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转折
第四百六十六章转折 真心,良心这种东西比玄学还玄妙,人与人之间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会有一种微妙的直观感觉,尤其是对人做的事情,敏感的人或者社会经验丰富的人能够很迅速的分辨出他人的真心与否。 但是要像是陈述证据一样,把心路历程或者证据什么都摊开来分析,又是做不到的事情。 但是你是否真心,是否良心,别人真的是能够感受的到。 王耀不知道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是真心,但是他知道良心是在什么底线上,只要问心无愧,用尽自己所有的努力和能力去做一件事,那就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 郑晶晶这场演出就算没有王耀帮她吸引火力,获得好评也会多余批评,因为郑晶晶的天赋够,而且是极其适合唱戏的,以同龄人相比较,郑晶晶算是第一等的人才了,当然没有到陆地圆那种天才级别,但是基本上已经在行内有了一定口碑的新人演员。 人才和天才,始终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因为没有可比性,也没有意义。 陆地圆那种天才,就连王耀单一在京剧上的天赋,都未必比得上,这是祖师爷赏饭吃,羡慕不来。 郑晶晶也是祖师爷赏饭吃,不提别的,光是身段和扮相,就可以顺风顺水的吃着晚饭了。 但是王耀想要的不是培养或者捧出一个戏曲大角,或者戏曲明星,他要培养的是一批能够引领整个同龄人对于戏曲的审美观的戏曲演员。 短时间内,这个计划很难迅速推广,就算王耀肯大量投入资金宣传营销,也只能像是上次那样造成短时间的轰动,后继无力。 所以王耀把方向放在了现在主流的现代文化的规律上,从上个世纪以迈克尔杰克逊横空出世后,美帝引领了全球的流行乐和流行文化,这种模式像是瘟疫一样传播遍全球。 在三人成虎的心理下,年轻人不知道迈克尔杰克逊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 在通俗易懂的旋律和歌词,以及对巨星光环无限放大包装下,你不喜欢迈克尔杰克逊也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 王耀在其中发现了,现代流行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重点,那就是,人比艺更重要。 不是时候迈克尔杰克逊的艺术水平不高,但是想对比真正的歌唱家,舞蹈家,迈克尔杰克逊的艺术并不算什么今天动地的‘特技’。 但是当他将这两种元素结合在一起之后,他变成的就不在是一个单一身份,歌手或者舞者明星。 他变成了,唱歌很好听的舞者,和跳舞很好看的歌手,在两种身份的叠加下,这种效果是成倍数增长的,然后再加上时尚,人格魅力等多种元素加成,所以才成就了整个世纪最伟大的明星艺术家之一。 王耀发现的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中的根本性差异,就是这种多元化,在工业时代没有来临之前,人类的消遣娱乐是单一的,所以想要在一个艺术领域获得成就,就必须要极其专一的研究突破。 比如戏曲中,戏曲大家都是以各自不同的声腔为‘卖点’,从而开宗立派成为大家,这种钻研出来的特技是独一无二的。 而现代文化中,对于这种独一无二的需求被多元化的需求所替代,因为选择多了,所以人们对于需求的重点,也就变得没有那么苛刻了。 大众对于专业的标准降低,意味着选择就会变得宽松,同时由于生活的优越,出现了大量的剩余时间用来消遣,艺术类的消遣娱乐需求就增加了,同时一些投资者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就会迅速培养一批艺人来填补市场。 而为了让这种速成的半成品‘专业艺人’能够满足观众需求,包装策划就会在他身上加上一些多元化的标签,来弥补他专业方面的薄弱。 比如歌手,随便学几个月跳舞,观众就会因为舞蹈和音乐结合加成在舞台上的效果,而放低自己对于歌手歌声的需求。 然后再以大量的宣传和‘三人成虎’的从众心理在一些标准比较宽松的观众中培养这种现代化的多元审美。 当整个市场都是这种‘半成品专业艺人’的时候,市场就变成了引导观众审美的利器。 这种引导方式从本质上说,并能说是消费者或者观众的审美娱乐需求,而是市场营造的一种需求假象。 但是假话说多了,也有可能变成真话。 就像是一些金融产业,用一个泡沫,也可以做成一个帝国。 这就是现代文化在当代社会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审美。 这种审美从上个世纪的美帝开始蔓延,历经摇滚,流行,等几代审美市场培养,最终在全球将这种现代流行文化的基础奠定了。 还有学者分析,苏联的解体,也是受到这种美帝软文化的软瓦解方式,因为它改变的是一代人的审美需求,而审美需求,是对价值观建立的重要构成之一。 将近一个世纪的文化奠定,是不可能轻而易举的瓦解和逆反的,王耀也没有那么自不量力。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批判家,社会学者尼尔·波兹曼在二十年前就根据美帝推广奠定的这种现代流行文化出版过两本书。 一本叫做,一本叫做。 里面分析了工业时代给整个人类从根本思想和价值观构建上的转变,以及对未来科技时代来临后的一些预测。 里面大致想说的意思是‘有些人,只会给你看,他们想让你看到的片面。’ ‘在印刷机思想统治下的工业时代,人类的思考能力将会越来越碎片化,断层化。’ ‘人类的思想,可能会因为接触的知识越多,反而变得越来越片面,因为大量知识堆砌后的模糊概念,对本质追求的松懈。’ 在现代科技的进步下,知识从文字变成书面,慢慢变成了声音,图像,甚至是动态图像,未来有一天还会变成晶片直接植入大脑。 但是随之而来的弊端就是,就是科技带来的不真实和‘过度完美’的娱乐体验。
以电影为例,胶片电影时代,拍摄一部电影的成本是极其昂贵的,因为交卷的价格昂贵,一部电影第一个预算就是导演给投资商申请的交卷长度的预算,一帧都不敢轻易浪费。 所以在那个时代,对于导演,演员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是极其严格的,因为一个人犯错,浪费大家时间是小事,浪费交卷是大事儿。 因为这种严格的要求,所以电影的门槛高,被称为艺术拍摄电影的也称之为表演艺术家。 而数字电影的出现,让电影交卷拍摄的成本变得极其廉价,只需要购买一台数字摄像机,就能够拍摄电影了,而且不用有交卷经费的压力。 所以电影的门口一下子变低了,不但是导演的门槛,演员的门槛也变低了,同时带来的也是井喷式的行业爆发,因为入行的人多了,市场需要扩张,就需要在观众中寻找新的卖点,以至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影类型。 同理歌手,科技带来的修音福利,现在可以通过计算机将每一个字都扣出来,然后用音轨拼凑成一首歌。 也就是以前的歌手,掌握音准是必须的,录歌都是一条一条录,但是现在的歌手,五音不全也没有关系,可以后期修音,甚至一个字一个录。 同时因为这是一个很多人向往,并且属于日常需求品的行业,导致入行的演员和从业者也井喷式爆发,而竞争的激烈慢慢也并不是演技上的竞争,而变成了‘卖点’上的竞争。 毕竟凡事有利必有弊。 久而久之,电影就变成了一门不为表演和反应现实的艺术,而变成了一种商品。 所有的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商品,这并没错。 但是艺术本身带有的神行和人性,并不等同于商品的价值,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情况,但是这是资本需要的情况。 因为在资本金眼中,赚钱就是一种艺术。 但是之所以不喜欢资本,是因为资本是单向输出价值观的阶级,有奴役和剥削的特征。 而且资本会让社会体系变得物化,产生强烈的拜金主义。 而拜金主义,正是欲望大于理性的代表之一。 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言,这并不是一个正面的现象,而且还属于开倒车的现象,因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拥有理性和人性,不会被天**望而奴役。 但是由于人类文明进化水平不足,所以目前大多数人类还是被欲望驱使着而生活,所以如何运用资本,就成了一个很微妙的选择了。 大多数事情,它的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的来源是人类的意图和动机。 这是时代转型文明面临的问题,因为是资本横行的美帝掌握了主动权,所以这个时代的开篇文化奠定是以美帝文化为基础的,如果当初掌握文化主动权的是华夏,那又是另外一种风景了。 不过时代的转型还没结束,还有翻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