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幻想三国志之龙皇霸业在线阅读 - (转载)曹cao遗冢问题详辩

(转载)曹cao遗冢问题详辩

    烟火曰:

    大过年的,来点轻松的,都来看看最近比较流行的话题——说曹cao,曹cao墓到吧。关于曹cao遗冢问题一直都是多年来争论的焦点,烟火对最近发现的所谓“曹cao墓”始终保留看法,但既然“有关部门”这么肯定拿就是曹cao墓,烟火也与时俱进一把,转载一个关于曹cao墓的文章给大家放松放松吧。

    ———————————————————————————————————

    一、《三国志》记载曹cao没有设疑冢的想法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建安23年)六月(公元218年),(曹cao)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

    曹cao在去世前两年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已经安排自己的安葬事宜。“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为自己挑了地点。“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臣子陪葬近处,所以曹cao葬地一定是明确的。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冬十月甲子,表首阳山东为寿陵,作《终制》曰:“……寿陵因山为体,无封树,无立寝殿,无造园邑……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rou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无施苇炭,无藏金银。……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覇陵之完,功在释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是释之忠以利君,明帝爱以害亲也……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此书又记载曹丕死后葬首阳陵。“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

    曹丕《终制》极为值得重视。首先它是曹cao曹丕父子关于墓葬思想的体现。他们知道“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他们的认知是“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曹氏父子认为:如果人们知道墓中没有财宝,则不会盗掘(“霸陵无求”)。如果后人知道墓葬的具体地点,而且墓非薄葬,那么就会被掘(“原陵封树”)。因此,曹氏父子的想法是:第一薄葬,“无藏金银”,第二不施以能传多个世代的标记,“因山为体,无封树,无立寝殿,无造园邑”,“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明令薄葬,使天下知其墓无宝,后代又难知其确处,则当无人费心寻掘--这就是曹cao父子反盗掘的方法。他们没有设置疑冢的想法。

    二、曹cao高陵地点在北宋之前没有疑问

    前引曹cao《寿陵令》说“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指出自己圈定的地点,《三国志》明确说“葬高陵”,其葬地也明确记载。

    鲁潜是东晋初年的一个将领,《十六国春秋》提到他在石勒赵王七年叛归石勒。1998年鲁潜墓碑出土,碑文指出其墓与曹cao墓的相对位置。这说明,后赵时(准确地说,公元345年)人们对曹cao墓的位置没有疑问,也没有疑冢问题。

    南朝任仿《述异记》说:“邺中铜駞乡魏武帝陵下,铜駞石犬各二。古诗云:石犬不可吠,铜駞徒尔为。”这条记载说魏武帝陵在“邺中铜駞乡”,可见在南朝时曹cao墓的地点是明确的,也没有什么疑冢问题。

    唐初徐坚的《初学记》有“祭文唐太宗祭魏太祖文”一条,记有李世民的《祭魏太祖文》。北宋初《册府元龟》、王应麟《玉海》都记载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出题征辽途中,经过邺城,到曹cao墓前,“为文祭魏太祖墓”。可见,唐太宗时权威们对曹cao墓地点是没有疑问的。

    唐代《元和郡县志》编于元和年间(成书于公元814年左右),其卷20《相州.邺县》条记载:“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可见唐朝后期,在权威著作中曹cao墓的地点仍然是明确的。

    北宋前期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其卷55《相州.安阳县》一条说:“三陵即魏武帝文帝甄皇后三陵”,也就是说,北宋前期的权威地理著作仍然明明白白地指出曹cao墓位于当时的相州安阳县内。

    总而言之,从三国至北宋,曹cao墓的地点一直是明确的,至少在书面上是明确的。也就是说,曹cao墓有明确地点。不仅如此,传世的三国至北宋的文献也没有曹cao疑冢之说。

    三、南宋出现“七十二疑冢”之说

    京镗是南宋人,绍兴27年(公元1157年)进士。他著有《曹cao疑冢》诗:

    疑冢多留七十余,谋身自谓永无虞。

    不知五马同槽梦,曾为儿孙远虑无。

    这是可以查到的第一次出现曹cao“疑冢”之说。此后范成大《七十二冢》、俞应符《曹公疑冢》都提到曹cao“七十二疑冢”。综合前两节,我们可以肯定,曹cao疑冢之说起于北宋后期与南宋初年之间。但是,南宋也还有不相信的,许纶《曹cao冢》就说:“阿瞒不作瞒心事,何用累累多冢为。”

    宋末罗大经《鹤林玉露》、元陶宗仪《辍耕录》都记有曹cao七十二疑冢的故事,可见,到南宋末期,传说已经变成了很多人相信的“事实”了。因此,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便引以为据,进入著名的“三通”了。

    《河南通志》提到魏武帝疑冢时,引北宋王安石《将次相州》为据。因此,从以上考述的时间顺序看,荆公“铜雀台西八九丘”一句,也许在北宋后期被逐渐传成“疑冢”之说。若果真如此,“八九七十二”,古人的算术能力与穿凿本事都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