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无限江山在线阅读 - 第一卷 盛世京华 第五十五章 上天难欺

第一卷 盛世京华 第五十五章 上天难欺

    见到李玹祭出了圣旨,汴州官员莫不噤声。李玹冷哼一声,目光扫视了一圈,继续说道:“本官曾派人查证,汴阳仓中现在仅剩下八万石的粮食,而据本官所知,仓中应有粮三十万石左右才是,那么这其余的二十多万石在何处呢?段校尉,还得烦请你来告诉大家。”

    段云抱拳受命,走到李玹身旁,缓缓说道:“昨日傍晚,张太守派其亲信持鱼符到团练营调六百军丁,末将便是领头之人,我等随那人到了城外西门处约七八里一个叫河南村的地方,在那里竟然有一个巨大的粮仓,其中有太守府家人守卫,他们让我将这粮食运走,走的方向正是汴阳仓。”

    李玹笑着向前走两步,目光中却是充满了冷色,他看着面前的这些道貌岸然的官员,冷声道:“自今日起,陈留郡中事务皆由萧长史代为接管,直到朝廷委任新的太守到来为止。”

    萧肃微微一拱手:“是,下官遵命。”

    李玹点了点头,目光又扫向萧肃身后的官员,声音中隐隐有威胁之意:“诸位大人还请继续各司其职,辅佐萧长史安定郡中事务,若是与这二人有所牵连的,请尽快出来自首,否则的话,若是待本官查出来,你们不会想知道后果的。”

    这话说的那些心里有鬼的官员们又是浑身一颤,众人面面相觑,纷纷拱手施礼道:“是,下官谨遵使君之命。”

    将事务安排妥当,李玹便转身看向了困在囚车中,脸色苍白的张翰清和陈、良二人,声音中的杀意十分的明显:“张太守,陈司马,二位可有什么话想说?”

    陈、良两腿微微颤抖着,一声不吭。张翰清与他比起来倒是显得淡定了许多,他转头看了看李玹,脸上竟还带着微笑:“李使君好手段,某无话可说。”

    李玹怒笑一声:“手段?你现在睁大你的眼睛好好看看,难道这些百姓的欢呼也是本官的手段?官仓里莫名少了二十多万石粮食也是本官的手段?这个富庶繁华的汴州被你弄得漕运中断、民不聊生!难道你要说这也是本官的手段?”

    说着便转过身,扫视着眼前这些面带欣喜之色的百姓还有面色复杂的官员们:“若非你们这些地方官办事不利,贪墨官赈,李某会千里迢迢的从长安跑到河南来吗?无论你们这些官员是否贪墨,你们自己看看,城外那龟裂的土地,竟然被一个恶奴用三贯钱一亩的价格买走,三贯钱现在能让人活几天?昔日汴州之繁华堪比两京,而如今呢?除了汴河漕运,城中其他地方竟是冷冷清清,一斗米竟然卖到了四百文的天价!你们这些官员敢说自己就没有一丁点儿责任,一丁点儿内疚的感觉?”

    一片沉寂,周围安静的仿佛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可以听得到,官员惭愧低头,百姓众声齐喑。

    他们无话可说。

    李玹又转过身,直视着一脸慷慨赴死的模样的张翰清,眼神中充满了厌恶之色,他戟指着囚车中的两人,朗声道:“此二人贪窃国粮,延误赈灾事宜,更联合恶霸欺压百姓,其罪当诛也!来人!”

    长孙全绪回头示意,数位羽林卫士兵立刻出列抱拳道:“属下在!”

    “给我将这二人就地处斩!首级悬于闹市,家产抄没,家人押解入京,以为陈留官员之戒,将此事通报河南道各州郡,以儆效尤!”

    此话一出,周遭一片哗然,这李使君竟然真的要直接处斩二人!官员们心中惊骇,却无一人敢出来反对。

    几名羽林卫士兵齐声应命,赶往囚车之中将张翰清、陈、良二人押到了一处高高的空地之上。

    李玹回头看着萧肃以及他身后的官员们,语气却已恢复了往常的平淡:“诸位大人,李某有一句话奉送给你们: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希望诸君好自为之。”

    说完,便再也不看后面,带着长孙全绪与段云等人便径自离开。只留下面面相觑的陈留郡各曹官员。

    萧肃看着李玹那渐渐远去的背影,目光中不禁涌上了nongnong的敬佩之意。

    这时,一位羽林卫将士大喊道:“行刑!”

    长刀反射着耀眼的阳光,没有丝毫犹豫的一刀劈下,惊得许多人又是一身冷汗。

    虽然曾经备受他们打压,但终究还是同僚,萧肃有些不忍,便袍袖一挥,大步离去。

    如今他已经是陈留郡的最高长官,接下来的一切事宜都需要他来负责,像发放赈粮、平粜米价、安排郡中各县官员组织百姓开渠引水还有写奏疏向皇帝汇报的一系列事情都是如今刻不容缓的。

    李玹投他以桃,他自然也要报之以李,他需要与李玹一道呈上奏疏,解释汴州这些天来发生的事情。

    谁都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李玹的这句“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便一直在汴州民间流传着。一直到两百年后的宋朝,宋太宗赵光义无意间听到了这句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便令人在全国各地的官衙门前都竖立了一道碑,上面便刻着这十六个字。

    长安城。

    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情却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块石子儿,立刻便引起了一圈圈的涟漪。

    河南道采访处置使李玹擅杀陈留太守张翰清、司马陈、良的消息传回了京城,引起了轩然大波。

    常人倒是没什么感觉,听说过李玹名头的世家千金、显贵公子们只是觉得有些惊讶,想不到这个儒雅斯文的年轻人竟然这么大胆,竟敢擅杀从三品高官。

    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情绪。

    反应最大的,是御史台。

    秦朝时设御史大夫为三公之一,银章青绶,号称亚相。可见从那时起统治者便已经意识到了监察官员的重要性。

    汉初,开设御史府,到南北朝时改为御史台,一直便是纠察、弹劾官员、正肃纲纪的监察机关。

    大唐太宗年间,御史台设置台狱,自此以后便与大理寺和刑部并称为三法司。

    御史台有个规定,那便是非进士出身者不得入御史台。当然像当年的来俊臣,如今的杨钊这样的算是个例。

    这个规定导致了寻常人很难通过别人的路子进入御史台,想进来的话就必须是进士。因此这些御史们大多都是凭着真才实学进来的,几乎不掺什么水分。

    也因此,若是从大唐各官署中挑选一个最为公正的地方,那便非御史台莫属。

    想进去就必须是进士,而且御史们负责的便是弹劾官员,谁见到他们都怵得慌,又没有什么油水可捞,故而谁都懒得把手伸进去。

    各个官署每年的考课都不一样,如工部的官员述职报告上面会写他今年负责兴修了哪些水利或是工程,户部官员则是今年人口增长了多少,国库储存是增长还是减少等等。

    再看看御史台官员的述职报告,好家伙!全是那位御史某月某日弹劾了某某官员,弹劾成功还是失败。

    说白了,御史们的责任就是到处去找官员们的碴儿,挑的刺越多,说明这个御史就越负责任。

    大家切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是官员的话,遇到这种人你怕不怕?而且他们还拥有风闻奏事的特权,出去在民间听到个什么消息他都可以上奏疏禀报皇帝。皇帝要是注意到了,派人过去调查了,如果是真的,这个御史有赏赐,如果是假的,他也不会有任何责任。

    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群体,要是遇到些刺头儿,皇帝做了什么错事他都敢指着鼻子骂,更遑论一般的官员了,大家都是一致的把这些御史们当做一坨大粪,离得越远越好。

    李玹和萧肃的奏疏一传到京城,其他人还好些,御史台可就整个都疯狂了。短短一个时辰不到,便已经有数十道奏疏呈到了皇帝的御书房里,内容几乎全部都是弹劾河南道采访处置使李玹擅杀地方大臣的。

    这些御史们都是进士出身,其文字功底可谓是非同一般,写出来的奏章简直就是文笔纵横,其字如刀,拿出去都可以做地方私学里的教本儿了。

    只可惜他们的大好文采完全是浪费了地方。

    皇帝李隆基的确是在御书房批阅奏疏,身旁侍候着的是高力士。

    龙案上,整整一摞奏折放在那儿,李隆基连看都没看。

    那是御史们弹劾李玹的奏折。

    李隆基手里拿着的,却是李玹和萧肃所呈上的关于此事的解释。

    萧肃在奏疏里把之前汴州民不聊生的情形和李玹诛杀太守之后民众欢呼的景象都写在了奏折里,还特意提到了从张太守和陈司马府中抄没出来的家产价值足有数十万贯之多。

    李隆基一开始看着的时候眉头是紧锁着的,慢慢的,脸上便浮现了些许笑意,待全部看完之时竟不由得抚掌一笑。对着高力士说道:“大将军,你看看这上面写的,玉郎果然没有辜负朕的期望,哈哈哈!”

    高力士闻言便接过奏疏,大约的看了一遍,也是随声附和道:“玉郎公子杀伐果断,但也是大家您慧眼独具呢。”

    李隆基笑了笑,指着奏章说道:“玉郎此举之果断与朕当初诛杀韦后、太平公主之时是多么相似啊,而且还能怀着一颗天下之心,这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你看看,‘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句话,说的真是妙极,朕十分满意!”

    高力士看了看这句话,也是认同的点了点头。

    李隆基合上奏折,忽而眼睛一亮,低声对高力士说道:“大将军,你觉得玉郎这孩子怎么样?”

    高力士笑道:“玉郎公子聪明睿智,杀伐果断,将来必然能成为一位不世贤臣。”

    “不,朕说的不是这个。”李隆基摇了摇头,目光注视着他:“大将军应该懂得,朕说的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