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生于1871在线阅读 - 第一百零一章 和谈

第一百零一章 和谈

    一八九三年十一月三日(清光绪十八年),北京。

    经过几轮的讨价还价,清帝国和英国就东亚的政治和利益分配终于达成一致。

    大清国大皇帝陛下暨大英帝国女王陛下,因欲保守东方现在和局,不使日后别国再有侵占亚洲地区之事,决计订立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是以大清国大皇帝特派大清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大英帝国特派钦差全权大臣外部尚书上议院大臣实任驻华公使华尔身共同签署。

    条约规定:俄国如侵占亚洲东方土地,或中国土地,或朝鲜土地,即牵碍此约,应立即照约办理。如有此事,两国约明,应将所有水、陆各军,届时所能调遣者,尽行派出,互相援助,至军火、粮食,亦尽力互相接济。中、英两国既经协力御敌,非由两国公商,一国不能独自与敌议立和约。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英国兵船驶入,如有所需,地方官应尽力帮助。英国于第一款御敌时,可用中国国内所开之铁路运兵、运粮、运军械。

    双方约定此约由批准举行之日算起照办,以十五年为限。但同时为避免激化当前国际矛盾,两国均同意该条约暂不对外公布。

    是为中英北京密约。

    “部队整备的怎么样了?”

    放下手中的密码电报,刘少卿问身边的参谋。

    “报告!二十八日第二批补给运到,三日最后一批补充兵力分配完毕。目前部队已经完成冬季作战换装。补充士兵已经完成第一波次适应性训练

    自完成最后一次九州登陆士兵的运送之后,大清舰队及其商船便将运输的目的地转向朝鲜。

    在大清多年的对日战争准备中,载湉原本的计划是在1894年夏季之前储备支撑三十万部队一年的作战需求。这些作战物资根据预计的作战方向被储备在北京和盛京两个地点。虽然这一战备计划因为日本的提前开战而未能完成,但清政府依然在北京和盛京储备了足以支撑二十万部队作战的物资。这些物资在开展初期通过陆路和海路运输了一部分到平壤——这也是为什么刘少卿必须保住平壤的原因——剩余的部分现在则通过水运输送到汉城。

    同时运到的还有为入朝作战的五个步兵师补充的新兵。

    为了尽快将部队和物资补充到位,大清海军和英国远东舰队兵分两路,一队从天津、威海两地出发,负责运送军需物资;另一队则从上海出发,负责将仍在江南待命的剩余三万名士兵运送到朝鲜。

    自六月末开始入朝作战以来,经过两次平壤战役和临津江会战、汉城攻坚战,虽然歼灭了近十万日军,但近卫军的损失也很大。尤其是在第二次平壤战役和汉城攻坚战,中日两军的交换比缩小到一比二以内。要想保证接下来的作战,朝廷必须要给刘少卿进行人员补充。

    “弹药储备情况如何?”

    “报告!因为产能问题,目前部队所储备的步枪子弹可以支持低强度作战一个月,中等强度作战两周,高强度作战四到五天;火炮方面,大约每门火炮储存了三天的弹药投射量。”

    刘少卿想了想,又问道:“朝鲜人民军准备的如何了?”

    之前刘少卿一直对朝鲜部队的战斗力不屑一顾,即使在第一次平壤战役中杨勇依靠朝鲜士兵出其不意的打了野津道贯一个防守反击,刘少卿依然认为这只是一个偶然现象,在他眼里,这些高丽棒子依然只是炮灰般的存在。直到第二次平壤战役,刘锋以远低于日军兵力和火力的绝对劣势,依靠对朝鲜士兵的灵活运用,竟然奇迹般的坚守了十二个小时,使日军冲元光夫的第十师团止步于第二道防线,终于让刘少卿认识到,原来炮灰用好了,也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于是,刘少卿决定将原本计划整编成三个师的朝鲜人民军扩编为五个师——其中优先扩编的第一、第二两个师,骨干都是经历过两次平壤战争的精壮青年,由袁世凯的老班底负责指挥,近卫军派出参谋团协助。另外三个师将在攻克开城以及整合了南部抗日武装后整编。

    “报告!自九月以来,国内陆续运来各式步枪一万三千八百只,因各枪制式不同——有毛瑟、有雷明顿、有快利——备弹多少也不同。几次战役中,缴获日军枪械六万余支,制式多为田村一八式和一三式,另有少量村田二二式连发步枪。但日本人的枪械弹药为十一毫米口径,且剩余弹药很少,即使全部收集起来,也仅够每名士兵几发的分配。”

    ‘看来不太好办啊……’刘少卿默默地思考着。‘部队弹药不足,强攻的话损失会比较大,看来不采用第二套方案也不行了。’

    “传令,第二、第八、第十一三个师和朝鲜第二师需要在三日内完成战前准备,并通知各师旅以上军官,来指挥部开会!”

    “是!”

    十一月十一日——呵呵,这个日子好——近卫军集结了三个步兵师和一个朝鲜师共六万余人的兵力,一百八十余门火炮,九十多挺重机枪的凶猛火力,开始对驻守开城的日军第三师团发动攻击。

    第一次进攻开始于早上八点,发动攻势的是朝鲜人民军第二师。在此之前,近卫军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炮火准备,这在整个中日战争期间,是从未有过的。

    朝鲜士兵在攻击过程中表现的极为凶悍,而日军则被从未经历过的猛烈炮火砸晕了,以至于第二师仅用了一个冲锋,就攻上了被炸得残缺不全的城头。

    随后展开的城头近身战中,虽然缺少训练的朝鲜人民军最终被日军赶下了城头,但日军方面也没有讨到什么好处,双方基本是呈一比一在交换伤亡,当然,这中间有很多日军是死于之前的炮火覆盖和攻击过程中的重机枪压制。

    随后,还没等日军喘口气,清军的第二波炮火攻击来了。

    这一次的火力准备只有半个小时,但是因为大量的日军在阵地上还没来得及隐蔽,所以造成的杀伤反而比第一次的炮火覆盖要多。

    第二次发动进攻的是近卫军第二师。

    第二师在入朝后,不知是运气不好还是运气太好,基本都是承担的打酱油的角色。第一次平壤战役没赶上,临津江主要承担的又是防守任务,等到第二次平壤战役,他们却成了第三师的替补,接替第三师看着桂太郎,自然接下来的汉城战役也没他们什么事儿。

    合着第二师入朝之后就打了一次防守,然后就负责看门儿了。

    这可把聂士成郁闷坏了,好不容易要打开城了,好家伙,又听说主攻交给了朝鲜人民军。这下子聂士成不干了。好么,真把咱当后娘养的了,人家打仗我看门,看完了该吃rou了,转手有送人了。于是第二师几个主官在聂士成的带领下和刘少卿这个闹啊,高低要上折子参他,说他其实淮军老人。最后刘少卿以民族大义——你看,这是在人家朝鲜地盘儿上的战争,这就剩最后一站了,你不让人家朝鲜人打一下,怎么也说不过去不是——说服了聂士成。于是就变成了朝鲜第二师打第一次主攻,如果没攻下来,则改由聂士成师继续。

    于是在之前的战斗中,开城城外出现了诡异的一幕。己军的先头部队在城头浴血奋战,后面城下的预备队则在烧香拜佛,祈求自己的先头部队千万别将敌城攻克了。

    等真轮到他们上的时候,早就做过无数次动员,被憋得眼睛都红了的第二师官兵就像出柙的猛虎,疯了一样的往开城城头冲。

    在近卫军的编制里,第二师、第五师和第六师主要是由原来的练军整编而来。当初练军在征兵的时候,并不看重什么知识程度,只看你有没有一股血性,说白了就是是不是好勇斗狠之辈、敢不敢杀人,再加上这些淮军老营官中有不少是参加过剿捻的,自有一股血气在。而日军本来就被第一波攻击打的很疲惫了,再加上一轮炮击,还没回过神来,所以一下子就被聂士成攻上了城头。

    短兵相接,比的是勇气,和个人武力。

    论勇气,日本人绝对不输于任何民族,但要说到个人武力,这就要好好掰扯掰扯了。

    日本人很崇尚武力,他们的武士在国内的地位也很高,自古以来就受到平民的敬畏。其国内这个流、那个流的,也出过不少高手。包括陆军几个甲种师团,其中很多的军官都是剑道、柔道或者空手道的高手。

    但是日本国小啊。国小人口就少,就算在崇尚武力,又能有几个练武的?中国就不同了,人口是日本的十倍,武术发展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民间习武之人不计其数。如果说日军里面每三个军官就有一个是练过的,那么清军里面每三个士兵里面就有一个是练过的。更何况日军的拼刺技术是师承法国,而和法国人当面交过手的刘少卿,可是有针对性的专门就拼刺进行过训练的。

    高下立判!

    然而即使是近卫军取得的优势明显,但日军已经是困兽之斗,凭借武士道精神也守的极为顽强。战斗进行的极为惨烈。日军前仆后继,不为杀敌,只为搏命。两军在城头反复争夺,尸体布满城头,鲜血像小河一般沿着城墙流淌。

    然而在坚强的意志也无法让血rou之躯战胜钢铁。再加上日军需要驻守开城各处,无法像清军这样集中兵力,火力上又处于弱势,最终被一点儿一点儿的压制,赶下了城头。

    聂士成提着马刀站在城头上,看着被潮水一般的清军赶下城墙的日军四散着逃进内城和四周的民宅,赶到分外的扬眉吐气。

    “打得好!这一战,打出了咱们老淮军的骨气和士气!娘的,让那些新兵蛋子看看,看今后谁还敢说咱们暮气重重!告诉弟兄们,一鼓作气,给老子拿下开城!”

    “是!”身旁的亲兵护卫立正敬礼,正要下去传令,却见一名参谋飞快的跑来。

    “紧急军令!聂军门,紧急军令,你部立即停止进攻!”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