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代唐在线阅读 - 门阀相关之济阳长孙

门阀相关之济阳长孙

    长孙

    长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王族中有一位叫拓跋嵩,因为功劳大,朝廷封他为王族大人,这个封号可以世代承袭。到了

    北魏孝文帝在位时,孝文帝在位时,孝文帝向汉文化学习,将拓跋姓改为元姓,孝文帝的姓名叫元宏。而拓跋嵩的后代,就改姓为长孙,意思是王族长门的子孙,这

    个姓和王族大人的封号也相呼应。

    释义

    词目:长孙

    拼音:zhǎngsūn

    基本解释

    1.

    [eldestgrandson]∶长子的长子;最年长的孙子

    2.复姓

    详细解释

    1.

    长子的长子。后亦指排行最大的孙子。《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齐悼惠王高皇帝长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适长孙也,当立。”

    巴金《家》:“我是个承重孙,长房的长孙,

    高家需要我来撑场面。”

    2.复姓。汉有长孙顺

    。见《汉书·儒林传·赵子》。

    姓氏源流

    长孙(Zhǎngsūn长孙)姓源出有二:

    出处一

    出自北魏皇室沙莫雄,为拓跋氏所改。长孙复姓本为拓跋氏,为后魏献文帝第三兄拓跋嵩之后。长孙氏渊源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沙莫雄为南部大人,号拓跋氏;小儿子什翼健

    就是拓跋圭的祖父,拓跋圭建立北魏称帝后,因沙莫雄是曾祖父的儿子,就赐他的儿子为长孙氏。长孙嵩后来位至太尉,封为北平王;他的侄子长孙道生屡建战功,位至宰相,封为上党王。拓跋嵩因有功于魏,世袭为王族大人。孝文帝时,以拓跋姓为魏朝皇族宗室之长门,故改姓为长孙氏。

    出处二

    出自北魏之前有长孙氏。据《汉书·艺文志》和《孝经》上记载有长孙顺“长孙氏说”二篇,西汉时期已有长孙氏。

    得姓始祖:长孙顺。关于长孙氏的来源有二个说法:一是如《通志·氏族略》和《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上记载所言,长孙氏出自北魏皇室的沙莫雄,因沙莫雄是南

    部大人,号反正跋氏,又是拓跋圭的长子,拓跋圭建立北魏称帝后,沙莫雄就赐他的儿子嵩为长孙氏;二是《汉书·艺文志》上记载有长孙顺,认为在北魏之前早有长孙氏。总之,长孙氏的得姓历史在2000年上下。长孙氏后人尊长孙顺为长孙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长孙姓望族居济阳(今山东省定陶西北,一说河南省兰封东北)。据《郡望百家姓》记载:长孙氏望出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

    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历史名人

    长孙晟:字季晟(552-609),长孙无忌之父,

    隋朝洛阳人。自幼习武,年18岁为司卫上士,高祖一见嗟异。开皇中突厥南侵,晟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定其虚实,皆如指掌。遂拜为车骑将军兼受降使者,敌称

    他的马声与弓声为“霹雳闪电”,闻风丧胆。终为右骁将军。卒谥献。

    长孙俭:本名庆明。北周洛阳人。少方正有cao行。时四方sao动,俭从左卫将军攻破宿勒明达等,以功赐爵索虞侯。文帝甚敬之,表授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黎民树碑刻颂。又诣阙

    留,后征授大行台尚书,兼相府司马。封昌宁公,升大将军,镇荆州。以病还为夏州总管卒。

    长孙cao:唐王朝建国的当年(公元618年),高祖李渊诏令东道大行台长孙cao为陕州刺史。长孙cao上任伊始,便带人实地察看利人渠,决定在此渠的基础上扩大规

    模,增加水量。与苏威的无坝引水工程不同,长孙cao在交口东面的橐水上筑起石坝,并加宽加高水渠,使渠水比原来的利人渠扩大了许多倍。于是,人们便将此渠称

    作“广济渠”。

    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601年-636年),长孙晟之女。她曾协助李世民发动

    “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李世民即位后,她常劝其提倡节俭,重视法制,信用贤臣,深得唐太宗的敬重及宠爱。尝采“古夫人善事”,编写了《女则》10卷,现存诗《春游曲》一首。

    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字辅机,长孙晟幼子。唐朝洛阳人,唐太宗皇后之兄。博涉文史,有谋略。从太宗李世民定天下,功居第一迁吏部尚书,封为齐国公,又徙赵国公、太子太师,

    后为高宗时辅政大臣,进授太尉,兼修国史。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放逐黔州,自缢身亡。撰有《唐律疏议》。

    长孙顺德:李世民文德皇后的族叔。从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一路上攻城陷地,多参与其间,高祖即位,封薛国公。玄武门之变站在李世民一边,率兵与李建成余党大战。太宗即位后以宫女赐之。贞观年间,长孙顺德居官贪婪,几次被削爵,最后病发身死。李世民仍念旧情旧功,赠荆州都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封邳国公。

    编辑本段

    郡望

    济阳郡:汉济阳县在今河南省兰考东北,西晋在此曾置济阳郡,南迁后废。济阳县在唐初并入冤句县。

    堂号

    霹雳堂:隋朝时候,长孙18岁即为司卫上士。突厥南侵。

    向皇帝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定其虚实,了如指掌,拜车骑将军兼受降使者。突厥怕他,听到他的弓声,说是霹雳,故长孙氏的堂号有“霹雳堂”之称。

    长孙姓宗祠通用对联

    长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长门;

    望出济阳。

    ——佚名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长孙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三州作刺;

    四始蜚声。

    ——佚名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长孙cao,有学术,为齐、扬、益三州刺史。下联典指唐·长孙佐辅,工诗,著有《古调集》。

    长孙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汉时博士门第;

    隋代元帅人家。

    ——佚名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博士长孙顺德,淄川人,从旉受韩诗。下联典指隋代元帅长孙晟,长孙无忌之父,洛阳人。性机敏,十八岁为司卫上士。开皇中破突厥,官拜车骑将军,因其善骑马射箭,突厥人闻其弓声,称为“霹雳”,见其走马,谓之“闪电”。

    勋载旌常之首;

    威雄绝域之邦。

    ——佚名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长孙无忌,长孙晟之子,佐太宗定天下,功第一。下联典指隋·长孙晟,性通敏、善弹射,突厥畏之,闻其弓声,称为“霹雳”,见其走马,谓之“闪电”。

    长孙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玉佩金钿随步远;

    云罗雾縠逐风轻。

    ——唐·长孙无忌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初大臣长孙无忌《新曲二首》诗句联。

    长孙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引水开渠,民颂遗爱;

    夺位定律,图绘凌烟。

    ——李文郑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代郡人长孙cao,字元节,高祖时任相国府金曹参军、检校虞州刺史,后跟从太宗征讨,参与机密,官至陕州刺史,封乐寿县男。任陕东大行召时,城中

    无井,他开广济渠引水入城,百姓颂其遗爱。下联典指唐初大臣长孙无忌,字辅机,洛阳人,太宗长孙皇后之兄。决策发动玄门之变,助太宗夺取帝位,历官尚书右

    仆射、司空、司徒等,封赵国公,曾奉命与房玄龄等修定唐律。高宗时官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图绘凌烟阁,居首位。

    引水开渠,无虞涸辙;

    凌烟首绘,佐定功成。

    ——李文郑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贤后相君,十篇著则;

    孝子救父,数语回生。

    ——佚名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太宗后长孙皇后,洛阳人,长孙无忌之妹。好读书,言行举止必循礼仪,太宗很看重她,曾与她讨论赏罚的事,她并不参与。著有《女则》十卷。下联典

    指北魏代郡人长孙虑,母亲饮酒,父亲误用杖击致死,被县衙囚禁起来,要处重刑。长孙虑请求自己代父受刑,孝文帝下诏,特恕其父死罪。

    佐定功居第一,烟阁标名;

    从征绩著无双,高平拜爵。

    ——佚名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大臣长孙无忌,字机辅,河南省洛阳人。太宗长孙皇后之兄。数从李世民征讨定天下,功第一。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击等职。封赵国公,图凌烟阁。下联典指后魏大将军长孙子彦,以军功封槐里县子。后封高平郡公,位仪同三司。

    一箭双雕

    出处

    《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rou,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典故

    南北朝时,北周有个叫长孙晟的武将武艺高强,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特别是射箭的功夫,无人敢与他相比。

    北周的国王为了安定北方的少数民族突厥人,决定把一位公主嫁给突厥王摄图。为了安全起见,派长孙晟率领一批将士护送公主前往突厥。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突厥。摄图大摆酒宴,宴请长孙晟。酒过三巡,按照突厥人的习惯要比武助兴。

    突厥王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的铜钱。只听得“格勒勒”一声,硬弓被拉成弯月,一枝利箭“嗖”地一声射进了铜钱的小方孔。从此摄图对长孙晟非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并经常让他陪着自己一块儿去打猎。

    有一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猛抬起头,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rou,于是他递给长孙晟两枝箭请长孙晟把这两只雕射下来。长孙晟接过箭策马驰去,对准两只厮打得难分难解的大雕,“嗖”的一声,两只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来了。

    用法

    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应用

    “因为凤珠也是十六岁的人了,胡统领早存了个得陇望蜀的心思,想慢慢施展他一箭双雕的手段。”(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贤德女人——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宗室长。父长孙晟,隋右骁卫将军,有“一箭双雕”之美誉,母高氏。仁寿元年出生,大业九年(13岁)嫁唐公李渊次子李世民。筮者曾预言她“贵不可言”。唐代隋后被册为秦王妃。武德末年储位之争期间,与房玄龄“同心影助”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激励将士。李世民即位后,立为皇后。长孙氏是一位有趣的贤后,自称不涉朝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大臣的美名;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无忌为宰执,却因不愿留下“恃宠”恶名而请求李世民赦免其参与谋反的异母兄安业;性情不好奢靡,却有以丹羽金叶制作的“歧头履”传世;史载“造次必循礼”,却有活泼浪漫的《春游曲》流传;出生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却斥责佛道为异端,在重病时驳回皇帝为其大赦延寿的决定;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的过失。贞观十年六月己卯日(7月28日),长孙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谥号文德。李世民曾在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魏征婉谏,方作罢。她是一位十分令人玩味的历史人物,这样一位具备一切成为祸国妖姬特质以及条件的女子却选择了一条往往令今人曲解为压抑刻板的道路。也许结合今人所理解的相悖的两端,我们才能看清一位充满智慧、荣宠一生、优雅大气与妩媚活泼并存,且骄傲自负得可爱的贤后的真面目。

    长孙皇后与悬丝诊脉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怀孕十多个月了,不但不能分娩,并且得了重病,虽经宫廷太孙思邈为长孙皇后悬丝诊脉医的精心诊治,病情仍然不见好转。于是,唐太宗对手下大将徐世绩说:“爱卿可知哪里还有名医能治好娘娘的病?”徐茂公说:“臣闻京兆华原有一名医叫孙思邈,疑难杂症一经他手,即可妙手回春。”唐太宗听后说:“既有这样的名医,卿可派人速请他进宫,为娘娘除患,为朕解忧。”

    于是,徐茂公遵照唐太宗的吩咐,即派人火速去请孙思邈。孙思邈被召进宫中,唐太宗急忙让他给娘娘治病。由于受封建礼教“男女授受不亲”的限制,孙思邈难得直接望、闻、问、切。于是,他根据唐太宗和宫女们对娘娘病情的叙说,让宫女将一条丝线系在娘娘的右手中指上,隔着罗帐,捏着这条线为娘娘“切脉”。

    孙思邈给长孙皇后诊脉时,宫内的御医开始用丝线拴在冬青根、铜鼎足部和鹦鹉上来试探孙思邈,这种小伎俩一点也没有难倒孙思邈,很快就被一一识破。

    孙思邈给皇后悬丝诊脉之后,根据丝线的抖动,片刻功夫,孙思邈即对娘娘的疾病作出了诊断。然后,他向唐太宗禀告说:“娘娘迟迟不娩,只需在中指上微刺一针即可,再吃几副汤药,娘娘的玉体就能康复。”唐太宗欣然同意为娘娘施针,宫女们遵从孙思邈的吩咐,便将娘娘的左手扶出帐外。孙思邈手持银针,在娘娘的中指上迅速刺拨。针后不久,娘娘果真顺利分娩了。随后,孙思邈又为娘娘开了药方。娘娘服药后,精神日渐好转。不多日,居然能下床走动了。

    娘娘病愈康复,唐太宗龙颜大悦。一日,群臣朝贺,唐太宗将孙思邈宣上金殿,命他执掌太医院。但孙思邈立志为民治病,不愿在朝做官,对唐太宗的任命婉言谢绝。唐太宗不好强留,又赏他黄金千两,绸缎百匹,金牌一面。又亲率文武百官,依依不舍地将孙思邈从京城送到耀县,并题诗相赠。至今药王山矗立的高大石碑上,还镌刻着李世民的赠诗,诗云:“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