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城头铁鼓声犹振(上)
不过鉴于此时终究还是口舌之争,所争的说到底也就是脸面和一口气,两国缺少和好的契机,谁都不想先松口,却又都不想轻易开战,可是来回传信又觉得笔墨之间说不清楚,容易产生误会,便约定好让楚国放回一名有些地位的周国使臣返国,将此事详细说与周国国主。 最终被挑中的那名周使是使团中一名主和的文官,口齿伶俐,脑袋也好用,临行之前曾特被孟惊羽单独召见过,不过这名文官即便是真能口吐莲花那也只是锦上添的花,并不是最重要的——放他此去的意义更重于放,而不在说,哪怕他到了以后将意思表达的不那么清楚,甚至扭曲了都没有那么妨事。 周国人不傻,这名使臣既然曾跟楚国国君单独接触过,那么无论他说什么,周国人可能都不怎么会相信。 不过话又说回来,首先放人的这一举动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楚国肯放人,周国便可见楚国的诚意,两国间只要留了这一线,楚国也不动林世卿的话,便还不到真正需要刀兵相见的时候。 可惜,天不遂人愿,没过几日便传来了这名使臣在周楚边境被杀的消息,非但如此,其随行护送队伍也无一活口——所有人都是一剑断喉,没有任何其他伤口,死得彻底又利落,而案发现场则很整齐,甚至连打斗的痕迹都很难找到。 这下可好,无头公案。 但再仔细看看这些线索的指向,便能看出必是相熟的高手暴起杀人,刺客也绝不止一人,只是到底是哪一方派来的熟人,那可就是谁都说不清楚了——楚国觉得是周国干的,周国觉得是楚国干的。 就这样,周楚边境在平静了二十余年后,再一次清晰的散发出了硝烟的味道。 七月初,周楚大军各自列阵于两国交界,在纵横交错的妩媚青山的注视下,同样绵延着的军帐声势浩大的铺展开来,鼓声擂擂,旌旗猎猎,盔甲的冷光交映出了一片无可辩驳的肃杀。 初时两国的口舌龃龉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矛盾渐次加深加重,直至此时,终究避无可避,周楚战事一触即发。 说到周楚之间那些引战的口舌龃龉,便又不得不提起齐国——自周楚不和之事传出来时,齐国朝堂上便泾渭分明的站出来了两派,吵架吵得十分直白欢畅。 所谓的什么“文主和,武主战”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诱惑面前前所未有的统一起来,而和这一大群统一起来的文武“渔翁”颉颃相对的,却是新任齐主高远晨和他手下一群为数不多的嫡系官员。 自打高远晨登上皇位,便没有一日不在担忧他北面的这三个大国的,只要其中两个联合——尤其是周国和楚国——那么夹缝中的齐国便很难保得住他们原本就喘得很艰难的最后一口气。 高远晨当然希望余下这周、楚、梁三国之间有嫌隙生出,越大越好,最好彼此闹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 如今他的愿望看似已经达成了,可高远晨却觉得,即便周楚真的闹僵了,那也绝对不该是这种情况。 高远晨对于孟惊羽这个楚国新帝不怎么了解——他们相识是在出使梁国求亲时,不过那时孟惊羽表现的并不出彩,也不引人瞩目,只是泛泛之交,说过两句客套话而已。而与其兄孟惊鹏结盟时,关于孟惊羽这位弟弟,孟惊鹏口中也从没出来过好话,说出来的评价难逃“见识短浅,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不成气候”几句。
而后,在他稳定了齐国朝局,倒出功夫来研究这位楚国新帝后,便发现了孟惊羽成功夺回皇位的背后有林世卿的影子,自然而然,他便更加认为这位楚国新帝确如其兄长所言那般“草包且不成气候”。 高远晨心道:林世卿愿意在楚国扶持孟惊羽上位,大概也是因为这人没有威胁,好控制的缘故吧。 所以在从周楚关系产生裂痕到全面开战的整个过程中,他都没怎么怀疑过楚国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林世卿可算是他的故人了——林世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再清楚不过。 林世卿生为将门之后,长于簪缨世家,现如今虽不过是弱冠之龄,却无论是在官场还是战场,都已然有几分大家名将之风,军功卓著,政绩斐然。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会让自己的下属犯下这么大的错?便是属下犯了错,他竟也没有及时的拿出有效的处理方案缓和一二?便是反应不及,过后又怎会任凭自己身陷敌国而不自救?不自救也便罢了,迄今为止又怎会没有任何举动? 这绝对不是林世卿能干出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