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幻想三国志之龙皇霸业在线阅读 - (转载)三国人物散论之曹cao(四)

(转载)三国人物散论之曹cao(四)

    曹cao据有兖州

    风云突变,在袁绍领导下虽然诛灭了宦官,政权却落入凉州军事集团的董卓手中。对袁绍、曹cao来说,当然是不甘心的。与董卓决裂之后,袁绍偕同许攸离开洛阳,投奔冀州。由于曹cao在洛阳的声望,董卓企图加以拉拢(董卓拉拢过一批反宦官的著名人物),任他为骁骑校尉。与袁绍相同,曹cao看出,今后的政治生涯,不是在洛阳,而是在京师以外的广阔地区;其次则是在这个动乱时代,是否掌握强大的武装力量,是今后政治角逐中能否取得胜利的主要条件。在“变姓名,间行东归”之后,曹cao来到陈留,因为这时担任陈留太守的是属于同一政治集团的张邈。在陈留,曹cao得到张邈的大力支持,并通过他的关系,结识了当地的著名游侠卫兹。《三国志#魏志#卫臻传》说:“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卫)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曹cao)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卫)兹议大事。”注又引《先贤行状》说:“董卓作乱,汉室倾荡,太祖(曹cao)到陈留,始与(卫)兹相见,遂同盟,计兴武事。兹答曰:‘乱生久矣,非兵无以整之。’且言‘兵之兴者,自今始矣。’深见废兴,首赞弘谋。”卫兹“不为激诡之行,不徇流俗之名,明虑渊深,规略宏远”,并得到过郭泰的赞赏(《三国志#魏志#卫臻传》注引《先贤行状》、《郭林宗传》)。《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世语》说:“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曹cao),使起兵,众有五千人。”因此,卫兹应该是游侠中能“以财救人”的人物,与张邈属于同一类型。

    在卫兹资助下,曹cao拉起了一支五千人的队伍,与张邈联合举兵,反对董卓。同时,卫兹自己也拉起了一支队伍,由张邈领导。后来在张邈支持下,这支队伍也归属曹cao。说明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曹cao得以纠集武装,仍是依靠以袁绍为首的这个政治集团。

    这个政治集团,其主要成员,这时分属三地:袁绍、许攸在河北,曹cao、张邈在陈留,何颙(yong)、伍琼则留在京师。《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说:“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yong)等,皆名士也,(董)卓信之,而阴为(袁)绍。”何颙(yong)、伍琼留在京师,表面上,他们取得董卓信任,而实际则是暗中支持袁绍,以反对董卓。袁绍投奔河北后,被任为渤海太守,获得了这一块地盘,即是何颙(yong)、伍琼等人游说董卓的结果。这个政治集团的矛头所指,已经不是宦官,而是窃夺了反宦官斗争胜利果实的董卓。

    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袁绍既是渤海太守,又是盟主,而且“豪侠多附(袁)绍,皆思为之报,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强大的号召力。至于曹cao,这时寄居于张邈占据的陈留,没有自己的地盘,地位也是一个行奋武将军的空头军衔(这还是袁绍所任命的)。因此,对曹cao来说,扩大武装,再以此为凭借取得立脚之地,这是亟(ji)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军队来说,最初曹cao仅有在卫兹资助下拉起来的一支五千人的队伍,此后卫兹所部虽然前来归属,但是,荥阳一战,就为董卓部将徐荣所大败,“士卒死伤甚多”,卫兹战死,曹cao本人也被“流矢所中”,仅以身免。不久,曹cao带同夏侯惇等人到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周昕(xin)给予四千多人。出来大力支持曹cao的,仍是袁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说:“黑山贼于毒、白绕、睦固等十余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曹cao)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曹cao)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当时,“黑山”的活动地区在河北,十余万众的于毒等部所进攻的是魏郡,进入东郡的是白绕一部分。由于王肱不能抵御,在袁绍支持下,曹cao被任为太守,从而取得了东郡地盘。东郡与陈留邻接,同属兖州,曹cao依赖袁绍,联合张邈,从此开始稳定和发展。

    反董卓战争处于停滞状态,关东的反董卓军则剑拔弩张,准备相互火并。由于矛盾的逐渐转化,以袁绍为首的这个政治集团也出现了裂痕。《三国志#魏志#张邈传》说:“袁绍既为盟主,有骄矜色,(张)邈正议责(袁)绍。绍使太祖(曹cao)杀邈,太祖不听,责绍曰:‘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遂知之,益德太祖。”说明裂痕是从袁绍、张邈这两个“奔走之友”开始的。处于袁绍、张邈之间的曹cao,为了这个政治集团的利益,更重要的,为了自身的利益,只能以调停者的身份,使袁、张之间矛盾不致趋于激化。首先,曹cao强调了彼此在洛阳时的友谊,对“亲友”应该采取宽容态度;其次,曹cao强调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在“天下未定”,即这个政治集团还没有基本控制关东时,“不宜自相危”,导致内讧和火并。曹cao这个看法是富有远见的。

    当时的形势很明显,在河北,袁绍虽然占有韩馥的冀州,公孙瓒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不能轻视的;在河南,曹cao、张邈联合起来,力量仍十分单薄,敌对者环伺于四周,也决不能掉以轻心。同时,“黑山”与“黄巾”,对袁绍和曹cao更是严重的威胁。曹cao的意图是,依靠袁绍的军事力量,再依靠张邈对兖州地方势力的关系,最后夺取兖州,再以此为根据地统一河南。曹cao不希望这个政治集团破裂,原因就在这里。

    袁绍虽以河北为根据地,但也插手河南,联络兖州刺史刘岱。《三国志#魏志#程昱传》说:“是时,(刘)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袁)绍令妻子居岱所,(公孙)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刘)岱。后绍与瓒有隙。(公孙)瓒击破(袁)绍军,乃遣使语(刘)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岱议连日不决。”,“(刘岱从程昱议与公孙瓒绝)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刘岱也是一个表面上受董卓拉拢的“幽滞”之士,以侍中出任兖州刺史,后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袁绍不惜以“妻子”为质,取得刘岱的信任,一方面,是大力支持曹cao在兖州站定脚跟;一方面则是借此排除公孙瓒在兖州的势力。《后汉书#赵岐传》说:“是时,袁绍、曹cao与公孙瓒争冀州,绍及cao闻(赵)岐至,皆自将兵数百里奉迎。”说明当公孙瓒的军事力量被迫从兖州撤退,袁、曹即合力对付公孙瓒,不但稳固冀州,并企图达到进一步夺取兖州的目的。

    刘岱统治兖州,主要依靠的,是济北相鲍信。《三国志#魏志#鲍勋传》说:“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勋父(鲍)信,灵帝时为骑都尉,大将军何进遣东募兵。后为济北相,协规太祖(曹cao),身以遇害。”泰山是兖州的属郡之一,济北又是兖州的属国,说明鲍信在兖州具有特殊势力。鲍信“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在洛阳曾参加何进诛灭宦官的策划。当他回泰山募兵,率领千余人回到成皋时,何进已为宦官所杀。他又率军返回泰山,“收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五千余乘”,拥有一支较为强大的队伍。不久,鲍信即以济北相名义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鲍信既是刘岱的朋友,又是曹cao和袁绍的朋友,他们之间的结识,应当追溯到在洛阳从事反宦官斗争之时。“时(袁)绍众最盛,豪杰多向之”,鲍信所倾服的却是曹cao。“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三国志#魏志#鲍勋传》注引《魏书》)这是鲍信对曹cao所作的评语。这时,曹cao不但有袁绍的支持,张邈的配合,还得到鲍信的拥护,而且公孙瓒的势力退却,兖州已处于袁绍、曹cao的控制之下。因此,曹cao据有兖州仅是时间上的问题。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世语》说:"(刘)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曹cao)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陈)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这里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曹cao取得兖州,主要由于地方势力的拥戴,还是由于袁绍的支持?看来,后者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文选》卷四四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指出,这时袁绍大力支持曹cao,不但表为行东郡太守,又任为领兖州刺史。李善注引谢承《后汉书》说:“袁绍以曹cao为东郡太守。刘公山(刘岱)为兖州,公山为黄巾所杀,乃以(曹)cao为兖州刺史。”这表明,曹cao乘刘岱战死之机取得兖州,是出于袁绍的大力支持,兖州刺史一职也是出于袁绍的任命。当然,兖州地方势力也有真正拥戴曹cao的,首先就是在兖州具有特殊势力的鲍信,其次则是陈宫。鲍信其人已如上所说,至于陈宫,《三国志#魏志#吕布传》注引鱼豢《典略》说:“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壮烈,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说明陈宫是一位著名人士。曹cao是东郡太守,陈宫是东郡人,从陈宫对曹cao的说词看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同时,袁绍是“海内知名之士”,陈宫和袁绍当然也有“连结”。作为“刚直壮烈”之士的陈宫与袁绍、曹cao是属于同一类型的人物。因此,曹cao取得兖州,一方面(这是主要的一面)是兖州地方势力屈从于袁绍强大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则是一部分地方势力如鲍信、陈宫等人的拥戴。从上引《世语》看来,出面游说的是陈宫,兖州地方势力拥护的主要是鲍信,但在《世语》中没有表达,却是潜藏在文字之外的有力人物,这就是袁绍。袁绍的大力支持是曹cao取得兖州的根本因素。

    曹cao的主要谋士荀彧曾经将兖州比作当年刘邦的关中和刘秀的河内,认为“昔高祖(刘邦)保关中,光武(刘秀)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三国志#魏志#荀彧传》)。可以看出,兖州对曹cao得以统一北方的重要性,历史的发展也正是如此。以袁绍、曹cao为代表的这个政治集团,是曹cao起家的支柱,应该说,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