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屠刀集在线阅读 - 千古不散鸿门宴1

千古不散鸿门宴1

    千古不散鸿门宴1

    书名:屠刀集作者:菜九段001更新时间:2013-07-2023:01:11

    书名:屠刀集作者:菜九段更新时间:2012-07-3119:28:31

    千古不散鸿门宴

    俗话说,千里摆长筵,没有不散的席。也就是说,无论一场酒席吃多长时间,总有吃完的时候。但任何事情总会有例外,历史上就有那么一场酒席,吃了两千年,还不能说就散了,可能还要长期吃下去。这场酒席,就是著名的鸿门宴。

    《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因最为刻画传神,成了《史记》之最为精彩的篇章,再因为其入选我们今天的中学课本,成了尽人皆知的历史事件。自古以来,人们对鸿门宴的结局,即项羽最终没有在这个饭局上杀了刘邦一事,就发生了无数争执。到了今天教育普及后,奇谈怪论就更多了,诸如,鸿门宴是项羽唯一能杀刘邦的机会啦,项羽不杀刘是因为心太软啦,项羽被刘邦忽悠啦,项羽身边出了内jian啦,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且这类争执与怪论还将继续下去。真是鸿门宴如此丰赡,引来无数食客竞折腰,同时都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心旷神怡。因此,鸿门宴自从开席之后,就注定散不了席。

    鸿门宴人人都知道,但鸿门宴是如何吃起来的,刘项双方又是如何走到餐桌前的,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关心的人则更少了。也正因为对如何吃起来的关心不足,才造成各种各样的认识偏差。鸿门宴乃一千古旧案,自古以来就有了大致不差的结论。然而孤陋如菜九者,千虑一得,以为这些结论不足以概尽刘项真情。于是,十多年前,菜九在田秉锷先生的鼓励下,写了《鸿门宴结局与刘项关系识论》一文。自以为是别开生面,得意之情一发不可收拾,颇有些洋洋自得,得意之余,便将文章改名为《千古谁识鸿门宴》在网络上广为发布,并以此名收入自费出版的《古史杂识》之中。后来又陆陆续续将一些旧识整理成历史随笔,打造了一批冠之以“千古谁识”名目的网络文章,一下子就将此文比了下去。为了不使这个菜九的老牌绩优股沦为绩差股,菜九又重新打理这一块史实,发现以往的认识实在不够全面,鸿门宴还有相当多的余韵未能开掘,真是一个吃用不尽的好席啊。2007年,菜九在鸿门宴问题上又作出了一点文章,成就大大超出此前的《千古谁识鸿门宴》。炮制了一批网络文章,诸如《千古忽悠鸿门宴》、《千古谁识曹无伤》、《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鸿门宴结论与李宇春的粉丝》、《鸿门宴教案完全批判》等等,既更有说服力,又非常解气。菜九拿着这些私货横扫互联网,那个感觉,真是非常的爽啊!这些新作或受吹捧或受喝骂,但从它们被广为传播并被各种教学网站选中刊发这一点来看,应该还是有点价值的。虽然这些新作让菜九非常自鸣得意,但因一些内容互有重迭及言语过激,不宜一并拿到这本书里,故特将其归纳整理,打理成一新作,呈献给大家。让我们来看看,丧钟为谁而鸣,鸿门因何而宴。

    1.鸿门宴因何而设

    鸿门宴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其始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透露沛公的内情,终于曹无伤被沛公诛杀。正因为其较为完整,所以入选作了课文;也正因为其入选作了课文,于是成了一个孤立的事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为什么要争议?多半是因为绝大多数人认定刘邦是个该死的无赖大坏蛋,而项羽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英雄与坏蛋当然不能共存,于是,英雄应该杀了坏蛋,而英雄没杀坏蛋,最终让坏蛋给***死,就长使众生泪满襟了。实际上,英雄也罢,坏蛋也罢,跟鸿门宴本身都没什么关系。那什么跟鸿门宴本身有关系呢?答曰:应该是鸿门宴是怎么吃起来的。这才是鸿门宴的核心。奇怪的是,这个最应该关心的一点,反而没什么人关心了。当然,也有古人如宋人胡寅将鸿门宴的发生归之于沛公部的左司马曹无伤,其在《致堂读史管见》卷二说:“鸿门之隙,自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为之。”古人持此论者颇多,好像没有曹无伤就不会有鸿门宴了。这也太抬举曹无伤了。根据事情的过程可以看出,其实无论有没有曹无伤,刘项二人都注定会有一番交涉,即使没有鸿门宴,也必然会有黑门宴或黄门宴,反正这一顿酒是省不掉的。交涉就交涉,为什么非要喝酒?可能这就是中国特色了,自古以来,很多事情就是在酒桌上解决的或决定的。毕竟酒桌是最佳的办公地点嘛。我们今天也不知道有多少重要的任命是在酒席间完成的,人们可能会认为是腐败,孰不知,在酒桌上办公,这正是从我们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东西,即使是刘项两位大英雄,也未能免俗。如果硬要说酒桌之上有腐败,也未尝不可,但那些个主要腐败过程也是主要发生在酒席以外,而到了酒席之上,已没剩下多少可腐败的内容了。

    刘项二人为什么注定要有一番交涉呢?这就要看看刘项二人各自在鸿门宴所处的境地了。鸿门宴之前刘邦率先灭秦,占领了秦的关中之地,并享有在关中称王的权利,但他手下只有十万人马;项羽消灭了秦军野战主力,掌握了反秦联军的指挥权,拥众四十万,而且是刘邦的上级。这里,刘邦的功劳大,项羽的势力强。在我们后人看来,项羽破秦主力,其盖世奇功任何人都比不了。如果依当时的看法,可能刘邦的功劳还更大一点,因为毕竟是由他完成了对秦的最后一击,完成了推翻嬴家王朝的壮举,当然非同小可。而且在解放全中国的过程中,经刘邦之手解放的面积较其他任何人都大的多。虽然刘邦所处的地位有利,但项羽的势力太强。如果项羽认可了刘邦应有的权利,则不可能有什么鸿门宴了。但项羽显然不会接受这个现状,而当时的所有人,包括刘邦本人在内,也都意识到项羽不会接受这个现状。

    刘邦的胜利来得太突然,可能他在战斗的期间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当这个胜利成为现实时,他突然发现他将由一个普通的楚国方面军统帅,一跃而成为一个君王,而且是强大的秦王,真是喜从天降,能不得意忘形吗?但他的这个喜悦还没有持续多久,就立即清醒地发现,这个他即将到手的这个胜利果实,未必就那么牢不可破,没准会有人不遵守游戏规则,来抢夺胜利果实。起先楚怀王只是约定了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但并没有规定一旦有谁不遵守这个规则将如何如何。事后看,楚怀王定下的游戏规则是相当不完善的,是不是给那个著名的号令加上个后缀——如“任何人都不得违反”,如果有人胆敢违反,就全党共讨之、全国共诛之之类恫吓之词,会不会更好一些?没有发生过的事,也不便妄测。尤其是在实力为王的情况下,有实力的一方哪里会那么老实地遵守与实力不合的事先约定呢?

    刘邦得到了王关中权利之后不久,便经人提醒,他的这个权利并没有什么保证。有人说沛公曰:

    “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高祖本纪》

    此时的刘邦还没从胜利的喜悦中过足狂欢的老瘾,陡然发现自己面临如此前景,当然也吓坏了。怎么办呢?他只得按建言者的提议去做,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这个保证。以上记载提供了一个历史场面,根据日后的情况来看,这个场面里有一个细节令人不解,即刘邦对项羽方面的情况知之甚详,而项羽似乎对刘邦的情况知之甚少。刘邦知道章邯已被立为雍王,项羽却不知道刘邦已灭秦了。如果项羽知道,可能那场大屠杀就用不着了。这样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如何造成的?菜九以为,可能是时间造成的。因为项羽号章邯为雍王的时间是秦二世三年七月,而刘邦入主咸阳是三四个月之后的事情,章邯为王的消息极有可能在刘邦入主咸阳之前就传到咸阳;而从刘邦入主咸阳到项羽坑秦降卒事发,时间只得一个月左右。于是,刘邦方面就有了信息的优势,反正刘邦确实着手落实这个建议了。他大力加紧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并派重兵把守项羽联军入关的必经门户——函谷关,他想以武力保证这个游戏规则不受破坏。很短的时间内,刘邦的军队规模就从入关前的数万人,骤增至十万人。当时秦政权已彻底覆灭,刘邦的这些兵马的使用方向,只能是自己联盟内的对手。平心而论,刘邦也并不是真的准备与来自己方营垒的人争个高低,更多的可能是想取得某种程度上的威慑力,使得想要动摇其合法权利的任何企图,在行动前都要掂量掂量。如果势力相对均衡,或者所争的利益不是太大,刘邦的这些努力都可能生效,都可能使争执不发生。遗憾的是,两者都不是,势力悬殊过大,要争的利益非常大,争执的发生就是必然的了。

    按说有楚怀王的事先约定,就不应该有什么争执,或者即使有争执,在楚怀王约定的前提下,也可以予以化解。但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现实生活中,早先说好的事,到后来修来改去的事实在是太多了。楚怀王约定时,还没有形成超级武装集团。到了形成项羽超级武装集团后,人多枪多拳头硬的一方就有修改游戏规则的要求,必然会置楚怀王的约定于不顾。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拳头硬的是大哥,说得就是这个理。何况项羽根本不像人们以为的那么蠢,他早早地就为日后可能出现的风波埋下了伏笔——上年七月章邯刚刚投降,项羽当即立章邯为雍王。按当时的通行模式,项羽的这一举措是受到广泛认同的。当时流行共奉共尊,只要不是私下授受,就算是被广泛认可,这个模式就是诸侯相王模式。此举算是项羽布下了先手,以此为由头,就可以制衡楚怀王的事先约定。楚怀王有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号令,项羽有封章邯为雍王的事实在先。难道楚怀王的号令就非得遵守,项羽的举措就如同放屁?肯定不能这样。于是就有了争端,有了闹事的由头。一旦有了事端,要么就打,要么就谈。到了鸿门宴这个历史关口,恰恰是打有打的理由,谈有谈的机缘。最终择何而行,还是要看事态发展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