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民国二三事在线阅读 - 第二二零章 鏖战淞沪救护

第二二零章 鏖战淞沪救护

    不管数字怎么玩,日本人在纪家桥的败退是不争的事实。

    下元熊弥陆军少将虽然把海军骂得一无是处,但是轮到他指挥时,他犯的错和海军陆战队指挥官鲛岛具重大佐是一模一样,轻敌!

    计划的目标并没有什么不对,在蕴藻浜这条迟早会被中国人利用的河流对岸插进去一个钉子,肯定会有利于之后的交战。而且选择在蕴藻浜上游突破,地段选择上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但是,任何计划都要有实力做保障。

    和鲛岛具重一样,下元熊弥陆军少将太小看中国人了。他用一个旅同时面对中国人三个旅。整个旅团只有4个大队,而且他还必须确保张华浜码头的安全,能抽调出来进攻的部队本身就不多,渡河的14联队第2大队可以说已经很好的完成了任务,死守了差不多一天。但是下元少将却根本抽不出援军过河协同固守。14联队第2大队白白陷入一场苦战,只能放弃辛苦奇袭获得的战果。这就是下元少将判断出错造成的。

    反观张炎等中国将领的指挥,这仗却表现的非常不错。尤其是在屡攻不克时,以手枪连偷袭敌后,成了点睛之笔。

    但是再往下落实到具体的战术层面,能发现,61师虽然久经征战,号称铁军,而日军没有作战经验,但是从交锋来看,日军凭借更好的装备和优良的训练,在战术对抗上占有更大的优势。

    这种优势首先体现在装备上,日军强大的火力造成中国军队的重大伤亡,这个人尽皆知。而装备的差距使得19路军的战术运用也受到很大妨碍。比如121旅为了支援蕴藻浜友军,发起牵制性的进攻,不料却遭到日军反击,就因为担心日军空袭,121旅预备队配置离第一线部队较远,结果导致第一线部队被重创,预备队却无法及时赶到,贻误战局。日本航空兵其实并没有出动,但其空中优势引而不发,照样能为地面部队带来支援。

    而另一个则体现在训练上,19路军的总结中,多次提到日军的技术出色。这种技术,第一体现在对武器的恰当使用上,日军射击,尤其是轻机枪射击,非常精准,威胁很大。而日军的射击纪律也远比中国军队好,基本不靠近不开火,不像中国军队总是距敌很远就开火,既起不到杀敌作用,有白白暴露了火力点。此外,在工事构筑上,日军构筑巧妙,而且速度很快,比方说这次敌前在蕴藻浜架桥,日军竟然能成功,其工兵的速度和效率非同一般。

    而再一个差距,则体现在战术动作上。很多人都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中国军队的伤亡很多时候要远远大于日军,除了装备和技术保障,日军的战术更加聪明。就拿冲锋来说,中国军队攻击精神非常旺盛,冲起来就是“一往无前”,前仆后继。精神可嘉,这种打法在火力普遍不强的国内战场,确实很有铁军风范,也很有效果。但是在日本人的强大火力前,多打几次这样的冲锋,你连防守的本钱都会被打没了。

    而反观日军,日军的冲锋更多是使用跃进的方式。按照日军的cao典,日军敌前运动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敌人火力外的正常速度接近敌人,进入敌人火力区后快步,但不跑,保持体力。再接近,敌火威胁增大时,开始改为跃进。就是先寻找掩蔽部躲藏,然后火力掩护队一起开火,分批跃进到下一个掩蔽部,每次跃进距离视敌人火力而定,一般最远不超过五十米。如果敌人火力太强,则进行敌前作业,挖出射击掩体,进而连成坑道。当坑道挖得离敌人足够近时,突击步兵才一起在火力掩护下进行尽可能距离短的冲锋。

    战争,绝不是仅仅有爱国的热情和敢于牺牲的勇气就能取胜。不要把六十壮士之类的煽情故事当成历史,我们才能真正看清和敌人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纪家桥的胜利捷报,如春风般一夜之间吹遍大江南北。全国民众,特别是上海的民众,那真是欣喜若狂。

    从九一八以来,东北军畏敌如虎,拔脚开溜,把大好河山白白相送。这一连串表演,让所有有点羞耻心的人都无地自容,这就是中国人的军队?

    而同样是中国军队,这回19路军在上海却奋起抵抗,而且从报纸上看,中国军队似乎还打得很好。这样的强烈对比,大伙对这支衣衫褴褛的19路军,顿时是崇拜的不行了。不管是物质援助,还是言论的赞扬,如潮水一般而来。

    但是,在上海战事刚刚打响的时候,19路军却根本没感觉到上海人对他们的偏爱。因为战事刚起之时,上海老百姓的普遍反应,并不是如何上火线去帮助19路军,而是如何逃难。

    上海各处华界的百姓,不管是不是在战区,要么纷纷涌入租界,要么向苏浙后方逃跑,以至于公路都被堵塞。

    就在大伙拥挤在一起往后方逃难时,有一小群人,却逆着人流向着战区前进,赶去支援19路军的。他们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队。

    战斗是在1月28日夜打响的,仅仅几个小时之后,红十字会的救护队就从租界出发了,此时正是29日的清晨。当时,从租界到闸北,几个交通要道都是有铁闸门的。救护队来到铁闸门边时,发现铁闸门已经被租界的巡捕关起来了,门外挤满了哀求开门的中国难民,铁闸门外不远处就是被战火点燃的残垣断壁,巨大的黑烟笼罩在战区上空。

    在这一片如同世界末日般的凄惨场景面前,红十字会的救护队员们没有拿交通断绝当借口退缩,而是默默地绕远路,从西面经过沪西出租界,再折回进入闸北战区,进入了上海北站开始抢运伤兵。

    如果有人对前面的章节还有印象的话,应该知道,29日的上海北站,正是日军空中轰炸和地面进攻的重点。这一天,上海北站的建筑遭到严重毁坏,中国军队的装甲列车扛不住日军飞机轰炸,从北站夺路退向后方。驻守在此的宪兵也因为燃烧弹引起的大火纷纷逃出北站。而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队员们却在上海北站,从容镇定地抢运伤员,毫不退缩。其视死如归的气魄,令军人们亦为之肃然起敬。

    如冰山的融水一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救援的队伍中来。闸北民间慈善组织的蓝十字会也赶了过来,中国童子军也出现了。

    说个这个童子军,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儿童未成年怎么能进入战区救人呢,这不是太危险了吗?其实,中国的童子军是分三种的,12岁以下的叫幼童军,12岁到18岁又为一档,真正进入战区的,其实是第三档,年满18岁的青年童子军,都是成年人。

    在事变当日,最活跃的童子军来自基督教慕尔堂,这批童子军将从战区救出的一百多名难民安置在教堂里。不但是基督教,佛教的报恩寺也敞开大门,收容无家可归的难民。

    在这场劫难中,冒着生命危险,首先挺身而出的这些人,既不是政府官员,也不是工商钜子、名人雅士,而是民间组织和志愿者。

    但这些人,却早已在各种关于一二八事变的描述中,被前者挤到了角落。

    29日,中日双方约定停战。随着枪声稀落下来,民众的爱国热情,迅速升温扩大。

    中日军队交火,这并不是头一遭。九一八打过,五三惨案在济南打过,但是那几回,至少在战地,很少出现民众大规模援助军队的场面。

    道理很简单,第一,你中国军队要够硬气,你敢打,我才不算白帮你,东北军那样的无耻后退,没骂娘就很不错了。第二,你起码要能守得住战线,如果中国军队一路败退,兵荒马乱中,援助的民众自身安全就难以保证,能真正能像红十字会救护队那样,能够不管胜负,不避生死的民众,到底也是少数。

    而上海这边,恰恰能满足这两个条件。19路军够硬气,又能维持住战局。上海乃至全国民众的援助顿时如排山倒海而来。

    打仗打起来伤兵多。这没问题,上海租界里,纷纷开设伤兵医院,各个医院的大夫护士纷纷赶来义务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