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进位(上)
这一年的春天,对于王旭,对于整个势力来说,都是与众不同的。 自荆南零陵起兵至今,南征北战,大小战役成百上千,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波折,一路跌跌撞撞走来,如今终于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拓展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许多早年跟随王旭的文武,喜悦中带着感慨,回忆起过往时,眼睛总是不由自主地微微湿润。 还有一部分人,却在感慨的同时,充满了不安,对封王之事保持了沉默。 当然,也有些人,内心充斥着浓烈的不满和愤慨,三州之地,暗中有不少官员开始发出指责的声音。 好在群臣对这些事情都早有准备,严厉把控,稍有人路出不轨意图,立刻缉拿,一时半会儿倒也没出什么大事。 可随之而来的,却是三州各地有大量官吏辞去职务,这些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理由,以行动来使自己脱离势力,与封王之事彻底撇开,虽然比较起总体仍算少数,但规模已然不小。 此外,寻常百姓中,也有个别地区发生轻微的暴动,有些人妄图借此机会,于乱中谋利,主要集中在蜀中和雍州,至于荆襄九郡、南中、汉中之地则最是稳定,这些地区的大多数民众见到榜文公布,得知王旭即将进位封王,那可是欢声雷动,甚至于有的地区还张灯结彩,以作庆贺! 将军府众臣可是忙得不可开交,各曹通力协作,派遣令吏、督邮奔往各方,配合各地的官员,对于大力支持的民众。给予鼓励和动员。对于那些出现暴动的地区,则是立刻控制,竭力纠察带头之人,对其余从众之人。则是以力压之。以言安抚,倾尽一切力量让其尽快稳定。 王旭自己也极为繁忙。如今虽然足以控制大局,但需要他安排和决定的事情却很多,每日都审批着各种奏章。 这日他正于书房中审阅,却陡然看到两封辞呈。一封来自田曹掾刘巴,这在他的意料之中。 但另一封却让他颇为意外,甚至反复看了好几遍,才最终确认。 因为请辞之人,乃是贼曹掾刘逸,还是以年老体衰为理由,可事实上。他知道刘逸武艺高强,内息雄浑,常年锻炼,远未到所谓年老体衰的地步。 仅仅思虑片刻。他便立刻命人去请刘逸。 刘逸并未回避,也没有掩饰什么,很快赶来了将军府,神色决绝。 两人见面之时,王旭久久没有说话,沉默对视。 刘逸不仅仅是他的部下,也是他的恩人,其能力和人品更是深得他敬重,那种情感非常复杂,是很特殊的一个人。 最终,王旭起身,躬身对着刘逸行礼:“刘公乃是我王旭的恩人,我是不会伤害您的,今日唤刘公前来,只想知晓,刘公可是因为封王之事,因而心有芥蒂,送来辞呈?” “主公请起!” 刘逸匆忙起身扶住王旭的臂膊,摇头叹道:“属下并未有芥蒂,这些年效力将军府,对于主公的仁德与爱民极为钦佩,时至如今,也不怕说句不该说的话,即便恒、灵二位先帝也是远远比不上主公的,百姓能有主公这样的王上是福,大汉终究气数已尽,从属下个人心里来说,是支持主公的!” “既然如此,那刘公为何要辞去职务?”王旭奇怪地问。 “唉!”刘逸长长一叹,眼神飘忽,颇有些沧桑。 过了好久,才声音沙哑地说:“主公,无论大汉如何,可属下生于大汉,长于大汉,先后效力恒、灵二帝,终究是汉臣啊!这些时日属下也曾想了很多,或许唯有这般,才真正可问心无愧,天下之事今后再与属下无关,还望主公成全!” 闻言,王旭的心狠狠一颤。 他感受到刘逸心中的复杂和矛盾,更感受到其心里的忠贞气节,深受震撼。 最终他放弃了,深深一礼后,答应了他的请求。 刘逸的长子和次子,倒是仍然被王旭挽留在麾下效力。 其长子刘涛,当年从长沙临湘县的贼曹掾做起,积功不小,如今已是将军府贼曹掾吏,继承了刘逸的本事,现在正当轻壮之时,若闲置,着实可惜。次子刘云当年选择从军,从小小什长起步,随从征战多年,如今亦是青龙军团的偏将军。 对于二子继续效力之事,刘逸倒没有多做干涉,因为他的孩子与帝室没多大关系,甚至从小就对汉帝没什么好感。 此后,王旭也找了刘巴,探其想法,毕竟刘巴也是个大才,不到万不得已,他并不想放弃。 可刘巴却颇为无奈,他的情况也很特殊。 其本人对汉帝是没有任何好感的,甚至对于王旭进位封王极其支持,更有心辅佐,以成就伟业,与王旭单独见面之时,没说几句,已是哭诉忠心,可如今其父闹成那般模样,令他不得出仕,更以死相逼,他也没有办法。 这些时日他百般劝说,讲了无数道理,仍然说服不了刘祥,他是个大孝子,最终迫于无奈,只能上表请辞。 王旭思虑再三后,没有再勉强,只是诚恳相邀,言大门始终为其敞开。 自此事之后,王旭内心也逐渐忐忑,生怕又来人请辞,那些各地方的官吏,走得再多他都不在乎,可有些贤才却是走一个少一个。 好在此后再没有臣下这般,即便不太赞成此事,可也保持了沉默,类似伊籍、向朗、张松,甚至三州的部分太守,都是该做什么做什么,尽好自己的本分,全然当做寻常事情来处理。 至于事前意料中,本该闹腾的学曹大儒们,却奇迹般的完全没有人管这件事,包括蔡邕、王允、刘表、刘璋,乃至东青院的皇甫嵩、宗员、张超等人,居然也是没有任何生息,让人非常意外。 直到司马徽、庞德公联名送信前来,王旭才恍然大悟。 其信上只有简短几十个字,可却道明了真意: 学曹者,乃大汉之学曹,不干政,不理事,仅掌各方文武院,授艺育人,编修古册,精纂书籍,弘大文治,宣扬武功,传承文明!政事如何,天下如何,尽与学曹无关,将军祭天封王,通报各方时,何不略过学曹之人! 意思很明显,学曹所有人,都不会参加封王大典,全当此事不知,他们只想做好现在那些传承文明的事,天下如何,已无心去管。
对此,王旭当然是大为高兴,很快亲手书写一幅大匾,命人送到学曹高挂,总计十六个字。 “群贤汇集,华夏圣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学曹那些主事者,谁不是真正的老狐狸,哪里是真的不知道,只是他们大多饱经磨难,对天下局势都已经看透了,那些包袱早已卸下,因此才眼不见为尽,开开心心做好现在想做的事,喜欢上了在学曹默默为后人奉献的悠闲日子。 封王之事自此全在掌控之中,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 很快,曹cao那边也传来回音,其派遣心腹亲自南下交涉,答应了交换条件,只是并没有书面的承诺,想来也是怕给荆州留下证据。 王旭当然也不可能给予任何书面的东西,同样命人以口头传信。 双方约定,不管曹cao用什么方法,但必须让朝廷率先颁布榜文,发往天下所有地方,将消息公之于众,然后再遣心腹之人,持陛下的圣旨,在南阳边境交换曹洪。 这是唯一的办法! 进位之事,必须由朝廷发榜天下,如此才有意义,但如果王旭没能拿到圣旨,那么朝廷也随时可以收回册封。 因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彼此不会反悔。 若朝廷发榜各方后,王旭不肯交换曹洪,那么曹cao随时可以迫使天子收回册封,若没有圣旨作为倚仗,他就无从辩驳。 反之,若曹cao反悔,那么他也就换不到曹洪。 双方都有诚意,这个交易自然水到渠成。 短短大半月后,王旭进位为王的事,由朝廷遣使,以天子的名义送达各方,天下震动。 此间,田丰、张靖亲自率众,绑缚着曹洪去往南阳边境,与曹cao派来的陈群、乐进交换圣旨。 双方各带数十随从,秘密交换,并未出现什么意外,顺利地各自返回。 此事除了极少数人知晓,连大多心腹重臣也不曾得知…… 公元204年三月初一,王旭公开圣旨,于将军府外架设天台,供人瞻仰,无人可以作假的玉玺印章,宣示了他进位的名正言顺,并当众宣布于三月初七登坛封王。 襄阳百姓争相观看,挤得水泄不通,徐盛、典韦、颜良匆忙统帅近卫军团进城,与王飞的襄阳城卫军协作,维持秩序。 消息迅速传开,短短几日内,无数人蜂拥而至,只为一睹盛况! 三月初七,良辰吉日,天公亦是作美,给了个晴朗的艳阳天! 王旭率家人及百官在襄阳城南十里外旷野,登坛祭天! 驻守襄阳城外的青龙军团、近卫军团、朱雀军团,将军府禁卫军、龙虎卫,襄阳城卫军,全部齐至,兵甲光亮,盛装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