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幻想三国志之龙皇霸业在线阅读 - (转载)深谋远虑的渭南之战(一)

(转载)深谋远虑的渭南之战(一)

    烟火曰:

    不好意思啊,这些天烟火实在没有时间码字,所以只能把一些烟火觉得不错的文章先拿来给朋友们分享了。从明天开始,烟火会继续正常更新。多谢各位朋友在新年里的支持,再祝大家新年快乐!

    ——————————————————————————————————

    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秋,九月,在八百里秦川的渭水南岸华阴,天寒地冻。就在这寒风凛冽、冷风刺骨的关中大地上,即将爆发一场三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绝后的大会战。双方参战人数达数十万,数十万人,全部在一场战斗中投入厮杀,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这便是曹cao为平定关中,与马超等关中联军的最后决战,史称渭南之战。这场战役,虽然不是三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战役,其对三国形势的影响也不及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但其谋运之深远,则远非三大战役可比。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不妨从头讲起。

    关中锁钥

    八百里秦川,古时又称关中,潼关则是进入关中的大门。为此,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潼关附近的地理。

    黄河(三国时称“河”,无“黄”字,可能那时植被尚未遭到破坏,没有水土流失,黄河不黄。)经黄土高原南下,至潼关附近遇东西走向的华山山脉,遂拐90°直角掉头东去,由南北走向变为东西走向的河流。潼关就位于刚刚拐弯的黄河南岸,北靠陡峭的黄河河岸,南为华山山脉,是沿黄河南岸西进关中平原的唯一路口。潼关东面有一渡口,如果想绕过潼关进入关中,须经此渡口北渡黄河。如果沿黄河北岸直接西行,将很快到达黄河拐角处的河东岸,岸西即是关中平原,但由于此处河岸陡峭,无法西渡,须继续沿黄河东岸北行,寻找渡口。越过黄河北岸东西走向的中条山山脉西端,进入河东平原,方是可以西渡黄河的蒲阪津渡口。(当然,实际上到达蒲阪津渡口的道路,并不一定是沿河而行的,上面的叙述只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地形。)总之,从潼关北渡黄河后,须北越中条山山脉,行百余里险峻山路,进入河东平原,方能到达蒲阪津渡口东岸。

    但是,如果河西岸只要有敌方数千守军,河东岸纵有十万大军,也无法强度黄河。也就是说,此处黄河之险甚于潼关之险。黄河不同于长江中下游,长江中下游水量大,江面宽阔,千里岸线皆可过渡。两岸多支流大湖,可屯集数量庞大的大型战舰,数万大军可乘船蜂拥登岸。黄河渡口只有少量渡船,一次最多只能渡过数百人,对岸若有敌方数千守军,这渡过去的数百人瞬间就会被守军屠戮殆尽。历史上,曹cao派徐晃、朱灵率四千人偷渡蒲阪津,唯一目的和作用,就是乘马超等关中叛军还没在蒲阪津西岸设防时,渡过黄河,能在西岸有足够的兵力迎击前来阻止渡河的敌军,保卫渡口西岸,使随后到来的曹cao大军顺利渡河。曹cao大军一旦由此进入河西,就是踏上了关中大地,易守难攻的潼关对曹cao就已不再有用了。

    流经关中平原、东西走向的渭河,在潼关附近的黄河转弯处,汇入黄河东去。渭河又与黄河不同,黄河流急,两岸多是峭壁,只有少数渡口可以过渡;渭河流缓,两岸平坦,处处皆可架设浮桥。曹军进入河西,南下已无险阻;渡过渭河,东去直叩潼关背后,西去则直取长安。

    三国演义中,对此战的叙述有些不太合理的地方,其实并不奇怪。在这里,一会河南、河北,一会又河东、河西,还有什么渭南、渭北,对不了解潼关地理的罗贯中来说,难免有莫名其妙之感。

    解释完潼关地理,再叙述渭南之战的全过程,读者就很容易理解了。

    关中叛乱

    关中自历董卓、傕汜之乱,早已不复往日之繁盛,各地军阀林立,马腾、韩遂等便是其中的两部。他们虽然各有武装,割据地方,但他们形式上还是遵奉朝廷的。远在官渡之战时,马腾就曾协助曹cao抵御袁绍从西部对河东的进攻。到赤壁之战前,马腾已携家入京为官,马超则留在关中接管了马腾的部曲。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三月,曹cao传令,让镇守长安的钟繇讨伐张鲁,并派夏侯渊出河东会合钟繇。(此时,夏侯渊和徐晃刚刚平定太原商曜的叛乱,军队可以沿汾河出河东。讨伐张鲁,将有可能经过关中诸将马超等人的防地。)高柔为此提醒曹cao,此举有假途灭虢的嫌疑,关中各部可能因此反叛,曹cao未予理睬。结果,马超等十部皆反,其众十万,进军屯据潼关。曹cao令曹仁统军拒敌,并令其坚壁勿战。

    秋七月,曹cao亲统大军西征。

    深谋远虑

    初看起来,关中这场叛乱,是曹cao没有听高柔的劝谏而导致的,是由曹cao疏忽大意的错误所致。但是,后人多认为,曹cao就是要逼反那些表面上遵奉朝廷,实际上是各行其政的关中诸将,为名正言顺地剿灭他们制造借口。可以说,从一开始,曹cao就是有预谋的。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开篇就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第一件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道”,先使自己在道义上处于优势。

    曹cao在三月就逼反了关中诸将,拖到七月才亲统大军西征,留给马超等关中联军那么长的防备时间,而不是乘其叛乱初起,万事仓促时立即进军剿灭?就像司马懿平定孟达那样,给对方来个措手不及。关于这个问题,显然不是曹cao到七月时才能完成西征的准备,如果真是那样,曹cao完全可以晚些时间逼反关中诸将。

    通常叛乱初起时,人心最不稳定。首倡叛乱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通常迫于形势而首鼠两端。如果及时镇压,多数人卷入不深,尚能摘清自己,会立即与叛乱者划清界限。如果给叛乱者以足够的时间,多数人迫于目前之危,不得不公开表态支持叛乱,甚至干尽坏事。这时再来镇压,由于他们涉入已深,担心既使归顺,将来也可能会贻患无穷,因此不得不叛乱到底。

    这么简单的道理,曹cao不懂吗?曹cao当然懂!那么,曹cao为什么不立即镇压?其实细想起来,这样问本身就有点怪怪的感觉。关中原本没叛乱,是曹cao故意把它弄叛乱了,现在再去立即把它镇压下去,曹cao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如果曹cao立即平叛,关中各部中的多数可能会立即站到朝廷一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多数人犯不着吗,谁强谁弱不是明摆着吗。曹cao怎么办?只能赏顺爵降,这是规矩吗,否则无以劝来者。叛乱平定后,那些站到朝廷一边的关中各部,曹cao还是没有理由去触动他们的利益,他们依然是独立王国。他们赖以生存的,只忠于他们个人的武装力量,毫发无损。朝廷在关中之所以政令不畅,就是因为有这些地方军阀。曹(此处被屏蔽)反他们,就是想摧毁他们的武装力量,所以,在他们还没成光杆司令前,曹cao是不希望他们归顺的。

    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道”的问题,曹cao既要彻底解决关中诸将的武装力量,又不能给人以蛮横霸道的感觉。

    《孙子兵法》中的第三事“地”:“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前面我们说过,潼关是关中锁钥。那么,曹cao既然是有预谋地逼反关中诸将,那么,曹cao完全可以事先准备好一支军马,在关中诸将反叛后,抢先关中叛军一步,占领潼关,将进入关中的大门控制在自己手中,从而可以免去后来为从浦阪津进入关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麻烦。那么,曹cao为什么不这样做?

    潼关对曹cao重要,对于叛军同样重要。占领潼关,会给叛军以信心和鼓舞,会让关中诸将更深地卷入叛乱之中,前面我们讲过,这正是曹cao所希望的。这是曹cao让“地”取“道”。

    潼关虽险,让给关中叛军,却可以使马超等关中联军远离巢xue。由于潼关重要,他们才肯用大军据守。曹cao在潼关附近解决他们,和深入边远去逐一解决他们比起来便是“近”。曹cao欲擒先纵,以“险”易“近”。这样看,曹cao连让“地”都是虚让。

    所以,马超等关中联军抢占潼关,看似捡了个大便宜,实际上那却是曹cao给他们预设的大陷阱。

    曹cao为什么又恰在七月时出征?既不早些,也不晚些?

    《孙子兵法》中,第二件需要计算好的事情就是“天”:“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曹cao想利用天时,具体说就是利用时间和寒冷的冬季,造成马超等关中联军的补给困难。当年有闰八月,否则,曹cao可能再稍早些出兵。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局的发展,当曹cao逐步完成所有进攻准备时,也正好是马超等关中联军再也无法支撑,急于撤兵之时,说明曹cao出征的时间拿捏得刚刚好。

    为什么这个“天时”会给关中联军造成补给困难?这就要联系到《孙子兵法》中提及到的第五件事“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关中各部,互不统属,各自治理自己的领地。经过董卓、傕汜之乱,关中十分凋零,各部的治理水平又很差,所以他们的物资储备水平很低。他们的军队极不正规,平时为民,战时集合而为兵,装备补给非由政府统一配发,而是由士兵自己解决。由于他们仅是地方势力,没有大规模远征的行动,以他们的统治水平,从没建立起,也无法建立起完备的后勤保障系统。这样的军队,一旦长期征战在外,补给不济是一定的,尤其是冬天的御寒装备,就更是困难。古代不同于现代,现代人口稠密,军队无论走到那里,都有民房可居。古代人烟稀少,三国时的人口不及今天的百分之一,大军出征在外,只能搭设帐篷野营,如果没有良好的御寒装备,则只有收兵一途。而关中各部显然装备不起可以冬季作战的军队。

    反观曹方,其治理水平,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军队的正规化,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一定远非关中联军可比,其冬季坚持野战的能力自然远强于关中联军。

    另外,当时的军队在非战时,都要从事生产活动,否则,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足以供养足够规模的军队。曹cao三月份就张罗要讨伐张鲁,结果关中诸将马上就集结了十万大军去抢占潼关,此时正是农业生产最关键的时期,曹cao更坏的是,还派曹仁把他们牢牢地拴在潼关,当年关中各部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就废了。而曹cao自己却等到七月秋季才起兵,整个儿什么都不耽误。

    其结果必然是,秋季过后,关中各部将无粮可证;冬季来临,关中联军又将无野营装备。所有这些,都是他们贪图潼关之利带来的并发症。曹cao方面,后方及保障系统远优于关中各部,再加上大军秋季才出动,丝毫没有影响当年的粮食生产,其作战持续能力无疑将远胜过关中联军。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在结束时有:“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曹cao还没与关中叛军接战,其深谋远虑便早已使战争的天平倒向了自己。接下来摆在曹cao面前的问题便是,潼关已经让给了叛军,曹军将如何打开关中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