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代唐在线阅读 - 第176章 格物学学校雏形(中)

第176章 格物学学校雏形(中)

    第176章格物学学校雏形

    “渊……渊太祚,竟然如此歹毒?”

    萧让听完李乌光的话之后,一脸不敢相信地说道。

    这事确实是出乎他的意料的,因为他虽然从一开始的时候就认为,渊太祚并不会轻易地放过李乌光,可是也没有想到渊太祚会对整个李氏一门进行近乎屠戮般的“报复”。这未免也太夸张了!最后,萧让让李乌光留下,接着使团开拔,开始返回东都洛阳了。当时萧让是这么跟李乌光说的,“李大人啊,你若想报仇,我无能为力!不过,你若是想在大隋住下来,尽管跟我返回洛阳,我可以把你引荐给陛下……”

    “不,不,老师!此番遭逢大变,南平早已心如死水!无心官场矣!只求往后能够跟在老师边,以求在学问上有所成就……”

    “南平”是李乌光的字,而他之所以会这么“选择”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他的“仇人”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作为一国君主的婴阳王就不必说了,就是作为寇首的渊太祚也是高句丽国的莫离支,他要想报仇,除非他能灭了整个高句丽国吧!可是这怎么可能?他又不是大隋天子杨广!是说灭了谁就能灭了谁的?而且即便是杨广,在之后的三次“伐高战争”中也没能够真正灭了“高句丽”吧,反而是被“高句丽”拖得亡国了,这实在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正是基于以上的这些原因,所以李乌光很明智地选择了放弃“报仇”,不过,他可没有完全地忘却“仇恨”,而是将“仇恨”完全埋藏到了心底,不爆发还尤自可,一旦爆发,那可就是“雷霆万均”了!当然,这样的机会是无限趋于零的,可是好巧不巧的是,从这一刻开始,他就真正地投到了萧让的“阵营”了,所以在若干年之后,还真的被他找到了机会,报了这天大的“仇恨”。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略过不提。

    ###############################################

    车队又经过了十几的颠簸,终于要回到东都洛阳了。

    在回到洛阳之前,有关萧让这个大隋使节在高句丽的“光荣事迹”已经在洛阳城里传扬开来了。至于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皇帝杨广的主动授意而形成的。他不是在高句丽派有大量的密探吗?他不是可以清晰地知道平壤城里的一举一动吗?所以当他得知了萧让“狠狠”的打击了高句丽人之后,他顿时就兴高采烈地传令下去,一定要让天下的人都知道萧让的“勇举”了。

    “陛下,此番萧大人之所以能扬名异域,那全是陛下的功劳,若非陛下独炬惠眼,亲自点其为进士头事,也就没有他今扬名异邦之事了,所以要说荣誉,还是首推陛下……”

    这是当时杨广下令要为萧让大肆“宣扬”的时候,有人跳出来说的马之词。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马之词,完全是拍到了马腿上!

    因为杨广之所以要令人大肆“宣扬”萧让的“丰功伟绩”,其目的就是要让人忘记他的存在的。因为在这一次的“诏书”中,他是这么说道的,“视汝为长辈,愿修秦晋之好!”这是他为了要准备对高句丽用兵,所以用的“缓兵之计”,可是不管怎么说,这始终是丢人之举,所以他根本不想人知道这一点。

    而他要为萧让“作势”,其实就是想将天下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萧让的上,因为这么一来的话,也就没有多少人关注他的那一篇诏书了。可是如果像那位“拍马”的大臣所建言的那样,将萧让在高句丽的大部份功劳通通都揽到他上的话,那天下人的注意车不免就通通转移到他的上了,到那个时候,也许就有人想要考究他这个皇帝在这一次与“高句丽”的“交锋”中,到底还有着怎样“激动人心”的举动了。可结果却发现“大相径庭”,因为“英明神武”的皇帝,竟然给高句丽王下了这么一个“耻辱”的诏书,到那个时候,恐怕就会引起天下的震动了!——这不是杨广想要的结果,所以一向好大喜功的他,也很明智地选择了完全不抢萧让的“功劳”。

    “喂,听说了吗?听说了吗?‘雨公子’萧让在高句丽制出了一种名叫‘宝玉镜’的神奇铜镜,听说足可以把人照得如同真实一般啊……”

    “嘿嘿,岂止啊,岂止啊!我还听说了,那宝玉镜本来是高句丽国的宝玉,高句丽人想将其进献给陛下,以换取巨大的物资的,可没有想到,‘雨公子’直接做出了多达八十一面的‘宝玉镜’进献给高句丽王,同时还证明了高句丽人的所谓‘国宝’,其实正是‘雨公子’自己所制的一面普通‘宝玉镜’,所以最后只用只坛‘醉仙酒’将高句丽人打发了事……”

    “真的啊?可这么一来,会不会显得我大隋太过小气了?想我大隋作为天朝上国,物产丰富,富有四海,可不应当对属邦如此刻薄啊…….”

    ……

    “刻薄吗?”

    萧让在回京的路上就听到了这样的传言的,当然,并不是他亲耳所听的,而是郑清韵和黛儿两个丫环在外头听了,然后再回来告诉他这个钦差大人的。对于这样的说法,他真的是很无语。

    后世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古代的中国人傻?由此可见一斑,作为这个时代最为强悍的国家,你想的竟然不是从其他小国中获取好处,以使自己的实力更强,国民更富,而是由于面子作怪,尽想着给这些小国“恩惠”,以赢得些许自以为的“虚名”。这难道便是传说中的“以德服人”吗?可是这“以德服人”到底有没有效果,历史说明了一切。那就是异域番邦根本不怕你这中央帝国,而且不旦不怕,还时常侵略你,把你当做了是一头肥羊。可是后世的e国、m国就不一样了,同样是一个时代里最为强悍的国家,它们对是其他国家的国民,一向是以“屠刀”对之的,结果就是,全世界都尊重它,也害怕它,根本没有出现“把它当作是肥羊”的况。

    “嘿,‘雨公子’真不愧是我大隋第一才子,此番在高句丽国,听说先是在诗词上大败高句丽人,接着又让其‘格物学’上的第一人伏首下跪,从此尊为老师……”

    “什么,什么?还有这等事?快说来听听,快说来听听……”

    “嘿嘿,莫急,你们先听‘雨公子’所作的十八首诗……“

    “什么?有十八首那么多?这应该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吧?……”

    “好几天的时间?兄台,你未免也太小看‘雨公子’了吧?其实他只是用了一刻钟而已,而且每首诗句都是天下难得一见的好诗……”

    “哦?果真如此?这怎么可能?……”

    “嘿,这个你尽管放心!当‘雨公子’所作的那十八首好诗已经流传开来了,只要你稍一打听,马上就能知道个中的详。”

    “哦?兄台快快说来,兄台快快说来……”

    “好,听着了,第一首是,好雨知时节,当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洛阳城。”

    “古木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①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②

    ……

    这样的对话在大隋使团回到洛阳之前的前几天时间就一直在大隋的各处出现了,当然,一开始的时候是由杨广派往各地的密探来亲自“导演”的,可是没有两天的功夫,所谓“雨公子”萧让的“英雄事迹”就传扬天下了,所以自然再用不着他们再多加干涉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当萧让带领着大隋使团真正踏进东都洛阳的时候,整个洛阳城都震动了。百姓们都奔走呼告,直说“大隋之第一才子”归来了,每个人都想一睹萧让的风采,最后还是杨广出动了御林军,强行将“狂”的百姓分开来,这才将使团一行人接进了皇宫。

    “让儿,让儿……”

    进了皇宫之后,萧让却意外地没有见到杨广。因为来人根本没有将他引往正,而是将其引入了一处偏,而在这处偏中,萧让的父亲萧林正等待在那里,于是在见到他的第一时间,直接窜到了他的边,上下打量了他一番之后,这才动地说道,“苦……苦了你了……

    以下免费

    注释:

    ①翻译: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②翻译: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诗文欣赏: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边飘,蛙声就在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