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院 - 历史小说 - 大唐李承明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五十六章 山东乱起

第一百五十六章 山东乱起

    这十几天来长安城内到处都在流传着一句话“亡秦者楚也”,百姓们议论纷纷,大家一致认为楚就是现在正占据潼关的楚王李承明。至于秦则有两个说法,一是说当朝太子,曾经的秦王,二是说三秦父老和这八百里秦川上的全部子民。

    千里之外。山东河北大地早已乱成了一锅粥,王小胡一听到太子被杀,李世民下命李世绩缉拿自己的消息以后就立刻召集他在山东的老朋友老部下。举起为太子复仇的旗号,山东河北诸州郡大半响应,和当年刘黑闼起兵为窦建德复仇的情形几乎一模一样。

    太子东宫李世民急召尚书省萧瑀、封伦两位仆射,中书令宇文士及、房玄龄,侍中陈叔达,兵部尚书杜如晦,兵部侍郎左栩卫大将军左右率府将军侯君集,太子左庶子长孙无忌以及左武侯大将军兼北门禁军屯署将军尉迟恭入显德殿廷议如何应对山东事变、李艺兵变和潼关的李承明,新任太子詹事主簿赵弘智奉命参预机密。

    自隋以来,朝廷议事格局不过数种,均有严格规制。议决朝政或军国重事,一般由皇帝在太极殿召集百官公议,这种场合一般都会言明“言者无罪”,以鼓励官职卑微之人踊跃进言,这种模式称“朝议”。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皇帝拿不定主意,便会在两仪殿召集一些亲信大臣会议决之,两仪殿会议便不是什么官员都可参与的了,依朝制惯例,只有宗室亲王以及担任朝廷三公、内廷三省长官、左右卫大将军、御史大夫等官职的官员可以参与,这种模式称“廷议”。一般朝廷政务,在上奏皇帝之前,都会由三省长官在门下省政事堂合议而后“请敕奏行”,政事堂会议只有尚书令、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七个人有资格参与,这种模式称“堂议”。

    隋大业年间,隋炀帝常年驻足扬州,将王公贵族三省六部都甩在长安,朝廷大政都要飞马驰报扬州行宫,十余年不开朝议廷议,皇帝不在京城,堂议也无意义,朝廷政务多由侍驾扬州的内侍省、秘书省和殿中省协助皇帝处置,因此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监议”局面。武德皇帝登基之前以大将军、大丞相总揽军政全权,开府治事,大事多在府中决断,因此这一时期的议事制度较为混乱,因是特殊时期,后不为例。

    大唐立朝以后,武德皇帝当即恢复了朝廷三议,同时敕令监国太子“每逢五逢十日子,至政事堂听习政务,风雨不辍”。尽管议事规制经过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有一点却从来未曾变过,便是凡参与议事者均是朝廷显贵臣子,官职当不下于三品。像此次会议这般四品官、五品官乃至七品官都咸得与闻的情况,实是一大创举。

    李世民也不多说废话,待众人坐定,便开门见山道:“王小胡反了,李艺也反了,建成多年布置,党羽遍布朝野。树欲静而风不止,究竟该如何措置,我还未曾想好,想听听大家的见识。”

    长孙无忌率先开言道:“此事没什么可犹豫的,我们只要迅速剿灭李承明,就可收震慑天下之效。现下朝野对于殿下入主东宫,颇多非议,我们必须迅速立威稳定住朝廷大局。”

    侯君集沉吟了片刻,抚膝道:“长孙大人所言有理,今日晌午斥候来报李艺大军已到绥州,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天他就快和李承明合兵一处了。”

    李世民一直默默听着两个人说话,听毕开口道:“自建德被杀,山东之地便不曾有过一朝一夕之安宁。我一直懊悔未曾尽杀山东豪俊而空其地,留下祸患,但从建成前次平略山东的效果来看,我当年的想法的确失于偏颇。只是目下该地豪俊,或因建德而仇我或因建成而仇我,这件事情却棘手得紧,山东不定,天下不宁。”

    兵部尚书杜如晦道:“利州都督李孝常,最近也召集部属日夜商议,所议不详。”

    太子右庶子、中书令、吏部尚书房玄龄道:“臣还是以为该抚的应当抚,确实冥顽不灵者应明刑以待,但不应一概而论。山东之地自古便是人气荟萃之地,秦始皇焚书坑儒,坑灰未冷而山东乱起,汉高祖刘邦便是山东人。自前朝以来,李密兴于瓦岗,建德起于聊城,朝武,许多都是山东豪杰,朝廷若是弃了山东,这些人恐怕人心惶惶难以自安。”

    李世民偏转头问萧道:“萧相以为呢?”

    萧瑀抬头答道:“臣以为当此悬疑忧患之时,不宜考虑过多,一切当以稳定朝局为先,长孙无忌所言,当此时是朝廷的惟一选择”

    李世民笑了笑,问道:“封相呢?”

    封伦皱着眉头斟酌着道:“兹事体大,臣尚未想好”

    李世民转过了头,问道:“陈公,你的意见呢?”

    陈叔达正容道:“事涉山东河北数十州郡千里之地,似不应由我们在此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似乎应该听听对山东情况较为熟悉的大臣的意见。”

    李世民哈哈大笑,对赵弘智道:“弘智,陈相在点你的将呢建成在山东经营多年,你对那里比较熟悉,你怎么看?”

    赵弘智扫视了一眼在座诸人,道:“弘智敢问诸位大人,天下号称九州,失却了山东河北,天子还能自称天下之主么?诸位方才所言,不过是说山东难于治理罢了。抚平四海,大治天下,正是朝廷职责所在,哪里有以难治而不治的道理?殿下方才所言,李艺反叛,李孝常不稳,此皆实情,然则若要根治,需得明白他们为什么会不稳,只有先弄明白了这个,朝廷才能拿出相应对策,否则正如陈公所言,无异于纸上谈兵坐而论道。”

    “其实如今朝野不宁,问题的根子并非出在前太子势力庞大党羽众多上,而是出在尚书省十天前发往全国的行文上。执拿一个王小胡事小,但却惊扰了一大批与先太子过从甚密的臣子。”赵弘智接着道。

    说着,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坐在对面席上凝神静听的封伦一眼。

    封伦顿时浑身一个激凌,立时感到芒刺在背,他沉吟了一下,开言道:“臣以为赵弘智所言极是,如此大张旗鼓剿除异党,确实容易动摇人心惑乱朝纲。该文乃臣所发,臣愿当其责”

    李世民却没注意到他和赵弘智微妙的神情变化,笑着挥手道:“现在是研究对策,不是追究罪责的时候。封相不必惶恐,弘智是就事论事,这道省令是我授意发出的,说起来,责任在我”

    赵弘智坦坦然道:“殿下新秉朝纲,当以大胸怀海纳百川,用人论才不当有门户之见,刑罚入罪也不当以门户化界,如此方能广收四海豪俊之心,稳定朝局抚慰文武,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何愁不能上下一心共退强敌?”

    长孙无忌哼了一声,淡淡道:“腐儒之论”

    赵弘智正色道:“平天下登大宝,多用法术诈力,这方面长孙大人是个中翘楚,然治理天下却是不得不用这老生常谈的腐儒之见的”

    李世民看看两人,失笑道:“今日我们是议事,自然有事说事各陈己见,何必弄得如此剑拔弩张?陈公,你觉得魏徵所言如何?”

    陈叔达坦然直视着李世民道:“殿下若是只为了巩固太子之位,赵弘智书生之见不足听信;然则殿下若是为了治理天下匡扶社稷,弘智所言便皆是金玉良言。此刻外敌入侵在即,皇上和殿下之间的芥蒂还未曾化解,兴大狱实非上策,愿殿下慎思之。”

    房玄龄点头道:“陈相所言极是,大局未稳,这个时候应一切以安定人心为要。”

    尉迟恭道:“殿下,房公和赵弘智所言,都是大道理,臣下以为,所谓乱源,不过元吉、建成和李承明三人罢了,如果罪及下属,杀人过多,不仅名声不好听,也确实不利于天下安定”

    李世民站起身来在殿中走了两圈,停下来转过身道:“玄龄回去拟敕,就以父皇的名义草拟,就这么说,以前的那些事情,凶逆大罪,只建成、元吉和李承明而已,其余党羽,一概不予追究。另外,敕书中要点名,包括初四日曾经参与逆动以及还在追随李承明的人,朝廷钧赦其罪,六月四日以前事连东宫及齐王,尽皆赦免,并不得相告邀赏,违者反坐。”

    众人听毕,不仅暗自叹服这位太子殿下的心胸,别的人也还罢了,冯立初四日在玄武门前杀死禁军将领敬君弘、吕世衡;谢叔方更是挥军攻打秦王府,还抓走李世民的妻儿,就这么一句话,如此深仇大恨便揭过去了。别的不说,便是这份大度和自信,李家诸王中确实无人可比。

    李世民仿佛知道众人的想法,他缓缓走回到自己的席位上,一面落座一面道:“不是我李世民不计旧恨,一来目下朝局不稳,这些人均是万众瞩目之人,处置不当人心便不能安定;二来这些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薛万彻的本领甚至可与李世勣相比肩,这些人才流于野外,服侍李承明实在是太可惜了,承明毕竟还是个孩子,根本驾驭不了他们。三来如今掌握朝廷大局的是我,这些人虽说不算知根知底,也不知其心里是什么想法,但我自信,在我面前,他们万难玩出什么花样来”