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华夏立国传在线阅读 - 解释为什么北府治下黄河泛滥

解释为什么北府治下黄河泛滥

    老曾查过资料,黄河从西汉时期。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起到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止一百八十年中,黄河决溢了十次之多,其中五次都导致了改道,并且决后往往听其漫流,历久不塞。决溢所造成的灾害很大,泛滥所及往往达好几个郡,好几十个县,坏官亭民居以数万计,浸灌良田至十余万顷。当时下游濒河十郡,每郡治堤救水吏卒多至数千人,岁费至数千万。可见西汉一代的河患是很严重的。

    而从东汉末年开始,自王莽始建国三年决后不塞,隔了将近六十年之久,到东汉明帝十二年(公元69年)夏天,才发动了数十万劳动人民,在我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师王景的主持之下,大致按着始建国以来的决河经流,从荥阳(故城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到千乘(故城在今山东旧高苑县北)海口千有余里,大规模地予以修治。到第二年夏天,全部工程告竣(西汉以前黄河在今河北境内入海,此后即改由山东入海)。从此以后,黄河出现了一个与西汉时期迥不相同的局面,即长期安流的局面。从这一年起一直到隋代,五百几十年中,见于记载的河溢只有四次:东汉一次,曹魏二次,西晋一次;晋末一次,河水冲毁城垣。到了唐代比较多起来了,将近三百年中,河水冲毁城池一次,决溢十六次,改道一次。论次数不比西汉少,但从决溢的情况看来,其严重程度显然远不及西汉。就是景福二年(893年)那次改道,也只是在海口地段首尾不过数十里的小改道而已。

    但是为什么东汉到唐这段时间为什么黄河灾难这么小呢?有学者提出,这是因为东汉年间黄河上游由农变牧,而北魏开始又由牧变农,两者对水土保持不一。由牧变农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所以造成了黄河下游水灾严重。

    暂且不论这个观点是否真的正确,老曾以个人的立场表示赞同。老曾不是历史学家,没有去考证这些,所以觉得有理就认同这个论点,后面的问题也都是基于这个观点。

    从北府立府以来,主角从凉州收集了上十万的河西鲜卑,迁至北地郡(今宁夏/甘肃平凉地区),而且由于设郡县制度,开始由牧转农,或者半牧半农定居下来;然后又从漠南、漠北迁了数十万拓跋鲜卑、匈奴等部族到朔州朔方地区和雍州上郡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套地区和陕北地区,也开始半牧半农地定居下来。而在关陇地区,尤其是秦、雍州,做为北府的精华所在,除了从青海等地东迁了数十万羌人,还从关东迁入了大量的流民,足有上百万,人口相对历史上的前秦更加集中,数量也更多。这些都在书中的章节提及过。

    相对历史上的同时代来说,北府河套、陕北、银川、平凉、关中等地区的农耕人口可以说达到了一种顶峰,就是历史上后来极为强盛的北魏也有所不及。

    但是基于上述的那个观点,北魏时期这些地区的农耕人口逐渐增长为后来的唐朝黄河泛滥埋下祸根。

    基于这个观点,老曾就有了这么一个推论:北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些地区的农耕变得发达,就是半耕半农也会造成当地的环境植被大量被破坏,大量的泥沙被冲入黄河,带到下游去了。而下游呢?先是冉魏,符周,后来是燕国,都不会花心思去治理黄河,再上至石赵、刘赵,一直到八王之乱,这黄河至少上百年没有好生治理过,河工应该非常脆弱。但是为什么记载的水灾却很少呢?我想一个原因是这段时间是南北朝最混乱的时期,政权交替频繁,战乱连连,连各朝正式记录的资料都很少,更何况是民生民计了(从西晋大乱至南北朝400年中,既无黄河修防记载,亦无决溢记载。但是这400年里黄河就一次都没有泛滥吗?)。第二个原因我想就是上述所说的观点。中原政权微末,黄河中上游就变了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农耕的汉人和其他民族人口少之又少,所以植被保持地比较好,黄河夹带的泥沙少,给下游的压力也变少了,所以就很少造成了后果严重的塞决水患。第三个原因是当时中原人口变少,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多居于山高远僻之处,这河水决了就决了,反正危害不大。

    但是书中的北府就不一样了,它甚至比南北朝的北魏还要强势,而且对关陇开发,由于工农业技术的发展,其繁盛程度甚至可以直追历史上的盛唐。而盛唐开始,黄河水患频频,正如书友所说,跟关中农业发达肯定有很大的关联。所以我就推论出了,由于北府的强盛,黄河中上游的农业开发,终于给下游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重演了历史上北魏开始,盛唐频繁的黄河水患。

    而对于一个统一的政府,它首先要恢复农业生产,这是根本。那么让百姓从壁垒中回到灌溉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平原应该是官府该做的事情,而这些平原都靠着河(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就是水患频繁它还是摇篮?)。北府占据中原都好几年了,百姓们要是都还留在高地上打游击,这主角和他的属下也太失败了吧。加上北府统一北方后,南逃的百姓大量北归,人口也有了一定增长,加上均田制,分配的土地应该是从平原富庶之地开始分吧。所以黄河泛滥对北府来说危害就很大了。

    写出这么一章,老曾也是为后面的章节做铺垫。古代人也许还不明白黄河的治理重点应在中上游而不在下游;单靠下游的修防工程,只能治标,谈不上治本。最重要的是上游的植被保护。但是主角是穿越一族,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在发生这次黄河水灾之后,主角当然知道自己忽略了什么,也知道该如何做出政策上的改正。

    也许有书友会问,主角为什么要在东汉以来黄河安流上百年的情况下还要“先知先觉”地设立河务局防治黄河,多此一举呢?的确,在史书上记载,自东汉以来,黄河似乎是安顺了许多,但只是记载的危害少了许多,并没有说它就成了“温柔之河”。而且从记载上看,由于年久缺乏治理,黄河的危害越来越大,如河决,东汉一次,曹魏二次,到晋代就开始冲毁城池了,可见一斑。所以说北府要恢复农业生产,这治河当然也要开始了。主角做为一个“现代人”,当然知道黄河在历史上的劣迹斑斑,每一泛滥的威力。虽然他一时没有记起来黄河治理的根本要从上游开始,但是一个“黄河水利委员会”还是要设置的。

    而且这两章还会涉及到北府吏治的问题。

    以上的问题本来可以放在在后面章节慢慢解说,但是一说起来就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说不定有书友就会说老曾故意凑字数的,所以现在就多说几句,先解释一二。老曾写书喜欢前思后想,虽然有些地方还是有点不合逻辑,有点勉强,但是老曾保证,我尽量不会去想当然,至少在这道理上要能说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