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吴左将军破虏公列传在线阅读 - 第4章 哀我人斯 亦孔之休(6)

第4章 哀我人斯 亦孔之休(6)

    11

    潘树生走进杨承远的营帐,说道,大帅,好消息,尹中丞派出的,从安庆出发的江淮水师已经抵达汉州地区,现在已经陈兵长江,随时可以对城内实施炮击。

    杨承远听后,便问吴松晟道,吴大人觉得如何?

    吴松晟道,承远兄觉得此刻将水师用在哪里最为合适?

    杨承远道,自然是用于攻击北汉州了。

    吴松晟道,那岂不是更加坚定了北汉州死守的决心了吗?

    杨承远道,想必吴大人有更好的用处了。

    吴松晟道,我用既然有了水师,自然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水师的作用。经过激战,目前北汉州的之守军已经不足两万,北上中原的盛达军团此刻已经无力救援他们,所以他们唯一能够指望的,其实是对岸南汉州的部队。

    杨承远听罢,便马上明白了吴松晟的意思,于是让潘树生给新到之江淮水师传令,要他们即刻封锁长江,并且炮击南汉州之守军。

    潘树生走后,杨承远便接着说道,北上湘军周国兴部收复荆州,解围襄阳,中原省之屈冶部暂得喘息,叛军盛达部犹豫不前,我水师封锁长江,包围北汉州,这叛军进军北方的战车在此打滑,如此局势我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

    吴松晟道,可是毕竟北汉州还没有拿下,大人您还是不可放弃北汉州之军死战的可能性。

    杨承远道,你觉得北汉州守军不投降?

    吴松晟道,自打水师抵达长江,我便心中有八九成之胜算了,但是用兵之道还是谨慎为好,中原荆楚战场有湘军,楚军,淮军,齐鲁军,各种混杂,兄台可要想要下一步的打算了。

    杨承远道,我是尹中丞的人,自然是听江淮巡抚衙门的了。

    吴松晟道,可尹忠诚是黎韬议的人,黎韬议又是俞党的人,朝中季党此刻正在和于驷以及黄家靠拢,而屈冶又是黄家的人,季党和俞党是死敌,你想过这层关系吗?

    杨承远完全没有想到,吴松晟竟然对京中情形如此熟悉。而吴松晟自然不会告诉他,这些消息都是徐昕留在京中代为替他打探的。而吴松晟的此番说辞,也的确让杨承远多想了一层。

    吴松晟接着说道,兄台,中原战场和朝局斗争从来都是连着的,淮军虽然是在独立作战,可身后却是黎韬议,甚至是尚为在野之身的俞孝林,所以我想今后淮军和齐鲁军之关系,必将日趋复杂。

    杨承远道,因此无论如何,都要先把北汉州的问题解决掉。

    12

    湘军在收复荆州之后,直接北上,和楚裕丰之军完成了会师。而两军会师的同时,朝廷任命楚裕丰为代理京畿提督,周国兴为荆楚巡抚的任命也同时抵达。楚裕丰也在接触襄阳城之围困后,开始对手中之荆楚军进行进一步的扩充。

    而在中原战场,盛达所部对信阳城之攻击的犹豫,也给了屈冶反击的机会,进入四月之后,齐鲁军在一部分淮军的配合下,分三路向南推进,以解除叛军对信阳城之围困。

    北汉州的杨承远,此刻也已经和守城叛军达成了协议,北汉州剩余之一万五千名守军,遵照协议,叛军将于四月初五开出城外,接受朝廷的改编。

    但是问题也在此刻出来了。当潘树生向杨承远禀告,军中之军粮只够维持淮军本土十天之中的时候,杨承远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他焦急的问一旁的潘树生吴松晟为了还没有来。

    潘树生回答道,吴大人正在和叛军军官进行交涉。

    杨承远接着追问道,在交涉什么?

    潘树生回答说,是叛军所部开出城的问题。

    这时,叛军大部已经进入瓮城之中,正在等待着进一步的安排。吴松晟则快步的走上城墙,杨承远见了他,便赶忙迎了上去。

    吴松晟道,杨兄,叛军这一万五千张口,你准备怎么处理?

    杨承远道,先让他们吃上一顿,然后开出再行安排吧。

    吴松晟问他安排到哪里?

    杨承远回答道,城外。

    吴松晟接着追问,城外的哪里,接着给他们每人分配多少口粮,还要分配几天?

    杨承远对这些尚无精细的打算,一旁的潘树生则禀告道,大帅,吴大人,我军目前有三万人,口粮可供十天,而安庆启运的粮草,最快也要五天才能赶到。

    吴松晟接着说道,分给叛军这一万五千人的粮食,便等于我们少了一万五千人的粮食,刚刚我和叛军的几个高级将领商谈过了,他们之中有些人原本就不主张投降,而且情绪极不稳定,我担心如此对立的局势,会引起降军的再次倒戈。

    杨承远道,把降军之军粮削减一半,你们看如果?

    罗耀和刘江华此刻并排走上城墙,,不过潘树生还是继续道,即便削减一半,我军之粮食供给也十分困难,毕竟我们是孤军南下,目前所能接受供给之粮草也只有安庆一地而已。

    杨承远接着问两位将军的意见,刘江华说道,大帅,还是应该想想办法,坚持着这七八天。

    刘江华说话的时候,罗耀和吴松晟交换了一下眼神,彼此都读懂了其中的意思。

    罗耀在刘江华说完话之后,便说道,大帅,军情紧急,降军现在情绪很大,随时都有可能倒阁,所以末将觉得此刻应该狠下心来。

    杨承远质问道,罗将军指的身下心来,是何意?

    罗耀道,末将指的是,把降军全部处理掉!

    刘江华马上反驳道,不行,我淮军初建,便行杀降之事,那其他各军该如何看我们?

    罗耀道,非常之时,刘将军切不可行妇人之仁啊。

    刘江华反驳道,这并非妇人之仁,而是为了长远计。

    罗耀道,刘将军,现在淮军草创,还顾不上长远大计,我主张杀降是为了大局,处理掉这一万五千名降军,是目前对我们来说,最好的结果。

    刘江华没有继续和罗耀争辩,而是明确的对杨承远表态道,总之,末将反对罗将军之举。

    杨承远这次没有问吴松晟的意见,但他心里却赞同着罗耀那份话,此刻及其不稳定的降军,加上自己本就是粮草不足的孤军,还有随时可能渡江而来的南汉州叛军,都迫使他最终做出了那个残忍的决定。

    只是杨承远并不明白,为何吴松晟这个文弱书生,也会有如此残忍的主张,她更疑惑的是,吴松晟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杀戮的坚持,竟然比自己这个职业军人更为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