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都市小说 - 掌控内心之戏说金庸心理学在线阅读 - 第七章 破除知见障

第七章 破除知见障

    《天龙八部》原文:那老僧续道:“本寺七十二绝技,每一项功夫都能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凌厉狠辣,大干天和,是以每一项绝技,均须有相应的慈悲佛法为之化解。这道理本寺僧人却也并非人人皆知,一个人武功越练越高之后,禅理上的领悟,自然而然会受到障碍。在我少林派,便叫做‘武学障’,与别宗别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

    在一个出现突发情况;有一定人际关系冲突性的情境;或者有情感冲击的情境;或者是多人参与的场景中;甚至是独处时的个人感受等等,我们在应对这些事情时,会做出各种言行,会产生各种心理感受,或公开的,或私密的。

    这些言行、情绪有时并非出自本心,而是在“知见障”的作用下,有意无意表演出的一种风格,或者说是塑造出的个人形象。

    我们既然要修心,首先就得了解自己的心理,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每一个念头,我们都得试图找到根源和动机。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样说、那样做、那样想,那怎么可能做到我们的根本目标——掌控内心呢。

    “知见障”可以简单理解为“成见”,对人、事、物不能理智客观的分析、观察和确认其本质,而是只看到表象,然后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先入为主的主观理解、加工甚至是歪曲;甚至对本人的自我认知都形成固定刻板的印象,不敢也不想反思或改变;或极度的固执己见,对不同观点粗暴否认排斥等等。以上种种都是知见障的表现。

    《射雕英雄传》中的丘处机就是满脑子知见障的典范,所以鲁莽冲动,到处惹事。

    开篇时,他在躲避官府追捕途中,郭啸天、杨铁心二人邀他喝酒,他就主观认为二人是官府鹰犬,依据居然只是郭啸天会功夫。而后见杨铁心会用杨家枪法就轻易认为他必是忠良之辈,就算杨铁心确实是杨家将后人,确实是嫡传杨家枪法,又怎么能证明他本人就是好人呢?

    丘处机判断事情的标准就是他的理念、经验,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经历当然也是有限的,任何人的理念和经验都不可能是终极真理,以此为依据,那就一定会有出错的时候。越是固执越容易出错,所以丘处机后来又误会焦木大师私藏妇女,和江南七怪拼个两败俱伤。

    丘处机的知见障就是1、荒僻之地会武功的汉子就是官府鹰犬。2、会杨家枪的就是忠良。3、他亲眼看见的就是全部事实。

    柯镇恶和郭靖的知见障就是“黄老邪邪僻怪异,辣手无情”。所以在未亲眼目睹的情况下就认定江南五怪是黄药师所杀。

    《天龙八部》中丐帮一些长老和帮众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知见障逼走了自己的帮主乔峰,导致丐帮的没落。

    《侠客行》中,群豪在侠客岛上学习石壁上武功的情节,除了石破天不识字,没有被误导,其他人一概被自己的知识障碍住了心灵。

    《鹿鼎记》中,韦小宝要澄观教他速成武功时,澄观就是满脑子所知障,动不动就要练几十年,而神龙教洪教主夫妇教给韦小宝的“美人三招”和“英雄三招”,就是不拘一格,临机所创。

    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文字障,《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很多人见到过“女色”、“美色”这两个词,就把《心经》中的色,简单理解为好女色的“色”,其实《心经》中的“色”,指的是一切有形之物质。

    再比如,很多条件反射也都是所知障造成的;还有我们购买商品时,脑海中有意无意想起某品牌的印象,然后决定购买哪一种,那也是广告和媒体灌输给我们的所知障;以及两个国家民众间因为信息渠道不畅造成的互相认知上的误解等等。

    有了所知障,就像时刻带着有色眼镜看东西,看到的当然不是真相。所以《金刚经》中说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破除一切心障的意思。

    我们大多数人知见障的来源,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他人(老师、亲人等等)的灌输,另一种是自我观察和经历一切生活现象后得到的经验,以及通过一切形式的文艺作品想象而得的理念。

    无论来源是什么,这些所知障如果不加以反省的话,它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了我们的人生,因为人的一生是由自己的经历组成,而一生的经历无非就是不停的做抉择,小到出门时碰到邻居是点头微笑还是视而不见,大到选择终身伴侣、工作、报考学校、专业,以及面临利益时是否违法犯罪,面对欲望诱惑时是否坚持cao守等等,而每一次抉择都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影响我们生活的幸福程度。

    某些抉择更可以直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比如某些场合为了面子,抵不过他人的劝酒,然后醉驾出事的;禁不住“朋友”的诱惑,尝试吸毒的;那些发生争执时,最终决定了不退让,拔刀相向的人,或杀死对方后被正法,或被对方杀死;比如驾车时选择了斗气别车,最终导致重大事故的等等。

    只要是经过了思考,哪怕只是一瞬间的思考、不及深思的思考,也就是经过了“自我”的程序,那么无论是大事、小事,无论是为了感情、面子、斗气等等,任何原因做出了错误的抉择,都是因为观念的错误,也就是知见障造成的。

    为什么选择了错误的配偶,是因为你以为对方有某个或某些优点,就是可靠的终身伴侣;为什么选择了错误的专业,是因为你根据你的了解和判断,以为这个专业前景很好;为什么经不住利益的诱惑而违法或违背道德,因为你以为这眼前之利,真的是只有好处没有风险;为什么为了面子要做不情愿的事,给自己带来损害的事,因为你以为驳了别人的面子是很严重的事,以后就不好混了,影响你的生活了;为什么有人侵犯你的利益,就一定要争斗,因为你认为,不争就代表着你懦弱了,不把这股怒火发出去就窝囊了,就没面子了。例子多不胜数,不可能一一例举,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总之就是这些统统不是必须那样选择的,而你自以为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其实就是被自己的知见障套住了,没想到挣脱,或者是没勇气挣脱。挣脱了就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了,没有独立思考的勇气和智慧。

    第一次华山论剑时,洪七公认为必须杀了裘千仞,这就是错的。因为经过一灯大师常年不懈的努力,证明了即便是裘千仞这样的人也是可以感化的。但假如一灯大师不分析具体情况,就认为裘千仞必须不能杀,那也是错的,假如裘千仞当时不是悔罪,而是试图杀死黄蓉,同归于尽。那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可以杀的。所以,一切事情要具体分析,随缘任运。

    很多人决定某件事时,心中想的是:“这样的事,我父母碰到了就是这样处理的。”或者换个参考对象,就是我朋友、亲属、同事,甚至是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主角,他/她们是怎么做的。所以,这个人也要怎么做。别人怎么做,和你有关系吗?你必须参照他人的做法吗?这不是一定的。

    再有一种隐性的权威,很强大,那就是“大多数人”,很多人严重盲从这个权威,就是没有自己的大脑。

    于是大家就无论是否幸福,都要按照年纪,结婚生子,朝九晚五,直至死去,就好像有个无形的剧本安排好了似的,不用思考,随波逐流的去做就可以了,而且还反对其他有勇气突破这些成规的人。

    不是说只要这样活着就庸俗透顶,而是说,你的想通透了,是你自己愿意选择这样才去做,一切得失利弊你都看透了,准备好接受任何后果而不抱怨、不沮丧、不悲伤。这样去过世俗生活才是明白人,属于大隐隐于市,红尘中修行。

    而不是糊里糊涂的,不按照“剧本”走,就茫然失措,觉得自己异类了,就莫名的害怕未知的后果;按照“剧本”走,又想不明白后果,一旦生活中出现变故,比如婚姻、工作上有了挫折,就哭天抢地。或者就是单纯的觉得生活无趣、平庸,都是你自己选的,当初你想什么来着。

    很多人一生做事,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被本我的欲望影响着自我的判断,常常会做令自己后悔不已的选择。而且,由于不知事物规律的本质,无论做对还是做错,都不能有那种清醒认识自己的感觉,也就是对自己的茫然。

    既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更不知道下一次会怎样做。连自己为什么活着也不清楚,更别提怎么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了,所以,碰到点挫折和逆境就长时间的走不出来,抑郁症或自杀,好些的也会长期心情压抑,影响正常生活、人际交往,或萎靡不振、积郁成疾。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一个人看不清自己,就不可能有真正坚不可摧的自信,茫然的人怎么可能自信。

    《侠客行》原文:……梅芳姑又问:“然则文学一途,又是谁高?”

    石清道:“你博古通今,又会作诗填词,咱夫妇识字也是有限,如何比得上你!”……内子一不会补衣,二不会裁衫,连炒鸡蛋也炒不好,如何及得上你千伶百俐的手段?”

    梅芳姑厉声道:“那么为什么你一见我面,始终冷冰冰的没半分好颜色,和你那闵师妹在一起,却是有说有笑?为什么……为什么……。

    石清缓缓道:“梅姑娘,我不知道。你样样比我闵师妹强,不但比她强,比我也强。我和你在一起,自惭形秽,配不上你。我跟闵师妹在一起,却心中欢喜。”

    ……闵柔将头靠在石清胸口,柔声道:“师哥,梅姑娘是个苦命人,她虽杀了我们的孩儿,我……我还是比她快活得多,我知道你心中从来就只我一个,什么都够了。咱们走吧,这仇不用报了。”石清道:“这仇不用报了?”闵柔凄然道:“便杀了她,咱们的坚儿也活不转来啦。”

    生活中类似梅芳姑的知见障就多不胜数,无论男女都会犯这种错误,那就是以为自身某些外在条件优越,就在感情中占优势,其实有时候,种种的“优势”抵不过开心两个字。

    还有一种知见障就是,认为只要自己对某人付出了爱,对方就应该回应、回报你的爱。这是最害人的一种知见障,造就了无数的为情所伤的“痴情人”,更恶劣的就是为情杀人或自杀的。如同何红药对金蛇郎君,李某愁对陆展元。

    其实,无论你多么深爱对方,和对方是否爱你一丝一毫的关系都没有,无论你为对方付出多少,其根本动机就是为了换回对方的爱,以便令你心情愉悦、幸福,本质就是交换。即便没有换回对方的爱,也得到了一段令你回肠荡气的情感体验,和“我是痴情人”的正面自我评价,你从来就不是一无所得。

    所以,对方无论是否愿意和你换,都是人家的自由,凭什么你爱他/她,他/她就得爱你,你付出点爱就想捆绑人家一生,太霸道了吧,做买卖不可以强买强卖的对吧。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假如有一位你根本不可能喜欢的人,天天对你表白、付出,得不到回应就凄苦哀怨,你的感觉会舒服吗?所以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无论你能不能换回来对方的爱,都没理由抱怨和伤心,你得明白,你的不甘就和小时候没抢到玩具、美食的伤心是一样的低级本能,别把自己催眠成情圣,沉浸在凄凄惨惨戚戚或者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意境中,那是抑郁。这种心理感受绝对不是必须的,天经地义的。偶尔玩几天,主动体验一下那种情感冲击,以便更清醒的认知自己,那是心理素质提升的需要,是一种锻炼。而被动陷入这种状态,长期不能改变,那就是愚痴了。

    反过来说也是一样,有些人早年经历中缺少关爱或理解,一旦有个人对他/她表示关爱,制造各种浪漫或温馨场面,或者某些观点与之契合了,就迫不及待的感动并接受了,全然忘了理智观察分析对方是什么人品、性格,是否适合自己,结果搭上了青春、身体、财物,甚至是生命。这就是知见障,谁告诉你一个人对你表示了爱意,你就必须接受,必须感动的。不是适合你的人,无论他/她付出多少,你也不能糊涂,更不能接受。

    郭襄那么资质聪慧的人,就为了十六岁生日那天的一场烟花带来的一时感动,蹉跎了半生。她的知见障就是:“如果有一个英俊潇洒、卓尔不群的男子这般对我,那么他就极有可能和我发展出一场感天动地的爱情。”

    还有一种知见障,就是对仇恨的看法。生活中常常有人或轻或重的得罪过我们,大多数人只要有能力时,多数会主张报复对方,没能力时也要心中仇恨、厌恶、诅咒对方。却不知心中有恨,就是对自己心灵的缠缚,如何还能快乐的起来。报复不过是本我的本能反应而已,并非天经地义、必须如此的。

    所以,闵柔连杀子之仇都放下了,谢逊全家血仇也没杀了成昆,萧远山也原谅了慕容博。他们的心灵也因此得到了解脱,不再日夜承受重压。

    《笑傲江湖》中的上官云,在东方不败手下做事久了,以为每个上司都喜欢“千秋万载,一统江湖。”“教主令旨英明,算无遗策,烛照天下,造福万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那一套谀词呢,见了任我行也还是这些说辞,引起了任我行的反感。

    而任我行重掌大权后,也出现了知见障,原文:“任我行以前当日月神教教主,与教下部属兄弟相称,相见时只抱拳拱手而已,突见众人跪下,当即站起,将手一摆,道:“不必……”心下忽想:“无威不足以服众。当年我教主之位为jian人篡夺,便因待人太过仁善。这跪拜之礼既是东方不败定下了,我也不必取消。”当下将“多礼”二字缩住了不说,跟着坐下。”以兄弟相称真的就做不好教主吗?

    这就是职场中的知见障,很多人工作中面对一切含有人际关系因素的事情时,会产生一种判断,那就是“这件事必须这样做”。可这样做了,他/她的心理可能又会不舒服,因为他/她以为的那个必须做的方式,不过是从别人处或看或听学来的,不一定符合他/她的性格、心胸,可是他/她不敢去突破,因为所有的“过来人”都会告诉他/她,一定得这么做才是最有利的,于是他/她就得纠结着、委屈着去做。

    问题是什么是利,利益有大有小;有长期和短期;有显性和隐性。很多时候,大利和小利之间,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显性利益和隐性利益之间是冲突的,一般人的眼光真就看不了那么远,所以常常会做出自以为聪明无比实际上后来被证实了是愚蠢无比的决定,那么这样的“过来人”的谆谆教导,其正确性有待商榷。

    这个道理不只是用在职场上,整个人生中都是如此,无论是在亲情、爱情、友情、名声、权势、财物等等方面,弃小利而获大利,弃短期利益而获得长期利益,弃显性利益而获得隐性利益,这个道理很多人可能都明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只要识字的大多都听过,可是事到临头时,在利益的诱惑下,本我贪欲的鼓动下,很多人就偏偏做了错误的选择。

    还有一种知见障,就是对自我认识的错误,把自己固定化了,认为自己就是某种性格的人,认为以自己的能力有些事肯定能做成,有些事自己肯定做不成等等。比如认为自己内向、外向、敏感、迟钝、聪慧、愚痴、命好、命差等等,这都是暂时的,或者只是表象。

    很多人其实看不清自己的性格,即便看的清,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看好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说的是难移,可不是不能移,只是比较难而已,努力就可以了啊。

    有的人动不动就宣称:“我就这脾气,一辈子改不了。”显得好像很有原则、很坚定的样子,假如有机会你让他/她和高官或富豪,或者他/她的主管上司坐在一个桌上吃顿饭,你看看他/她那脾气改没改。

    有些地方、有些人,风俗意识很重,这其中往往夹杂着很多陈规陋习,比如硬逼他人喝酒,以闹洞房的名义猥亵新娘、伴娘,女性不能和男性同桌吃饭等等,都属于知见障。如果有人提出反对,总会有人振振有词的辩驳说:“我们这一直就是这样,传统嘛。为了热闹吗,你得入乡随俗啊,不然就是你不懂事。”有的还要大摆长辈的架子耍威风。

    风俗这个东西,本身就是隔一段时间就变化的,根本不具备必然性,不然现在我们还按照夏、商、周的风俗生活呢。坚持这些东西的人,你自己愿意做,那谁也管不着,对方愿意照做,那也是谁也管不着。但你强加于他人就是粗鄙无礼,甚至是流氓行为。只要对方表示一丝一毫的不愿意,你就无权压迫。

    究其根源就是精神贫瘠,没有正当的爱好和乐趣,所以,以耍弄、摆布他人为乐。还有一种心理动机就是,这类人,在生活中一事无成,其他任何场合都不受重视,唯独可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借着风俗这个“规矩”行使一下权威,体会一下支配他人的快感。

    不信你观察一下,越是一事无成、精神空虚、知识浅薄的人,越愿意极其坚定的坚守一些风俗规矩,借着这个借口理直气壮的折腾他人,但你如果这样说,他/她们是绝对不会承认的。可是,如果有一位权贵去他/她那里做客,你再看一看,他/她还会不会拿着鸡毛当令箭的逼着对方守他/她的风俗,不用说做客,就说某些地区娶媳妇,如果媳妇家里财产十几亿,父母名声地位极高,你看他还会不会不允许媳妇上桌吃饭。媳妇父母去了,他/她还会不会强迫对方喝酒。

    所以说,只要有智慧、有决心,改变自己并不难。

    其实人们不只是对感情、人际关系等有知见障,在世界观上知见障更是多不胜数,一切唯物主义和科学教的狂信徒都是如此,总是抱着现有的理论视为神圣,强迫他人相信,殊不知,任何事物,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看,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这就像拿出3个同大小、同重量的光滑不锈钢球,如果要人用不借助工具,那是无法分辨其差别的,只能说这是3个一样的球体,没有区别;但如果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其表面的凹凸当然是各不相同;那么在更高的层次去看,比如量子力学、超弦理论,比如佛学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么这3个钢球也好,其他一切物质也好,包括人体本身也好,也许就是本质相同的一种振动而已,那么这些又统统没有了区别,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而且量子力学也好,超弦理论也好,也包括目前的哲学、心理学的概念、定义等等,肯定都不是终极真理,以后还会有发展变化,那么一些人哪里来的底气宣称自己掌握了真理,自己不敢质疑,也不允许他人质疑和改进呢。这不是明显的知见障吗。

    如果什么都不许改动,仅就诗词而言,大家都把诗经的格式、韵律当圣典,那哪有以后的唐诗宋词元曲。

    希望大家记住一点,一切权威都是用来质疑的,用来去芜存菁的,甚至有些是要彻底推翻的,连这点都做不到,何谈自信,何谈掌控自心,何谈建立自己独立圆满的三观。

    简单总结一下生活中的知见障,就是认为有些事情必须这样做,但却不知道为什么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就心理忧虑、焦灼,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就是知见障。

    我们修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破除自己的知见障,一样一样的去破。

    那聪明人就会说了,无论怎么破障,最后你做事时也得有一个选择,三观上也得有一个选择。那不就是破了一个旧的知见障,又形成了新的知见障吗?有何意义?

    当然,无论如何思辨,最终仍要选择一个做法,一个理念。但破障和未破障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未破障的人,是茫然的做了选择,不知其根源,以为必须这样做,才是最正确的。

    而破障的人,他/她知道其实有很多选择,而且每一种选择背后的根源和动机,以及会引发的后果、心理感受等。他/她都一清二楚,并没有必须怎样的概念。

    比如说,一个已经破除知见障的人,面对配偶出轨,或者被人欠钱不还,工作上被排挤等逆境时,他/她可以随意的选择离婚或不离婚,起诉欠款人或不起诉欠款人,继续与排挤自己的人周旋或直接跳槽。而无论选择哪一种,他/她的心理感受都绝不会与和他/她做出同样选择的普通人一样,对他/她来说都不过是一种经历,一场游戏,只是为了感受一下,这选择本身会带来什么样的心理反应,不会真的被喜怒哀乐牵动心灵,事情本身的成败并不重要,一切只是为了感悟人生真相。

    解决知见障的根本方法,就是不执着。不执着,心灵就活泼泼,灵动飘逸,不被任何琐事、烦恼牵连缠缚,那么也就没了烦恼痛苦。

    而当真正破了一切知见障,到了尽头时,那就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

    再次申明,既然说破除知见障,就说明还有未看破的东西,那就还是在“用力”修心的过程中,当然不是最终的境界。

    那么,希望大家在心灵修行的道路上,自己做了面壁者,再早日做自己的破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