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贤云渡
贤红叶的爷爷叫贤云渡,如果活着的话的有九十多岁了。他主要的生活轨迹在民国与建国早期。
贤家是书香门第,祖籍山东,贤云渡父亲早年为儒商,辗转于云南四川之间,后于民国年间出仕做官。在云南收“盐课”时,才有了独子贤云渡。
因为贤云渡出生于云南官渡镇,故而其父母一高兴,便就地起名做“云渡”,意为云南官渡生人。
后来,贤家又找了一个和尚为这孩子算了算命,和尚说贤云渡这孩子有“锐气”,做人做事定然专一,须因势力导,若教育的方,必能于一门学问上有大建树,但遇事又不可过于痴迷,否则必然事事不顺,甚至死于非命。
为此,贤云渡的父亲便按照老和尚的指点教育儿子,让儿子专心做事,并刻意培养他的兴趣爱好,盼其早日成才。
十几年之后,贤云渡果然应了那和尚的预言,成了“专科秀才”。
贤云渡早年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后来功于文史研究,他侵yin期间,不问政治,致力于在民国战乱中保存中国的传统文物与遗迹,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批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
也因为贤云渡在文史上的钻研精神,后来又成功拜入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门下学习工作,并有幸和我国文史泰斗梁思成有过交流,可以说前途一片大好。
但在这个时候,贤云渡却卷进了一件震惊中国文史界的“存废”之争,也因为那场争辩,贤云渡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扭曲改变了。
那场争论,也就是中国文物史上著名的“北京城墙”存废之争。
在那场大辩论中,中国的文史精英们围绕北京城墙的拆除与保留问题,磨拳擦掌分为两派。
一派以梁思成,罗哲文为首,认为北京城墙是文物,应该保留。另外一派则认为城墙是封建帝制的产物,象征着保守和落后,应该坚决拆除。
唇枪舌剑中,本可置身事外的贤云渡“二杆子”性格大爆发,他忘记了父亲与老和尚的教诲,坚决站在其老师罗哲文一边,大声疾呼保留城墙,并甘当“马前足”。
也因此,他得罪了不少人。
就这样,这两拨人围绕这个问题争论了许多年,最后的结果是拆除一派“上边有人”最后占据了上风,保留一派被打入了“冷宫”。
而“冷宫”之中,定然有他贤云渡的一席之地呀!
此时,因为贤云渡是罗哲文的学生,所以很受了一些牵连,还勒令停职审查,最关键是面对政府的“红头文件”,贤云渡居然还不服软。
贤云渡年轻气盛间,根本不懂政治生态,他认为老师和自己是对的,并且还在坚持他那幼稚而孤独的立场……保留城墙,决不妥协!
对此,领导找他专门谈过话,苦口婆心,还拿着拆毁城墙的“红头文件”告诫他“不要毁了自己的前程”。
面对这既定事实,贤云渡却冷笑一声,接过红头文件,当面撕的粉碎,对那些得势的“领导”说道:“如果拆除北京城墙,五十年之后……你们都是罪人”。
也因为这一句话,这位贤大才子被连夜调离了研究岗位,在人生最青春的年纪离开了喧闹的大城市。
贤云渡被上司一脚踹到了大西南的深山老林之中搞“民族史料调查”去了,一待就是十几年。
这种安排,简直就是“毁人不倦”。
但凡对中国古代史有些研究的人都明白,中国文史的版图上有两大“沙漠”,是考古和文物研究人员都不愿意涉及的“禁地”。
这两个沙漠,一个是东北,一个就是西南。
这两个地方,民族政权交替频繁,中央势力也比较薄弱,而且经济发展长期落后,最重要的是文史记载长期缺失,许多文物毁都于战火。
形象点说,这里的文史研究就像是一团乱麻般梳理不清。当你费尽心力的找到一个小“线头”的时候,说不定就突然断了,或者你倒腾了半天,才发现那线头居然只有拇指那么长,然后……你又的从乱麻中重新开始找。
在这种文案混乱的地区做古代史工作,七八年也未必能出成绩。特别是对于贤云渡这样的“老学究”来说,研究成果就是生命,研究半天没有成果,真好比杀了他一样。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远离学术中心的贤云度不但在云贵地区待住了,而且还娶妻生子,日子过的挺好之余,研究也逐渐有了一些名堂。
在云南,这个昔日生他出生的地方,贤云度第一次接触到了哀牢古国的文物,并逐渐提起了兴趣。
……听至此,我对贤红叶的家事,特别是他的爷爷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我依旧不明白为啥贤云渡会因为研究哀牢古国而生死不明。他和那朵形似骷髅的花朵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和故事?
故而,我询问红叶道:“你爷爷最后怎么就生死不明了呢?和这个什么‘苗疆女神花’又有啥关系?”
此时,贤红叶的酒意已然醒了六七分,她的话匣子也早就对我打开了。
故而,她不吐不快的对我说道:“还不是因为我爷爷发现了哀牢古国的一个奇怪‘现象’么。他那个人,据说就喜欢刨根问底,可刨来刨去,就把自己‘埋’了……”。
原来,贤云度在研究哀牢古国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起初他发现,象征哀牢国“粟王”的“吞火食花”图案主要集中出现在滇池以南至哀牢山的部分地区。文物也多以汉代瓦当,陶器,少量青铜器,祭坛为主,昙花一现,然后就随着哀牢古国一同消失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了。与其他短命的朝代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
可在这个发现之后又过了数年,贤云渡的一次贵州之行,却彻底颠覆了他的想法。
因为在那里,他又一次见到了这种花朵形状的“图腾”,只是贵州人并不管它叫做“吞火食花”,而是改叫做“女神花”了。
而那趟贵州之行,最让贤云渡震惊的是,他不光找到了有关这花的遗物,而且也见到了“活体”的花朵。
贤家是书香门第,祖籍山东,贤云渡父亲早年为儒商,辗转于云南四川之间,后于民国年间出仕做官。在云南收“盐课”时,才有了独子贤云渡。
因为贤云渡出生于云南官渡镇,故而其父母一高兴,便就地起名做“云渡”,意为云南官渡生人。
后来,贤家又找了一个和尚为这孩子算了算命,和尚说贤云渡这孩子有“锐气”,做人做事定然专一,须因势力导,若教育的方,必能于一门学问上有大建树,但遇事又不可过于痴迷,否则必然事事不顺,甚至死于非命。
为此,贤云渡的父亲便按照老和尚的指点教育儿子,让儿子专心做事,并刻意培养他的兴趣爱好,盼其早日成才。
十几年之后,贤云渡果然应了那和尚的预言,成了“专科秀才”。
贤云渡早年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后来功于文史研究,他侵yin期间,不问政治,致力于在民国战乱中保存中国的传统文物与遗迹,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批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
也因为贤云渡在文史上的钻研精神,后来又成功拜入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门下学习工作,并有幸和我国文史泰斗梁思成有过交流,可以说前途一片大好。
但在这个时候,贤云渡却卷进了一件震惊中国文史界的“存废”之争,也因为那场争辩,贤云渡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扭曲改变了。
那场争论,也就是中国文物史上著名的“北京城墙”存废之争。
在那场大辩论中,中国的文史精英们围绕北京城墙的拆除与保留问题,磨拳擦掌分为两派。
一派以梁思成,罗哲文为首,认为北京城墙是文物,应该保留。另外一派则认为城墙是封建帝制的产物,象征着保守和落后,应该坚决拆除。
唇枪舌剑中,本可置身事外的贤云渡“二杆子”性格大爆发,他忘记了父亲与老和尚的教诲,坚决站在其老师罗哲文一边,大声疾呼保留城墙,并甘当“马前足”。
也因此,他得罪了不少人。
就这样,这两拨人围绕这个问题争论了许多年,最后的结果是拆除一派“上边有人”最后占据了上风,保留一派被打入了“冷宫”。
而“冷宫”之中,定然有他贤云渡的一席之地呀!
此时,因为贤云渡是罗哲文的学生,所以很受了一些牵连,还勒令停职审查,最关键是面对政府的“红头文件”,贤云渡居然还不服软。
贤云渡年轻气盛间,根本不懂政治生态,他认为老师和自己是对的,并且还在坚持他那幼稚而孤独的立场……保留城墙,决不妥协!
对此,领导找他专门谈过话,苦口婆心,还拿着拆毁城墙的“红头文件”告诫他“不要毁了自己的前程”。
面对这既定事实,贤云渡却冷笑一声,接过红头文件,当面撕的粉碎,对那些得势的“领导”说道:“如果拆除北京城墙,五十年之后……你们都是罪人”。
也因为这一句话,这位贤大才子被连夜调离了研究岗位,在人生最青春的年纪离开了喧闹的大城市。
贤云渡被上司一脚踹到了大西南的深山老林之中搞“民族史料调查”去了,一待就是十几年。
这种安排,简直就是“毁人不倦”。
但凡对中国古代史有些研究的人都明白,中国文史的版图上有两大“沙漠”,是考古和文物研究人员都不愿意涉及的“禁地”。
这两个沙漠,一个是东北,一个就是西南。
这两个地方,民族政权交替频繁,中央势力也比较薄弱,而且经济发展长期落后,最重要的是文史记载长期缺失,许多文物毁都于战火。
形象点说,这里的文史研究就像是一团乱麻般梳理不清。当你费尽心力的找到一个小“线头”的时候,说不定就突然断了,或者你倒腾了半天,才发现那线头居然只有拇指那么长,然后……你又的从乱麻中重新开始找。
在这种文案混乱的地区做古代史工作,七八年也未必能出成绩。特别是对于贤云渡这样的“老学究”来说,研究成果就是生命,研究半天没有成果,真好比杀了他一样。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远离学术中心的贤云度不但在云贵地区待住了,而且还娶妻生子,日子过的挺好之余,研究也逐渐有了一些名堂。
在云南,这个昔日生他出生的地方,贤云度第一次接触到了哀牢古国的文物,并逐渐提起了兴趣。
……听至此,我对贤红叶的家事,特别是他的爷爷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我依旧不明白为啥贤云渡会因为研究哀牢古国而生死不明。他和那朵形似骷髅的花朵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和故事?
故而,我询问红叶道:“你爷爷最后怎么就生死不明了呢?和这个什么‘苗疆女神花’又有啥关系?”
此时,贤红叶的酒意已然醒了六七分,她的话匣子也早就对我打开了。
故而,她不吐不快的对我说道:“还不是因为我爷爷发现了哀牢古国的一个奇怪‘现象’么。他那个人,据说就喜欢刨根问底,可刨来刨去,就把自己‘埋’了……”。
原来,贤云度在研究哀牢古国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起初他发现,象征哀牢国“粟王”的“吞火食花”图案主要集中出现在滇池以南至哀牢山的部分地区。文物也多以汉代瓦当,陶器,少量青铜器,祭坛为主,昙花一现,然后就随着哀牢古国一同消失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了。与其他短命的朝代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
可在这个发现之后又过了数年,贤云渡的一次贵州之行,却彻底颠覆了他的想法。
因为在那里,他又一次见到了这种花朵形状的“图腾”,只是贵州人并不管它叫做“吞火食花”,而是改叫做“女神花”了。
而那趟贵州之行,最让贤云渡震惊的是,他不光找到了有关这花的遗物,而且也见到了“活体”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