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军事小说 - 干预在线阅读 -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歪把子)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歪把子)

    日本大正十一年(1922年),研制了一种口径为6.5毫米,自动方式为导汽式的轻机枪,并定为制式装备。因为是在大正十一年出品并装备日军的所以定名为十一年式轻机枪,枪的全称为:日本6.5毫米十一年式轻机枪,此枪俗称“歪把子机枪”。(由于该枪细长的枪颈向右弯曲而得名)

    “歪把子”机枪在中国非常有名。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经缴获过不少日军的十一年式轻机枪。

    工作方式:自动,气冷

    尺寸:1.1米,全重10.2公斤

    口径:6.5mm

    供弹方式:弹斗供弹

    有效射程:3000米

    弹夹装弹:30发

    射速:500发/分

    简介:于大正十一年(1922)采用,弹药可用38式步枪之6.5子弹或减装之轻机枪弹。使用弹斗进弹,容量为6个5发桥夹,在子弹进膛前,有油刷附于弹斗上,以供润滑子弹,否则会引起退壳失败。射程较远,精度较高,但易出故障,装弹较费力。理论上只要有副射手不断向弹斗中装填5发的弹夹,就可以象重机枪一样持续发射,实际上应用起来,持续射击下,枪管很快过热,又不能换枪管,射击必须中断。而弹斗机件复杂,常常故障。

    抗战至韩战,敌后游击队、解放军都曾大量使用。

    1939年日军与苏蒙联军进行的诺门罕战役中,日军惨败,苏军缴获了大量日军武器装备,从照片中被缴获的一排排歪把子、九二式重机枪可以看出,日本人这次输得是多么彻底

    苏军士兵正在对缴获的十一年式防空型机枪进行查看(日军为提高部队防空能力,却为节省子弹而不想为一线部队装备太多的防空高射机枪,无奈之下只能设计了图中的这种专为十一年式轻机枪使用的防空高射三脚架,但在对苏联空军的战机进行射击时,往往效果不佳)

    1950年,两名装备十一年式轻机枪的解放军边防兵从鸭绿江中国一侧眺望朝鲜,对岸因轰炸而生成的浓烟即为美军轰炸机的“杰作

    实战证明,枪械的结构越简单,可靠性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可靠性则越糟。“歪把子”采用的这种供弹方式,结构与动作过于复杂。而这种机构动作的高复杂性,同时也就埋下了高故障率的隐忧。

    首先,“歪把子”对于气象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先是在我国东北地区低温严寒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很差,于是采取了把油壶装在装弹机旁边,随时为机件和枪弹涂油的办法来保持可靠性的办法,这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枪械中是很少见的;后来在东南亚地区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更差,甚至连油壶也无济于事了。

    事实上,“歪把子”只有在不冷不热、不干不湿的季节,并且在精心擦拭保养以及战斗烈度柔和的理想条件下,故障率才会相对低一些。然而,到哪里去找这样理想的作战条件呢?不要说是冰天雪地、阴雨泥泞,就是在风和日丽的天气条件下打仗,摸爬滚打,曝土扬尘的情况通常也在所难免。

    干干净净涂一点油,倒也无妨,要是在曝土扬尘中涂油,机件和枪弹上可就积存“油泥”了。其次,采用这种供弹方式,使“歪把子”的人机工程极为恶化。

    为了能够顺利地把枪弹从弹夹上一发一发地拨进弹膛,必须在弹膛旁边的输弹线路上,拥有不少于5发6.5mm步枪弹底缘直径之和的一段距离,为此,能够盛装6个弹夹的枪弹的装弹机,只能偏置于枪身轴线的一侧(“歪把子”装弹机的外沿至枪身轴线的横向尺寸约不小于100mm)。轻机枪在一线步兵班、组中是使用最频繁、使用强度也是最高的武器。机枪人机工程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其战斗效能的发挥以及战场生存能力的强弱。

    歪把子的缺点

    (1)“歪把子”在战斗使用中装弹程序复杂,动作拖泥带水,对副射手的依赖性大。本来,日本陆军坚持采用步枪弹夹供弹的理念,原本是出于方便战斗使用的初衷。例如,可以利用射击间隙,及时把“漏斗”补满。这一点乍听起来还挺有道理,但全面地来看,则颇为牵强。

    按日军教范的动作规定,装枪弹时,射手右手握枪颈,左手打开装弹机压弹盖板;副射手位于机枪左侧,以右手拇指在下、食指和中指在上,从弹箱中取2~3个弹夹(弹头朝前、弹夹朝后),使弹夹底边对齐后装入装弹机(“漏斗”)中,并使弹夹与装弹机(“漏斗”)后沿对齐,装入5~6个弹夹后,扳回压弹盖板。

    想必读者不难从上述动作要领中感到“歪把子”装弹动作的繁缛。倘若是在夜间或是情况紧急条件下补充装弹,很难不乱方寸。若在冲击或在炮火下运动之时,副射手没跟上来或者伤亡,那还就真的有点玩不转了。

    (2)“歪把子”的两脚架过长,火线过高,而且位置非常靠前,不便于发扬火力,正、副射手位置过于紧密,战场生存能力弱。机枪的火线高度,是指机枪脚架架于地面时,枪管轴线垂直于地面的距离。

    “歪把子”的两脚架的架杆较长,以致其火线高度达400mm,因此比一般机枪的火线都要高(通常机枪的火线高度不超过300mm,而且大多数是尽可能降低火线高度)。由于装弹机的位置业已确定,两脚架只有靠前配置才能避免与装弹机相互干涉,再加上脚架偏长,火线偏高,这样一来虽然对打仰角射击有利,但对打平射特别是打俯角射击就极为不利,射手往往要把上半身探出老高,才能构成瞄准线。

    尽管当时日本士兵平均身高在1.60m左右,理论上有利于隐蔽,但是使用脚架如此之长,火线如此之高的“歪把子”,就不免感到十分吃力,伤亡的概率也居高不下,体形矮小的优势也早已抵消殆尽。战斗中,正、副射手凑在一起,捣捣鼓鼓地在那里装枪弹,半天搞不完,这在战场上是最忌讳的事情。在一线战场上,作为步兵中的主要武器,机枪往往是对方集中打击和首先消灭的目标,特别是在非自动武器占主导地位的早期战场上,机枪对对方的威胁很大,因此被对方打掉的危险也很大。抗日战争时期,我抗日军民对付“歪把子”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专等它一“漏斗”枪弹打完,立刻反击过去一个“排子枪”,甚至一个“排子手榴弹”,不等鬼子装好弹再开火,通常不是人完了,就是枪坏了。那时日本鬼子的机枪手伤亡大,缴获的“歪把子”也挺多,只是多有被打坏者,不过几挺坏“歪把子”凑一挺好“歪把子”也常常是乐不可支的事。顺便说一句,尽管“歪把子”与“三八大盖”使用一样的枪弹,打起来枪声却比“三八大盖”响得多,加上它射速不快,在众枪炮声中格外引人注意,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因此常常成为抗日军民判断战场情况和度势巧用兵力的一个要素,“歪把子”被抗日武装力量盯着消灭,惦着虏获,自在情理之中了。

    (3)“歪把子”全枪的结构布局,都是以服从于使用步枪弹夹供弹这一陆军的要求出发的,因此其他一切布局问题都围绕装弹机甚至让位于装弹机。由于装弹机偏于枪身轴线左边配置,造成了以下缺陷:一是全枪质心偏左,连续射击时,射手始终要有一个向右正枪的“劲儿”,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射弹会越来越偏左;二是迫使瞄具右置。一般枪械的瞄具,通常配置在枪身轴线的正中间或者配置在枪身轴线的左侧,这样比较适配人的头、颈、眼和脸颊的人体工程。

    瞄具偏右配置,人的头颈就要歪过去斜着眼睛才能瞄准,且不说能否瞄得准,单就是歪脖斜眼这一条也让人受不了。于是就权宜之计地把枪颈向右歪一块,“歪把子”冠名由此成立。不过,虽落了个“歪把子”的绰号,倒也让射手好受了一点;三是导致了cao枪的别扭和麻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扛枪时,“歪把子”的装弹机压迫右肩,枪面会向右翻转,须向左拿着劲儿才行。如果把“歪把子”扛在左肩上,则装弹机会顶撞左脸,而且枪身不能完全搭在肩上,难以扛住。徒步行军来回换肩扛枪,哪边都不舒服;②“歪把子”没有提把,不便于快速提枪行进,机枪又比步枪粗大许多,不能直接握着枪身,故常常只能取扛枪或端枪姿势。长时间端着一挺10多千克的机枪,而且其质心又在装弹机之前,臂、肩、颈、腰之疲劳,是可想而知的;

    ③为了不使装弹机顶着肚皮和腰部,“歪把子”的前、后背带环都设在枪的右边,而且在背枪或挎枪时得把装弹机翻向上或倒向下,十分别扭;

    ④端枪射击时副射手被射手左侧遮挡,补充装弹困难,往往是端着枪打完枪弹后,需要把枪放下来装填枪弹;

    ⑤“歪把子”的“鱼尾”形枪托,与整枪造型搭配起来倒也协调,不过在抵肩据枪射击时,托底板的突出部正好抵在射手的右锁骨上,疼痛难忍;

    ⑥“歪把子”枪管上的散热片外径过粗,致使枪的质量无端地增加了不少。由于没有设置提把或前护手之类的部件,枪管打热了之后手就没有地方抓握,所以“歪把子”出厂时,权宜之计地在它的枪管散热片上包了一个防烫灼帆布套,这样端着打会好一点;

    ⑦“歪把子”的两脚架是全枪最不可理喻的地方之一,其脚头用驻栓连接在脚头环上,既没有收折定位,又没有支撑定位,cao枪过程中,两根脚架会随着惯性“叮当”乱甩,架枪时,常常会因一只脚歪斜架不住枪,而使枪砸倒在地上。射击时,常常会使枪前倾后拖,紧迫之中枪一歪仰,枪弹打在跟前会造成自伤。“歪把子”不可理喻之处太多,实在难以一一道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总的来说,“歪把子”是一挺独具特色的机枪,但也的确不是一挺性能良好的机枪。早期曾被日军步兵视为珍宝,倍受呵护,但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被弹匣供弹的九六式6.5mm轻机枪所取代。抗战初期,中国抗日军民也很看重“歪把子”,而且每战必欲虏之而后快,但到后来,正规部队使用的并不太多,但凡能用上捷克ZB-26式轻机枪的部队,决不会用“歪把子”。倒是地方部队、民兵、游击队使用“歪把子”的多一些。

    到后来,缴获的九六式6.5mm轻机枪在抗日武装力量中逐渐取代了“歪把子”的地位。建国以后,直到1960年代上半期,我国的一些民兵分队还有使用“歪把子”的。现在,那些从日本侵略军手中缴获的“歪把子”,当然地并且毫无疑义地成为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的铁证!“歪把子”不仅充分显示了日本较早时期枪械技术方面颇为“独异怪辟”的特点,而且充分显示了日本军国主义人文心理方面颇为“专断武蛮”的特点,今天想来,耐人寻味……

    绰号由来

    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是日本在大正十一年(即1922年)定型生产并装备部队的一型班用轻机枪,也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最多的一型班用自动武器。在中国一般老百姓当中,说得清日本鬼子武器型号、年式的虽然不多,但提起“歪把子”来,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有的场合,“歪把子”甚至成了老式轻机枪的代名词。

    “歪把子”是中国广大抗日军民给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起的一个俗名。中华民族素以语言的丰富著称世界,中华民族同样也素以爱憎分明的性格著称世界。“歪把子”这个俗名既描述了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造型上的本质特征,又蕴含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憎恶与仇恨。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采用了类似传统步枪枪托的“枪颈”,同时由于其瞄准基线偏于枪面右侧,为了避免使用者在瞄准时过于向右歪脖子,所以将本来就十分细长的枪颈向右弯曲,以使枪托的位置能满足抵肩据枪瞄准的人机工程。这就是“歪把子”的由来。

    “歪把子”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轻机枪,主要是在供弹方式上独树一帜,这是“歪把子”最大的特色所在。对于使用5发弹夹的非自动步枪来说,其装、退弹的程序是在完全手动的情况下完成的:要自动地完成使用弹夹装填发射的程序,就必须解决自动地向枪内压弹和自动地把空弹夹排出来这两个关键性的技术,而且,这个过程还必须不断地重复以适应机枪连续发射的要求。

    同时,为了确保一定的火力持续性,供弹装置必须一次放入数个装满5发枪弹的弹夹,而且又必须逐个弹夹压弹,一发一发地进膛。这些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既各自做功又密不可分,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导致整个供弹系统出现故障。

    为了达到战技要求,“歪把子”采用了一个能从上面装入6个弹夹(合计30发枪弹)、形状酷似“漏斗”的装弹机。在这个“漏斗”的前面,装有一个带弹簧轴的压弹盖板,当要向“漏斗”中装入枪弹时,先向前上方扳开压弹盖板,接着向“漏斗”中放入6个弹夹,然后扳回压弹盖板,使“漏斗”中的枪弹被盖板压住。

    既可确保枪弹不致从“漏斗”中掉落出来,又可使枪弹稳固地保持在进弹位置上。接下来,就该解决连续向枪内压弹的问题了。在这一个环节上,应该说“歪把子”成功并且创造性地运用了弹链供弹机枪的供弹原理。

    在“歪把子”的枪机框上,开了一个斜向导槽,“漏斗”底部的拨弹臂凸块置于斜向导槽之中。当拉动枪机(包括枪机在射击中前后往复运动)时,拨弹臂凸块在枪机框斜向导槽的作用下,随之做横向往复运动,拨弹臂上的拨弹齿则将弹夹上的枪弹不断地拨压到进弹口部,枪机复进时,推弹上膛击发。

    由于弹夹被“漏斗”两侧壁限制不能左右移动,故当拨弹臂向枪内拨弹时,空弹夹被留在“漏斗”之中,当最上面的弹夹的枪弹在自身质量和压弹盖板的压迫下进入进弹位置时,最下面的空弹夹则从“漏斗”下面的开口中漏出。事实上,“歪把子”供弹机构“上压、横进、前推、下漏”供弹过程的协调和默契配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循环机械运动。从“歪把子”的这种极为繁琐、复杂的供弹方式,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日军的教条和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