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助推
他们表演的是舞台剧,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以及想要报效祖国的迫切。 演技稚嫩,情感却极为强烈,仿若嫩生生的小苗儿刹那间冲破一切束缚,茁壮成长。 林微看得目不转睛,一颗心被他们勾得蠢蠢欲动,胸脯起伏,连鼻息都重了几分。 其他人更是看红了眼睛,握拳在胸前,嘴里跟着他们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语落,杜磊看着林微道:“你是咱们里面最早毕业的,也是咱们里面学习最认真的,专业水平也比我们高出不少,最先去报效祖国的人是你,我们为你骄傲,为你自豪。请一定时刻牢记肩上的担子。” 洪书也眼睛泛红道:“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你现在虽然怀孕了,但是生了孩子之后一样可以去报效祖国……” 她语气郑重,“咱们国家培养咱们,你千万要记得自己的责任,与时俱进,不要……不要当家庭主妇……” 可能是觉得这话有些逾矩,洪书有点脸红,可还是看着她的眼睛,郑重的说出最后一句话。 其他几个人也一样,看着林微说着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压得林微有些喘不过气,可心底却生出了点点豪情,似是要与他们的挥斥方遒交映生辉。 “我——” 一个“我”字儿出口,她聚起来的豪情顿时散了。 沈立那边,她只是挂个名,甚至不如商干。 有心想要向他提一提,可目前她正处于即将生产的状态,即便是提了,也没办法立即上岗。 而翻译室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对于她这种没有往上爬的野心的人,以家庭为重的人来说,并不适合…… 在待产这段时间倒不如好好想想,到底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才最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这种工作状态是否有存在。 她说了一个字儿停住,搞的大家都看向了她。 林微心里有点虚,干笑了两声,道,“我会努力的。” “林微,你以后会参加工作的吧?” “参加了工作咱们就能时刻联系着。”这样即便是住的地方有变化,可工作单位是不变的。即便是工作单位变了,可原单位和现单位也有交接,顺藤摸瓜照样能找到人。 如果当了家庭主妇,随着时间的推移,联系方式肯定会失去。 一旦失联,再想联系起来,真就是难如登天了。 “对啊,咱们要是都有工作单位,到时候……不,也别说到时候可,就是半年一年的咱们也能联系起来聚聚!” “是!到时候咱们也来个三年一聚,十年一聚,二十年一聚的约定,终归是能再大团聚的!” 畅想着未来,人人眼里都有些激动,对未来甚至有些迫不及待。 林微喉咙有点干涩。 这个年代,因为通讯不方便,往往就是如此,一旦失去联系,那就是一辈子的事儿。 翻译小组的人跟她算是性情相投,她也不愿意就此失联。 林微站起身,郑重道,“我家的地址应该不会变,你们有什么可以写信给我,等会儿我把地址写进同学录,以后咱们就能常联系了。” 所谓的同学录,十分简陋。就是大家买的半厘米厚的笔记本,在扉页上写下寄语。 还有些同学买了草稿本,自己裁好,装了个皮子上去。 不管是什么样的,终归人人都盼望在上面的扉页写上几句展望未来的话。 “我们现在还没有工作,即便是班级,以后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打算不管以后如何,一旦离开学校参加工作,都要把工作地址和住址,告诉老师,让他们做个统计,以后谁要是想和我们联系,就直接去找老师要联系方式就可以了。” “是的,即便是以后换工作,或者调去了什么地方,也是一样。都要把变动过后的工作地址和住址,重新报给老师。” 对于通讯联系,大家似乎都有点害怕,害怕以后会失联,于是在一两个人提起来之后,其他人便围起来,把以后怎么联系,才最安全高效都仔仔细细过了一遍。
“那要写信给哪个老师?孙老师还是陈老师?”有人道,“有些同学不是孙老师和陈老师任课,最多就是上大课的时候,才可能见上一眼……” 这话一出,其他人沉默了片刻,稍后便有人说,“陈老师和孙老师都比较好相处,即便有些组员的任课老师不是他,可终归他是咱们翻译小组的常客,收个信也没什么的。” “对呀,对呀,他们还时不时给我们带几本书过来,很好相处的人。” 杜磊听他们说了一会儿话,才点头道:“写信的事情我们事先没有告诉老师,所以,这件事情先搁置,你们等我先去沟通。沟通好了,我再通知你。终归不会让大家担心的事情成真。” 这话一出,人群渐渐安静下来,其中一个还调侃杜磊,“真要是没沟通好,我们就寄去你家里,也没啥的!” 这话一出,简直给了杜磊另一条思路,于是便笑得灿烂道,“也未尝不可!不过,我觉得你们写信给我汇报地址,还不如寄给林微。” 俩人相处的比较好,对于林微,杜磊自然知道的多一些,她财力深不可测,又嫁给了家在首都的唐慎,没意外的话,她就在首都生根发芽了。 有一个人据点不变,终归是可以联系到其他人的。 洪书也是恍然,笑道,“林微的笔记本大家都看过,那是相当的认真,而且极具条理性。所以,这个最累的活儿交给她,最合适不过了。” 林微提前毕业,人脉方面肯定有些吃亏,她和杜磊的这个提议,也算是给林微拓展人脉了。 林微起先没有想到这一层,等答应下来之后,才有些狐疑地看了一眼洪书和杜磊。 杜磊倒是没啥反应,反而是洪书,冲她眨了眨眼。 林微了然,大概连杜磊都没想到这一点,反而是洪书,即便是明白了这一茬,也没有阻止,反而给了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