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都市小说 - 大时代之1983在线阅读 - 第340章 柏林之声

第340章 柏林之声

    金庸和戈文一见如故。

    对于有才华的年轻人,金庸一直都非常特别的关照,这是一个已经开始服老的文人表达自己不甘的一种行为。

    又或者说这就是金庸先生作为一个报社老板的一个癖好。他喜欢在的副刊上收集有才华有能力的创作者,让这些创作者引领香港的风潮。

    对于戈文,金庸确实是下了血本。

    他不仅给戈文放开了专栏的连续性,戈文什么时候给副刊投了稿子,什么时候副刊就刊登戈文的专栏。

    更为重要的是,金庸对于戈文的专栏并没有限定内容和字数。

    这就意味着,戈文可以既可以写散文也可以写小说,甚至写评论或者诗歌都可以,而且字数既可以是短短的几百字,也可以达到数万字。

    这是个什么概念?

    之前戈文已经了解到副刊的专栏在全香港的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的稿费在香港各大报纸中只能算得上是中等水平,在上发表五篇文章得到的稿费,和在同级别或上发表三篇文章得到的稿费是相同的。

    可就是这样,依然有无数香港作家以能在副刊上开一个专栏为荣。

    毫不夸张的说,副刊就像是香港最繁华的铜锣湾地段,寸土寸金,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所以别看副刊的专栏比较多,但很多专栏作家都是有字数限制的,从几百字到几千字各不相等。

    戈文得到的关于字数补丁的自由,说出去简直会让所有的专栏作者羡慕嫉妒恨,大叫金庸的不公。

    此时的戈文当然不知道金庸对自己竟是如此的看好。在答应了金庸开专栏后,金庸便打电话让五楼办公的总编辑王世瑜上来。专栏的名字、稿费以及的刊登时间。

    之后又坐了一会儿,戈文就离开了明报大厦。

    目送戈文乘电梯离开后,王世瑜有些奇怪的问金庸:“查生,为何如此优待戈文?”

    金庸笑眯眯的回答道:“这位戈先生的文章非常优秀,而且看他以往的文章就知道他很敢说话,另外他在内地拥有非常多的读者,是内地青年一代的最杰出的作家。想要成为全世界最好的中文报纸,想在知识分子报纸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一方面是要把香港知识分子底下的那一大片读者吸引住,另一方面是要将报纸的影响力向内地扩展……”

    王世瑜点了点头。

    说白了,金庸用戈文和用自己的道理有些相像。

    金庸已经看出长期实行的家庭式管理的弊端,所以他迫切的想要变革。

    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为前总编辑潘粤生之后的第二任总编辑,就是金庸觉得自己敢于说话,不像前总编辑潘粤生那样怕得罪人,而且自己刚进报社不久,没人认识他,没有人情利益,可以大刀阔斧的变革。

    想来金庸用戈文也是一样的道理。

    王世瑜有些感叹自己的老板的确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但是有些事情,他真的太过于想当然了。

    老板也有老板的无奈处,金庸是一个念旧情的人。所以他虽件说潘粤生不再是总编辑。

    所以现在整个报社有些混乱,政令不通畅,一丝不好的苗头已经出现了,编辑部的新进员工和老员工隐然分裂。

    名义上自己是总编,可是明报大厦九楼编辑部的总编办公桌前坐着的还是创业功臣潘粤生,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取而代之。而且各版的编辑依然按习惯将做好的版样拿给潘粤生过目,而不是自己。

    还有就是,潘粤生也跟以前一样处理版样,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自己虽然不计较这些,但心底确实是有些不舒服的,因为自己作为总编辑,权利却非常的小,想要一展心中所长却处处受到掣肘。

    但是有些话,自己也没法也不屑去和金庸说,不然总有挑拨金庸和潘粤生情谊的嫌疑。

    现在他在五楼找了个地方办公,和一群新人一起弄的星期天特版“明虹版”。

    “明虹版”就是将每周日出版的额外增加一个版面,夹在明报中免费赠送给读者。

    这个版面用彩色粉纸印刷,一面整版都是性感的明星照,另一面是广告和生活类内容。

    这是专门针对底层普通读者的,据调查,有很多打工者将报纸贴在床头,每周换一次。自己还为此专门在明报大厦的六楼设了一间摄影室,请女明星来拍照。

    王世瑜相信自己的这一举动一定会让销量大增。

    等有了让人信服的成绩,自然会慢慢的得到编辑部的认可,真正的接过总编辑的大权。

    且不说王世瑜的内心活动,单说戈文离开了明报大厦后,就在铜锣湾自由自在的闲逛了起来。

    后世铜锣湾之所以能成为香港的购物天堂,是有历史根源的。在80年代甚至更早,这里已经成为了香港的购物中心,也难怪香港黑帮片里,铜锣湾能够成为黑帮的必争之地,为了一个铜锣湾打生打死。

    铜锣湾不仅有很多购物中心、大的商场,在街头巷尾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小店,而戈文重点逛得正是这些特色小店。

    此刻,他正在路边的一家音乐店里。

    作为一个曾经的音乐从业者,又在内地那种音乐缺乏的环境呆了几年,看到硕大的音乐招牌,戈文自然要进去转一转。

    正好可以买一些碟片带回内地给张炬和何勇作礼物。

    这家音乐店非常的大,主要卖cD、磁带、黑胶碟片以及音响设备,比如音响、耳机、喇叭等。

    顾客像超市一样自选,选好了就到出入口处的柜台结账。

    戈文漫步在一排一排的碟架中,看到新鲜的碟片、cD、磁带就拿起来查看查看,遇到感兴趣的音乐就在自动播放机里试听。

    香港不愧是亚洲的金融文化中心,音乐店里的音乐非常的全面,戈文竟在这里淘到了很多碟片,比如披头士的首张原版音乐大碟,蔡琴的、,邓丽君1982年发行的西德银圈版。

    而最让戈文感到兴奋的是,他居然从一个放黑胶碟片的架上找到了一张。

    这可是一张有着传奇声誉的黑胶大碟!

    身为穿越者的戈文自然知道这张大碟的传奇故事。

    1978年德国音响器材品牌“柏林之声”成立。

    这家后世全球最顶级、最著名的hi-Fi、hi-end音响器材厂商,为了迅速推广自己的音响器材,花高价买入了众多由其他唱片公司录制,颇具题材代表性和高超演绎水准且具备典范级录音效果的曲目版权,再经过二次处理,辑成柏林之声自己的试音大碟。

    最令人惊异的是,经过处理后的音轨在高价器材上仔细听来,声音效果往往要比原版中来的更出色!

    因为碟片是柏林之声用来展示自身品牌价值、设计功底以及技术实力才发行的,所以这张试音大碟仅仅制作生产了一千片。

    当年,这一千片投入市场后,没有多少人识货,只有十几家顶端音响厂商买了作为古典音乐的较正碟,其余近千片因为贩卖商店经营不善,卖了四年都没卖出50片,清仓时当垃圾全部扔掉了。

    等又过了几年,柏林之声的品质越来越得到音乐爱好者的喜欢,保存下来的才渐渐浮出了水面,此时存世的已经寥寥无几。

    在后来柏林之声厂家又发行了、,每一次都引起音乐发烧友及相关厂家的争相抢购。因为这套系列音乐碟不仅音效出众外,可听性颇高外,还可以作为顶级音响器材的展示碟。

    在戈文未穿越前,市场上根本找不到的正版或者是翻版碟,系列的2和3倒是快要烂大街了,但是版本不同,音质自然千差万别。有市无价,有人出到百万美金仍没有人肯出让。

    现在戈文居然找到了一张,真真是天大的惊喜。

    从现在开始,戈文就是啥也不做,等二十年后,他随手一卖,也能成为千万富翁。

    当自然不会转让出去,对于音乐人来说,可是无价之宝,拿出去装逼绝对可以让所有的音乐发烧友跪下来唱征服。

    戈文对的了解也仅限于它的传奇经历,至于听的话,他是从未听过的。

    所以第一时间,他就到了店里的音响设备销售处,喊来店员,打听店里那一套音响设备音质最好、价格最高,然后又询问店员问店员能否试听一下。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戈文一边等着店员将音响连接电源,一边盘膝坐在地板上,心情十分激动。

    马上,他就能聆听到在世的传奇了!

    ……

    ……

    晚了点,这是星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