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大明之朔风疾在线阅读 - 第50节 校阅(一)

第50节 校阅(一)

    巴克说到做到,他们第二天到了新平堡附近,留下毕力格、乌海在山下带队休息,巴克带路,李榆、陈二柱、刘石头跟着他顺着一条崎岖的小路爬到长城一处墩台下,墩台上插着明军的旗子,但看不到人影子,墩台下正有几十只羊在吃草,他们一来就把羊惊得乱叫乱跑,墩台上马上有人叫骂:“哪个混蛋敢来偷我的羊?”

    “是我,莫日格哥哥,我带了几个朋友来看你。”巴克一边把羊重新聚拢,一边对着墩台上喊道。

    “是你呀,巴克,”墩台上出现了一个穿明军号衣的壮汉,他向下看了一眼,就下了墩台从城墙上丢下一根粗大结实的绳子,巴克一招手,四个人一个接一个拽着绳子,爬上了城墙。

    李榆上了城向周围扫视了一眼,这城墙真宽啊!如果平一些的话可以跑两匹马了,城垛上架了几门火炮,不过都有些锈了,蒙着厚厚的一层灰,一门炮上还挂了两只野兔,城上有几个兵无精打采地坐在台阶上晒太阳,那个叫莫日格的汉子开口问道:“巴克,你带来的朋友是谁?要是你们王府那些狗屁当官的就不用介绍了。”

    李榆赶忙说道:“莫日格大哥,我叫李榆,我不是当官的,我是靠种田、打猎过日子的穷光蛋。”

    “他是从金国来的巴图鲁,是个好人,”巴克赶忙介绍,又指着铁塔一样粗壮的莫日格说,“这是我堂兄,土默特滩上有名的神箭手,他最瞧不起那些台吉、诺颜们了,宁愿到这当守口夷人,也不愿意给那些家伙当差。”

    “你是巴图鲁?”莫日格两眼不住地盯着李榆背着的弓,这是一张硬弓,看样子力道不会小,这年头草原上到处是巴图鲁,没几个有真本事,如果这个年轻人能拉开这张弓,那就绝不是冒牌货。

    李榆看莫日格总在看他的弓,急忙摘下弓递给莫日格,莫日格不动声色地接过来,试了试力然后迈开弓步,深吸一口气,双臂一使力将弓弦拉开,接着砰地一声松开弦,莫日格点点头,把弓还给李榆。李榆心里暗暗称赞莫日格,这张**哈赤送给他的角弓不是一般人拉得开的,他到丰州后似乎只有赵吉拉开过这张弓,这个莫日格也绝不是等闲之辈。莫日格还在一言不发双眼注视李榆,李榆明白了,这是莫日格在比力,李榆接过弓,侧身弓步很轻松地拉满弓弦。

    “这张弓最少要有两石力,你这个巴图鲁名不虚传,巴克,你这个朋友是好兄弟。”莫日格哈哈大笑,他随手把一个皮囊甩给一个明军士兵,“山子,你到山下借些酒来,正好上午打了两只兔子,咱们今天中午喝酒吃rou。”

    莫日格拉着李榆的手找个台阶就坐下,那几个明军士兵听说要吃rou,高高兴兴地提起那两只兔子张罗开了。莫日格苦笑着对李榆说:“五个月没发饷了,兄弟们日子过得苦啊!有顿rou吃比过年还高兴。”

    “五个月没发饷!明国不是有的是钱吗?却不给当兵的发军饷,那你们怎么活?”李榆吃惊地问道。

    “自个想办法活呗,墩台下的羊就是我们哥几个合伙养的,这里离新平堡马市不远,每天轮流还有几个兄弟到马市上找点活干,也能得几个银钱,反正混一天算一天。”莫日格垂头丧气地回答。

    “我们有家小的才麻烦,一家人吃饭都是件难事。”正在生火烧水的老兵说道,“听说皇上新派的大同巡抚来了,也许这个新来的大官会给我们发些军饷吧。”

    几个明军士兵纷纷点头,一致认为新来的巡抚大人会给他们发军饷,要不以后谁还会给他们卖力干活。

    锅里的水烧开了,老兵扔了几把黑豆进去,接着兔子rou下锅,一会的功夫rou香味就出来了,老兵不好意思地对李榆说:“当兵的不讲究,有什么吃什么,咱们这里没粮了,只能请你吃兔子rou煮黑豆粥。”

    李榆摆摆手表示无所谓,大家正准备吃的时候,那个下山打酒的明军士兵带着一个军官模样的中年人回来了,老兵喊了声:“拜见cao守大人!”莫日格和明军们急忙向那人施礼,明军cao守一边使劲闻着rou香,一边很不满意地说:“老马、莫日格,你们怎么随随便便就把外面的人拉上城了?”

    “没事的,都是自己的朋友,山子到你家借酒时肯定跟您说清楚了。”莫日格满不在乎地说道,那个叫老马的老兵也跟着帮腔:“没事的,都是关外的朋友,没有坏人的!”

    “你们自己小心着点,别让上面的大官看见就行,”cao守马上想起更重要的事,“莫日格,你自己算算到我家借了几回酒了,酒钱什么时候给我?”

    “我莫日格是欠账不还的人吗,军饷下来一分不少还你,再说这墩台下还有我的几只羊,足够还你酒钱了。”

    “大人,先吃饭!”老马赶紧拉着cao守坐下,另一个明军小兵连忙连汤带rou舀了一大碗端给cao守,一帮人立即围坐在一起吃了起来,那一皮囊的酒在众人手里传递着,大家说了一会儿话就熟了,cao守喝了一口酒对李榆说道:“后生,山下的骑兵是你们的人吧,你得让他们走远点,干什么都行,就是别让我们看见,不是大叔成心难为你们,是上面的大官看到了又要生事,到时候大叔也不好为你们说话。”

    李榆一口答应,跟陈二柱耳语几声,陈二柱听罢顺着绳子下了城,一溜烟向山下跑去。cao守对李榆的表现很满意,张口就夸这年轻人长得高大威猛,又会来事,将来肯定有前途。

    巴克趁机把他知道的李榆的经历添油加醋大吹一顿,听得大家不住称奇,金国离大同远得很,对他们来说谈不上喜恶,他们都知道大明朝廷正和金国打仗,而且总是大明在吃败仗,这小伙子能作金国的巴图鲁,那就一定很了不起,李榆看到大家向他投来钦佩的目光,脸都涨红了。

    这顿饭吃得差不多的时候,陈二柱回来了,告诉李榆说,毕力格、乌海已经带着人后退两里扎营了,还叫李榆早点回去。陈二柱顺便带了一口袋粮食上来,莫日格也不客气,马上就收下了。

    李榆走后,cao守对着莫日格说:“莫日格兄弟,你跟这个后生结交好了,以后大家说不定都要沾你的光。”

    李榆本想带着这队人马在长城边走一圈,熟悉下地形、道路,然后就拍屁股走人,谁也不会惊动,但他这两百披甲骑兵在长城下转悠不可能不引起明军注意。李榆刚回到营地,毕力格就跑来告诉他,明国大同镇的总兵派人找上门来了,而且来的还是中军坐营游击,这可是个惹不起的大官。

    毕力格很委屈地说:“我们又没招谁惹谁,那个白游击还非要说我们心怀叵测、蓄意滋事,要上报大明朝廷,我们这点人能惹什么事,可怎么解释他都不听,这下我们可能要闯祸了。”

    李榆冷笑一声:“我去见见他,我们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

    这个白游击大约将近四十,个子不高但身体很魁梧,一张白净的圆脸上挂着一道长长的刀疤,红色官服前缝着画豹子的补子,李榆见到他时,他正在朝着乌海发火,乌海知道惹不起这个大官,很老实地站在一边任他训斥。

    “我们的头来了,大人有什么话,就和他去讲吧,”乌海见李榆来了,连忙给白游击介绍,然后就溜之大吉。

    白游击刚想对李榆怒斥几句,却突然发现李榆比自己高出大半个头,站在他面前就像铁塔一样,一下子有些气馁了,不过他还是板着脸对自己的蒙古通译说道:“你告诉他,顺义王的骑卒未经通报,即在我边墙之下游弋,究竟是何居心,难道是想挑衅我大明吗?此事绝非小事,大同总兵府必将上报朝廷,你们顺义王也必须向朝廷作出交待,如怀异心,我大明必严惩不贷。”

    “你用不着说了,我会说汉话,”通译刚说了几句就被打断了,李榆冷冷地对白游击说道:“大人说的不对,边墙以北是土默特各部住牧之地,我们就这么点人,到此不过是在自家地界巡查,哪里算得上挑衅大明,这里的人都想过平安日子,大人可不能随便乱说。”

    “我乱说了吗?我怎么看见你们几个是从山上墩台上下来的,边墙之上也是你们的地界吗?”白游击嘲笑地回应,他来这里已经有一会了,李榆他们怎么从墩台上下来他看的一清二楚。

    李榆无话可说了,白游击笑呵呵地拍拍他的胳膊:“小兄弟,这回你们可闯祸了,这件事说起来不大,可让朝廷那帮吃饱了没事干的文臣们知道了,只要他们向朝廷一嚷嚷,小事也变成大事,你们就等着倒霉吧。”

    “那也不应该乱说,我们也没干坏事,就是去看看朋友。”李榆很不服气地嘟囔。

    “算了,你就别抱怨了,到时候你有理也说不清,”白游击继续说着,“听你的口音,不像是蒙古人,倒好像是辽东人,你怎么跟鞑靼干了?我刚才听人说你是辽东来的巴图鲁,本以为你是建奴,可看你这样子分明是辽东汉人。”

    “我可能是脑子坏了,把过去的事全忘了,连自己家在哪都不知道,走哪就算哪的人吧。”李榆答道。

    “苦命人啊!不过你也别垂头丧气,我遇见打坏脑子的人多了,能活下来就不错了,我在辽东打过几年仗,咱们也算半个老乡,看你小兄弟也是厚道人,以后在那边混不下去了,就到大同总兵府找我白显志,我老白可是个好人!”

    李榆听了白游击的安慰话,心里觉得热乎乎的,自己的运气就是好,到哪都能遇上热心人,白游击瞟了一眼李榆,叹了口气接着说:“小兄弟,今天这事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算了,不过老哥这里也有难处求你帮忙。”

    “大人只管说,能帮上大人的地方我一定出力。”

    “小兄弟爽快,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想把你这两百来号人借用一下,新来的宣大总督要在大同校阅军队,还要补发部分欠饷,大同总兵府的镇标非得去不可,可你也知道现在年景不好,镇标的人数凑不够,从其他地方一下子也调不来多少骑兵,正巧咱们有缘分遇上了,只要你们到阳和凑个数,再随便cao演几下,就算帮了老哥大忙了。你放心,不白干,完事后每人给两斗小米,你本人还另外有酬劳。怎么样,愿意帮这个忙吗?”

    李榆做梦也想不到会遇上这种事,挠着头说道:“这件事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我只是个种地、打猎的,他们硬给我安了个教习官的差事,其实也不是官,只是临时帮个忙,也没有俸禄,我还是与大家商量一下再说。”

    “呸!这帮鞑靼也学jian了,让人家干活,还不给工钱,亏他们想得出。小兄弟,这事完了之后到我们这边来吧,看你这身板就知道你能打,当个把总一点问题都没有。”白游击很为李榆打抱不平。

    李榆让白游击休息一下,自己马上找来毕力格、乌海和巴克,把白游击的话告诉他们,乌海和巴克听了很动心,两斗小米他们都想要,可又有些怕以后上面怪罪他们,毕力格可不顾这些,有点激动地叫起来:“凭什么不干,有钱不赚是傻子,那可是两斗小米啊!这件事只要大家不说谁知道,就算知道了又能把我们怎么样,还能把我们杀了吗?这件事,我们干了!”

    大同巡抚张翼明今年五月才到任,屁股还没坐下,察哈尔汗西进的消息就传来,察哈尔汗这一手让朝廷措手不及,不但对建奴在西线的牵制没有了,而且察哈尔与蒙古右翼各部的冲突也在所难免,本来平安无事的宣大一线有危险了,于是朝廷严令山西、大同、宣府三镇整饬军备,务必阻止蒙古各部趁乱冲击宣大地区。

    张翼明只能怪自己命不好,把大同总兵渠家祯找来一商量,渠家祯立即叫苦不迭,大同镇现在哪还有什么军备,马匹、粮草还有军械样样不足,更麻烦的是大同镇差不多半年没发军饷了,当兵的能跑路的都跑了,要不是雇了些便宜的守口夷人,边墙上站岗的人都凑不齐,渠家祯去年才接任大同总兵,到现在他一件事也没做成,不是他不想做,而是他没法子做,手里没钱他连自己的镇标都养不起,朝廷还能指望他做什么。

    渠家祯苦着个脸说道:“大人,当兵的饭都吃不起谁还愿意为朝廷效力,大同镇上七百里长的边墙,处处设防处处都要有兵,而要有兵就必须有饷,末将请求大人上奏朝廷速速拨饷,哪怕少给一点也行啊!不然大同必危矣。”

    张翼明摇着头说:“朝廷哪还顾得上我们,有银子也投到辽西去了,再说大同目前也无危情可言,谁会听你的。”

    两人长吁短叹一阵,只好走一步看一步了,张翼明琢磨了一会儿,朝廷不会管他们,但宣大总督不能不管他们——大同出了事,总督大人也脱不了手,张翼明和渠家祯一商量,现在只有恳求宣大总督张晓为他们筹集些粮饷了,张晓是以兵部尚书尚右佥都御史身份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兼理粮饷,既然兼理粮饷那他总得为大同镇想点办法吧,于是两人赶紧写信向宣大总督求援。

    宣大总督张晓也是焦头烂额,朝廷不拨银子他哪里有钱,但宣府、大同两镇都是穷光蛋,而且与蒙古右翼交界一千多里,两镇随时有可能出事,他不敢不管,好在他还有山西镇,山西镇与土默特西哨只有数百里的防线,而且位置偏西与榆林镇相接,察哈尔大概一时半会儿祸害不到那里,山西镇与大同、宣府两镇相比要富裕得多,地方州府还有些留存。

    张晓好不容易东挪西凑弄了点钱,立刻给大同、宣府去信,表示要亲自到大同、宣府两镇校阅官兵。张晓这一套,张翼明、渠家祯当然明白,无非就是告诉他们,他张晓手里钱也不多,所以要到大同检查一下军备,看得顺眼就赏几个钱,看的不顺眼一个大子都不给。张翼明、渠家祯一合计就决定从大同各道抽调精锐参加校阅,一定要好好给总督大人展示一下大同镇的威武,尽可能多捞几个钱回来,无论如何不能便宜了宣府镇那帮家伙。

    于是渠家祯心急火燎到处拉人头,步兵倒好办,实在不行就抓老百姓凑数,就是骑兵不好找,人缺马更缺——大同镇连守边墙的兵都养不起了,哪还养得起马,渠家祯的镇标编制上有千余骑兵,可实际上连三百人都凑不齐,大同巡抚的抚标早已名存实亡,各道、各路编制上的骑兵也凑不出几个,至于老百姓,谁家没事会舍得自己掏钱养马,正在火烧眉毛的时候,李榆送上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