历史学家评价说,西汉王莽篡位后,所推行的其实是一种“初级社会主义”制度。按照这一观点,李渊当初那前所未有的爱民举措,是否也与我国当前的“低保”政策相类似呢?

    当然,那些全是题外话,还是留给众多史学家去探讨吧。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李渊此举无疑与杨广的残酷统治形成了鲜明对比,一经公示,百姓无不千恩万谢,奔走相告,异口同声颂扬其功德无量。这,当然也是他希望获得的评价,假如还是沿用杨广那一套,哪来的号召力?

    获得了民众拥戴,仅仅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李渊懂得,接下来,还得趁热打铁,大量网罗民间精英充实兵力,充实各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才有可能将刚刚建立的政权逐步巩固。本着这一基本思路,他再度下令广贴告示,诚征各路能人异士加盟官府,凡有一技之长,有能力从军从政者,来者不拒,进而视各人所长封官赏职,一次性封官达一千多人,从而吸纳了不少各有专长者,也确保了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该做的,当然是继续扩大战果,只是,再度发兵,却不能老用一个借口吧?新的进军方向,进军口号,无疑成了李渊又一件大费心神的事。他心里明白,想顺利解决这一难题,还得群策群力,广泛征求众官的看法。

    刘文静应声而出说,从当前的大形势分析,唐公身为皇亲国戚,基业初创,为了避免树大招风,假如过早地立国称尊,公开与朝廷分庭抗礼,是很不明智之举的!何况,四面的敌军多如过江之鲫,北有刘武周与突厥,东有河北窦建德,南有河南李密……没一个不是野心勃勃而又颇具实力之辈,短期内,理当尽量确保彼此相安无事,避免与之发生正面冲突!

    如此说来,我军暂时只能按兵不动啦?李渊忍耐不住发问。

    刘文静进一步分析,不!杨广弑父诛兄,残暴不仁,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天下人大多恨不能将他碎尸万段!唐公务必于此入手,既注重韬光养晦,又必须旗帜鲜明,高举讨伐暴君杨广谋逆大罪的旗帜,紧抓时机,西入关中,夺取长安,作为根基之地。

    直接与杨广冲突,不是公开造反是什么?既然如此,唐公何不早日建立国号,大张旗鼓与之一决高下!裴寂冷不丁插嘴说。

    立国与否,两者可就大相径庭了,至少,不立国号,唐公可以更加师出有名!刘文静说着用力打了个手势。

    师出有名?刘大人不妨将这事儿说得具体些,好歹一饱下官耳福!裴寂一怔,不由暗自嘀咕,哪朝哪代臣子造反,居然可以堂而皇之地“师出有名”,真是太有意思了!

    眼下最为可行之计,莫过于遥尊代王杨侑为帝,借以显示唐公一心为国,一切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公忠精神!代王杨侑是杨广的亲孙子,一直居住在长安,大军西进,迎立代王,自然是名正言顺的事!刘文静始终不慌不忙,每一句话还是有板有眼。

    迎立代王?这借口的确有几分新鲜!试想想,代王杨侑无非是个十三岁的小孩子,又远在长安,具体长什么模样,是胖是瘦,是高是矮,在座者恐怕还无人见识过,如今居然可以远远地借他的名号掩盖天下人的耳目,这种出人意外的奇思妙想,果然不是一般庸常之辈敢想的!李渊与众官听后,虽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却无一异议。

    裴寂心中尽管还是有几分不服,但既然起兵的事势在必行,除此以外,也实在找不到更加合适的借口,他还能说什么?

    大业十三年七月吉日,李渊高筑祭坛,大会三军,令人从狱中提出王威、高君雅,当众斩首,以二人的首级祭奠帅旗,隆重誓师。

    随后,李渊自称特别大将军,封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指挥大都督,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陇西、敦煌二地都属于秦凉地区,是李家先祖凉武昭王李暠的领地,李渊分别封两位儿子为陇西公、敦煌公,显然是包含着立志光复祖业之意)、右指挥大都督,四子李元吉为齐公,并州郡守,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与温大雅为记室,武士彠为铠曹,刘政会、崔善为、张道源为户曹,姜暮为司功参军,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司马世绪、刘弘基、夏侯端、窦琮、王长谐、姜宝谊、阳屯等将为左右统军,女婿柴绍为右指挥府长史,刘世龙任西河通守。

    与此同时,李渊还令人广发檄文,逐条逐项声讨杨广种种罪行,声称立代王杨侑为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即日发兵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