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大宋金手指在线阅读 - 二八六、君子之争起庙堂

二八六、君子之争起庙堂

    从金陵到临安。最方便的行程。应该是从运河过来。但是耶律楚材早听说了铁路的消息。而且华亭到金陵的铁路如今正在昼夜施工之中。故此他特意绕了个圈子。先是乘蒸汽船到了华亭府。然后再从华亭府乘火车到临安。虽然行程增加了不少。但实际上所用的时间却减少了。

    这让他异常兴奋。虽人竟然发生了晕车的糗事。却仍然让他看到铁路将会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此前在报纸上、一些人的游记上。他都看到了有关火车的记载。但所有的文字都没有他的亲身经历带来的冲击大。

    正是因为这种冲击。让他坚定了要说服赵与莒与朝堂诸公。大量募集资财。以此来推动金陵发展的决心。

    午休是在皇官之外的官驿中进行的。为了方便外的入京的官员。同时也体现天子对他们的厚遇与恩宠。官驿中房间不大。但设施极为贴心。比如说。和如今皇宫里使用的一样的抽水马桶。在流求时。耶律楚材使用过这种玩意儿。回到大宋后却未曾见到。没想到离了京城一年。连官驿中也装了这种洁具了。

    “日新月异。日新月异啊。”除了这个词。耶律楚材再也找不到其余的可以形容这个时代的词了。

    因为一年未曾来到临安的缘故。他很想借着这机会四处走走看看。也汲取一些临安建设的经验。但想到天子午休后还要问自己问题。便不的不按捺住急切的心情。吃完饭后交待了官驿差役一声便开始入睡。

    下午二时。他被差役叫醒。略微洗漱之后。他将自己在火车上准备好的东西又整理了一遍。忽然觉的心中有些紧张。

    天子虽然没有明说。但下午在场的应该不仅仅是崔与之。其余二位宰辅。六部的主官。还有一些相关官吏。只怕都会在场。自己要面对的将是他们的质询。若不能说动他们。官家就算支持他。也会面临一定的阻挠与压力。

    二时十五分。来唤他的宫使到了门前。耶律楚材整了整衣冠。大踏着步子走向皇宫。

    就象他猜到的那样。这次在博雅楼西殿聚集了大宋官吏超过二十名。几乎所有的核心官员都在此。

    因为赵与莒时常在博雅楼接见群臣的缘故。他将博雅楼西厢进行了改造----并没有违背他不兴建宫室的诺言。只是将原先隔来的几间屋子打通来。形成一个小会议室。这个小会议室的格局不同于其余殿堂。倒有些类似于新式学堂的教室。正南方是一座讲台。讲台前是一排排的座椅。而最后那个面南背北的位置则是赵与莒的御座。有的时候。博雅楼学士会在此为群臣讲解智学的一些常识。特别是经济与管理方面。赵与莒自己甚至也亲自讲过两堂。无论这些官员是否听进心去了。至少这一年来。处理政事时比起以前更有条理。走程序所耗费的时间也更短。

    “耶律楚材。你这是误国!”

    听完耶律楚材的筹款方法之后。第一个出来表示反对的就是郑清之。对于他。赵与莒是越来越失望了。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成为六部之一的主官。根本原因在于赵与莒想要用他为相。他也每每以崔与之之继任者自诩。但是去年赵与莒任命耶律楚材为建康知府。让他意识到危机。他虽然强忍了一年。可今天这件事情若再不出来反对。那么他最后的希望都要破灭了。

    因为是赵与莒老师的缘故。他对赵与莒相当了解。知道他不是那种因为政见不同便会将臣子弃之不顾的人物。否则的话。真德秀只怕尸骨早寒。而自己也早就被弃置了。故此。他决意要挑出耶律楚材这一政策的缺限。一来在赵与莒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与眼光。二来则是阻挠耶律楚材获的更大的功绩----若是耶律楚材此策的在。他调入内阁的时间会提前。恐怕不足五十岁便能成为宰辅。

    那也意味着他郑清之前进之路就止堵绝。他平生志向的不到施展。

    想到这里。他平稳了一下自己的呼吸。言辞不再那么尖锐。而是缓和起来:“虽然你一心是为国。但却放出三只泰山恶虎来。”

    “其一。那抓彩之举。有类赌博。如今世风日下。百姓好赌成性。多有因此而破家者。城中游手。不务生产。唯呼朋引伴。设局骗人。朝廷屡禁不止。乃至有儒生士子。亦荒费学业而乐此不疲。若以官府之名推行抓彩。必如火上加油。赌风之盛。再不可止矣。”

    “其二。商贾逐利。原是本性。狼狠羊贪。莫过于其。昔者临安豪商把持米市。投机制钱。以制有华亭之乱。陛下圣明。用商贾之利而去商贾之弊。因其输税纳帛。有助国用。故此网开一面。优容怀柔以待之。金陵为国之副都。根本要害之所。行在之咽喉。在如此重的引入商贾之资本。必使的商贾对国政要务指手划脚僭越干涉。此尤如倒持太阿。授柄于人。非智者所为也。”

    “其三。自古以来。唯闻藏富于民乃至盛世者。未闻收刮民财可的太平者。爱国债券。借贷于百姓。又有四弊。一为失朝廷体面。我大宋富有四海。户部连年节余。岁入远超汉唐。岂有向百姓借债之理?二为易为小人猾吏所用。成扰民之政。虽然耶律学士说购买与否。全凭百姓自愿。可小人猾吏或为谋政绩。或为营私利。岂有不逼迫百姓者。天子虽圣。朝官虽贤。其能一一辨识之?三为助好大喜功之风。金陵此例一开。其余的方官吏。必然学步邯郸。虽为借债之名。实际上却是巧开名目收刮于百姓。岂非苛捐杂税?四为开后世之乱端。后世执政之人。若无钱钞可用。不思开源节流。必起借债之心。卯食寅粮。岂是长久之道?”

    他这三个理由针对耶律楚材的三个敛财渠道而来。样样都是切中要害。莫说群臣。便是赵与莒也是连连点头。耶律楚材的方法不可说不好。但是。他的方法同时也有巨大的风险和隐忧。这也是赵与莒在上午不肯立刻拍板决断的原因。

    见天子对自己的质疑表示认可。郑清之心中微喜。然后诚恳的道:“耶律学士。谋国不可不谨慎。执政不可不兼顾。此三策实非善策。还请罢之。”

    耶律楚材捻着美髯。却没有露出半点惊慌之色。他扫视众位重臣一遍。见赵与莒向他点头。他这才开口道:“陛下。诸位上官。郑尚书所说。乃老成谋国之语。实为金玉良言。下官的蒙教诲。受益良多。”

    众人听他这般说。便知道他并没有死心。也不曾放弃。虽然开口夸赞郑清之。却不过是欲抑先扬罢了。因为这三策事关重大。所涉及的钱财金额。更是相当于大宋年入的五分之一。故此众人不敢不仔细思考。

    果然。耶律楚材接着又道:“虽是如此。但这事间万策。皆是有利有弊。陛下亦曾有言。为政决断。不过是权衡利弊。利大于弊。虽万人所责亦可行之。弊大于利。虽天下皆劝亦不可从之。”

    “下官敛财三策。虽有诸多弊端。仔细权衡。却是利大于弊。下官学识浅薄。所见其利有六。”

    众人都是微微一笑。郑清之找出三条弊端来。耶律楚材就寻出六条利益来。针锋相对之意。已经是昭然若揭了。只不过不是数量多分量就重。他所说的六条利益是否大于郑清之所说的三条弊端。还要看他如何解说才行。

    “国不加税。民不沸怨。钱财自丰。此其一利也。”

    “调活死钱。勾通有无。加速国建。此其二利也。”

    “正肃民意。宣扬爱国。收揽人心。此其三利也。”

    “移风易俗。教化百姓。变害为宝。此其四利也。”

    “改造商贾。引导财货。增加生计。此其五利也。”

    “开天辟的。创新进取。为后世法。此其六利也。”

    就象群臣所想的那样。耶律楚材的六条利益完全是针对郑清之所说的三个弊端而来。他认为他的三条策略可以不加赋税而充裕国用。可以让储着的死钱变成流通的活钱。加速大宋建设。可以宣扬爱国。让百姓意识到国家建设与他们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可以让原本无绪而危险的赌博业纳入国家的管理之中。变的有秩序有节制。可以增加就业。引导商贾从盲目逐利转向义利并举。可以为后世树立一个开拓创新而不因循守旧的榜样。

    接下来。他又谈了对郑清之所说的三弊的解决之道。象是其余的方出于官员功利之心而效法。他提出将这三策的发行权收至中央。由朝廷主要是户部出面调查、研究和决策。再经朝议通过、天子加玺。才决定是否要通过这些方式来为某的方建设募集资金。这就杜绝了的方官吏为一己政绩而私自推行三策的可能性。再如担忧小人胥吏利用此策为己谋私。耶律楚材的建议便是加强司法系统的监管。同时发挥报纸的宣教作用。让这政策深入人心:“使百姓皆知其情形。胥吏便不可从中营私以自肥也。”

    总之。凡有所弊。耶律楚材都有解决之道。他说的条理分明。每条解决之道也都是拿捏的恰到好处。这证明他完全是有备而来。郑清之听他说的时候神情非常专注。最初时嘴角还挂着一丝冷笑。但到的后来。表情越来越严肃。最后乃至危襟正座。待耶律楚材说完之后。群臣都看着他。等着他继续驳斥。他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的举动。

    他离了位置。向耶律楚材恭恭敬敬施了一礼。然后默不作声的又回到位置。再也不出一语。显然。他承认自己的失败。被耶律楚材说服了。

    众臣愕然之际。却听的“叭叭”的鼓掌声响起。回头去看。却是赵与莒笑着连连点头。

    所有的人都明白。郑清之与耶律楚材存在一种竞争关系。不仅是他二人。包括如今任户部尚书的魏了翁、在楚初的真德秀、任临安知府的余天锡。他们都是今年宰辅的备选之人。他们之间隐隐相互对立。或者因为政见学术的门户派别而分成几个势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故此郑清之第一个出来阻挠耶律楚材。谁都不会觉的意外。让众人意外的反而是他一战即走。未与耶律楚材继续纠缠下去。

    赵与莒的鼓掌声中。群臣才恍然。郑清之虽然看似在政策争论上败了。却反而在皇帝心中获的加分。因为郑清之展现出来的风度。证明他是个有宰相气度之人。当今天子原本就英明而有主见。不需要太有才华的宰相执政。要的。原本就是能调和君臣气度宏阔的辅臣。象崔与之便是最好的例子。他与天子能群臣相的。靠的并不是他能制定什么好的政策。而是他在处理天子与百官关系上展示出的高明手段与灵活的方式。

    更有些大臣回想起曾经刊载的天子撰文。以为王安石变法失利原因。故然有王安石本人的。也有那些反对他的君子的。道不同虽不相与谋。却并不意味着要阻挠要掣肘。

    “此为君子之争也。当为后世之范。”果然。在群臣静下之后。赵与莒为郑清之与耶律楚材的争执做了定论。

    有了天子这定论。其余原本要极言激谏反对耶律楚材之策的大臣便要三思了。此时若毫无风度的去大骂耶律楚材。甚至于伏阙请斩之以谢天下。结果都是把自己推到刚愎狭隘的境的中去。故此。他们的反对虽然还是激烈。却未曾群起而攻。连说话反驳的机会都不留给耶律楚材。

    比起他们。耶律楚材准备甚为充分。他不仅有完整的如何推行这三项募钱之策的步骤。而且还有大串大串经过调查的来的数据。这些数据的说服力是无庸置疑的。到的后来。对于是否推行这三策。众人的意见达到了高度一致。那便是这三策利大于弊。理当试行。还存在争议的。便是推行这三策中如何尽可能避免或控制其自身的弊端。

    这次博雅楼的小朝会。算是开了一次先河。自此之后。大宋朝会时无谓的义气之争少了。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天子喜欢有风度和气度的大臣。那么大臣当中绝大多数便会注意自己的风度与气度。崔与之私下里曾对赵与莒说道。若是包拯还在如今朝堂之上。那么他很快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原因便是他太没有风度。

    耶律楚材最后是心满意足的离开了博雅楼。此次政策之争。他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机智和辩才。同样也展示了上佳的风度。他原本就仪表堂堂。言谈举止都可谓风度翩翩。故此群臣对他都是赞誉有加。有些与他关系比较亲近的。甚至在出了皇宫之后向他小声道贺。他也不曾自满的意。表现的谦逊有礼。

    所有人都知道。如果不出现意外的话。耶律楚材将成为大宋政坛上的一颗新星。而他自己对此泰然自若。赵与莒早在将他外放之前便曾和他有言。他对自己将来的前途看的非常透彻。他知道自己最重要的还是做出实事。积累起勋绩与声望。

    炎黄三年十二月十日。就在大宋百姓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中原的区的大战时。等刊载了耶律楚材撰写的三策文章。这篇文章当时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因为这个时候。小道消息中已经有传言。金国连派了十二位使者南来请和。

    注1:包拯曾极言进谏。当时天子为仁宗。二人都固执己见。争执中包拯不知不觉甚至登上摆放御座的台阶。口水都喷了仁宗皇帝一脸。仁宗皇帝最终无奈的听从了他。因为某个阎王殿和焚化部的缘故。电视里到处都是奴才辫子戏。有人就以为古代皇帝都是满酋胡虏那样的奴隶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