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崇祯十七年秋在线阅读 - 第1052章河西走廊

第1052章河西走廊

    明朝与德川幕府的谈判并不容易,德川幕府作为一个统治近两千万人口的政权,其实力不说与明朝和满清相比,但可以说比金国都要强上一些。

    德川幕府虽然惊恐于大明的海上实力,可是明军却也不能上岸,德川幕府仅在江户地区的旗本武士就有六七万人,再加上亲藩、谱代大名、外样大名的兵马,日本至少能动员四十多万大军,所以明朝不可能与德川幕府开战。

    不过德川幕府虽然在岛上无敌,可是却拿海上的明军没有办法,明军可以在海上轰击江户,而德川幕府却攻击不到明军,明军可以用江户城和日本沿海做要挟,德川幕府只能服软谈判。

    双方开始进行谈判,明朝首先要求德川幕府承认,明朝与萨摩藩的,然后要求德川幕府增设鹿儿岛、长门、土佐、尾张为通商口岸,加上原来的长崎正好五口通商,然后同样要求准许明朝商人进入日本贸易,允许明朝商人在日本开矿,并要求对关税问题进行协商,还提出明朝商人犯法,幕府需要交给明朝处理。

    萨摩藩战败了才签定,丧失税率和司法的自主权,德川幕府作为一个主权完整的政权,连都不愿意承认,自然不会接受明朝的条件。

    钱秉镫、吴世昭这样提,其实是虚张声势,先抬高价码,然后做出退让,换取德川幕府先承认的合法性,再与德川幕府商议通商事宜。

    萨摩已经签了,幕府虽然极为不满,但是也只能承认,可是的合法性虽然确定,但是与幕府的通商谈判却陷入了僵局。

    时间一晃就过去十多日,明军船队物资消耗殆尽,满大壮只能将钱秉镫和吴世昭留在江户继续谈判,而他则率领船队先行返回明朝。

    明军船队虽然走了,可是德川幕府却并没因此松口气,反而十分紧张,因为满大壮临走时对钱秉镫和幕府官员说,明年他将率领更庞大的舰队,来江户接使团回国。

    在明朝谋划开拓市场,充实国库之时,作为明朝的对手,金国和满清也没有休息,而是做着各自的转变和准备。

    满清一方,多尔衮正忙于仿造明军的自生火铳,以及铸造火炮,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工部虽然制造出了样品,可是却无法大规模的制造,满清缺少足够的工匠。

    他从粘杆处收到情报,知道明朝工部有大量的西夷为之效力,于是找来了耶稣会滞留北京的传教士汤若望,委托他帮助大清国招募能够铸炮造铳的西夷工匠。

    金国在失去四川之后,豪格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斤两,明白自己斗不过多尔衮,也打不过明朝,整个金国的国策,再次转为西扩。

    失去四川对于金国打击巨大,幸运的是之前几年四川不断给关中输血,使得原本残破的关中,勉强能够自足,逐渐恢复了生机,否则金国必然要发生粮荒。

    豪格回到西安后,金国的国策再次转为经营西域,可是金国还未准备好进攻叶尔羌汉国,漠西蒙古却开始异动了。

    金国之前攻灭了盘踞于青海的卫拉特蒙古一部,已经同漠西蒙古诸部结下了大仇,准格尔部蒙古早就想找金国的麻烦,只不过后来满清偷袭了漠西蒙古,将准格尔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两方才没有打起来。

    满清在南线与大明隔着淮河对持之后,多尔衮将注意转移到了西北方向,准备进一部控制漠北蒙古,攻灭漠西蒙古。

    去岁准格尔部入寇满清,并没有讨到便宜,反而损失颇大。

    今岁准格尔部探听到了金国在四川大败的消息,觉得有机可成,所以很有可能改变入寇的方向。

    豪格在四川战败之后,返回西安,金国的政局发生了剧烈的动荡,以韩朝宣、孔闻褾、孟乔芳为首的汉族大员,乘势发乱,迫使豪格撤掉了济尔哈朗等人的职权,汉族大员逐步掌握了金国朝廷。

    金国原来的满汉制衡被打破,豪格不得不采取以汉制汉的策略来分化汉族大臣,使得他们相互争斗,从而保障自身皇位的稳定。

    吴三桂成为豪格倚重的一支力量,除了吴三桂之外,投降金国的孙可望也得到了豪格的重用。

    豪格不是不知道孙可望是个野心勃勃之辈,这种人最好直接杀掉,以绝后患,可是如今朝中孟乔芳、韩朝宣等人一派独大,满人大都被挤出了朝堂,豪格便不得不留下孙可望。

    孙可望是外来投降的势力,加上他的出身,肯定与韩朝宣等汉族士绅玩不到一起去,必然会受到韩朝宣等人的排挤,他想要在金国立足,就只能依靠豪格,而豪格也需要他来牵制韩朝宣一派,所以重用孙可望就成了必然的事情。

    孙可望投降金国之时,只剩下千余人跟随,豪格没有将他的人马打散,反而将属于汉族官绅的一万人马交给了他。

    这一是壮大孙可望的实力,削弱永平王孟乔芳的实力,二是让他和孟乔芳、韩朝宣等人斗,以达到分化汉臣的目的。

    豪格这个举动,果然引起了孟乔芳、韩朝宣的反击,孙可望在西安待不下去,豪格只能封其为归义王,提督嘉峪关以西的军政要务,镇守敦煌、瓜州、哈密卫、安西、玉门等地。

    这些地方基本都是金国新得之地,原来被吐鲁番和蒙古人控制,势力盘根错节,而且信仰复杂,有信仰绿教的,也有信仰黄教的,还有胡化的汉人,很难控制。

    孙可望到了关西之后,将驻节之地放在了瓜州,便开始治理这关西数百里之地。

    孙可望打仗不行,内政却是一把好手,他到了瓜州之后,首先就将黄教的几个仁波切,赶回了藏区,然后又打压绿教,规定河西走廊上的汉、蒙、回、藏四民,都必须遵守金国的法令,各教派不得私收赋税和要求信徒捐献,另外河西走廊所有的居民,都必须向金国纳税。

    他这样搞,自然引起了宗教和一些大部落的不满,可是孙可望最擅长的就是吃大户,打土豪。

    孙可望不怕他们闹事,就怕他们不出声,一旦他们闹事,他就有了动武的借口,而一旦动武,那他就会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能够在河西走廊打开局面。

    他这招如果在关中用,肯定会被韩朝宣等汉族大臣喷死,欲杀之而后快,可他在河西走廊上搞,却没有影响到汉族士绅的利益,所以并没有多少人反对。

    孙可望以雷霆手段,剿灭了两个不服的部落,然后又杀了几个宗教首领,一改当初豪格宽松的宗教政策,以狠辣的手段震慑住了河西诸部,将原本松散的河西之地,慢慢整合起来。

    等到初步整合之后,孙可望便开始一面恢复畜牧业,将一些不服教化的部落首领和宗教领袖的资产,主要是牛羊和马匹,分给牧民放养,然后与牧民平分收获,使得牧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另外,他还开设边市,同蒙古人、藏区,甚至和叶尔羌进行贸易,积蓄财富,使得金国对河西的控制显著加强,连韩朝宣、孔闻褾等人对他的看法都有所改观。

    瓜州,如今就是整个河西走廊上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之地,孙可望在这里开设了一个集市,四周的牧民和商人都慕名而来,使得瓜州比之以前,繁华了几倍。

    孙可望十分重视集市,关中的茶叶、布匹、瓷器等货物运送到此,换取了牛羊毛皮,甚至马匹,然后又运回关中。

    这一来一回就能赚个几倍,巨大的利益促使更多的关中商人过来,这不仅给孙可望带来赋税,同时也改变了关中士绅对他的映象,觉得这个泥腿子出身的杀人魔王,或许还有些用处。

    原本松散的河西之地,在他的经营下,似乎有了点丝绸之路的味道。

    https:///book_66005/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