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科幻小说 - 大宇宙霸主在线阅读 - (一些资料)

(一些资料)

    李进将四尾妖猫的身体塞进了悍马车中。

    还好四尾妖猫作为敏捷型变异兽,不像其他力量型变异兽那样,身体动则十多米长,那样的话就无法塞进狭小的悍马车中了,而四尾妖猫体长两米多,正好塞入后备箱。

    火神战队成员重新汇合之后,继续朝东海市挺进,杭城距离东海市并不远,如果乘坐金冠白雕全速前进的话,不用一刻钟就能赶到。

    但他们边前进边猎杀变异兽,大半天的时间也才走了一半不到的路程。

    他们一路上继续猎杀变异兽,把荒野禁区当成了训练场和狩猎场,在不停的高强度战斗中,几人的战斗能力,对奥义的领悟以及团队配合的默契度都在显著增长着!

    火神战队的收获同样颇丰,兽将级的晶核都获得了不少,更不用说各种变异兽材料,可以卖出天价了。

    而同时,沪杭高铁靠近东海市的路段,正有东海市那边的强者在清理铁轨附近的变异兽。

    东海市的强者分为三批,第一批是由军部带领的武者部队,第二批是东海市的武者酒馆强者带领的自由武者队伍,第三批比较奇特,是由一个金发碧眼的西方武者带领的机器人部队。

    (三江推荐又没过,没推荐都没人关注,收藏都不增加,没动力,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支持,情绪不高,今天就放些资料吧。本书的背景非常宏大,地球篇后是银河篇,然后大千宇宙……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写本书!)

    银河系内大约有150个球状星团,每一个星团都拥有密集的恒星,可以说这里是恒星的育婴室。这些球状星团是天文学家关注的重点,这里就像是银河系内的居住区,大量的恒星存在于此也意味着这里有大量的行星。每一个星团内部都拥有数百万颗恒星,那么行星的数量也至少有千万级以上,因为我们目前发现恒星周围几乎都有行星系统,平均下来每个恒星都可以具有数颗行星。大量恒星聚集于此,为生命的繁衍提供了条件。

    1925年,薛定谔(ErwinSchrodinger)根据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概念,提出了轰动20世纪物理史的薛定谔波动方程,利用波动的数学模式来描述物质。薛定谔肯定地说:“波,只有波才是唯一的实在。不管电子也好,光子也好,或者任何粒子也好,他们的本质都是波,也都可以用波动方程式来表达基本的运动方式。“

    1926年,狄拉克(PaulDirac)提出量子场论(QuantumFieldTheory),认为粒子是一个连续波动场中浓缩聚集的现象,因此要描述一个物质必须同时包含位于场中间的浓缩体及往外无限扩展的量子场(quantumfield)。

    1940年代晚期,费曼(RichardFeynman)、施温格(JulianSchwinger)和朝永振一郎(SinitiroTomonaga)将狄拉克原来略显粗糙的量子场论进一步修正为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Electrodynamics,QED)理论。透过QED理论,人们可以更精确描述光与物质交互作用时的场效应(fieldeffect),而这种场效应就是隐藏在物质作用背后的真正影舞者。

    1952年,物理学家波姆(DavidBohm)在《物理评论》(PhysicalReview)期刊上发表了一篇「以隐藏变量尝试诠释量子论」的论文,将薛定谔波动方程解释为信息场的概念。他认为要完整描述一个物质应包括三个面向:物质、能量、信息。物质是我们在三度空间可见的实际显现,能量是物质间可见或不可见的交互作用效应,信息则是潜藏在这两种现象背后的隐藏秩序。他将这种看不到但可感受的隐藏秩序称为量子势(quantumpotential)或隐秩序。量子势的「势」,就是一个事件发生与否的倾向,就好像是事件发生的形成因,因此物质的量子势也就可以解释为物质的信息场。物质的量子势愈高,对外放送的信息场愈强,事件发生的几率也愈大。波姆的量子势理论解巧妙解释了薛定谔物质几率波函数的物理内涵。依据波姆的量子势就可推论:物质的本质隐含看不见的信息场,每种物质就有每种物质特有的信息场,透过波的干涉作用,个别物质可向周围的信息场(其它物质或环境所形成)汲取信息,同时物质也会不断地向周遭信息场释放自身的信息。波姆的理论可简化为:物质粒子倘佯在一望无际的信息海中,这一片信息海,是宇宙间所有物质所共享与共同营造的,所以宇宙万物共享全体物质共同释放的信息场,也就是说,宇宙就是一个全息体。

    1975年,物理学家卡普拉(FritjofCapra)在《物理之道》(TheDaoofPhysics)一书中提到:量子场是物理学的根本实存,一个连续的媒介遍布的空间,粒子不过是场的局部凝聚;是来、来、去、去的能量集中体。依据波姆的隐秩序理论,物质的内在隐藏着高维度的「能量海」或「信息海」。在这一望无垠的能量海中蕴含所有事件发生的可能态,而我们三维空间的物质现象,只不过是由隐秩序中特定量子态所投射或绽放出来的一种显像。波姆的能量海是由包含所有电磁波频谱的光所构成,海中的光振动频率最高,当振动频率变慢时,光就浓缩凝聚成三维空间的电磁波、声波或物质。在古典物理的眼中,组成物质的原子就像是一颗颗坚硬的撞球。在量子物理的眼中,原子结构就像是一座足球场中,有一颗棒球大小的原子核孤零零站在足球场的中央,围绕在外面的就是神出鬼没无以名状的电子云。整个足球场其实是空空荡荡的,在这近乎真空的空间里,就隐藏着看不见的量子场,而原子核与电子的电磁效应,就是来自于这个隐藏的能量场(信息场)交互作用的显现。由于物质背后是依赖信息场的运作,信息场是波所组成,场的作用其实就是波的作用。波具有共振的特性,可使低振频转换变成高振频。

    5、小结▲

    物理学中对光子认知(物质观)的发展与生物学中DNA认知(生命观)的发展,比较起来何其相似:

    非生物:光波(电磁场)—>光子—>物质波(波动方程)—>量子场—>信息场—>宇宙就是一个全息体

    生物DNA:生物场(电磁场)—>生物光子—>DNA幻影场—>DNA语言波—>DNA是一个基因全息图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发展,殊途同归,那么连接两者的全息体莫非就是传说中的上帝?

    姜堪政场导实验,证明了DNA遗传信息可以通过电磁场传递。

    卡兹纳切耶夫实验,证明了死亡(DNA遗传信息)可以通过紫外线光子传递

    DNA幻影效应实验,证明了存在一个DNA幻影场(DNA信息场)可以与电磁场相互作用

    DNA与情绪影响实验,证明了人类情绪对所有自身DNA的影响可以瞬间同步发生,不管相距多远。

    DNA调制实验,证明了DNA语言波可以被激光、无线电波甚至声波调制,也即说明了电磁场或声场可读写DNA全息图。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不管是“粒子“的概念,还是“波“的概念,还是“场“的概念,这都是频率表现的不同方式而已,或许真的是频率乃万事万物之本质。到底是否如此,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科学网2007年12月4日讯瑞典科学家最近提出,如果组成质子和中子的夸克确实是由更小的粒子——前子(Preon)构成的,那么在宇宙中可能探测到比中子星、夸克星更加致密的前子星,它的致密程度就好比把月球质量集中在豌豆大小的物体上.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D》(PhysicalReviewD)上.瑞典吕勒奥理工大学(LuleUniversityofTechnology)的FredrikSandin和JohanHansson表示,前子可能存在于宇宙大爆炸后的超密块状物中,而这些物体可以被现有的天文观测技术探测到.这一结论使一项高度不确定的假说成为了一个可检验的观点.如果前子星确实存在,它们或许会占宇宙暗物质质量的很大一部分.长期以来,人类逐渐知道了各种粒子间的组成关系.原子由质子和中子(合称强子)以及很轻的电子构成.强子又是由6种类型的夸克组成的.此外,还有6种与电子相关的基本粒子——轻子(Lepton).1974年,物理学家JogeshPati和AbdusSalam猜测,一类称为“前子”的微粒家族或许可以解释夸克和轻子的分化.1999年至2002年,Hansson和同事在《高能物理—现象学》(http://.arxiv.org/abs/hep-ph/9909569)和《欧洲物理学快报》(J.Europhys.Lett.60,188–194,2002)上提出,三种类型的前子就足以构建所有已知的夸克和轻子.2005年,Hansson和他的学生Sandin继续研究了物质能否以前子的状态结合成块,而不是“冷凝”成为夸克或者强子,所得到的答案是可能(Phys.Lett.B66,1-7,2005).这些前子块(前子星)要比夸克星和中子星更加致密.研究人员认为,前子块不可能由恒星坍塌形成,但可以是宇宙大爆炸的遗迹.当新生宇宙膨胀时,其中的物质不断变得稀薄,从而由前子物质成为夸克物质,最终成为构建恒星和星际气体的原子.不过,Hansson表示,一些宇宙早期的前子物质可能结合形成稳定的“气泡”,从未发生上述变化.研究人员计算认为,这些前子“气泡”的质量小于普通恒星,不会超过地球质量的100倍,直径也不会超过一米.尽管没有下限,但Sandin和Hansson认为最小的前子块应该有豌豆大小,它的质量略小于月球.可以想象,这样的物体散落在浩瀚的宇宙中有多么地难以发现.不过,研究人员表示,还是有一些方法能够找到它们.首先,从地球上看来,这些超密的物体能够弯曲其周围从背后射来的光线,也就所谓的“引力透镜效应”(gravitationallensing).Sandin和Hansson表示,由于前子块很小,它们会对宇宙伽马射线产生最强烈的影响——让伽马射线光谱产生特殊的摆动.如果两个前子块恰好由于引力形成共轨的双“星”系统,并且位于太阳附近,那么它们发射出的引力波(时空波动)就会被引力波探测器(gravity-wavedetector)捕获.而如果这两个前子块很小,它们所发出的高频波动甚至无需使用现有的大型探测器,只需要桌面型设备就能探测到.此外,一旦微小的前子块撞击了地球,还会激发出可探测的地震波.Hansson说,它们如此之小,只能在地球上钻一个洞.不过,它们会在直线的运动路径上留下地震波的踪迹,这与大陆板块间的摩擦有明显的差异.现在,创造前子物质看起来是不可能了,因为这需要重现大爆炸的情景.那么,其他的物理学家会对前子星的说法有何反应Hansson自己说,“他们要么十分热衷于此,要么认为这些都是毫无价值的垃圾,处于二者之间的人可不多.”不过,英国玛丽女王学院(QueenMaryCollege)的理论物理学家JohnCharap似乎是这样一个中间者.他说,“这不是一个完全疯狂的想法,毕竟我们需要一些不错的疯狂观点来在认识暗物质方面取得进展.我们现在在为寻找暗物质合理的解释方法而挣扎,新的观点可能与其它一些一样,是不错的候选.”

    Overload丶傎2014-11-04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覆盖中小学全部学科!

    其他回答

    胶子.每个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而夸克由胶子连接在一起!!!夸克论大小,只比原子核小不很多。比如一个质子或中子中由三个夸克和胶子连接而成。可见夸克不比原子核小多少。而电子的质量是质子或中子的1/1836,应该够小。还有一种最近几年物理热点问题,即中微子,它每秒穿过身体多达几万亿个我们却全然不知,因为它太小了,小到可能没质量(也有科学家说是电子质量的几百万分之一),夸克跟它比小,也只能甘拜下风。胶子Gluon.理论上预言传递夸克(Quark)之间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共8种,静质量为0,自旋为1,具有色荷(ColorCharge)。带电粒子间的电磁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光子而实现的;与此类比,具有色荷的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胶子而实现的,所不同的是光子不带电荷,光子本身不能放出或吸收光子;胶子具有色荷,胶子之间也有强相互作用,胶子本身可放出或吸收胶子。实验上还未发现自由状态的胶子,但1968年电子对质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中,显示质子中有着点状结构,质子的能量只有一半由带电的点状物质所携带,另一半则由中性的无电磁作用的组分所携带。按照夸克模型,这带电的点状结构是夸克,中性的组分就是胶子,实验结果提供了可能存在胶子的迹象。1979年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实验中发现三喷注现象,进一步显示了胶子的存在。

    (晚点调整过来继续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